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研究进展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作者:杜老师
发布于:2018-12-11 共5232字

  摘    要: 产业组织理论是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欧美各国经济学界更是将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来进行研究。鉴于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性, 本文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脉络进行梳理, 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各学派对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影响, 并对产业组织理论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产业组织理论; 研究方法; 反垄断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研究进展

  产业组织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欧美等西方国家, 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演化出不同学派。长期以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中各类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这为反垄断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对产业规制与反垄断政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反垄断政策实施的效果又对经济发展从而产业组织理论主流学派的经济地位与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产生影响。同时, 针对反垄断政策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向前发展。不同时期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的政策主张对该时期反垄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改革开放后,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逐渐被引入我国, 我国学者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也必然与我国反垄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相互影响。鉴于此, 本文将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研究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产业组织理论对反垄断政策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近发展进行分类综述。

  一、产业组织理论演进

  一般认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亚当·斯密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其“看不见的手”和市场机制学说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 其古典理论所包含的政策含义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市场能够合理调节资源配置, 人为干预市场的做法是不必要的。19世纪末期, 新古典经济学认识到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垄断现象, 其代表人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的问题, 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使人们对自由市场丧失了信心, 学者们认识到完全竞争市场和纯粹的垄断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因此转而寻找介于二者之间的市场结构。由此, 斯拉法、张伯伦、罗宾逊等人提出了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理论。1936年, 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指出, 由于存在产品的差异性, 现实当中的典型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 而是垄断竞争, 体现出当时经济理论在认识市场方面的进步。垄断竞争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对完整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的经济理论基础, 为20世纪3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经济理论界的通常分类, 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几个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分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及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因其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大致相同被一同归入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范畴, 而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因其在学界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因而被划归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范畴。

  20世纪30年代后, 哈佛学派逐渐建立了以市场结构 (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为框架的完整SCP分析范式, 其代表人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 (1959) 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在其之后, 谢勒在贝恩的两段论基础上讨论了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反馈效应, 形成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广泛使用的SCP三段论范式, SCP框架得到了更加符合逻辑的阐释。哈佛学派以垄断竞争理论为基础, 使用案例分析等静态实证研究方法, 认为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从而提出反垄断的政策。因该学派认为市场结构是影响市场行为与绩效的重要因素, 重视对市场结构的研究, 因而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然而哈佛学派因其缺乏微观基础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在诞生后受到芝加哥学派等的不断攻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实施了哈佛学派所提倡的反垄断政策, 随着美国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日益减弱, 伴随着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 美国经济出现了大量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 支持反垄断政策的结构主义理论观点受到了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 芝加哥学派通过对哈佛学派传统SCP范式的批判迅速崛起。芝加哥学派注重对厂商行为与效率的研究, 遵循了奈特、弗里德曼等人的自由主义思想。芝加哥学派在对“规模经济”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不能通过集中度的高低和企业规模的大小来判断企业是否为垄断企业, 因而不能毫无区别地对企业实行反托拉斯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巨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了要说明产业在市场活动中的内在规律外, 产业组织理论必须要对企业组织形式变化做出解释, 新产业组织理论应运而生。80年代,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被以泰勒尔、克瑞普斯、梯若尔等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中, 新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发展起来。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是内生的, 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影响市场环境、改变竞争对手的预期, 企业博弈结果影响市场行为与绩效, SCP之间存在着双向和复杂的多重关系。因其注重对“市场行为”的分析, 特别是寡占模型中的寡头行为, 在理论界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兴起的新奥地利学派与70年代兴起的新制度学派是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新奥地利学派把经济学看作“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 否定将现代数学方法用作经济分析工具。与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同, 新制度经济学将研究重点深入企业内部。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学者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 从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及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提出企业的适度边界由技术、交易费用、组织费用共同决定, 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

  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其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50年代案例分析的方法到60年代中后期计量经济学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再到80年代博弈论的引入, 研究方法的演变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向深度的推进与广度的扩展。计量经济学主要适用于实证研究, 而博弈论方法则主要适用于理论分析, 而目前, 两种方法在产业组织理论运用中已经趋于融合, 后文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现便说明了这一点。

  二、产业组织理论对反垄断政策的影响

  在2007年我国《反垄断法》通过前后, 学界涌现出了一批研究产业组织理论与反垄断政策关联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其进行梳理, 综合分析各时期产业组织理论对反垄断政策的产生与演变的影响。

  企业行为是一种经济现象, 因此对企业行为的经济意义进行科学的分析是对其行为进行规制的前提。因此在研究与制定反垄断法时, 必然要将产业组织理论这门以企业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科作为理论基础。1890年美国《谢尔曼法》的颁布是世界反垄断政策的开端, 其后, 产业组织理论与反垄断政策相互推动, 共同发展, 使反垄断政策日趋完善。

