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羊肝片吸虫病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

来源:农业与技术 作者:白园园;张雷;常璇璇;
发布于:2019-12-17 共3018字

  摘    要: 在养羊业的快速发展之下,羊的寄生虫病危害也日益严重,其中肝片吸虫是对羊群危害较大的一种蠕虫病,国内外广泛流行,部分地区感染率高达90%以上,不仅影响羊只的正常生长,还会在寄生过程中产生毒素引发宿主出现全身性中毒和营养代谢紊乱等现象,防控不及时会造成群体发病和死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诊断、治疗及防治进行具体介绍,旨在提升羊养殖的质量,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羊肝片吸虫; 诊断; 防治;

  肝片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片形科片形属,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内,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又称肝蛭病或掉水腮。可造成肝脏和胆管炎症,目前在我国众多地区的绵羊养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肝片吸虫感染,分布广泛,典型的季节性流行,常见于夏秋季,多集中发生于河流、溪水和低洼潮湿水源充足的地带,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放牧地区,如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和东北三省,该病危害性大,严重阻碍畜牧业的发展,农业部将其列为3类动物疫病。

  1、 病原发育史

  肝片吸虫雌雄同体,外观呈扁平叶状,形似柳叶又称柳叶虫,通常虫体长度为20~30mm,宽度为5~13mm,其大小受宿主和发育环境影响,具口腹吸盘,体表有皮棘,活体呈棕红色,死后灰白色[1]。肝片吸虫的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锥实螺的参与,寄生于胆管的成虫产出虫卵,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根据温湿度、光照、氧气等条件的差异,虫卵经14~28d的时间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群集于锥实螺周围,从锥实螺的头端、触角、肉足和外套膜等部位侵入其体内并脱去纤毛,3h左右发育为胞蚴,约15d后形成雷蚴,一个胞蚴体内可产生5~15个雷蚴,再经约21~28d,雷蚴发育成母雷蚴并在体内形成子雷蚴和胚细胞,最后经35~42d,子雷蚴发育成尾蚴从锥实螺体内逸入水中。进入水中的尾蚴由其成囊细胞分泌的粘液将其包裹起来,尾部脱落,形成囊蚴,漂浮于水面或粘附在水生植物上,终末宿主牛羊等因食入或饮用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和饮水而感染,囊蚴在宿主的十二指肠从包囊逸出,渗透并穿过小肠壁进入腹腔,经肝被膜进入肝实质,在肝脏中游离和繁殖约42~56d后进入胆管内发育至性成熟并排卵,随胆汁进入肠腔,再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期间对肝脏和胆管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排出体外之后的虫卵按照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的发育史发育,进而导致该病持续循环发生。

  2、 流行特点

  肝片吸虫的流行与环境、气候、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关系密切,中间宿主(淡水螺)的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湿度,夏秋季光照充足,温度高,加之降雨量充沛,有利于中间宿主螺类的繁殖和幼虫的孵化。经过雨水或水流的冲刷,地面上的虫卵或孵出的毛蚴进入水中感染螺类,而新鲜雨水又具有刺激尾蚴大量出螺的作用,雨后水涨,水草和水中含有众多囊蚴。此时,羊群放牧时吞食或饮用了含有囊蚴的水草和水而感染,由于夏秋季羊的饲草营养好、膘情佳,且羊等反刍动物的新陈代谢周期较慢,刚感染病症后不易察觉,而冬春季天气寒冷,牧草枯黄,患畜体质下降易发病。肝片吸虫从幼虫发育至成虫需要3~4个月,发育成功后可存活3~5a,呈世界性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地方性发生于山川、溪流等地势较低地带,降雨量充沛年份流行严重,干旱年份流行较轻。南方9—11月份,北方8—9月份盛行。肝片吸虫可以感染各个年龄和品种的羊,绵羊、羔羊易感性最高,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也随之升高。
 

