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口蹄疫论文(经典论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1-08 共57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 口蹄疫论文(经典论文6篇)
【第3篇】牛口蹄疫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第4篇】现阶段牛口蹄疫的综合防疫要点探讨
【第5篇】探讨口蹄疫的发病症状及预防要点
【第6篇】探讨2021年秋冬口蹄疫防控策略

  口蹄疫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发病速度快,在偶蹄动物中非常常见,也叫作"口疮",引发该疾病的病因为口蹄疫病毒.感染病毒的动物在蹄部,乳房及口腔部位会出现水泡或粘连等现象,这些都是口蹄疫的典型症状,还可能在其他动物或人之间进行传播,危害性极大。本文是口蹄疫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口蹄疫论文第一篇:浅谈猪口蹄疫的诊断及综合防治

  摘要:猪口蹄疫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较快的传播速度,会在极大程度上威胁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口蹄疫病毒是猪口蹄疫的病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对不同品种与年龄的生猪进行感染。由于有大量的病毒存在于病猪的气体与口鼻水疱内,导致此种疾病容易传染给其他生猪。近些年来,人们的生猪疫病防控意识显着增强,但猪口蹄疫的防控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因此,养殖人员需切实提升重视程度,严格贯彻各项防控要求,做好猪口蹄疫的综合防治工作,促使猪口蹄疫的发生几率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

  关键词:猪口蹄疫;诊断;综合防治;

  自1514年出现猪口蹄疫病后,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生猪遭到口蹄疫病感染后,将会有水疱出现于猪的口腔、蹄部、鼻部等。猪口蹄疫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成年猪患病死亡率保持在3%左右,而仔猪能够达到50%以上的死亡率。同时,生猪患病之后,有大量的病毒存在于口鼻水疱与呼出气体当中,容易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传播,不仅生猪养殖效益得不到保证,还会对地区养猪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养殖人员需结合猪口蹄疫的流行特征,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

  1 病原特性

  猪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口蹄疫病毒具有较多的血清型,病原变异几率较大,导致猪口蹄疫病的预防、根除难度显着增加。口蹄疫病毒具有极强的毒力和强悍的致病力,生猪感染极少量的病毒后即可发病,患病生猪的血液中存在着最高的病毒含量。生猪体温恢复正常后,还有诸多的口蹄疫病毒存在于其粪便、尿液以及乳汁当中。口蹄疫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抵抗力,能够在4℃~8℃的环境中进行数月的存活。而如果环境温度在-20℃左右,则可以进行数年的存活。口蹄疫病毒不适宜在高温环境中存活,若环境温度在37℃左右,只能够持续48h的存活。若环境温度在60℃以上,只需15min的时间即可杀灭病毒。同时,口蹄疫病毒的耐酸碱性不强,若p H<6、p H>9,其活性将会丧失[1]。因此,在日常消毒过程中,可将0.2%过氧乙酸溶液、3%福尔马林溶液等应用过来。此外,紫外线也可以高效杀灭口蹄疫病毒。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潜伏期及发病后的生猪,会向外界中排出大量病毒。即便生猪恢复健康,也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排毒,对其他生猪的机体健康造成威胁。其中,生猪口腔、食道、咽等部位存在着大量病毒。生猪患病初期,蹄部、口腔、舌等部位的水疱液具有最强的传播性。由于病毒不耐高温,一般于冬春季节出现,夏季发生较少。患病生猪具有最大的排毒量,容易有爆发性感染现象发生。此外,猪口蹄疫病的周期性特征明显,流行频率在3年~5年1次左右。

  2.2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与空气传播是猪口蹄疫病的主要传播路径,而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则是接触传播的主要组成。第一,接触传播。一般在同群生猪之间容易出现直接接触传播现象,而间接接触则通过媒介物进行传播。如饲料、水源等遭到病毒的污染后,也会成为传播的媒介物。同时,生猪皮肤、黏膜等出现破损情况后,容易遭到口蹄疫病毒的感染。第二,空气传播。其中,湿度、风速等因素决定着口蹄疫病毒的空气传播距离。通常情况下,相较于水面传播,陆地上病毒只有较短的传播距离。但若环境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病毒扩散距离能够超过100km[2]。

  3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一般只有1d~3d左右的潜伏期,部分病猪的潜伏期能够达到1周左右。猪口蹄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通常不超过5%。如果猪场能够规范执行免疫程序,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延长猪口蹄疫的潜伏期。但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会随之增大病毒的毒力强度,若生猪机体免疫力不足,将会感染疾病。生猪患病后,初期将会急剧升高体温,通常会超出40℃,精神、食欲严重消退,甚至食欲彻底废绝,且有水疱出现于蹄部及乳房部位及周边皮肤上。前期有红、热等症状出现于生猪的蹄部、蹄踵等部位,之后向米粒、蚕豆大小的水疱转变。病情加重后,水疱逐渐破溃,有溃烂面结痂形成。若没有继发性细菌感染问题出现,持续7d左右后将会逐渐痊愈。但若有细菌继发感染出现,将会有溃疡形成,化脓性、腐烂性炎症随之发生。部分病猪具有严重的病情,甚至还会脱落掉蹄壳,难以正常着地与行走,长时间保持卧地不起的状态。哺乳仔猪及保育仔猪患病后,能够达到50%以上的死亡率,心肌炎则是造成病猪死亡的主要因素。仔猪患病后,有心包积液产生。通过解剖死亡病猪,发现有心包破裂问题出现,造成胸腔积液现象,心肌松软明显,有弥散性、点状出血存在于心包膜上,有灰白色、淡黄色的条纹或斑块存在于心肌切面中[3]。

