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锂电新能源产业规划布局探究

来源:科技广场 作者:肖志文;刘桂江
发布于:2020-04-20 共11094字

  产业规划论文(8篇知网优秀范文)之第五篇

  摘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秉承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需求,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贯彻落实规划部署要求,锂电新能源产业从弱到强,产业发展较快。未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做大做强锂电新能源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赋能加速,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是袁州区锂电新能源产业缩短差距、补齐短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产业规划,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产业规划论文

  锂电是新一代绿色二次能源,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高转换率、节能环保、循环寿命长等特点,是成长性好、能够打基础管长远、拉动经济发展并且能够迅速做大总量的高科技产业。是未来动力能源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宜春市袁州区锂电产业兴建十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定位中,把锂电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袁州区锂电新能源产业尽管存在短板和弱项,但已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初具规模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亦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1 基础成效与不足

  宜春袁州被誉为“亚洲锂都”,拥有得天独厚的钽铌矿,不仅是中国储量最大的钽铌矿,也是世界储量最大的锂矿山所在地,氧化锂的储量达到百万吨以上,居矿石锂矿的世界第一。袁州锂电新能源产业园2008年建成运营。依托钽铌、锂、铯、铍等矿产资源优质丰富的强劲优势,秉承国家、省市政策的强力支持,园区锂电产业高速发展。已累计完成投资10.58亿元,建成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承载能力强。引进孵化锂电新能源企业50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创建了国家级研发平台“复合材料锂电池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市研发平台“江西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福斯特锂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等29个。至2018年底累计签约项目150个,资金326.3亿元。同年有6个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落户基地。20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近期10平方公里及远期22.6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正在启动实施,是江西省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核心区和重要基地。

  1.1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袁州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集中在袁州机电产业基地内,产业交流及园区设施相对完备,锂电产业配套设施、人才、研发、资金等建设在不断完善,在全国锂电原材料、电极材料供应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依据其丰富的锂电矿产资源优势及地理优势,将来在锂电池、新能源客车制造方面将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2017年袁州区机电产业基地分别获“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园”和“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园”两块国字招牌,通过打造锂电新能源发展的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成亚州锂都“袁州模式”,不断提升袁州区锂电产业发展的档次水平。

  1.2 产业格局逐步完善

  经过几年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发力,全区锂电新能源产业从弱到强迅速发展。产业基本覆盖锂电池制造全产业链,从基础原料碳酸锂的提取生产,到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等锂电材料的研发生产,再到锂电池电芯制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制造,以及锂电池应用的配套设备生产,呈现多格局发展态势。目前锂电新能源产业已具规模,并构建了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其中碳酸锂生产和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在国内锂电行业均具有相当优势。

  1.3 环境建设稳健推进

  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效能,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全面推行“一次不跑、一次办好”原则,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手段广泛宣传解读,通过举办“惠企政策大巡讲”、专题辅导培训班等形式,及时向企业推送中央、省、市“政策干货”及申报要点;精准对接执行,做到政策与企业之需、企业之难精准对接,坚决避免出现“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的现象;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锂电新能源创新战略联盟体系,即“江西省锂电新能源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的建立,加强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共同研究锂电新能源的技术发展趋势,为政府相关部门提出领域发展规划和建议,联盟成员之间加强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搭建技术和产品平台,推动锂电新能源产品的技术升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提供高质量的锂电新能源产品及相关技术。

  1.4 技术创新成效明显

  锂电新能源产业锂云母制备电池级碳酸锂已突破技术难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成功实现产业化,锂电池负极材料、隔膜等项目也相继投产。锂电储能电池、助力车电池、大功率动力电池、聚合物电池、风光互补储能系统等锂电池产业发展迅速。在锂电应用产品中,研制了锂电自行车、锂电摩托车、锂电轮椅、微型锂电车、锂电中巴、锂电大巴、锂电挖掘机以及锂电其他方面的应用产品。以宜春钽铌矿、合纵锂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代表,基本覆盖锂电池及应用产品制造全产业链,获得自主研发专利200多项。为未来不断推出技术研发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 短板和弱项客观存在

  透视其成效背后,用着眼未来的长镜头看,袁州区要实现锂电新能源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短板是创新人才尤其高端技术人才团队缺乏,使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滞后,经营效益提升不大。其次是政策支持力度、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科技创新载体和品牌建设、营商服务环境、管理运行服务优化等弱项亟须强化。这些短板和弱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应深度认知和着力施策解决。

  2 发展理念与路径

  江西省人民政府2019年出台的《关于支持赣西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宜春市要积极发挥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联动新余、萍乡向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锂电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全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同年,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在宜春开幕。国内规格最高的创新创业赛事在宜春举办,既是对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历史成效的肯定,又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期冀。

