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戏曲文化的电视传播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5 共759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视听媒体的戏曲文化传播研究
【绪论】戏曲文化传播的意义
【第一章】传统戏曲的文化价值特征
【第二章】当代戏曲生存状况调查
【第三章】青年人戏曲认知状况分析
【第四章】 戏曲文化的电视传播分析
【第五章】新媒体与戏曲传播的融合
【结语/参考文献】戏曲文化多媒体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戏曲文化的电视传播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舞台戏曲的演出越来越萎缩,电视需要戏曲来充实其播出内容,而戏曲则需要借助于电视这个传播平台来走进千家万户,来吸引并且培养更多的观众,让中华戏曲文化得以传承。

  第一节 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

  在电视兴起之初,古老的戏曲对于电视而言,无疑是完整的、成熟的,是中国最成熟最有魅力的表演形式,而电视则是新生的、稚嫩的,是新兴的科学技术与传播媒介。

  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品种的诞生和成长,都要借助于其他成熟艺术品种的力量,而用电视来表现精湛成熟的中国戏曲,可以说是电视艺术发展所走的捷径,也较容易使电视艺术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一、电视依赖戏曲阶段。

  由于技术的原因,我国电视刚开始的节目制作量非常小,适合播出的节目是现成的电影和现场录制的戏曲。由于戏曲几千年来积累了广泛的受众,因此,中国电视的诞生初期对中国古典戏曲有一定的依赖性,理所当然会把戏曲艺术作为自己汲取艺术营养的重要对象。可以说,是戏曲让电视逐渐走进了观众的视线,是戏曲首先提升了电视在观众中的地位,丰富了荧屏内涵,所以说戏曲与电视的结缘阶段是戏曲在"救"电视的阶段。或者更确切是是,戏曲在为电视的推广做宣传,在这个阶段,电视基本上以复制功能介入了戏曲的电视传播。

  进入 60 年代中期,随着电视技术的更新发展、电视手段的日渐丰富,尤其是录像设备的应用,戏曲和电视进一步结合,形成了初步电视化的态势。电视制作者将戏曲演员邀请到固定的布置好的演播室,运用电视的多角度视角,从舞美、灯光、现场调度到剧本改编、演员表演、化妆等方面重新设计、安排后再进行演播室录像。这样的录像是把演播室当舞台来进行的。录像机已不只是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也不再满足于几部摄影机的简单的切换,而是采用不同角度的全方位拍摄手法,以及电视所具有的后期剪辑功能,打破了剧场舞台的时空局限,甚至开始在部分戏曲中穿插一些外景镜头,这样,电视戏曲的播出就越发灵活了。

  经历了八年黑白电视的初创时期后,1966 年,中国电视终于有了彩色画面,电视录像设备也逐渐过渡到彩色。愈加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演出制作成录像带进行保留以及为以后的重播提供了可能。

  然而,这时候进入文革时期,北京电视台一切工作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大局".

  1967 年 5 月恢复播出文艺节目,开始进入"八亿人民八部戏"的状态。1970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教唱"样板戏"选段。

  再次期间,中央曾调集一批文艺工作者,专门利用彩色录像设备,录制了一批戏曲名家的保留曲目。为"文革"这一特殊年代留下了宝贵的戏曲剧目。后来,这些剧目又陆续播出,"电视戏曲"在这一阶段也算得到了延续。

  1978 年,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戏曲与电视相互选择了对方,电视戏曲录像的播出也是在此时最为火爆。这时候人们的生活开始从苍白、单调走向丰富多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电视了解大事小情,电视事业蓄势勃发。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戏曲和电视的结合开始走向更新更紧密的发展阶段。

  二、戏曲依赖电视阶段。

  70 年代末,随着电视的逐渐强势,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开始明显。于此同时,部分戏曲和话剧怕影响上座率,也都不愿意再让电视录像,更谈不上同步直播了,在现实的压力之下,电视工作者只能走原创之路。电视戏曲艺术片和戏曲电视剧也应运而生。

