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中国戏曲剧种的运用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3 共8135字

  第三章 新媒体在戏曲艺术的应用与实践

  短短一二十年时间,新媒体已进入"地球村"的千家万户,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也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正是在这样时空、背景和条件下,触发并深化了新媒体与本国(本土)戏剧、戏曲艺术的"跨界"结合与互动反应。中外戏剧界在继续运用传统媒介(报纸、电影、电视)的传播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介、新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从中发现了巨大潜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外,法国歌剧、日本歌舞伎、韩国的假面剧等已纷纷与新媒体相互"嫁接";在国内,京剧、粤剧、昆曲等相继和新媒体"联谊",地处西南的川剧也不甘人后,探索出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应用与实践。

  1 新媒体与戏曲艺术的交汇与结合。

  新媒体作为当代重要的传播媒介,而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两者的交汇、融合能使他们得到新的生机,不仅是时代、受众、未来的强烈愿望,也是他们自身和共同发展的需要。

  1.1 互补与借力。

  作为传统艺术的戏曲需要借助新媒体,更广泛、更即时、更有效率地传播开来。而新媒体也需要借助戏曲的文化,来丰富并提升自己的传播内容、艺术品质。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共同的需要和各自的优势与条件的支撑和保障,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相互交汇。新媒体与戏曲艺术"全接触",从网络新媒体,如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到手机新媒体,以及新型电视媒体中的数字电视、移动媒体,以及路边新媒体等其他媒体,几乎每一项新技术、新平台,均已有戏曲艺术的运用、传递,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案例。在戏曲艺术范畴,从舞台艺术、图片文字、历史档案、戏曲场所、演艺人员,均有与新媒体互动、交流与运用的实例。

  二、相互补充。新媒体是科技手段,戏曲是文化艺术,虽然分属两个不同领域,两者之间却有着共同的结合要求,一方面,戏曲艺术需要依靠新媒体来作为中间媒介,把戏曲的精髓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接受到讯息;另一方面,而新媒体需要更多、更快、更好的信息传播来实现本行业、本技术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实现行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也就是实现共同的社会效益。

  三、相互借力。两者的结合互相成就了对方,达成了共同成长、共同提升: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交互性"与"即时性",可以随时随地、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戏曲的接收者、传播者、反馈者;利用信息资源的"海量性"和"共享性",将突破戏曲传播的地域和语言的局限,拓展受众的视野,进而还可以发挥"个性化""分众性"功能,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以"个性化"的创作,成就普通人表演梦、明星梦,在这样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带动了双方的功能提升、技术提升、价值提升、产业提升。

  1.2 交汇方式。

  新媒体与戏曲的交汇方式分为影像交汇、讯息交汇以及舞台交汇。

  影像交汇,主要是通过新媒体这样的媒介,通过互联网把戏曲的视频、音频等结合,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比如在百度上搜川剧,则能出来关于川剧剧目的很多音频。而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则能在家里就能看到同时演出的戏曲。区别于纸质媒体,扩大了受众的层面,冲破了舞台传播的局限性;讯息交汇,是指戏曲的剧目介绍、演出安排、排练信息等戏曲有关的消息通过和新媒体的交汇,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使得受众能够接触到。比如成都市川剧院的微博微信,在这些平台上经常第一时间公布演出消息,还有普及川剧知识,并和受众互动,使得川剧的各种信息能够以多种方式传播开来。

  舞台交汇,是指新媒体开始运用于戏曲的舞台艺术和音响艺术,给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机。利用的新媒体技术,比如数字电视,3D 影像等,打破传统的演出形式,加入新媒体元素使得舞台艺术更加多彩绚丽。

  正是由于新媒体与戏曲艺术之间相互交汇,相互补充,相互借力,促使两者之间共同发展;通过影像交汇、讯息交汇以及舞台交汇,发挥出文化与传播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一、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艺术;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丰富并提升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品质;四、促进戏曲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创新。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制作"新媒体与戏曲交汇"示意图。

