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黄梅戏《徽州往事》舞台剧成功因素分析

时间:2014-05-09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975字
论文摘要

 

  一、缘起

  2013年6月19日至28日,当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在南京紫金大剧院为南京市民们送上了最新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连演十场。在此之前,该剧已于2012年在安庆、合肥等地公演,场面也很轰动。《徽州往事》是韩再芬及其艺术团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为大众打造出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新”黄梅戏的艺术成果。这一部酝酿了六年之久的剧作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犹如一坛绵香琼浆沁人心脾,不但激发了各地戏迷对黄梅戏这一传统戏曲的重新认识,更引得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传统戏曲革新之法的关注。对此,笔者从文学、表演、艺术等几个角度对此剧的成功谈几点看法。

  二、多维特色剖析

  1.文学性:优秀的剧本是成功的基础

  剧本作为戏曲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形式和内容直接决定了戏曲其他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笔者先从本剧的剧本入手,了解其文学层面上的表达形式,以及通过剧本所要传递的内涵意蕴,这也为进一步剖析此剧其他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作了铺垫。《徽》剧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我国19世纪中叶徽州某一村庄的的妇女“舒香”的故事,她的身上集结了中国传统理念认知中对女性的要求——温婉贤惠、勤劳隐忍、尊夫敬老、恪守妇道。她原本安于一隅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但由于社会的动乱导致她夫妻离散、辗转求存,整部剧穿越十九年光阴,将女主人公的喜、悲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作为当代原创剧目,韩再芬及其团队并未成全观众们对于传统戏曲故事大结局的终极期待(在我国戏曲剧目中以妇女悲惨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剧目,无论剧情过程如何悲喜交加,到剧终时绝大多数以“大团圆”为完满结局),而是在女主人公一句“女人一世为谁忙?女人一生为何忙?”的疑问中结束了全剧,将“舒香”的命运去向留给观众自己猜度。这种“结局”的方式也是借“舒香”这样一个虚拟的戏曲人物引发人们对当代女性的全面认识。

  2.表演性:精湛的做功是成功的要诀

  《徽》剧作为当代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其表演性既丰富又新颖。(1)演唱。演唱为戏曲表演手段各“功”之冠,是戏曲艺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念、做、打、舞相比,其“色彩更浓、情味更重”。同时,演唱也决定着整个戏曲音乐的优劣、成败。因此,是否有动人的唱腔旋律,是否能用“唱”来树立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等,都反映出一部戏剧的艺术魅力。《徽》剧在遵循黄梅戏传统唱腔的基础上,一改过去用“本嗓子”演唱的方法,结合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气息运用,使演唱更为婉转动听、游刃有余。该剧中演员运用安庆本土方言演唱,以淳朴明快的唱腔、细腻抒情的节奏、流畅自由的润腔展现了黄梅戏独特的唱腔特征和演唱风格。此外,演唱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徽》剧在表演上的一个亮点。表演者将西洋歌剧的不同演唱形式吸收到戏曲的剧情表达之中,如剧中的主要角色都有多次独立唱段,通过具有抒情性和感染力唱腔揭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态变化、抒发人物内心情感、表现人物性格,并充分体现特定的风格和韵味。再如,剧中还有女主人公与村长、捕头的三人轮唱和重唱,使得观众在同一场景下,感受到了三个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和矛盾冲突,加强了全剧的戏剧性。另外,在该剧中多个情节还采用了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达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另外,语言作为戏曲表达形式的基础,也使该剧的演唱风格显示出有别于其他戏曲种类的地方色彩,再加上演员们的表演将乡土方言的内涵加以延伸和强化,进一步显现出该剧在咬字、行腔、润饰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2)说白。说白在戏曲表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表现剧情、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生活语言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并通过韵律之美和语言表现力,展现出了抑扬跌宕和疾徐顿挫的变化,“使诵念本身体现出一种‘乐化’之美”,加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徽》剧中的说白与演唱一样,皆运用安庆本土方言,口语化较强,衬词颇多,表演起来明快且干净利落,生活气息浓厚,具有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说白也有多种形式,如单独的大段“韵白”,讲究合辙压韵,琅琅上口,有明显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再如接近日常生活用语的“口白”(在地方戏曲中叫作“土白”),自由随意,一般不上韵。总的来说,《徽》剧中的说白在遵循贴近生活本色的基础特点上,通过简捷明快的表演手法与演唱相辅相成,协同表现了故事情节,并展示了人物形象。

  (3)舞蹈。“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国维概括的戏曲形式特征,可见歌舞表演也是戏曲表演的组成要素。随着戏曲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戏曲表演中多是将某些舞蹈动作与戏曲表演进行了程式化的综合,进而形成特定的动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做功”,例如人物的出场亮相、举手投足等。《徽》剧中突破性地多次穿插了数人集体舞蹈片段,无论是表现喜庆气氛亦或是悲恸情绪的,都恰到好处。此外,演员们也向观众呈现了专业的表演功底,他们动作流畅、举止自如,将黄梅戏表演的基本做功表现得精准、确切。需要注意的是,舞蹈动作在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也不容忽视,其效力在于如何运用与编排,并通过演员的肢体形态表现出来,进而对整个戏曲表演过程起到推动作用。

  3.艺术性:综合的呈现是成功的催化

  (1)音响伴奏

  伴奏虽然在整个戏曲表演要素中处于辅助地位,但却不可或缺,它不仅仅是为演唱作陪衬和烘托,更担负着调控舞台气氛和观、演氛围的重责。《徽》剧摒弃了传统的现场乐队伴奏,使用预先编配好的音响伴奏,即作曲家创作之后,由专业的配器和音乐制作团队,为整场戏作音乐编配,并采用中西乐器结合交响效果的伴奏方式。此举不但增强了演员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准确性,同时也有助于表现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强化了剧情的戏剧化色彩,渲染了舞台的气氛,使得整场演出衔接稳妥、快慢有致。此外,在高科技音乐制作手段的帮助下,效果性音乐声响的运用还构成了本剧独特的戏曲化音乐场景,突显出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舞美

  在当代戏曲表演中,舞美强调更多地运用高科技、多媒体增强视觉效果,将原来传统戏曲“一桌两椅”式的写意场景展现手法发展为多元化、立体化的动态、全景模式,充分实现“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徽》剧在舞美设计上巧妙构思,取得了不俗的演出效果,譬如从场景的转化来讲,除运用传统的写意手法,还采用了实物实景道具,如家俱、门楣、餐具等,以体现场景的空间感与真实性。此外,为了强化舞台写实效果,还配以特定方位的灯光以及多色光源的交替运用来烘托气氛等。它们对于展现剧情、刻画人物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能够更深刻细致地表达戏情、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和刻画人物性格,使整个剧目更加完善、丰满。

  三、结束语

  总之,《徽州往事》是韩再芬及其团队对传统黄梅戏进行的一次尝试性革新,将剧本构思、音乐音响、舞美灯光、表演形式等多维元素熔于一炉,从而实现了文学性、表演性、艺术性的全面、立体化呈现,并充分展现出当代人对于传统戏曲革新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不可否认,此剧的创作者已经开始跳出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窠臼,用当代人的审美和期待去重新塑造黄梅戏这一国家级戏曲剧种的形象,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论述也能为其他剧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路应昆.《戏曲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曹林.《戏曲舞台美术创作先创与发展概述》.戏曲艺术,2013(01).
  [5]姜倩.《舞蹈元素在戏曲舞台运用的创新理念》.中国戏剧,2013(0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