  1985 年,中央电视台恢复了中断七八年之久的戏曲演出实况直播。这一年间,向全国直播了 1985 年全国戏曲汇演开幕式、荀慧生 85 岁诞辰纪念演出和第二届戏剧梅花颁奖晚会等。当时观众对戏曲直播的反应之热烈,激起了电视界、戏曲界的高度关注和兴奋.在这个时期,电视对于戏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宁愿攒钱去买电视,也不愿意买票去看戏,人们欣赏戏曲的习惯也由剧场的群众性观赏转向足不出户的家庭性欣赏。审美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单一转向了综合性和多元性,由慢节奏转向了快节奏,由电视转播转向了电视直播。戏曲与电视更深刻的"联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0 年代末,电视台就尝试开设一些戏曲电视栏目,同时,一些戏曲电视节目受到观众的喜欢,逐渐脱颖而出,例如陕西《秦之声》、河南《梨园春》、安徽《相约花戏楼》等。

  1996 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戏曲·音乐频道",后来,在原有戏曲栏目的基础上个,又开办了戏曲专题性栏目、戏曲知识性栏目和戏曲欣赏性栏目。90 年代中期以后,一些戏曲竞赛类的节目开始出现在荧屏上,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性,在节目中增加了竞赛性和趣味性,大胆创新,将内外景相结合,创造出一些电视品牌节目,对老艺术家的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录制了老艺术家的经典名曲等。

  电视和戏曲的结合,从各自的需求上来讲,戏曲借助于电视,将戏曲的舞台搬到了电视的传播平台上,拓展了传播渠道,将戏曲传播到了千家万户。而电视与戏曲结合,产生了一批新的节目样式:戏曲小品、戏曲杂技、戏曲相声等。戏曲艺术同样滋养了电视文化的发展,成为电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戏曲并没有因为电视的传播而带来新生,电视节目中所看到的戏曲,已不再是舞台上呈现的戏曲,经过镜头的转换已经变成了碎片化的戏曲,对于戏曲的一种重新的塑造,但同时也是对戏曲本身完整性和独立性的一种破坏。而对于电视来说,戏曲的节奏问题是戏曲电视化最难处理的,在戏曲舞台特定的时空中,戏曲长期形成了一套表演的规范和程式,而这些戏曲化的表演,在电视中就显得冗长和拖沓。尽管电视工作者们,也曾经为这样的问题,绞尽脑汁,想出过一些解决办法,但却不能完全解决,戏曲电视化的问题。戏曲与电视的结合,也出现过短暂的辉煌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戏曲的传播渠道,但却使得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在电视剧中消失,使得电视戏曲的发展进入到了瓶颈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电视事业的逐渐成熟,新的艺术形式不断的出现,戏曲已经逐渐变成了小众所关注的文化。

  从戏曲本身来讲,戏曲与电视的结合,在拓宽受众面的基础上,戏曲还没实现与电视水乳交融,电视的发展的脚步已经远远超越了戏曲的发展步伐,如今的电视站在媒介的优势地位上,戏曲的发展无法给电视提供一定的观众吸引程度,电视已经开始脱离开戏曲,寻求更好的发展。如何让凝聚着中华几千年艺术灵魂的戏曲,在当今电视化的年代更好的传播,成为了一个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电视戏曲的节目形态

  随着数码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分众化的不断演进,传播的专业化和分众化成为各个电视频道的选择,各栏目在设计和策划的过程中,都要做好受众群体的调查和定位。这意味着各频道和栏目不再仅仅以戏迷作为他们的受众群体,在此基础上,还要拓展节目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电视的发展规律,结合戏曲的审美特征,策划出更多的能够吸引观众收看的节目。因此,戏曲节目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戏曲报道与服务。

  从各大电视台开办电视戏曲栏目来看,中央电视台始终是主力军。自 1987 年开始,便有了全国各地电视台创办戏曲电视栏目的记录,80 年代后期,随着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的开播,全国各地电视戏曲栏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报道、评论戏曲类的新闻事实。例如上海卫视的《戏闻大点击》,把最新的戏曲动态和趣闻趣事进行报道和评论,类似于社会新闻的报道,但仅仅以戏曲作为内容。戏曲服务类:向戏迷和观众提供具体服务、指导。例如戏曲下乡、戏曲进校园、电视戏曲的教学等活动。

