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中国戏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4 共5065字

  在人类艺术史上,中国戏曲赫列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其中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已相继消亡,而硕果仅存的中国戏曲在21世纪的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戏曲遭受依托电子传媒而迅猛发展起来的电影、电视、网络和3G移动技术的挤压,以及文化市场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新营销模式的冲击;另一方面,就内部生产机制而言,中国戏曲面临内容陈旧、剧院经费匮乏、创演人才断档、经营管理体制陈旧等诸多困境。在产业化背景下,中国戏曲要突围,必须放下传统戏曲尤其是非遗类戏曲的高贵身段,与时俱进,逆势而上,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主动参与到文化市场竞争中去,在产品的审美趣味、投资运作、宣传推广、媒介传播和业态承载等方面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改革和创新,从而实现中国戏曲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审美趣味当代化

  康德哲学认为,人类的文化审美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作为文化产品,戏曲首先必须要考虑的便是这件产品带给人们的审美和精神方面的高雅享受,这是戏曲文化产品的价值所在。而这种价值又关乎我们当下社会的实用性,戏曲文化产品应该满足和解决当代人的审美实用问题。任何一个时代的戏曲,要传承和发展下去,都必须符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态,在内容形式上彰显创作者在时代背景之下的艺术畅想和审美哲学意味的思考的同时,又要融合新时代的流行文化元素,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

  近年来,作为中国申请世界非遗成功的第一个项目--昆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出了大胆的实验创新,这为文化市场吸纳昆曲消费者的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戏曲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以昆曲《牡丹亭》为例,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华人作家白先勇认为:“青春版,则是要用精美、漂亮、青春来表现《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青春爱情,使他们的这段挣脱束缚、感动鬼神、超越死亡的爱情充满青春的魅力和活力,以吸引年轻的观众。”①为突出“青春”效果,吸引更多80、90后消费者,创作班底以“情”为主线,围绕 “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对传统《牡丹亭》进行只删不改的创新,并首开风气大胆起用有着青春靓丽的容貌和气质的苏州昆剧院年轻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以满足年轻人追求视觉盛宴的审美心理;“昆曲王子”张军联合着名音乐家谭盾联袂打造的园林实景版则另辟蹊径,突破惯常的室内镜框式舞台,依据戏曲内容的真实情境,创造性地把昆曲演出搬演到上海朱家角课植园,张军认为“没有别的空间比园林更能够承载昆曲之美了”,“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②,园林昆曲两相宜,只三五件纯粹的中国乐器,就让人感受到外部自然和内在心灵的共通,迎合了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渴慕走出钢筋水泥森林,走进活态山水园林寻求一份鲜活雅致体验的文化消费心理;戏剧大师林兆华和昆曲名家汪世瑜联袂执导、普罗艺术出品的厅堂版《牡丹亭》,凭借“600年皇家粮仓 + 600年昆曲”的文化理念,一改以往昆曲演出服装、舞美、道具、剧场都不太讲究的陈旧没落感,走昆曲“精致化呈现”的路线。剧场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北京重点文保古建筑皇家粮仓;席设50名观众,座椅全用真正的明式家具布置;现场灯光也不像舞台上那么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表演,抬头可仰视旦角莲步;舞美设计不设三面墙,让观众平面视线观赏昆曲表演,演出最后落下的是真实的花瓣雨和飞舞的蝴蝶;场上道具是按照图谱仿制的明代家具;演员服装造型全部手绣而成;现场表演完全靠角儿的嗓子和身段,没有麦克风和扬声器;不用伴奏带,全靠乐师现场演奏,贯耳即闻曲笛幽咽、丝弦婉转。总之,在120分钟和500平方米的简洁时空中,厅堂版《牡丹亭》给消费者构筑起的是一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并存的唯美景观。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的独特文化财富和精神瑰宝,但由于它诞生于农耕时代,在时代发展中自然会出现许多不符合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像上面提到的一系列昆曲实验,从主题、场景、服装、道具、扮相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满足当代受众接受与审美的需求。

  二、投资运作多元化

  文化的产业化,所形成的是一套以资本为动力、以现代市场为基础的高效文化流通和传播机制。戏曲文化产业化的步伐之所以缓慢,最大的一个原因是资金缺口。长期以来,戏曲文化发展往往只依赖于单靠政府扶持的一元化融资模式,在产业化背景下,中国戏曲要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必须大胆开拓,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吸引、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戏曲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优惠政策力度,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投资表演艺术,形成以国有专业表演艺术院团为主体,以合作、民营、股份、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为辅,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政府通过对戏曲文化产业品牌宣传,使企业与戏曲文化单位形成产业伙伴,以戏曲提升企业自身文化内涵,以企业增强戏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后劲,双方合作共赢。比如山东省济南京剧院排演的《李清照》,就是由文化部门联合山东普利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济南四建集团斥资170万元多元融资打造的艺术精品,该剧市场运作的成功成为济南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范本。

  其次,除了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外,还可以拓宽思路,采取多种形式的投资甚至是并购策略,以缩减戏曲生产成本。比如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出品的《功夫传奇》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台在国内常演,同时又在国外巡回演出的商演剧目。2009年该公司又通过收购国外剧院--美国第三大演艺中心布兰森白宫剧院为演出剧目缩减了高额的国外宣传费用,提高了演出收益,为戏曲文化产品搭建了更好的输出与输入的平台。另外2010年由中国、法国、卢森堡三方联手共同投资、由四川省川剧院打造的新编川剧《镜花缘》,更是大胆突破被动承接订单演出的传统演出运作模式,在核算剧本创作和演员费用等成本的基础上,以实物形式进行投资,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戏曲生产要改变长期经费不足的困境,戏剧院团就必须面向市场和观众,既要增强海内外融资能力,又要核算项目运作成本,在剧目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上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宣传推广热点化

  宣传推广热点化是指合理利用名人效应和文化热点事件进行戏曲的推广宣传,实现区域社会甚至全世界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接纳与认同。

  首先,名人自身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丰富的人脉资源一旦作用于戏曲,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名人效应”.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为例,当代着名华人作家、将门之后白先勇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多年积累的广泛人脉,在海内外积极进行多方公关协调,才使得该剧目在两岸四地大获成功,赢得“一出戏复兴了一个剧种”的高度赞誉。在他的带动下,香港大学的古兆申、苏州大学的周秦、台湾大学的郑培凯、台湾戏曲美学家辛意云、台湾国际新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樊曼侬、台湾雅韵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贾馨园等文化人共襄盛举,连昆曲界原本已经退休歇业的顶尖人物“旦角祭酒”张继青、“巾生魁首”汪世瑜都聚集在他身边,共同投入这部戏的制作和推广。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