  基于此,以产业启赋未来,袁州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先导。即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壮大锂电新能源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招大引强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完善激励机制为动力,推行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三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三高”(高标准、高技术、高附加值)发展战略,引进增强、做强存量、壮大总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生产设备等领域构建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加大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推进全产业链工程技术能力建设。建成国内领先、集群集约化发展、产业各环节链条完善的、具有袁州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和发展基地。为此,要积极探索、践行高质量发展、特色性发展、集群式发展、开放型发展、人本位发展五大发展路径。

  2.1 高质量发展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着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创新发展。紧紧扣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对接,加快培育新动能。以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全面规划、新能源产业基础先行,分步开发、重点突破,市场运作、多元互补,产学研合作、资源共享为发展原则。以现有的锂电产业基础和各种优势为依托,立足袁州面向全国,打造国内领先、产业链完善的锂电基地,创建亚州锂都“袁州模式”。

  2.2 特色性发展

  充分利用本地锂矿资源和已形成的锂电池制造产业基础,以锂电原材料开采加工、正负极材料为基础领域,以电芯制造重点战略支撑领域,以隔膜材料、电池回收、充电设备为配套发展领域,以新能源客车和新能源SUV A级乘用车为机会发展领域。依托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发展为基础,向三元锂等材料为代表的多元化技术路线发展,形成涵盖锂矿开采加工、四大关键材料生产加工、电池电芯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

  2.3 集群式发展

  依托袁州机电产业基地和新坊锂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大锂矿资源掌控和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和重大锂电项目开展重点招商,加速推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将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全区强攻工业培育新增长极的重点产业推进,以机电产业基地和新坊镇锂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锂离子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生产、经营及其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生产与应用产业链,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锂电池新能源产业集群。

  2.4 开放型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宜春享受原中央苏区的政策支持,将支持政策贯穿于开放发展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导向,引纳更多、更好的锂电企业和综合服务、技术支持及中介服务机构落户基地。强化引领、服务其在享受国家支持政策的同时,与袁州锂电产业共享发展红利。进一步突出招强选优,做强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强化宣传推介,突出以世界最大的锂云母矿的独特资源优势,加大锂电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和对锂电企业及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抓实产业招商,围绕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查漏补缺,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与韩国SK、比亚迪、福田公司、美国野猫科技公司、中科院过程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国际、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加快培养一批专业性锂电新能源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的高科技项目,充实和完善锂电人才和技术项目库,为锂电新能源企业提供有效的高端人才和技术项目支持。

  2.5 人本位发展

  全面落实《创新推进人才强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着重从创新实施“6666人才工程”,实施“袁州英才”培养工程,创新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实施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工程,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干部人才跟踪培养工程,实施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计划等方面抓落实。落实《宜春市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人才“双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500名左右“高精尖缺”优秀领军人才和50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培育500名左右专业技术水平高、引领示范带动能力强、创新创业效果突出的高端人才和50个左右高端创新创业团队。突出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引进一批博士、教授(高工)、管理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专业人才。对引进的锂电新能源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博士、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退休按要求给予事业编待遇,对技术引进、研发机构建设、带成果创新创业按政策要求给予奖励。

  3 规划布局与实施研究

  为实现锂电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袁州区政府制定并实施了(2019-2028)建设规划。未来十年,产业经济实力实现新突破,技术创新再上新台阶,奋力实现“打造千亿基地”的发展目标。其指标体系包括产值规模、销售收入、研发投入、骨干企业引进、高企认定和培育、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政产学研用合作、科创服务平台建设、助推企业上市发展等具体量化指标。基于上述,锂电新能源产业必须扎实布局,走稳走实“六步棋”,这是战略方针上的不二选择,唯其如此,方能实现发展规划目标。

  3.1 坚持发展理念创新

  (1)以创新理念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和进步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升级,把高新技术的引进、招商、研发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硬件设施上,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锂电研发和测试中心,并力争成为国家级的研发检测工程中心,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制定有效的鼓励政策,大力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促进产业科技水平提高,使产业重点领域的科技水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掌握锂电市场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成为锂电制造和应用的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2)从高速发展态势向高质量发展转化。锂电新能源产业,必须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强研发,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命门”。要着眼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培育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投入建设研发中心,鼓励本地锂电企业投入人力与技术研发新材料业务,缩短与海外产业技术差距,从而在上下游持续施压、电池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中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以产品质量取胜,拓展市场份额。

  (3)变要素驱动发展为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研发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精心打造“双创”升级版、优化科技资源的整合配置等要素,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战略趋势。

  3.2 坚持科技体制创新

  (1)多维度整合创新资源。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目前锂电企业与高校有产学研合作约20家左右,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不断推出研发成果,有力支撑袁州锂电新能源产业的高效发展。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梯队,加固与30家以上国内外科研院校进行新产品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广泛合作,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锂电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重点和湖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锂离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模块系统、锂电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合作,与中科院、复旦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与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进行多方面、多形式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形成产学研发展可持续链条,不断推出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