  1985 年播出的《戏曲欣赏》和 1986 年开播的《电视剧场》是中央电视台最早开办的文艺专栏。同时还有 80 年代后期北京电视台开办的《菊苑乐》,天津电视台的《戏曲之花》、《金艺戏曲》,上海电视台开办的《戏曲大舞台》等。

  陕西电视台的戏曲栏目《秦之声》于 1988 年开播,前身为 1979 年的《地方戏》栏目。该栏目是全国第一家电视戏曲栏目。栏目主要以大奖赛、展播活动为主,深的观众的喜爱,对于振兴秦腔等陕西地区的戏曲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唯一的一个戏曲栏目是创办于1985年于1993年重新改版的《九州戏苑》,2003 年 3 月归入到戏曲频道。它是采用的板块式的结构,同时设置了几个小栏目,小栏目之一的《戏讯专递》是新闻、信息类节目,把全国的有关于戏曲的活动信息及时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而《舞台与人生》是以人物专题的形式,向观众介绍着名的戏曲名家的艺术生涯、成就特色及生活常态。同样还有《台前幕后》、《今日头牌》、《古韵新风》、《戏曲百味》等都展示了幕后人员,名家风采,梨园新貌,欣赏南腔北调等。这些小栏目的设置使得《九州戏苑》的内容得以扩展。拉近了戏曲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同时满足了戏曲爱好者的各方面的需求,吸引和培养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二、戏曲欣赏与教育。

  在省级卫视中,河北电视台是最早创办电视戏曲栏目的。从早期的《戏曲大 观园》

  到《戏院乡音》,后来的《荧屏大舞台》,直到《欢乐急急风》,戏曲电视栏目已经慢慢成为河北电视台的当家栏目。它不仅挖掘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河北地区的戏曲文化,对于传承评剧、河北梆子、豫剧等诸多戏曲剧种发挥着重要作用。

  欣赏、类戏曲栏目主要以观众对于戏曲的欣赏为主要宗旨,同时也展示戏曲的一些剧目的演出故事和演员的表演艺术。这一类的栏目主要是实况转播、专业录像、电视戏曲艺术片等等。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九州大戏台》、上海卫视的《名家名段任你点》、《海上大戏院》、广州卫视的《缤纷戏园》以及各类戏曲片段的演出。

  戏曲教育类栏目一般采取电视教学,开设戏曲知识的讲授,邀请名家示范教学,让观众更好的了解戏曲,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学会如何去欣赏戏曲。它是戏曲课堂的延伸,对戏曲爱好者进行入门教育,有助于观众的自娱自乐。例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跟我学》、《学唱京剧》等。

  四川电视台为振兴川剧,于 1989 年 1 月开办了《川剧欣赏》栏目。该栏目将戏曲的欣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川剧这门古老的表演艺术,在注意优秀戏曲剧目传承的同时还不断向观众推荐最新创作的剧目。在介绍优秀川剧艺术家的同时,也不断引荐后起的川剧表演者。

  90 年代初,上海电视台《戏曲大舞台》曾推出过戏歌大赛,使得节目更具有可看性。

  东方卫视的《东方戏剧》栏目,在 90 年代中后期,也尝试着做一些情景喜剧,还包括拍摄一些戏曲的 MTV 等,使得戏曲向电视化发展,使得节目呈现出更多的电视化效果。

  同时还有浙江卫视开办的《荧屏舞台》、《钱塘晚潮》,福建卫视的《闽海观剧》,广东卫视的《南粤戏曲》、《缤纷梨园》等。目前,全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吉林、陕西、山西、浙江等 19 家省级电视台先后开办了戏曲类电视栏目。到 90 年代中期,从中央到地方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戏曲传播体系,中央电视台全面的关照各种类型及剧种的电视栏目,而地方电视台则突出地方特色,乡音风貌。