  哈佛学派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和凯恩斯经济学的盛行之中, 其政策主张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基于“集中度———利润率”的假说, 哈佛学派认为高壁垒、高利润的行业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企业会通过阻止性定价来抑制新企业的进入, 因此强调政府对高集中度产业的反托拉斯干预。其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反垄断政策实施的关键是设定市场结构标准, 以此通过反垄断政策调整市场结构, 其优点是低成本与简便易行。受到哈佛学派理论的影响, 反托拉斯当局对企业合并与支配性企业的行为都很严厉,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反垄断执法体现了政府积极干预的特点。然而, 由于单纯的拆分市场结构扭曲了对高效率企业的激励, 使美国企业在与崛起的“东亚四小龙”和日本的竞争中受到了冲击。

  芝加哥学派则兴起于欧美经济经过战后黄金增长时期之后的经济滞胀时期, 该学派将效率作为反垄断政策实施的唯一目标, 反对利用反托拉斯法保护低效率、低竞争力的小企业, 认为市场竞争的过程是企业“生存检验”的过程, 在没有人为进入壁垒的情况下, 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据此, 他们主张反托拉斯政策的主要任务应是限制企业横向价格协调及瓜分市场的行为, 因此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随着1977年的西尔维尼亚案和里根政府的上台, 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美国的反托拉斯政策由严厉转变为最低限度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中期, 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引入, 新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兴起并对占据着统治地位的芝加哥学派发起挑战, 随后新产业组织理论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在反垄断分析中交错并存、相互竞争, 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博弈论具有正统的经济学基础和逻辑, 其引入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反垄断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使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干预逐渐加强。博弈论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垄断问题的认识, 另一方面拓展了反垄断的调查范围, 引致了反垄断政策又逐渐转向严厉。然而, 由于博弈论严密的假设导致了理论与现实不符的冲突, 以及其理论的复杂与模型检验的困难, 增加了反垄断的成本及出错概率。

  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博弈论在反垄断运用中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为微观经济管制政策及反垄断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对于微观数据的分析和微观经济理论的运用使得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基础更加完善。目前, 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有着广泛运用: (1) 测度滥用市场势力的行为是否存在及其导致的福利损失; (2) 对于价格协同行为的监控; (3) 企业横向合并监控; (4) 价格管制计量。

  三、产业组织理论新近发展

  改革开放后, 随着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我国, 我国学者根据国内情况开展了大量研究。近年来, 对于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研究, 一方面是将SCP范式结合其他分析方法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对SCP范式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改良后再应用。如李晓钟、张小蒂 (2011) , 杨蕙馨 (2012) , 刘蕾、周琪琪 (2017) , 徐枫、李云龙 (2015) , 李海舰、魏恒 (2007) 等的研究。

  另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 学界基于经济理论对反垄断政策的研究探讨也逐渐成为热点。鉴于我国与西方各国在反垄断上的逻辑起点不一样, 不同于西方各国普遍存在的市场垄断, 我国是先有国家垄断、行政垄断, 然后逐步走向市场竞争 (王忠宏, 2003) 。因而, 当前阶段我国针对行政垄断的研究较为普遍, 如张伟、于良春 (2011) , 陈林 (2015) , 康妮 (2017) 等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前进, 针对市场垄断的研究将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偏好得以满足, 国内外基于消费者异质性的产业组织理论迅速发展起来。研究主要集中于寡头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异质性所产生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影响。Thomas和Williams (2014) 针对地区市场异质性, 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务引致的产品多样性对企业利润及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因受到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挑战, 吸收了行为经济学的相关思路和研究方法形成了行为产业组织理论, 也是近来产业组织理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行为产业组织理论与基于消费者异质性的产业组织理论新的研究进展对消费者和厂商行为给出了新的解释, 并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100多年来, 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产业组织理论及相应的反垄断政策的演进相互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及反垄断政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其间美国的反托拉斯政策受到不同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直接影响, 在严厉与自由放任之间反复摇摆。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离不开相关产业经济理论与产业政策的指导, 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如行为产业组织理论等还未形成足够系统强大的理论优势, 但仍为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对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与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理论的不足正是未来研究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李晓钟, 张小蒂.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3) .
  [2]王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趋势---评杨蕙馨等新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研究》[J].东岳论丛, 2013.34 (9) .
  [3]刘蕾, 周琪琪.石家庄连锁超市的M-SCP分析[J].现代企业, 2017 (8) .
  [4]徐枫, 李云龙.金融支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效率研究[J].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5.17 (2) .
  [5]李海舰, 魏恒.新型产业组织分析范式构建研究---从SCP到DIM[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7) .
  [6]王忠宏.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比较及其对我国反垄断的启示[J].经济评论, 2003 (1) .
  [7]张伟, 于良春.行业行政垄断的形成及治理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 .
  [8]陈林.“二元性”特征与反行政垄断的现实困境[J].学术界 (月刊) , 2015 (2) .
  [9]康妮, 陈林.行政垄断加剧了企业生存风险吗[J].财经研究, 2017 (11) .
  [10]齐兰, 赵立昌.基于消费者异质性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 2015 (12) .
  [11]Quan T W, Williams K R.Product Variety, Across-Market Demand Heterogeneity, and the Value of Online Retail[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原文出处:翟简.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4):33-3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