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解决技术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范老师
发布于:2017-07-10 共76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技术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第一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研究绪论
【2.1 2.2】技术在民族文化产业中的具体应用
【2.3】技术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困境及其反思
【第四章】消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技术困境的具体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解决技术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民族文化产业是以民族文化价值为基础、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为目标,以技术为手段生产和销售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一个内容复杂广泛的复合体。在该产业里技术既是它的工具和生产力,也是其内容和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因其发展历史短、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积淀少,缺少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研究,特别是针对其技术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甚或空白。因此,从哲学视角对其技术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通过以上几部分的综述、分析论证和阐述说明,我们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中技术研究的现状,明确了国内民族文化产业研究的程度和层次,说明了国外对文化产业的理论探讨,综述了国外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的概念、价值,以及两者关系的阐释和分析,对民族文化产业特征的归纳概括,对技术在民族文化产业生产创作、产业管理及产业传播等领域应用现状的考察,以及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交互运用的节点揭示,提出了四个具有理论性意义的论断,即技术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技术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技术与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创造出新民族文化、技术深化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并以之作为考察和解决当前民族文化产业中的技术现象及问题的基准和途径。
  
  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中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和本雅明文化工业理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技术理论的阐述和发掘,并以之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技术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先导。在此基础上,使我们勾勒出民族文化产业中存在的技术困境,即民族文化产业实践中存在对技术认识的失误、现代技术与民族传统技术间存在裂隙及缺乏技术创新环境。针对这些困境,我们通过对技术发展的连贯性与超时空性、技术与艺术“原真性”的关系及技术普遍性与技术民族性的辩证关系进行反思;进而提出彰显技术的价值理性、创设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强化全球化技术与民族化技术的协同发展等消解和走出困境的建议。
  
  民族文化产业是涉及经济、文化、科技、民俗、艺术等领域的产业,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发展、保护及传承交织在一起的新兴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技术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构成要素,主导着该产业的层次水平和发展演化。在文化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已经逐渐进入民族文化生产领域、技术的自我导向已逐渐明确的今天,对民族文化产业中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和必须。从理论上说,无论是马克思所阐述的技术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生产力,还是本雅明所坚持的复制技术可以解放大众,以及芒福德所认为的技术与文化的理想融合,亦或是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说的电子传播带来文化的民主化,他们都一致体现和揭示了技术给人以某种需求的满足。这正如让·拉特利尔所说“技术要为社会所接受,就必须迎合某种动机,必须至少给人以满足了某种需要这种印象。”①毫无疑问,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正是在于它给人以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上述对技术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追溯,我们不难发现,自有史以来技术和民族文化就是一直交互融合在一起,二者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尽管到近代以后,技术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越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速度,但是技术普遍性中的效用性、中立性及可转移性还是可融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进步。也就是说,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通过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也通过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推广、销售和消费得到表现、弘扬和传承。”②

        以上对民族文化产业中技术的现状综述、理论梳理、实况考察、问题揭示,以及理论建构、问题消解和提出的建议,在这个广阔而深邃领域还只是一个发轫和启示,希望这个抛砖引玉的学术努力,会迎来一个光辉的理论明天。
  
  参考文献

    A.着作

        [1][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4][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思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德]赖特·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韦苏等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思格斯。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德]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徐坚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德]西奥多·阿多诺。文化工业思考。载文化研究(第 1 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第 1 版。梁景东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德]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勇才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4][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5][英]德华·伯内特。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美]克莱德·兹·文化变迁[M].施惟达等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17][英]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的后果(1691 年),载于约翰·洛克着作集第二卷[M] 伦敦:1777(伦敦版)。
  [18][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吕乃基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9][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吕乃基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0][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1][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于文明。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2][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3][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珏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4][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5][德]赖特·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韦苏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26][瑞士]斐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7][意]乌蒙勃托·艾科。符号学理论。卢德平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8][日]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9]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走向 21 世纪的云南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0]陆扬。大众文化理论第 2 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1]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2]仓孝和。自然科学史简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33]周鸿铎。文化传播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5]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36]李建明。文化的边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7]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十课程求[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8]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9]范俊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0]李建明。文化的边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1]John Howkings.The creative economic: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AllenLane,2001.
  [42]John Fiske,Television 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87.
  [43]John B.Thompson.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Copyright 1990,published byarrangement with Polity Press Ltd.
  [44]Giovanni Dosi.Technology,Organization,and Competitiven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5]David Throsby:Economics and Cul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apress,2001.
  
