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推进区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07 共564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第一章】区域中小学师资队伍均衡配置问题探析绪论
  【第二章】娄底市娄星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调查
  【第三章】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问题
  【第四章】中小学校师资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推进区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区域中小学师资力量平衡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推进区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教师职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整个环境氛围和社会条件日益优越,各项政策性和制度性条件日趋成熟,这都为加强区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对娄星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提高教师准入门槛,优化队伍结构

  一、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日趋紧迫。根据《教师法》

  第十七条规定,我国要实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对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要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度,严格执行公开招聘,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加强岗位设置管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要加强教师资源建设,严格把关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保障优秀的教师资源。三要进一步理顺和加强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逐步将教师人事权赋予给学校和校长,让他们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依据教师力量不足的地方,自主的聘用专业教师。

  二、加强教师编制管理

  中小学教师编制制度是我国事业编制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机会与公平分配》中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制度和管理条例的有关内容,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合理选拔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借鉴参考。其一,以规范、高效、精简和优化作为核定编制工作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实现基础教育事业有条不紊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学校工作效益和提升教育质量水平为前提,把教育层次、教学工作任务、班额情况和教师工作量等作为依据来确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必须注意的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必须结合本地自身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全面布局,细节着手,提高效率。其二,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的最终目标,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全面实现。要把能够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作为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办法改革的落脚点。原有的教师分层编制标准,拉大了城市、城镇、农村教育发展因素不均衡的差距,不利于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因此,制定统一的城乡教师编制管理标准,确保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使用相同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学生居住分散、农村小班额等现实情况,在编制标准实施上适当照顾农村学校,有需要时可以增加一定数量的机动编制。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

  假如一个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度、认可度越高,那么教师对专业的发展就越具有信心,教师对教师工作就越有归属感、幸福感。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政府、学校、社会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教师专业发展;二是教师自生体验职业幸福,克服职业倦怠,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

  一、增加教育投入

  为保证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能够较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的要求,应依法增加教育投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政府财政关于本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要严格达到有关教育法规规定的增长要求。第二,有效激发全社会参与办教育的热情,不断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的途径,逐步完善地方财政、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参与办学。第三,不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调整学费标准,增加教育收入。

  二、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陈强指出,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多方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并将其自觉转变为自身教育观念,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更新自身学科专业知识,提升运用现代先进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能力和自觉开创教育实践的创造力。

  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远程网络教育的方式,对全体教师开展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和再继续学习教育等。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组织结构体系,严格的规定培训管理方法,有计划的实行培训教育,为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职工提供有助于学习和进修的物质条件和帮助,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结构。加上社会上提供多种继续学习的机会,如函授考试、夜大、专升本继续教育、在职研究生考试及成人自学考试等途径,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和自身层次提升的可能性创造了机会。

  粟远荣提出政府应重点为农村教师培训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区域内的农村教师学习"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新教师"等新概念,更新教育理念,并适时的领导他们参加学习培训,来以此提高农村教师学习和适用新课程能力的要求。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改革培训模式,达到共享教师资源的目的。开拓农村教师再继续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一要彻底更新农村教育的落后观念意识。落后的思想观念决定了行动的局限性,农村地区以前的套路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教育要求。二要提高对新课程教育的适用能力。相当多的农村教师依然在教育问题中,沿用以前教学的老办法,对新课改存在极大的抵触思想,不愿意也不能够使用新的教育方法,所以提高农村教师的适用学习能力迫在眉睫。三要坚决实行"问题式教学研究"教育方法。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讨论,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不断提高"问题式教学研究"能力。四是要提升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技能,不断学习和参加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教课能力的培训,全面扩大化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学习课程的应用,提高讲课质量和效率,共享网络的优化教学资源,使城乡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三、改善教师专业成长环境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从教师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角度看,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最需要的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

  首要的就是切实保障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利。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公共事业需要政府的全力保障和公众的大力支持,但对于在教育专业领域工作的教师,其作为专业工作者,公众在要求他们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不能侵犯其专业自主权。改善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落实学校的自主权,不仅要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还要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完善绩效考核和教师评价等机制,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以岗位设置为基础,实行人员分类、分层和结构比例管理,突出重岗位、重绩效的分配导向,在合理设置教师岗位的基础上,重点将岗位评聘、工资福利待遇与教育教学工作挂钩,突出体现薪酬的激励作用,引导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来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