1.png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生猪感染口蹄疫病后,会有水疱出现于口、鼻、蹄等部位,跛行状态明显。通过观察、分析病猪的临床症状,即可进行初步诊断。但由于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等疾病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疾病所类似。因此,为了保证诊断的准确性,需开展实验室诊断工作。

  4.2 病原学诊断

  目前,病原学诊断技术的类型众多,如补体结合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等。第一,补体结合试验。本种方式选用的指示剂为溶血系统,利用限量补体对病毒病原进行测定。当有特异反应产生于病毒抗原与血清抗体之间,将会有复合物形成。将补体加入进去后,由于补体会与复合物所结合,进而消耗掉补体。由于没有游离补体存在于溶血系统中,溶血现象将不会发生,进而产生阳性试验结果。第二,病毒中和试验。本种方法在划分口蹄疫病毒血清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具有十分可靠的试验结果,但需花费较长的时间,且对实验室的技术要求较高,难以在普通实验室内推行。

  4.3 抗体检测

  本种方式是对病猪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以此来诊断口蹄疫病毒感染与免疫状况。在具体实践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与病毒中和试验法应用较为广泛。

  4.4 新诊断技术

  新时期下,相关人员大力改进与创新猪口蹄疫诊断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被研发出来。和常规血清学诊断技术相比,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灵敏性、精确性更高。

  5 综合防治

  5.1 优化日常饲养管理

  养殖人员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管理工作,对猪舍内外的排泄物、污染物等进行及时清理,科学调控圈舍温湿度条件,经常性对生猪圈舍进行通风处理。要构建完善的饲料管理制度,选购质量较高的生猪饲料,且优化饲料存储环境,避免有发霉变质等问题出现。要结合圈舍实际大小,对生猪饲养密度进行严格控制,这样猪只的应激反应可以得到减少,猪群免疫力得到提高。进入寒冷冬季之前,需将必要的保温措施应用过来,对猪舍温度进行调控,且向生猪供给无污染的水源。此外,相关部门需大力宣传猪口蹄疫防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生猪疫病防控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广泛宣传,向养殖主体传授现代防疫知识与技术,协助养殖主体将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构建起来,促使生猪的健康生长得到保障。

  5.2 规范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接种在预防猪口蹄疫中具有较大的价值,由于O型口蹄疫是现阶段常见的口蹄疫病类型,因此,需制定科学的O型口蹄疫免疫接种计划,提升免疫接种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通常情况下,首次免疫接种工作于仔猪40日龄时开展,按照1m L的标准控制各头仔猪的注射量,通常采取肌肉注射方式,且将0.5m L的转移因子加入到疫苗中。接种1个月后,需再次开展接种工作,按照2m L标准控制每头仔猪的注射量。针对种猪群体,每年免疫接种一般保持在4次左右,接种间隔为3个月,按照2m L标准控制每头种猪的接种量。需注意的是,首次接种时需将1m L转移因子加入进去,临产前2d左右,免疫接种工作需立即停止。猪场具备相应条件的话,需定期检测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对猪群抗病毒感染能力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抗体水平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解。如果猪群抗体免疫水平不符合相关标准,则需将疫苗更换、补免等工作及时开展起来。

  5.3 加强消毒与隔离工作

  为预防猪口蹄疫疾病的发生,需将疫病检测工作严格落实于生猪选购、运输等各个环节。养殖场要构建完善的消毒制度,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严格消毒处理进出车辆及人员。由于春冬、秋末等时段容易出现猪口蹄疫疾病,因此,要增大这些时间段的消毒频率,全面消毒处理养殖圈舍及周围环境,促使环境中的致病菌得到高效杀灭。通过消毒工作的实施,生猪养殖环境可以得到净化,疫病传染源得到有效切断。为保证消毒工作的实施效果,工作人员要科学选择消毒剂类型。其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皆可对病原的酶系统进行破坏,促使口蹄疫病毒得到杀灭。同时,要对猪只的移动进行控制,落实全进全出制度,这样传播途径可得到有效切断。此外,一旦有疑似口蹄疫病猪出现,养殖人员需依据制度要求向有关部门及时上报,由专业人员进行诊断,确诊之后需对养殖场进行隔离,避免扩散与传播疫病。同时,养殖人员要彻底消毒处理内外部环境及各类饲养用具,规范隔离、扑杀病猪与同栏健康猪等。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口蹄疫疾病的危害性极大,会对养猪业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各类养殖主体需将疫病防控要求贯彻于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疫苗接种计划,促使生猪的疫病抵抗力得到提高,猪口蹄疫的发生几率得到降低。此外,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宣传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养殖主体的疫病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娟.猪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控[J].吉林畜牧兽医, 2019(11):21-23.

