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农村中职生闲暇生活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47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乡村中职生闲暇生活管理探析
  【第一章】农村中职学生闲暇生活调查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中职生闲暇生活理论基础
  【3.1 - 3.3】对农村中职生闲暇时间调查
  【3.4  3.5】对农村中职生闲暇活动与空间的调查
  【3.6 - 3.8】农村中职学生闲暇技能与生活体验调查
  【第四章】农村中职生闲暇生活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五章】针对农村中职生闲暇生活现状问题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农村中职生闲暇时间管理研究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中职生

  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农村中职生的指的是家庭生活一农村生活为背景的农村生源的中职生,他们集中就读于招收农村中职生的位于县城基层中职学校。所学专业不限涉农专业,求学的目的包括更好从事农业生产,在家乡成就自己睰事业;进城就业就此拜托出身;升学等多方面。农村中职生在家乡县城上学同学间享有同样的文化生活背景,不能存在大的入学生活适应门槛和城乡文化差异和歧视问题。

  2.1.2 闲暇

  对于闲暇一次的定义,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1)从时间上进行定义,则可以将闲暇定位为一种相对于工作、学习时间及状态的对立状态。闲暇是一种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展开的相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和实际处境,而从时间上看,闲暇状态的人们则可以相对自由的分配自己的时间;2)如果从活动的角度出发对闲暇进行定义的话,则可以将闲暇定义为一系列类型各异的相对自由的活动状态。例如,J 杜马迪耶将闲暇定义为工作、家庭和社会之外的一种自由状态,在此状态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做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会,增加或丰富自身的能力,促进身心发展等;3)从心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将闲暇定义为一种能够进行自我驾驭和控制的相对自由的状态,能够摆脱相对的责任感和社会干,而纯粹是为了寻求自我价值和快乐的一种状态,并且会为之沉入其中。在此方面,我国着名社会学者刘金玉认为,闲暇是一种伴随着沉思的一种个体的体验,有可能是相对短暂的,也可以是个体生命展开的一种持久的精神境界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对闲暇的理解是多方面立体角度的,不仅仅限于其自身的精神状态,更会从实际的生活中去理解和了解闲暇以及其背后的作用与功能。而综合上述的定义可以知道,构成闲暇的因素主要包括三类: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因此,本文后续的讨论及相关研究也将围绕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个部分的内容分部展开和进行。

  2.1.3 闲暇时间

  着名思想家马克思对于时间的认识是清晰的,他将时间大致分为两类: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而马克思所指的资源时间是从广义上提出的,其实质其实就是指闲暇时间。凡勃伦于 1899 年的《有闲阶级论》中曾明确指出闲暇时间的含义: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出于劳动时间之外的,可进行自我娱乐、休闲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此外,我国的众多着名学者也有对闲暇时间进行划分和定义的。例如,着名学者裘指挥、孙孔毅、陈桂生等人在相关的研究文献里讲时间进行了划分,集体划分为以下几种:1、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工作时间;2、与家庭家务有关的内务时间;3、满足个人吃、穿、住、行的基本生理需求;4、照顾家属子女的时间;5、个人休闲娱乐的时间。众多的学者认为,只有第 5 点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人们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是真正的闲暇时间,真正的自由时间。

  斯宾塞在其的着作《什么只是最有价值》中也曾指出,闲暇指的是生活中的能够进行自我安排、自我娱乐的一种现实状态,而这样的一个时间就是闲暇时间。

  也有相关的学者认为,闲暇时间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时间生活状态物质基础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人们想要拥有能够进行自由安排的时间,首先得需要提高劳动效率,从而缩短劳动时间,进而才能拥有更多的劳动间隙。闲暇时间的意识基础为起源于人们的个人性格天性,是人们本性所需要的进行自我调节和修整的重要时间。

  本文中所研究的对象为农村中职生,而对应的闲暇时间具体指的是农村中职生在指定的日常教学活动之外,指定学习计划之外的时间,是中职生用于满足自身生理需求、娱乐需求等所需的重要自由时间。

  2.1.4 闲暇教育

  关于闲暇教育的具体表述和解释,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1)闲暇教育是一种自我内涵丰富,自我充实和提高的一种制定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2)闲暇教育是一种人们利用自己休闲娱乐时间对自己进行的一种按照自我意愿来进行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提升活动,通过此种活动可以完成某种程度的自我完善和提升;3)闲暇教育是一种人们利用自己的指定计划的工作、学习之外的时间,并有价值、聪明的利用这些时间进行的自我教育和学习活动;4)闲暇教育直接表明,其过程发生于闲暇时间,即发生于人们可以进行自我安排和分配的时间段内,并且闲暇教育可以进行自我的调整和学习,今儿提升自我的价值和内在能力;5)闲暇教育是旨在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自我提升,在此阶段内因为获得某种知识或者变化而表现为信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