  三、综艺类戏曲节目。

  戏曲综艺类节目就是戏曲与其他的电视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进行戏曲的二度创作,既突出了戏曲的艺术价值和魅力的一方面,同时,又充分发挥了电视技术的创作优势,目前已经存在的戏曲综艺类节目主要有戏歌、戏曲 MTV,戏曲小品,戏曲竞赛、戏曲晚会节目等。例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上海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等。相较之下,戏曲综艺类节目是当下最具有审美特色、也最为普通观众所接受的一类戏曲节目。

  1989 年 1 月,广西电视台《家乡戏》栏目开播,这个栏目汇集了京剧、广西地方戏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等,以大杂烩的形式,观众点播节目为线索,串联起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戏曲片段,让观众在同一档栏目中收看到不同风格特色的戏曲。同年,还增设了《优秀剧目点评》的子栏目,让观众对于经典判断有了深入的了解。

  1996 年 1 月 1 日,中央电视台成立了"戏曲·音乐"频道,戏曲栏目从两个增加到了九个,除了欣赏类的《戏曲大舞台》、《戏苑百家》、《戏曲直播》等栏目外,还增加了戏曲新闻报道、艺术专题、人物专访等栏目。

  2001 年 7 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正式开播,CCTV 11 正式成为了戏曲的专业频道。

  戏曲频道主要以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戏曲艺术,满足戏迷观影需求为主旨。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容上主要以欣赏、访谈、教学、直播等形式为主,汇集了全国各地戏曲种类 200 多个,同时强化了频道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服务性,强调戏曲艺术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渊源关系,并完整的播出全国各地戏曲的优秀传统戏和新编现代戏.戏曲频道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比赛直播,创新各种有关戏曲的节目,借鉴其他优秀综艺节目形式,在新时期的戏曲传播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另外,戏曲频道还会播出一些古装电视剧,例如《施琅大将军》、《天仙配》等。

  戏曲频道同样可以引进一些当代上市的古装电视剧,来增加频道的收视率,对于古装电视剧有喜好的观众会慢慢被吸引,成为频道较为稳定的收视群。但是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购物的推出和广告的引入,大大损害了戏曲频道的播出节奏和文化品位。

  同样的遭遇出现在上海戏曲频道,从 2009 年开始,东方购物的播出时间已经占据了戏曲频道整个播出时间的一半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20:00 以后的黄金时段全被东方购物占了去,使得购物频道就只剩下购物节目了。同样,上海戏剧频道欣赏类节目也至少占了整个频道栏目播出的 80%以上,他们中有《海上大剧院》、《戏剧长廊》、《绝版赏析》等。

  第三节 电视戏曲的文化传播。

  人类的传播进程最早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以及电子传播,戏曲最早的传播是以演出人员为基础的,剧作家创作出戏曲,再由演出人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将剧作家的思想和形势传递给观众,后来逐步演变为视听媒介的传播方式。视听媒介介入戏曲的传播后,给戏曲带来了更新的传播思维。

  一、戏曲传播方式的丰富。

  视听媒介的发展最早借助于戏曲的内容优势,来拓展自身的受众群体,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戏曲内容慢慢处于劣势,反过来借助于视听媒介来拓展自身的发展,最早的戏曲传播执着于舞台传播,当把舞台传播内容跟视听媒介结合的过程中,单纯的舞台录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对戏曲的期许,开始借助于视听媒介来创新戏曲的播出。戏曲从开始的口头传播,到舞台化传播,再到借助于视听媒介的传播的发展,再到当前与网络媒介的结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丰富了戏曲的传播方式,戏曲有了更多的传播方式之后,引发戏曲更广泛的传播。包括各大电视台开始出现的戏曲栏目,中央电视台开始创立的戏曲频道,以及各大戏曲比赛的现场直播,还包括戏曲奖项的设置,都是为了增加戏曲的受众,扩大戏曲的传播而出现。

  中国电视制度决定了各大卫视之间的竞争局面,有竞争就有创新,各大电视太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在各大电视台的竞争中,获取自身的独特的优势,这种竞争不仅是误了综艺节目的竞争,也扩展到戏曲节目的竞争中来,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节目,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占据了戏曲爱好者的眼球,其他各电视台也不甘于就此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为争夺戏曲的受众,天津卫视于近期推出的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群英会》,而在背景卫视最近推出的《造梦者》的节目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戏曲创新节目,为节目增加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的元素。