  [2]秦万强猪口蹄疫病的疾病诊断方式及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 2020(3):113-114.

  [3]张慧君,李剑斌猪口蹄疫疾病的诊断及防控策略探究[J]中国畜禽种业, 2020(4):128.

  口蹄疫论文第二篇:如何应对口蹄疫免疫后发生的副反应

  摘要:口蹄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危害大,为此,国家把其列入强制免疫范畴,在注射口蹄疫疫苗过程中,个别家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副反应,给防疫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免疫副反应是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养殖户与村级动物防疫员参与强制免疫的积极性及对强免政策的可信度,关系到强免工作实施的成败。

  关键词:应对,口蹄疫,副反应,

  作为一名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区政府春、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带领村级防疫员在本辖区从事动物强制免疫注射工作,以提高动物群体抗病力,保证免疫密度,确保辖区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由于受疫苗质量、免疫时机、免疫操作、畜禽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畜禽在实施免疫后,可能会产生停食、颤抖、呼吸急促、急性死亡等反应,称之为免疫副反应。为了避免损失,减少伤亡,对猪牛羊大动物应该及时展开救治工作,现将工作中遇到的一例救治过程介绍如下,供参考。

  1发病情况

  2019年9月20日,在我区七屯牧业奶牛养殖场开展牛口蹄疫的免疫注射工作,疫苗为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苗,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mL/瓶,生产批号19137004,注射剂量每头牛2mL,在注射10min后,其中一头耳标号为00063361的成母牛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症状为口吐白沫、呼吸加快、肌肉震颤、眼睛充血发红。

  2诊断

  根据免疫注射情况和严重的过敏反应症状,可以判定为免疫副反应。针对此强烈的免疫症状,需及时进行抢救。

  3治疗

  迅速在颈部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mL,4min后症状得到缓解。

1.png

  4防控

  本人见识过多起免疫副反应发生事件及参与过多次副反应勘验工作,通过多年的防控经验的积累和这次事件的启发,总结出如下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4.1疫苗管理

  4.1.1疫苗贮存。从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领取疫苗后,迅速运送至乡站冰柜保存,严格执行说明书标注的贮藏方式与有效期。建立出入库台帐,做好记录。

  4.1.2疫苗准备。村级防疫员结合当天防疫任务,携带相应类型和数量的疫苗。在实施免疫前,做好疫苗的准备工作,使用便携式疫苗保存箱带至免疫现场,保温盒放入冰袋增强保温效果,保证疫苗在冷藏条件下保存。

  4.2从业人员管理

  4.2.1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的管理和培训,逐步提高村级防疫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诊疗技术和责任心。并且每年进行知识培训,着重疫苗管理、注射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及疫情报告等知识。

  4.2.2村级防疫员备足肾上腺素,如出现严重的副反应症状,能够在过敏反应的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4.2.3指导规模养殖场档案工如实、规范填写免疫档案,对有过副反应史的奶牛特别标明。

  4.3正确注射

  4.3.1注射部位。选择家畜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进行注射,避开大血管及神经部位。猪、牛、羊选择颈部、臀部注射。如果注射部位不正确,疼痛感强,动物过度挣扎,疯狂奔跑、乱踢,造成流产或伤害事故的发生,也可引起免疫副反应。

  4.3.2剂量准确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剂量进行注射,严禁随意加大剂量。按照说明书中用法与用量中规定的接种途径进行免疫。

  4.4免疫后观察

  在疫苗注射之后,应加强对牲畜的观察,让养殖户在第一时间发现出现症状的牛只及时报告。个别牲畜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肿胀、体温升高,减食1~2d,以后逐渐消失的一般反应,这样轻微的免疫副反应只需加强饲养管理、密切观察即可,不需要药物治疗。对个别出现急性过敏反应的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同时采取适当的辅助治疗措施,减少副反应带来的损失。???

  4.5科学预防

  通过查看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档案,对曾有过免疫副反应病史的动物,在注射疫苗前,先注射肾上腺素后再注射疫苗,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为了尽量减少免疫副反应的发生,对病畜、孕畜、瘦弱的、幼龄动物等暂时不进行免疫注射,待动物机体恢复正常后再进行补充免疫[1]。

  5小结

  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基层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河北省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实行强制免疫、集中免疫。曾见过羊群免疫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大部分出现卧地不起,精神萎靡,拒食不食的副反应症状,1d后逐渐缓解,直至消失。随着疫苗的数代更新,近年来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20年我区内强制免疫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33例,其中奶牛8例、猪13例、羊12例,全部都成功救治,无死亡。随着对动物疫病的深入研究,动物疫苗不断推陈出新,其生物安全性越来越高,免疫效果越来越好,如此成就,作为一名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感到由衷的欣。

  参考文献

  [1]刘红英减少畜禽强制免疫副反应的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5(4):53-5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