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人工灌胃方式给成蛙给药的尝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9 共4400字
论文摘要

  蛙类可以控制昆虫的数量,同时也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在食与被食的食物链中,蛙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近年来蛙类种群数量趋于下降[2-4],环境化学污染( 如杀虫剂、重金属、氯化物) 对蛙类的影响备受关注[5,6].蛙类作为环境监测指示生物被广泛应用在科学实验中[7].

  蛙的一生要经历受精卵、蝌蚪和成蛙 3 个阶段,受精卵和蝌蚪历时较短,成蛙是蛙类变态后的主要生命形态,担负着交配繁殖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成蛙的毒性影响尤为重要.但目前研究农药、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对蛙类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受精卵、蝌蚪[8-10]和蛙类的一些离体组织上[11],或者对幼蛙进行野外实验时采用环境给药[12].由于蛙类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对活动的物体较敏感,其染毒方式的选择比较困难,因此,对于成蛙消化道染毒的研究报道较少.

  在开展实验动物毒性实验时,实验动物的染毒方式一般选择经口染毒( 通过胃肠道) 、注射染毒和皮肤染毒等,由于不同的染毒方式可能导致动物的不同剂量效应反应[13],为了能够精确给药,我们拟以虎纹蛙成蛙为实验动物,采用人工灌胃方式进行给药,以探索一种新的成蛙给药方式,为以成蛙为受试动物进行药物毒性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 1 成蛙的保定

  在抓握蛙的时候应佩戴表面光滑的乳胶手套.手掌抓住其背部,腹部朝下,放在湿纱布上,防止擦伤成蛙的皮肤,拇指和食指卡住其头部两侧,另一只手,遮住成蛙的眼睛,使其平静,待其安静后,实施灌胃.

  1. 2 灌胃器的制作及饲喂方法

  完整的灌胃器主要包括吸料注射针管和送料软管.为实用和制作方便,选取一支 10 mL 或 30 mL的一次性注射器,去除针头,以针管为主要灌胃工具.在针管出口处加上直径匹配的软管,长度为10 cm左右,用医用胶带固定.饲喂时,将已抽取饲料的针管由软管前端从成蛙的侧面嘴角处插进成蛙口中 1cm 左右,一般成蛙就会自己主动取食,将软管吞入胃中,保持不动,当软管被成蛙吞入 5-6 cm时,将针管中的定量饲料推进去,再拔出软管.如果成蛙没有主动吞食软管,就将软管直接沿着食道插入胃中推注.灌胃动作如图 1 所示.

  论文摘要

  1. 3 灌饲毒物的准备和饲料的调制

  实验采用的毒物为一种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 Bt) 悬浮液( 液体,8 000 IU/mg) ,购自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将市售膨化蛙料( 购于南京嘉吉饲料有限公司) 与水按 1∶ 3 比例浸泡后,用搅拌器将饲料搅拌成无颗粒的糊状,使能顺利通过注射器前端,然后按比例添加 Bt 菌剂,并搅拌均匀,使所添加受试物均匀分布在糊状饲料中.

  1. 4 成蛙分组及饲养管理

  虎纹蛙( Rana rugulosa) 成蛙购自养殖场,选取90 日龄、体质量在 140-220 g 同批次的健康成蛙.对实验蛙进行灌饲训练,以增加其适应性.实验室适应一周后,称体质量并分组.实验共分 1 个空白对照组( C0) 和 5 个苏云金芽孢杆菌( Bt) 剂量组,其剂 量 分 别 为 1 000,2 150,4 640,10 000,21 500 mg / kg,其编号分别为 T1、T2、T3、T4 和 T5,每组 20 只成蛙,每组 4 个重复,每个重复 5 只成蛙,每个重复饲养在 1 个直径为 1 m 的水族箱中,每个水族箱底加 2-3 cm 水,每天清洁水族箱 1 次,清除排泄物.第 1 天灌胃含有 Bt 菌剂的饲料,观察 24 h毒性反应,之后,每天灌胃正常饲料,即未添加毒物的糊状饲料.每只成蛙每次灌胃前称体质量,并按照体质量的 6% 进行灌胃.持续灌胃 14 d,每天观察成蛙的行为并记录成蛙的存活情况,每 7 d 称一次体质量并记录.