  1.3 影响与效力。

  一、对戏曲的影响。

  首先,戏曲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使得戏曲扩大了受众,从单一的中老年群体爱好者,到各个人群,特别是对新媒体运用占多数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传播,各个人群能够接触了解到戏曲。其次戏曲能够更即时地传播,例如通过微博发送现场第一消息和利用网络直播同步观看戏曲表演过程,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观众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再次,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受众有了信息自主权,转换与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能够积极参与戏曲的信息发布接受。最后,戏曲的新媒体传播,使得戏曲得以被推倒更广泛的地区。例如本土的川剧,通过微博微信,能够使全国人民都感受到川剧的魅力。这样的新媒体传播为 2015 年 3 月上海川剧文化艺术周暨上海第八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活动打下基础,这次活动名为"扬传统艺术,展川剧魅力",活动期间川剧艺术家们演出了《尘埃落定》《马前泼水》《薛宝钗》等优秀剧目。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和一直好评。不仅如此,中国的戏曲的影响力更是波及世界各地。川剧曾在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唱响,震撼国外观众。

  二、对新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与戏曲艺术的交汇,对新媒体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首先,把戏曲艺术运用到新媒体中,使得新媒体所承载、传递的信息资源更具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充斥着"垃圾"信息,甚至低俗、恶俗、媚俗的信息,戏曲文化与艺术进入新媒体,无疑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内容;其次,通过探索新媒体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运用,包括探究更多的方式去结合戏曲艺术,在舞台表演形式上寻找更多新的方式去呈现,将推动新媒体技术提高;第三,带动新媒体业务的拓展,驱动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戏曲受众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发掘并吸收这个群体,具有较大的市场和经济效益。

  2 国外戏剧的运用案例。

  2.1 韩国假面剧。

  假面剧是韩国传统演剧之一, 从上古时期发端,流传至今,是集歌唱、舞蹈、诗歌以及赛会等为一体表演艺术。

  韩国在宣传假面剧时,主要运用的是网络新媒体。不仅建立了韩国假面具网站,并且有他们的微博,博客。韩国近年来的旅游事业发达,带动了韩国本土的民俗文化。游客和官方微博经常把假面剧的照片放到网上,通过网络的传播,成千上万的人看到引起兴趣并去关注,又达到了宣传的效果。韩国一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不论是在地铁或者是路边灯牌、显示屏,都能看到假面剧的身影,有效的运用了隧道、路边媒体。

  对于假面剧演出的宣传则运用了手机报纸,每天都能清楚的看到演出信息,以便能够提前订票。除了在剧院能看到精彩的假面剧外,在韩国能从数字电视上看到。

  韩国作为数字电视的领跑者,拥有先进成熟的技术,戏剧的传播在这方面运用得相当纯熟。不用到剧院,不用到热闹的街市,在家中,在沙发上也能欣赏到生动有趣的假面剧。说到这里,韩国的着名电影《王的男人》,全剧贯穿假面剧,此剧由当红演员李俊基主演。不论是从演员还是剧情,都让人看了着实叫好,而能深深记在脑里的则是剧中的假面剧。这部电影在各大视频网站都能搜索到,年轻人中很大一部分看过,从而了解了韩国国粹假面剧。这个宣传看似无意,却能深入人心。

  韩国假面剧的新媒体运用是从身边的各个小地方着手,不论是街道还是地铁站,让后深入到大的地方,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甚至是国家剧院。之所以韩国人的保护传统文化意识很强烈,以至于他们的成功看似无意其实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2.2 日本歌舞伎。

  日本对于他们的传统艺术,十分保护和尊崇。秉承的主要是让传统的东西保持原汁原味,不因时代的变革而使其被动改变。就如他们的和服,在花式和布料上可以改变,但是他的样式所代表的风格绝不会变。日本女子穿和服走在街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歌舞伎在日本发展得最为成熟的一个戏剧剧种。从搜索引擎里搜索"歌舞伎",能直接搜到它很多的音频,能直接收听。除了这些日本对于歌舞伎的网络新媒体传播,还有微博上的传播,各种歌舞伎的视频、照片通过微博的传播都能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更有歌舞伎版的游戏数百种,网络游戏、单机游戏形形色色。国外的玩家占多数,除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还有歌舞伎传统艺术的魅力吸引着玩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歌舞伎也运用了网络动画来传播。动画是日本的强项,而宫崎骏的作品则是动画中的瑰宝。