  从教师层面来说,要落实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需要提升教师实现发展的自觉性。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再有利的生存发展环境都不可能自动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追求发展的教师即使身处有众多问题的生存发展环境里,也总能够找到可能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更重要是让教师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提升,才可以成为自己事业的主人。在教导和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并从中感受工作带来的尊严和快乐。

  四、提高教师发展软实力

  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的水平".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并且极大影响群众对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成才。为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均衡发展,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意见》,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加强教师职业的薪酬待遇优势和吸引力,切实提高教师发展软实力。逐步实施农村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增加专门针对农村教师的专项津贴补贴,同时对在偏远农村地区长期任教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保障农村教师待遇,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加大对教师形象的正面宣传,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加深人民群众对教师的崇敬之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第三节 增强教师职业认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引导教师自觉提高个人仪表言行、职业态度、基本教学规范等,树立教师正面形象。二要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培养教师的法制观念,深入学习和真正掌握法律法规,并利用其有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提升教师依法执教的能力水平。三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责任制,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四要建立健全师德考评监督机制,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师德建设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一系列师德考评监督机制,并实行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学校应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考核测评办法,规范考核管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自觉加强自身修养,践行师德规范

  一名具备良好师德素养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而良好的师德素养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前提和持久动力。所以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对教师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坚定信念,遵守法纪,加强自我修养。教师工作是对全社会有着重大意义的工作,王豫生提出:从宏观层面来说,教师职业传承了人类文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微观层面上看,教师将自身知识重新整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组织教学,不仅教授学生学习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也不断加强和提升了自身素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受物质吸引力的影响很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否坚定教育信念,坚守住自身的道德情操,坚守住教育阵地,这是对教师的极大考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要带头遵纪守法,树立言行模范。

  (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从事教师职业必须付诸极大的热情和博爱,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会有坚持教育工作的持久动力。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乐于奉献。他们真诚地对待学生,热爱教育工作,清楚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学生,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用的人才。

  第四节 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加强教师合理流动

  一、设立城乡教师轮岗支教制和流失补偿制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运用行政手段于教师资源配置上,不仅要加强城乡教师的沟通交流,而且还需根据区域间学生和教师的数量及时调整师资配置,鼓励和引导城市教师走向农村,从超编学校移动到缺编学校。

  (一)加强和完善城乡教师的轮岗支教制度。有效引导城镇地区优秀、专业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人才稀缺的农村地区支教,是推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最有效办法。

  应将走向农村山区支教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和评级定位的首要因素,推动政策制度化,来改善农村地区师资教育力量的不均衡程度,提高教师下乡支教的积极性。再有,同区域内城乡学校应该强化师资援助力量,组织建立高水平中小学和农村学校联合共同体,努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逐步建立教师流失补偿制度。针对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大量流失的现状,建议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失补偿制度,一方面加强教师流动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出台教师流入地对流出地的补偿机制,使流出学校能够获得补偿金来聘用其他教师,或者为本校其他在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针对教师跨省流失的情况则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全国性的教师流失补偿法律法规,以使流出省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法可依。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机动性用人机制

  要想实现区域中小学教师均衡配置,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要实施校长任免制度改革和教师岗位设置改革。

  (一)推行校级领导竞聘上岗,完善校长负责制,提高校长整体素质。校长是学校的"领头雁",是教师队伍的"火车头",一个学校的发展速度和教学质量与该校校长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提高校长的整体素质、增强校长的能力水平对于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推行校长竞聘上岗、完善校长负责制是提高校长整体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许多地方都有实施过,但是却没能有效提高当地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搞"面子工程".实际上,当前通过竞聘上岗的校长在校长队伍中所占比例极小,而且竞聘的岗位大多是副职,对于真正推行校长竞聘上岗制度没有多大意义。因此,我们所要实施的校长竞聘上岗制度是实行三年或五年任期制,任期届满后所有的正副校长都要参加竞聘或续聘。朱浩熙认为:校长竞聘上岗制度可以使校长队伍在竞争的激励下不敢有所懈怠,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有序推行校长竞聘上岗制度的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校长负责制。理清学校行政管理职能权限,实施与学校制度相适应的校长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校长不断提高自身学校管理能力。

  葛倩则强调应尽可能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加大学校自主办学的宽度和广度,确保校长能够依法实施对学校的自主管理。

  (二)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完善绩效考核,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将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结果起来,引导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来获得更高的收益,打破传统的、排资论辈的分配方式。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分层管理,合理设置教师岗位,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有效发挥其激励功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