  1. 5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用 Excel SPSS13. 0 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值 ± 标准差( x珋 ± s) 表示.利用 SPSS软件进行机率单位加权回归法 ( Bliss 法) 计算LD50.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比较各剂量组 7 d 体质量增加值,14 d 体质量增加值间的差异显着性,以 P <0. 05 为差异有显着性.

  2 结果

  2. 1 虎纹蛙的死亡率及症状观察

  在预实验中,饲喂 Bt 剂量为 2 150 mg/kg 的成蛙全部存活,而饲喂剂量为 21 500 mg/kg 死亡率为100% ,因此,设置 6 个不同的剂量浓度.在灌胃受试物以后,2 h 内观察各剂量组实验蛙均未发现异常,活动正常.3-4 h 后观察,T4、T5 高剂量组蛙开始出现中毒症状,四肢无力瘫软、低头伏于池底,活动迟钝,但拨动其反应仍较大.其余剂量组中毒症状不明显,尤其低剂量 T1 组仍无异常.6-7 h 观察,T5 高剂量组中毒症状明显,皮肤表面干燥失去光泽,腹部膨胀,呈淡绿色中毒症状,拨动时反应呆滞,轻压膨大腹部两侧,有大量的淡黄色液体从肛门流出.低剂量 T1、T2、T3 出现轻微中毒症状,腹部稍微膨大,但仍具正常活动能力.8 h 以后 T5 组开始出现死亡,对死亡个体进行剖解,发现体腔积水,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堆积于直肠,不能排除体外,内脏器官未见明显病变.T5 组 12 h 时死亡率达65% .24 h T5 组全部死亡,T4 组死亡率达 60% ,未死亡的个体反应呆滞,瘫软乏力,惊扰时无反应.低剂量组 T1、T2、T3 组开始出现排便,但粪便不成形.96 h,低剂量组个体浮肿症状消失,排便正常.在7-14 d 的正常灌胃过程中,T3 组在 1-7 d 中陆续死亡 3 只,并出现两只疑似脑膜炎症状,头斜着朝向一边,呈歪脖子状,但在灌胃时仍有主动取食行为.T1、T2 组未发现异常,取食欲望很强( 表 1) .根据第 7 天的死亡情况,计算 LD50为 6691 mg /kg,95%的置信区间为[5 564,8 329]mg/kg.

  论文摘要

  2. 2 各剂量组成蛙体质量的变化

  记录第 7 天和第 14 天成蛙体质量,计算 7 d 体质量增加值和 14 d 体质量增加值.结果见表 2.C0 组,即未添加农药组,其 7 d 和 14 d 体质量增加值最大,而 T3 组增重最小,显着小于其他各组.

  论文摘要

  3 讨论

  3. 1 成蛙经口灌胃的可行性

  动物强饲或者灌胃通常被应用在测定禽类饲料营养代谢[14-16]及小鼠、大鼠等消化道染毒[17-19],上述方法在用于蛙类等两栖类动物的研究实践较少.在蛙消瘦的营养状态下,可以通过强饲,对成蛙进行营养补给[20],但灌饲技术还未应用在成蛙的毒性实验中.灌胃方式能做到染毒剂量准确,在毒理学研究中广为应用.我们经过 14 天的灌饲,空白对照组的成蛙无死亡,而且体质量增加( 39. 34 ± 11. 02)mg,较原始体质量增加 21. 6% .根据成蛙的死亡率及其体质量增加情况,我们认为蛙类可以通过灌胃的方式进行给药或补给营养.

  3. 2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成蛙灌胃器的制作与正确使用是成蛙毒性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制作和使用合适的灌胃器不仅可以实现精确给药,也能减少对实验蛙的伤害.在灌胃操作中,要注意: 1) 灌胃器的胶管要直接进入实验蛙的食道甚至胃中,因此,要外表光滑,质地柔软,充满饲料以后能模拟多汁的虫体,减少对实验蛙食道的机械损伤,增加适口感,能够诱使成蛙主动吞食; 同时要具有韧性,以防止成蛙将其咬断; 2) 选用的注射器大小要适中,容积过大,不宜操作,过小,吸料量不足,需要多次添加受试物,影响灌胃速度,增加动物的应激; 3) 在推送饲料时要注意节奏,使饲料慢慢地推入蛙的胃中,防止大量饲料冲击蛙的胃壁,使成蛙不适或呕吐.饲料的调制应反复摸索水、饲料及添加毒物合适的比例,使其能够比较顺利通过注射器.实验前熟练掌握成蛙的灌胃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潘晓赋,周 伟,周用武,等. 中国两栖类种群生态研究概述[J]. 动物学研究,2002,23( 5) : 426-436.