  (2)优化管理运行服务。以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园和新坊镇锂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依托,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机遇,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建设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把技术进步作为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研究开发类、知识产权类、技术转移类、检验检测类等各级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作用,为产业提供关键性技术服务。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产业振兴与技术改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研发平台等,研发更多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国家火炬锂电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领导“领衔挂帅”,产业基地、区工信、区科技、区统计、区财政等相关部门“协同作战”。落实政策制定、综合协调、工作调度等日常工作,实施“任务对标、责任对人、时间对表”。围绕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指标、科技服务体系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细化绩效考评方案,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服务,主动对接,密切协作,以绩效考评为导向,形成工作合力。

  3.3 坚持企业自主创新

  (1)壮大龙头企业实力。以提升企业实力为导向,为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提供尽可能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支持企业广泛开展示范应用,让各类创新成果有用武之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坚持市场化运营管理,以市场引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实施高质量招商引资,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培育与引进并举,“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求远不舍近”“重硬不轻软”,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平台类企业和现有企业“以商招商”作用,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奖励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资金周转支持,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传导,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加强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拟上市企业股份制改革,帮助企业提升对接资本市场能力。推动龙头企业上市进程,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并购重组,引导国际化运营,支持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2)培育产业科技型企业。一是锂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攻关类企业。重点培育正拓新能源、江特锂电、紫寰科技、明冠新材料、艾德纳米等企业。二是高能量锂离子电池技术攻关类企业。重点扶持远东福斯特、九鼎动力、海量动力等企业。三是新能源电机技术攻关类企业。重点培育江特电机、江西特种电机等企业。四是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类企业。重点培育宜春客车厂、中宜客车、江特电动车等企业。

  (3)鼓励多主体原始创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为主线,以市校(院所)科技合作为突破口,有效拓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汇集省内外高校院所创新要素资源,凝聚强劲的经济发展合力,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

  (4)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基本思路,在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优秀人才培养培训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与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效的合作机制。积极与中科院、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等院校产学研合作交流,培养、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重点培育、精心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特色中小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点企业,通过机制创新,搭建合作平台,创造合作机会,吸引国内一流科研成果和项目落户袁州区;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合作基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平台建设、项目支持、对接洽谈、专家咨询、表彰奖励等。

  (5)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科技创新的基本取向、体系模式和协同机制,全面扩展科技创新的时空范围、作用领域和技术形态,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合作意识和强化技术创新协同,构建技术研发共同体或产业技术联盟;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学会专家服务工作站、江西海智计划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推动重大技术创新转移转化扩散作用,促进技术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6)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完善适应新经济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打假维权措施,依法打击假冒专利等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海外专利布局,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合作途径申请外国专利,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完善专利金融服务体系,实施发明专利量质提升工程和知识产权入园强企“十百千万”升级工程,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产品化。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采用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鼓励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等中介组织兼职从事转移转化服务,鼓励境外持有专利技术在袁州区落地转化。

  (7)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围绕支撑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创新驱动,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指导符合条件的锂电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有需要的锂电企业予以“一对一”的培育和指导,切实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着力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

  (8)构建产业发展集群格局。依托袁州区锂云母矿产资源丰富,氧化锂储量达260万吨,占全国的37.6%,且开采容易的资源优势,吸引大量资本来袁州投资锂电产业链前端项目,引进宝江锂业、九鼎动力、泰品新能源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锂电项目落地园区,提升园区产业聚集程度。同时,通过深度招商,引进新签约多个重大锂电项目并投产,构建产业发展集群格局。

  (9)致力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双创”载体,强化机制建设,激发全社会“双创”动能,依托青年谷“国家级众创空间”拥有专业孵化基地1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中7干平方米办公室用于锂电产业孵化的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度高”双创孵化基地,促进双创工作提档升级。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五大工程”。重点实施载体“赋能”工程、要素“汇聚”工程、主体“孵化”工程、产业“提质”工程、氛围“营造”工程,切实增强对科技资源的聚集力和承载力,持续提升对科技资源转移转化的吸收作用和条件保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效率,促进实体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10)推动一批企业上市发展。培育壮大一批跨界融合、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的科技型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省委、省政府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和大力发展与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为抓手,切实推动基地企业上市。引导符合条件的优质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挥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对口基金支持。选择成长性强、带动作用大的上市企业,作为龙头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其在融资、并购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支持它们进行资源整合,帮助它们做大做强,打造一家或几家“航母式”公司。提高基地的竞争力和招商吸引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向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集聚。