  宫崎骏的动画中经常出现歌舞伎的内容,画面唯美,使人映像深刻。《千年女优》则是讲诉一名歌舞伎演员一生的传奇故事,这部网络动画除了把日本的发展史呈献给人们,也把歌舞伎的精髓传入人心。这部动画老少皆宜,冲破了年龄限制。更不用提数字的电视的强大力量,直接直播歌舞伎演出的盛大场面,使人们在家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日本的传统艺术运用成功是结合了当前自己国家的强项,游戏和动漫。懂得运用自己的有所长,让新兴技术带动传统艺术的发展。

  2.3 西方歌剧。

  在西方,开放式的资源形成了共识。根据法国文化部的一个数据来看,近些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了人们非常多的便捷,这也包括了音乐资源的免费下载,这种行径直接导致了法国音乐产业的营业额下滑。虽然相比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的影响较小,但足够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与其坐以待毙,等不法之徒来非法侵蚀,不如主动把网上的合法资源丰富。西方对新媒体运用的嗅觉十分敏感,他们超前的了解到新媒体对传播戏剧的功效,并且用行动来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西方在科技的运用上一直走在最前端,运用新媒体技术来提升国家的形象,传播歌剧是必然的。比如在 2008 年 6 月 27 日,第六十届法国艾克斯-普罗旺斯古典音乐节如期开幕。此音乐节历史悠久,最富盛名的艺术创作基地。对于这样盛大的音乐节来说,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协调艺术的高水准和受众的多样化之间的关系。

  比较以往传统的古典音乐推广方式,如举办音乐会,推唱片等,网络转播更能放大受众的范围。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是最有效的传播和推广途径。和以前不同的是,此届的音乐节不仅可以在 Archeveche 剧院台下观看,身临其境。也可以在当日晚上 10 点通过法国电视三台网站和梅迪奇电视网在线同步观看。这对于不能到现场观看的歌剧爱好者们来说是一件喜事,莫扎特的轻歌剧《查伊德》将通过这种方式和全国观众分享。除了轻歌剧,还有 Arte 电视台网站将直播音乐节儿童音乐会。而对于像国内的演唱会直播已有先例,在此时戏剧艺术开始尝试直播。虽让当时直播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开了先例,给各个国家的古典艺术指引了新的方向。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让古典音乐走出剧院,走向观众的关键一步。这是因为新媒体的运用才有了如此的效果。

  3 中国戏曲剧种的运用分析。

  3.1 京剧。

  京剧,被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作为"国粹"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寻求各种新的方式得以生存。如今,京剧利用新媒体在戏曲界做得有声有色。

  一、网络传播与电子杂志在传播方面创建了各类网站,其中以"中国国家京剧院"为代表,该网站有剧院的介绍,演出的咨询。页面清晰,版面结构合理,唯一不足的是没有视频的下载。观众最多的还是想看戏曲,没有视频的下载就等于丧失了大量的潜在观众。

  在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不论是从剧本、视频、还是文化,网络资源应有尽有。

  《中国京剧》这样一本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纸质杂志,推出了在线阅读。看重的不是利益,而是它的宣传度和推广力。不论年龄,不论是否喜爱,都能在电脑、手机上看到最近的杂志内容。除了这些,近年来京剧利用新媒体的事例越来越多,成功的案列不在少数。

  二、多媒体与戏曲纪录片。

  京剧记录片要拍得吸引人,必须突破创作思维的瓶颈,充分利用当下的新媒体、新技术。于是纪录片《京剧》产生。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央视放大招,推出了第一部央视重点立项的大型原创纪录片,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京剧百年传承流变的纪录片,也是国内首部大规模采用高速摄影机等先进设备制作的戏曲题材纪录片《京剧》。

  该片自播出以来,不仅掀起观众广泛热议,还创下了多个"第一".国粹以新的方式给大家见面避免不了一番热议。微博微信就成了议论的平台。观众对片中新视角讲述京剧历史、唯美画面、戏剧化再现等诸多方面表示赞赏,而央视经过严谨"翻修"后推出的更正版《京剧》,也让不少观众为纪录片人的诚意和执着精神叫好。可见这部纪录片引起的关注度超过了多少热播的电视剧。《京剧》的收视率创生收视率的奇迹,引得媒体争相报道。