  [2] 武正军,李义明. 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及保护对策[J].生态学杂志,2004,23( 1) : 140-146.

  [3] 高国柱,吴孝兵. 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探讨[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 1) : 37-41.

  [4] 符史杭. 虎纹蛙在海南的濒危状况及其保护措施[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5] Hayes T B,Falso P,Gallipeau S ,et al. The cause of globalamphibian declines: a developmental endocrinologist'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10,213: 921-933.

  [6] Reinier M,Mann R V H,Catherine B C,et al. Amphibians andagricultural chemicals: Review of the risks in a complexenvironment [ J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9, 157:2903-2927.

  [7] 陶宏婷,吴端生. 水生动物用于科学实验的最新进展[J]. 实验动物科学 ,2013,30( 5) : 59-63.

  [8] Denoel M,D'Hooghe B,Ficetola G F ,et al. Using sets ofbehavioral biomarkers to assess short-term effects of pesticide: astudy case with endosulfan on frog tadpoles[J]. Ecotoxicology,2012,21: 1240-1250.

  [9] Rimoldi F,Fogel M N,Schneider M I,et al. Lethal andsublethal effects of cypermethrin and methoxyfenozide on thelarvae of Rachiplusia nu ( Guenee) ( Lepidoptera: Noctuidae)[J]. Invertebrate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2012,56:200-208.

  [10] Smith G R ,Krishnamurthy S V,Burger A C,et al. DifferentialEffects of Malathion and Nitrate Exposure on American Toad andWood Frog Tadpoles[J]. Arch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Toxicology,2011,60: 327-335.

  [11] Zafeiridou G,Geronikaki A,Papaefthimiou C,et al. Assessing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herbicides acetochlor, 2,4,5-tr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 2, 4, 5-T ) and 2, 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on the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ofthe sciatic nerve of the frog ( Rana ridibunda ) [J].Chemosphere,2006,65: 1040-1048.

  [12] Edge C B ,Gahl M K ,Pauli B D ,et al. Exposure of juvenilegreen frogs ( Lithobates clamitans ) in littoral enclosures to aglyphosate-based herbicide[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safety,2011,74: 1363-1369.

  [13] 余日安,吴志刚,王爱国,等. 硒镉联合作用的不同染毒方式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3,32( 4) :374-377.

  [14] 王志跃,盛东峰,范 刚,等. 强饲法测定鹅饲料代谢能适宜条件的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25( 4) : 51-55.

  [15] 贾 巍,呙于明,袁建敏,等. 蛋公鸡强饲法评估非淀粉多糖酶对肉仔鸡日粮表观代谢能值的作用效果[J]. 中国畜牧杂志,2004,40( 1) : 17-23.

  [16] 赵 峰,赵江涛,张宏福. 排空-强饲法测定鸭饲料氨基酸真消化率的研究[J]. 动物营养学报,2008,20( 5) : 592-598.

  [17] Kapetanovic I M,Bauer K S,Tessier D M,et al. Comparison of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rofiles of aspirinfollowing oral gavage and diet dosing in rats [J].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9,179: 233-239.

  [18] Kapetanovic I M,Krishnaraj R,Martin-Jimenez T,et al. Effectsof oral dosing paradigms ( gavage versus diet ) on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J]. Chemico-biologicalInteractions,2006,164: 68-75.

  [19] Martin-Jimenez T,Lindeblad M,Kapetanovicc I M,et al.Comparing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rofiles infemale rats orally exposed to lovastatin by gavage versus diet[J].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8,171: 142-151.

  [20] Hadfield C A,Clayton L A ,Barnett S L. Nutritional Support ofAmphibians[J]. J ournal of Exotic Pet Medicine,2006,15:255-26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