  B.期刊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01.
  [2]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2.
  [3]晏雄。基于文化选择理论视角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
  [4]晏雄。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以云南丽江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
  [5]龚厚清、邢晶晶。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研究综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08.
  [6]付春、任勇、王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挑战及回应:全球化的视野[J].贵州社会科学 2011.03.
  [7]包荣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5.04.
  [8]朱杰、程晖、王振杰、王晓霞。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 SWOT 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02.
  [9]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前线。2011.11.版)。2011.02.
  [13]林博斌。济南市: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J].山东人大工作。2012.06.
  [14]牟岱。全球化中民族文化发展对策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01.
  [15]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01.
  [16]肖德怀。我国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问题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02.
  [17]吾守尔。论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03.
  [18]施惟达。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经济化[J].思想战线。2004.05.
  [19]胡凌霞、文智勇。电视文化的再认识:全球化、大众化与同质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20]杨小敏。足球技术理论中若干基本概念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2.
  [21]褚琳琳。Cosplay 与社会整合--关于 Cosplay 的社会学研究[J].理论界。2010.12.
  [22]施惟达。现代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3.05.
  [23]刘爽。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观与方法论[J].学习与探索。2002.08.
  [24]刘爽。论唯物史观对全球化进程的阐释及其意义[J].北方论丛。2015.01.
  [25]毕唯乐。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基于《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文本的考察[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26]刘海池、张丽红。关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内蒙古的现状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27]王娅。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数据库的动因探析[J].陕西档案。2012.08.
  [28]邢延青。流行音乐与自由主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29]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6.
  [30]张树青;张原锟。使用价值概念双重含义的厘清及重要意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31]王晓方。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哈贝马斯对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的论证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
  [32]吴晓燕。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 [J].湖南社会科学。2011.01.
  [33]张云飞。社会管理准则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1.
  [34]刘俊雎、王效勤。甘肃省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实现障碍探析。[J].时代教育。2015.05.
  [35]单世联。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兴起。[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2.05.
  [36]乔瑞金。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简析--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一般认识。[J].哲学研究。2001.10.
  [37]曾静。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科学技术观。[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38].吴书林。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实践哲学解读[J].学术研究。2011.06.
  [39]娄成武、姜晓秋。论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及其理论框架[J].理论界。2005.06.
  [40].姜晓秋。论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J].社会科学辑刊。2005.07.
  [41]赵青霞、杨小明。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吗?--兼与刘立先生商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8.
  [42]张峰。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与马汉海权论的比较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2.06.
  [43]郑忆石、丁乃顺。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双重向度[J].新疆社会科学。2011.11.
  [44]王汉林、赵炜。略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0.
  [45]张玲玲。美国动画片中的科技与人[J].当代电影。2014.10.
  [46]田旭明、沈其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在当代中国的建构[J].中州学刊。2011.03.
  [47]张国祺、张越川。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J].社会科学研究。2004.01.
        [48]王娇。浅析本雅明与阿多诺之间有关大众媒体革新潜能的争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
  [49] 赵功博 . 辛迪·舍尔曼影像的符号学阐释--以《无题电影剧照》为个案[J].美苑。2010.12.
  [50]李辰婧。论艺术审美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J].艺海。2014.06.
  [51]黄新荣。尺度是美的感性显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52]阳晓儒。从接受理论看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同一[J].学术论坛。1989.04.
  [53]陈爱华、沈明。马克思生产--消费的伦理观--读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54]刘涛。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千问题[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 18 卷。2013.12.
  [55]龙莉、蔡尚伟。科技政策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3.06.
  [56]王朝阳。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及对策[J].新闻前哨。2011.03.
  [57]曾军。本雅明视觉思想辨正[J].学术界。2013.02.
  [58]康荣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02.
  [59]段莉、王晓玲。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价值悖论[J].文化产业研究。2013.04.
  [60]陈凡、朱春艳;胡振亚。论技术、时间、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民族性[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61]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论题的实质与意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62]晏雄。刘文跃。符号经济视阈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探析--以云南楚雄苴却砚文化产业为例[J].学术探索。2012.05.
  [63]鲍金。拜物教为什么是“客观的思维形式”?--抽象视阈中的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再阐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
  [64]杨建科、王宏波。社会技术的概念和特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03.
  [65]彭延炼、盛竞凌。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5.
  [66]祝国超。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民族文化产业开发调查研究[J].场景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67]王冠。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的特殊意蕴[J].贵州民族研究 2015.09.
  [68]魏海香。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3.01.
  [69]陈炜、文冬妮。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前景[J].贵州民族研究。2012.05.
  [70] [苏联]A·A 库津。马克思与技术问题[J].科学史译丛。1980.
  [71]田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4.
  [72]杨凤、欧阳博强、周晓世。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4.10.
  [73]蒋彬。羌族地区文化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民族学刊。2014.06.
  [74]缪祥彦、姚洁。石林彝族刺绣变迁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2
        [75]龙晔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问题研究--以武陵山片区湘西南民族村寨为例[J].民族论坛。2015.03
        [76]宋才发、刘廷兰。村寨文化旅游业发展创新的法治问题探讨--以贵州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业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2.
  [77]郑海、王菁等。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J].2012.7.