  为了更快抢到头条,多家媒体是以微信新闻和电子报纸的方式报道出来。纪录片做得好,是可以实现与电视剧、综艺节目三分收视天下的,《京剧》能引起各年龄层观众的兴趣,贵在创新。正如该片总导演之一康健宁所说,《京剧》摒弃了过去同类题材中大量使用"名家名段"的做法,而是采取了一种亲近历史、亲近观众的陈述方式,娓娓道来百年梨园的往事。

  为了生动鲜活再现京剧 200 年历史,《京剧》与国际纪录片接轨,采用了 4K 的影像标准、三维动画等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京剧视觉表现上的创新,超高清的画质效果、细致丰富的色彩层次、逼真的场景还原,让观众惊叹不已。

  《京剧》大手笔投入换来了极佳的观赏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京剧》同时采取了线上推广策略,与微博等新媒体进行"跨界"互动,很多观众是在微博上看到《京剧》推荐而开始去看电视的,这也为纪录片传播思路提供了新的路径。

  三、"新媒体京剧"《梅兰霓裳》。

  该剧是由中国戏曲学院出品的京剧,该剧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梅派名剧《太真外传》以创新形式再现,主要讲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梅派传人李胜素将与着名老生演员于魁智在舞台上饰演杨玉环、李隆基,梅葆玖担任该剧艺术指导。

  演出开始通过三维动画捕捉的科技,让梅兰芳先生在的影像出现于屏幕上。此剧想创造出一个立体空间,这个空间是运用 LED 屏展现的三维背景,配合上立体环绕声,使得演员的表演呈现出一个多维的世界。还分别转换场景来切合剧情的发展,分别转换了"庭院"、"山川"、"星空"、"战场"、"宫殿"等场景。

  多媒体技术的烘托作用,并没有打乱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反而让观众们看得异常投入。所有先进的科技都是为了演员的演出而铺垫了,演员的表演才是真正的主体。在70 年代就开始戏曲的表演都是用单一的布景和邓华作为背景,而运用新媒体科技之后完全提升了它的品质。此剧精彩演出,让观众们如醉如痴。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淮剧团名誉团长陈德林认为这场演出创新地使用科技手段,不仅未喧宾夺主,使观众注意力从戏中分散,反而让观众看得更有滋有味。这是一台具有划时代的京剧创新作品,用先进的技术给传统文化添砖加瓦。然而这样的新媒体戏曲是否会喧宾夺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这次的演出所带来的效果给了否定的答案,先进科技手段只会服务于戏曲表演。背景等一切的创作都是遵循于戏曲舞台的创新法则而定的,不能过于花哨,过于浮夸。新媒体京剧《梅兰霓裳》的创作,没有辜负梅兰芳大师之前所做的成绩和努力,反而使他更好的呈现于观众,秉承了继承和发扬了梅派艺术的精髓,并将之发扬光大。

  3.2 昆曲。

  昆曲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一直秉承着传统文化保护的原则,对传统特点一直保留,剧目流传下来也极多,也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牡丹亭》这个被世人传颂的爱情故事被译成了多个版本。有电视剧,也有话剧,更有白先勇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是以戏剧演出的方式来诠释这个经典剧目。然而台湾知名摄影家许培鸿却用影像的方式来表现《牡丹亭》的唯美。

  许培鸿受着名文学家白先勇先生邀请,来到苏州昆剧院,随剧团辗转全球,跟拍白先生创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台前幕后。这是对昆曲这种具有悠久历史艺术形式的完美记录,更是依托昆曲古老剧种的艺术再创作和情感表达。迷影惊梦影像展搭配2011 年年底青春版《牡丹亭》北京 200 场封箱庆演,于北京国家大剧院盛大推出,在长达一个月的展期间极受各界推崇,被许多艺文界人士誉为北京国家大剧院史上最精致的展演,展览作品呈现尽是昆曲的情与美。庆演封箱后,这些美丽的片刻更显珍贵,吴江同里湖大饭店透过此一展览,得以将美定格。在 7 米长的弧形大银幕上,融接投影技术则呈现出深具临场感的视觉震撼;裸眼 3D 屏幕,宛真般地造成台上舞蝶纷飞的奇幻影像;同时还运用超短焦投影,将同里湖大饭店的园林景致,巧妙地借用为自然窗景。