  3.4 坚持聚集创新能量

  (1)积极探索多主体协同创新。一是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入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二是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活动”,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聘请国内知名技术支撑机构,帮助企业找准创新路径、解决创新难题。三是助推企业管理创新。开展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专项活动,挖掘推广一批管理创新的典型经验,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水平。

  (2)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体系。人才乃产业发展之未来资源。依据袁州锂电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功能任务和发展方向,制定出台《袁州区关于高新技术人才认定标准及优惠政策》、《袁州区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人才优惠政策,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以国家、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为载体,构建院士经济、博士产业、企业支撑的多层次人才体系,通过高薪聘请、技术入股、产学研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创办留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器、优化创新创业和生活环境等措施,研究建立“多管齐下”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激励创新和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地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聚集园区,构筑智力高地,为建设锂电新能源基地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和未来人才保障。

  (3)创立人才管理使用新模式。坚持以人才支撑产业、产业集聚人才和“不求常在、只求常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为导向,通过刚性和柔性引才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新能源领域人才。一是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引进领军人才。二是通过省“双千计划”和“三请三回”等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在创新的实践中发现人才,以创新的活动历练人才,用创新的成果成就人才,让人才不断涌现,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4)优化科技资源的整合配置。围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中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明确定位,严执标准,在行业骨干企业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产学研结合、大中小企业组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在共同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形成分工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分享市场创新的红利。

  3.5 坚持拓展合作途径

  (1)推进产业发展与资本市场合作。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式的变化,确立重点招商目标,发挥工商联、商会、同乡会的纽带作用,采取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方式,不断创新招商思路,优化招商政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江苏九龙汽车、江苏清陶能源科技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落户签约,加速锂电新能源产业向全链条、集群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2)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市场合作。积极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技术创新的决策,吸纳企业参与各级科技项目的决策,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技术需求,决定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对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自主开展各类研发活动;对企业开展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活动,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的,通过后补助或奖励的方式予以资助和补贴。

  (3)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实质性合作。通过各种渠道为区内企业争取各类外部资源,推进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开展广泛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多渠道、宽范围跟进国外内外先进技术,学习和掌握国内外锂电产业先进经验,与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研究。

  3.6 坚持优化发展环境

  (1)营造优良的软环境。深入实施“产业兴区、工业强区”战略,全面提升锂电产业综合竞争力。出台《袁州区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做大规模效益、鼓励创新引领、加速动能转换、支持融合发展、引导绿色发展”五大版块共19条奖励政策,惠及袁州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在技术创新、技改扩能、两化融合、企业入规等方面做出成绩的企业进行真金白银的奖励补助。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环保最实、安全最真、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六最”营商环境。

  (2)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工业园为核心区,打造锂电池制造基地、锂电核心材料生产加工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动力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将锂电池制造基地打造为融合正极、负极、隔膜等锂电池核心材料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现有企业以原材料加工及四大材料企业为主。未来将协助企业快速扩产,重点解决企业扩充产能金融支持、人才吸引问题,为锂电核心材料企业提供全面的基地基础设施支持。

  (3)完善产业功能布局。通过政府引领支持和企业的协同努力,形成“锂矿开采→锂云母加工→碳酸锂生产→锂电池材料生产→锂离子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相应构建碳酸锂、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应用等五大板块,布局宜春钽铌矿、合纵锂业、正拓新能源、远东福斯特、江特电动车、宜春客车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基本覆盖锂电池制造全产业链。重点促成新能源汽车企业采购动力锂电池产品,促成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协调实现电芯企业与汽车企业技术路线融合统一。

  (4)夯实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面向锂电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从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为企业服务。建立行业企业库、专家库、成果库、科研机构、服务机构、政策信息库等一站式网上科技创新服务。实现锂电新能源产业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合作等服务领域的无缝对接。在运营模式上,通过引进国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采取市场化管理,由专业运营机构负责采购平台日常运营管理。一是做强金融平台,打造面向锂电新能源产业、服务锂电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平台,成为企业扩产的助推平台。定期对本地企业发布金融扶持政策,引入金融机构,为重点扶持核心锂电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支持,协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在运作模式上,由区财政及相关单位负责前期沟通与筹划,吸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入驻,对接锂电企业的金融需求。采取市场化管理,将银行及金融机构对本地企业金融扶持情况纳入市财政性存款存放银行的评价指标。二是完善采购平台,将其发展为锂电新能源产业各环节企业采购、交易的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实时数据共享机制,提供企业采购、交易等数据支持;三是整合全国上下游产业需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定期开展企业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衔接,为企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EB/OL].(2018-06-27)[2019-10-08].
  [2]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7-05-25)[2019-10-08].
  [3]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R/OL].(2016-11-29)[2019-10-08].

点击查看>>产业规划论文(8篇知网优秀范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肖志文,刘桂江.锂电新能源产业规划布局研究——以宜春市袁州区为例[J].科技广场,2019(06):36-4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