羊肝片吸虫病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
 

  3、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急性型通常在秋季发生,多由幼虫引起,羊只短期内吞食大量囊蚴,幼虫在体内移行引起肠壁、肝脏和周围组织损伤和出血。临床表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可视粘膜苍白和黄染,肝区触诊疼痛,随后体质出现衰弱,严重者出现腹泻。羔羊病程短,常突然死亡,育成羊出现症状后3~5d内死亡。慢性型多在冬夏季发生,通常是由急性型演变而来或病畜轻度感染致病,由成虫引起,一般在食入囊蚴后4~5个月发病,成虫对羊肝胆等组织危害较大,引起肝胆炎症,造成黄疸、贫血和肝功能异常,病羊表现为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易脱落,眼睑、下颌水肿,有时波及胸腹,晨起明显,运动后症状减轻,肝脏叩诊半浊音区增大。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便秘和痢疾,多数极度衰竭导致死亡。哺乳期患畜通常产奶量下降,乳液稀薄,妊娠期患畜易流产,即使顺利分娩,羔羊也常因感染而死亡[2]。

  4 、剖检病变

  急性型肝片吸虫病对肝脏组织造成广泛损伤、易碎、肿大充血暗红色,表面凸凹不平,严重者粘膜苍白,腹腔出血,吸虫移行的痕迹清晰可见,肝脏表面出现灰黄色的索状物,挤压切面渗出大量污黄色粘稠液体和少量的虫体及凝固的血液,肝包膜表面出现纤维素沉积,同时心肌和肾脏苍白。胆囊肿胀,胆汁呈灰褐色,胆管数量增加。慢性型可导致肝脏边缘硬化,胆管扩张囊肿、内膜粗糙,胆管内充满了大量的虫体和棕褐色的污浊液体,胆管壁增厚和纤维化。患病羊心包和腹腔积液,重者肺部出现局限性硬固结节[3]。

  5、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常见的方法包括沉淀法、肝脏检查法和碘溶液检查法。

  6、 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是驱虫,保肝利胆,健胃等方法综合应用。驱虫时建议分期给药,将童虫逐渐消灭,避免一次性给药将童虫消灭,但未能将体内虫卵消灭,再度引起发病。驱虫时,需根据病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性治疗。硫双二氯酚,按体重灌服80 mg/kg,间隔7~14d再用药1次;吡喹酮,患畜按体重50mg/kg,饮水灌服,间隔7~14d再次用药1次。病情严重者,需在消炎的同时,保肝利胆,口服钙镁锌合剂150mL/d,连用3d,并自由饮用电解多糖。健胃促消化,肌注复合维生素B 5mL/d,每天1次,连用5d,并在饲料中添加山楂酵母粉60g/d,连用7d。除此之外,也可对症使用抗生素、胆素、维生素C以及牲血素等药物。西药驱虫后,中药加以调理,发病率将明显降低,死亡率也会随之下降。可根据病畜实际情况采用加减补中益气汤,调理病羊脾胃,补中益气保护元气。

  7、 预防措施

  病羊和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驱虫可有效控制吸虫在羊群的传播,可选用硝氯酚、丙硫咪唑、硫氯酚等进行预防性驱虫。合理的驱虫方案也尤为重要,一般春秋两季为主要的驱虫季节,首次驱虫选择10—11月最佳,可消灭体内大部分成虫和卵囊;第2次选择3月中旬进行驱虫,可杀死体内的虫卵和幼虫,而在该病流行的老疫区应选择在5—11月,每2个月驱虫1次。在羊群用药期间要对可能存在虫卵的地面、圈舍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将粪便在远离养殖区域堆积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发酵期间产生的热量将虫卵和幼虫消灭。在养殖环节注重营养的合理供给,科学饲养,增强羊只抗病能力。消灭中间宿主(淡水螺)对防控该病具有重要意义,可对螺类较多的低洼地势进行改造,破坏其生活环境,或在每年螺类繁殖的4—5月定期采用5%的氨水喷洒灭螺,也可通过养殖鸭、鹅等禽类进行生物灭螺。选取地势高燥的区域放牧,放牧前羊群提前饮水。

  8 、小结

  羊肝片吸虫是养羊业常见的寄生虫病,可导致羊只死亡和群体发病,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危害,为避免该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畜牧业生产中,应坚持防治结合,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为羊养殖提供保障,提高养殖效益,促进我国畜牧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志科,张秋雨,陈创夫.一例绵羊肝片吸虫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及体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4):142-143.
  [2] 阿西木·艾米都拉.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J].兽医导刊,2019(01):37,39.
  [3] 米玛卓嘎.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08):27.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原文出处:白园园,张雷,常璇璇,王净.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9,39(23):137-13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