  苏州同里的展览,通过与赞助商台达集团的合作,更加详尽、完美地诠释了昆曲的情与美。"色彩还原率 99%",许培鸿对于台达投影技术的到位支持给予了不吝的赞许。青春版《牡丹亭》是结合两岸三地精英共同努力,因此纪录便是很重要的事情,许培鸿从2004 年跟着白先勇团队,担任摄影总策划,为这出戏拍了 22 万张照片,走遍世界各地,在传统戏曲的时间上、纪录上都是最完整的,也可以作为未来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宝贵数据。而赞助商的科技让艺术有全新的呈现,科技艺术的融合是未来表演艺术的趋势,艺术补强科技的内涵,科技为艺术丰富了面貌。让《牡丹亭》以新的方式存活发展下去。

  北京大学在 2009 年,在白先勇的带领下开始了昆曲传承计划。该计划从 2009 年开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包括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在内的昆曲文化周,推动数字昆曲工程等,力求保护昆曲文化、培育昆曲传承新生血液、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昆曲文化的复兴。

  他的讲座活动更是通过自己的网站预告,让同学们充足的准备时间。还把之前讲过的课程放到网上,做成文字版,不用亲临现场也能得到大师的知识传授。通过在北大启动这样的传承计划,推动数字昆曲工程,建立昆曲传承扶持基金等内容,保护作为中国"百戏之祖"的昆曲文化,培育昆曲传承新生血液,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粤剧。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这座走在时尚前线的城市,自然也是先吸收最新事物的影响,对新媒体运用得心应手。从官方网站来说就有中国粤剧网、广东豫剧院两大网站。中国粤剧网的页面被誉为戏曲官网最好的之一,页面新颖不杂乱。既把粤剧介绍的非常详尽,粤剧动态也是时常更新,并且把非遗文化展示出来供网友了解。广东越剧院更是链接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从这个新媒体着手宣传粤剧。

  红线女弟子倪惠英认识到粤剧虽然以舞台表演为重,但更要以多种方式进行传播,粤剧不进入新媒体,是自己的损失。"多媒体青春粤剧"《梦话西游》的成功,证明了用新媒体手段去抓住年轻观众的思路是正确的。这部粤剧是由网络小说《悟空传》改编而成,原作者是今何在。这部小说在年轻人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从人生思考出发,反映了当下青年的社会心态,以及努力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由此,粤剧版的《梦惊西游》也定位于"给年轻人、都市人"看的剧。此剧念白不冗长,并且对话诙谐幽默,场面不大,单情节紧凑,表达不隐晦,而是直接的感情抒发。看过的人都不禁感叹这不正是周星驰经典电影"大话西游"的粤剧版么!它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当年的电影《大话西游》,看完粤剧版的后,其中的很多经典台词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他们更是用"时尚""有时代感"来形容这部青春粤剧。在舞台上还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营造多元化的舞台效果,比如用电影音效作为武打场面的背景音乐,并且讲交响乐、打击乐融入其中,听众的双耳收到强烈的冲击,效果十分震撼。不仅如此,此剧还破了惯例,采用的演员全是平均年龄不超过 30 岁的年轻演员,包括灯光、音响等工作人员也一贯的年轻人。

  而服装也是由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制作而成的以青春为卖点的粤剧,过去很少见。《梦惊西游》无论是重构、解读的故事人物设置,还是戏谑、幽默的行文笔触风格,剧本都显现了与过去任何一个粤剧文本的不同意味。这是网络时代年轻人所十分熟悉的,独具时代魅力,具有青春视角和后现代意识。

  剧本里有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真爱的梦想,透露出青春的气息和新的现代观念,而其中的青春朝气,是粤剧界不多见的,因此能够拢聚年轻观众。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认为,传统戏剧味道变了不要紧,只要变得更符合观众的口味,只要能让粤剧在激烈的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可以变。粤剧变了口味,赢得了更多更新的观众,他们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粤剧的发展、粤剧的进步,而这也更说明传统艺术需要创新,这颗南国红豆才能长盛不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