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班主任德育中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09 共2167字
  摘要

        一、道德发展理论概述
  
  雷夫的道德发展理论来源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雷夫将该理论创造性地引入班级管理,并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在分析了雷夫的道德发展理论后,笔者将该理论和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把六阶段理论阐述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物质起作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同情心起作用;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靠境界起作用。[2]雷夫的道德发展理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理论建构,让受教育者自己从思想上产生变化,一般的德育教育理论首先强调来自教师的教化方法,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是雷夫的六阶段理论没有过多强调教师的教化作用,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自我的认识规律谈六阶段的成长,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二、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雷夫的六阶段理论可以成功地指导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可以给许多感觉德育工作无从抓起的班主任一个很好的方向指引。
  
  在第一阶段,建立惩罚制度在具体操作中,惩罚要针对实际适度和适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对于学校明令要求禁止的事情一定要在惩罚制度里明确体现。这时候学生的道德境界也许只停留在害怕惹麻烦上,需要他律才能做到遵守规则,但是这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惩罚显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中职学生年龄小,很多习惯尚未很好的养成,所以班主任的管理首先要从他律入手。根据这一原则,笔者对班级管理制度作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学生为所犯的错误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在制度里加以明确。班级管理规定从卫生、纪律、出勤、学习等方面做了规范,惩罚的方式方法在班会上经过充分讨论,征得全班同学的认可和通过,为班级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惩罚的实施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班主任要反应及时,处理恰当。比如说第一起打架事件,第一起迟到、旷考等,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下达惩罚,避免学生产生侥幸心理,让惩罚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阶段指出,对于学生取得的荣誉和对于班级所做的贡献,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奖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要让人学会生存、做事、共处、做人之道。中职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让中职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中职班主任要始终坚信分数不能够衡量一个人的全部,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合理评价中职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实践证明,成功的评价会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然后自觉地去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失败的教育会使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第三阶段实施中,更多取决于父母或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有的学生为了取悦父母,不用过多的督促。有的学生因为在和教师的磨合过程中,逐渐发现教师处理问题正直公正,奖惩分明,态度坦诚。所以变得心悦诚服,愿意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在这一阶段,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空洞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在言传身教中能够做出榜样,这样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第四阶段,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为了顺利从他律转变为自律,笔者开展了一系列以责任感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先从责任感调查问卷入手,了解学生对责任感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学生只有责任感提升,才可能产生很强的自律意识。第五阶段,多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不使人们的学生成为缺乏同情心的、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人们努力使儿童少年在心灵中产生对生命和美好的东西的真诚的关心、担忧和激动”.为了培养这种同情心,班级活动从“感恩”入手引导学生去体谅父母师长,从“文明”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劳动。为了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谅他人,相继组织了《弟子规》学习,召开了“文明在我身边”等系列主题班会。
  
  第六阶段,道德提升为稳定的阶段,成为个人的素养和境界。这也是班主任工作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一个人道德的成长往往不是直线型的,也可能出现一定时期的倒退,六阶段理论是一种成长的指引模式,真实的教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充满了立体感。第六阶段是道德的最高水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能够达到境界的状态。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自律能力较差,能够达到自律已经实属不易,何况是要提升到境界的层次。但是,教师不能因此停止教育的脚步,将道德发展理论断章取义,停滞不前。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德育也要因人而异。
  
  三、结语
  
  雷夫的道德成长六阶段理论,也提醒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绝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孩子的标准,要相信他们还能够做得更好。雷夫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源于信任,而同样“六个阶段”理论的地基也是信任。虽然越往后面走,对于孩子来说,越难达到,但雷夫始终相信,孩子还能做得更好。基于信任建立的师生关系,使得雷夫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潜力。这种潜力不需要外在的刺激,因为内心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远远持久于外在的一切奖惩。
  
  参考文献:
  
  [1]张宁娟。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预防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2]徐苹。论雷夫的“价值教育”[J].中国教师2013,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