  2.1.5 闲暇生活

  闲暇生活是活动主体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依据自身意愿的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休闲的活动的方式和过程。闲暇生以主体所掌握的闲暇时间为基础,并与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共同构成。个人在自由支配的时间的闲暇活动是决定闲暇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闲暇活动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依据出发点或看法角度的不同可以将闲暇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依据闲暇活动的实行主体划分,可以将闲暇活动大致划分为个人闲暇活动和集体闲暇活动。2)依据闲暇活动是否有计划性进行划分,可以将闲暇活动划分为有计划闲暇活动和随机闲暇活动。在有计划的闲暇活动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有一定计划性 ,并且在事前中会有所规划和准备,而所进行的活动也相对有条理性和安排性;而随机闲暇活动则是事先无规划无计划的,并没有进行特定目的追求,而只是根据自身的随机意愿进行的活动;3)依据闲暇活动主体在闲暇活动中所投入的精力进行划分,可以将闲暇活动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低耗型闲暇活动、中耗型闲暇活动、高耗型闲暇活动。在低耗型闲暇活动中,人们所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小,所进行的活动也相对轻松,具体内容包括散步、书画、赏花等,此类活动更适合于体制相对虚弱的部分人群;4)依据闲暇活动主体所投入的精力的类型进行划分,则可以将闲暇活动大致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脑力闲暇活动和体力闲暇活动。

  在脑力闲暇活动中,活动主体所从事的活动主要以脑力消耗为主,利用脑子进行活动,并投入一定的活动精力,例如下棋,辩论,写作等。而在体力闲暇活动中,人们则需要投入一定量的体力来完成具体的活动过程,例如打球,跑步等;5)依据闲暇活动的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将闲暇活动划分为室内闲暇活动和室外闲暇活动两大类。其中,室内闲暇活动可以为看书,看电视,打牌,游戏等;室外闲暇活动则有登山、跑步、散步等。;6)如果依据活动场的类型区别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将闲暇活动划分为动态闲暇活动和静态闲暇活动,室内活动多属于相对静态的活动,而室外活动则正好相反,属于相对动态的活动 7)如果按照休闲活动的状态进行划分,则可以将活闲暇活动大致划分为静态闲暇活动和动态闲暇活动。其中,静态闲暇活动不是指完全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相对于动态的静态活动,比如下棋,看书,画画,书法等。而动态活动也是相对的,动态休闲活动则主要是以身体运动为主的活动,例如打球、登山等系列身体运动为主的活动;8)依据闲暇的意义进行划分,则可以将闲暇活动大致划分为反社会类型、空耗类型、娱乐类型、发展类型和奉献类型五种基础的闲暇活动。反社会类型的闲暇活动主要包括参加邪教组织,参与赌博等非法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空耗类型的闲暇活动则主要是一种用于打发时间,既然不产生危害,也不产生效益的一种相对平和的闲暇活动;娱乐类型的闲暇活动是指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用于放松身心和自我调节、娱乐自我的活动;发展类型的闲暇活动是指在自由的时间里进行的可以提升自己内涵和能力的行为活动,此活动主要包括学习、发展个性等;奉献型闲暇活动主要是指在本属于自我休闲娱乐的活动时间里,活动主体将这些时间用于帮助别人或者奉献社会,这样的活动就成为奉献型的闲暇活动。

  2.1.6 闲暇心态

  闲暇心态是指活动主体在闲暇时间内所拥有的一种相对自由和放松的心里状况和境遇,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在进行闲暇活动时所拥有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的综合。

  闲暇活动作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的是人们在指定工作、学习等计划行为之外进行的可以进行自我调配和分配的活动。此活动的过程包含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其所经历的时间为闲暇时间,而在闲暇活动期间拥有的心态成为闲暇心态。没有闲暇活动的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活,人们也不可能只工作不休闲,也就是说,闲暇活动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所研究的闲暇活动主要是针对于农村中职生的闲暇活动,在了解农村中职生的闲暇活动具体内容、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还会依据相关的统计调查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用于农村中职生闲暇活动的教育、管理方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农村中职生更好的利用和发挥闲暇活动的作用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意见。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行为一致的发展和提升活动。其本质是人的劳动力的提升,表现形式为智力的提升和体力的提升两大部分,同时,还应伴随着思想品德、才能、情趣等多方面水平的提升。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起源于着名思想家马克思,也是我国一贯坚持的人文教育理论基础。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更是在伟大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中国化原理,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江泽民同志在党成立的八十年庆祝会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辩证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统一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能独立的缺面发展,而应全面化的进行发展。而针对于如今在校的中职生,尤其是出身于农村基层的中职生,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而更加应该重视其去成长的全面性,而不能一根线掐死,将人固定在理论知识学习这一条线上。

  2.2.2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学科指导思想源自于马克思,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全面的,是将人的素质将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想关联的教育,同时,还未这样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观和世界观。

  2.2.3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的核心是陶冶情操,是人们提升内心修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教育的核心是为了让人们接受到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让自身得到一流的教育和自身的优化活动。而在生活教育方面,需要人们在指定的工作和学习之外,利用休息休假的时间来对自己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填充。并且从中获得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生活不仅仅是工作和学习,还用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休息休闲的时光,可用与自我内涵的理解和提升。

  2.2.4 闲暇教育理论

  着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这样就告诉人们,闲暇的时光里人们能通过放松身心来获取对事物的创新灵感。而人们只有在获得一定的属于自我的闲暇时光的时候,才会有进行自我思考和完善的时间。也就是在这样的时间里,人们往往能够擦出魅力的智慧的火光。而如果能充分的利用这样的闲暇时光对自己进行充实和教育,那么,人们将会是另一种滋味价值体现的境界。同样,闲暇教育的开展也是人们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