    C.学位论文

        [1]王兵。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2]余昶。文化产业本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3]徐喆。山地中遗产保护开发的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4.
  [4]左春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我国自主创新道路[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5]贾玥。中国奇迹的理性沉思[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4.
  [6]曹先兵。数字绘画的特点及创作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7]张玲玲。美国动画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建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8]王兵。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9]刘存宽。中国教育电视文化品牌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10]李冯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D].成都:西华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
  [12]袁杰雄。符号学理论视阈下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4.
  [13]张雨微。民族文化政策视角下赫哲族的文化传承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3.
  [14]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
  [15] 陶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排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D. 会议论文

        [1]林季杉、戴茂堂。试论民族伦理文化构建之全球视野[C].第 21 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2]史金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开发前景[C].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2008.

    E.报纸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3.17(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 2012.11.18(1)。
  [3]范玉刚。大部制: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N].学习时报。2012.7.2(2) .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新华社。2015.11.3(1)。
  [5]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N].云南日报。2000.1.2(1)。
  [6]于凡。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需培养本土人才 特色至关重要[N].中国文化报。2012.7.6.
  [7]李清源、李秀东。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N].人民日报。2012.4.16.
  
  F. 电子文献

        [1][芬]汉娜尔·考维恩。从默认的知识到文化业[EB/OL].http://www.lib.hel.fi/ulkkirja/birstonas/index.html.
  [2][美]罗伯特斯通·霍尔。什么是文化政策?----一个新兴领域的对话[EB/OL].http://www.princeton.cdu/-artspol/9.
  [3]卡西·布里克伍德:信息社会中的文化政策与就业,[EB/OL].http:www.unesco.org/culture/industries/.
  [4]汤姆·奥里甘。文化资源与社区发展:最优化与可持续能力---文化规划、文化产业和地方发展[EB/OL].http://www.culturelink.or.kr/doc/Australia(aeng)。doc)。

相关标签:民族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