  戏曲虽然借助于视听媒介的传播,丰富了传播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削弱了戏曲的艺术力和感染力,在舞台传播时代,戏曲的传播是一次性的,一次性之后无法得到复制,导致人们在观看的时,专注于观看,将心情完全沉浸于戏曲表演中,从人们心理上来讲,就会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感,而视听媒介传播时代,戏曲还可以再观看,或者多次观看,在人们心理上就产生一种现象,不再完全认真的去观看戏曲,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无法获得戏曲传达给人们的心理满足感,从而无法领略到戏曲真正的魅力。

  二、戏曲表现形态的创新。

  戏曲传播的是戏曲作品,口头传播时代,传说和故事是靠口头来进行传播的,文字传播时代,书籍扩大了传播范围,使得信息能够得以保留和流传,使得信息能够进一步传播。而在视听媒介出现后,传统的传播方式再一次被颠覆,带来了媒介的新的改革,从而对于戏曲的传播的类型得以丰富。比如,电视戏曲、戏曲电视剧、戏曲 MV、戏曲电影等。在戏曲频道出现后,还有戏曲直播节目、戏曲竞赛节目,戏曲谈话类节目、戏曲教学类节目等。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戏曲传播的载体又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所有线下的戏曲资源,我们都可以网络找到合适的观看地址,网络这个大包,容纳了戏曲几千年来的发展足迹,最新的戏曲动态,最新的传播平台,戏曲微博、戏曲博客的开通,以及新媒体的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更使得人们的一个小小的只能手机上,就能了解到当前最近的戏曲动态,甚至还可以观看戏曲的最新演出视频,新媒体的出现和变革,为戏曲的表现的形态多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和传播渠道。

  视听媒介的出现,使得戏曲传播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创新了更多的崭新的艺术传播形态,促进了传统艺术的革新和变化,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戏曲在借鉴视听媒介传播的同时,也促进了视听媒介的进步。

  三、戏曲传播时空的突破。

  视听媒介在介入戏曲的传播之后,受众所面对的不再是舞台上的表演的戏曲,而是经过一种媒介之后的戏曲,这种戏曲史被复制加工之后的形态,还能在视听媒介上反复的播放,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缺点是,受众不能在演出现场感受现场的戏曲的魅力,但却使戏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戏曲谈话类节目、戏曲教学类节目的产生,不仅仅让观众看到了戏曲本身,也体会到戏曲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以及戏曲艺术家对于戏曲的认知。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还能掌握如何去欣赏戏曲,以及演唱戏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得观众在家中,也能跟随老艺术家学到一些戏曲演唱方面的知识。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的产生,让人不仅在观看戏曲的魅力,也在体验电子传播时代的视听媒介的魅力,科技的魅力。后期的戏曲电视剧甚至已经有了片头曲和片尾曲,不仅能够欣赏到戏曲,还能欣赏到现代的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的结合。

  由于视听媒介的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使得观众能够在家里就能收看到千里之外的发生的戏曲动态,戏曲晚会,戏曲颁奖典礼等实时性较强的节目。例如,在河南卫视较为成功的戏曲节目《梨园春》,由于运用卫星播出,大大提升了它的覆盖面,使得栏目的传播扩大了它在全国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出现,在速度和便捷上与视听媒介相比,又更上了新的高度,它把内容更加的浓缩,使得人们的户外媒体,手机媒上就能轻松的得到信息,并且有了一定的互动,这种互动同时,也获得了其他的更多的信息。为戏曲的便捷传播提供了更快速的渠道。

  虽然戏曲借助于视听媒介拓宽的受众面,但是在视听媒介面前,观众也有它选择的权利,若节目做的一般,不足以吸引一定数量的观众,观众选择的余地就较大,可以选择不观看戏曲类的节目观看。视听媒介从这点来看,扩大了观众的选择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