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论鲁兵的儿童文学创作(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郑明和
发布于:2020-12-10 共19022字

第2章 鲁兵的儿童文学创作

  鲁兵创作时间跨度非常广,题材包括了儿童诗歌、童话、寓言等:“一是他的幼儿诗创作,另一部分就是他的幼儿童话创作”“.这些作品都得到了大家的赞美,至于鲁兵的创作特点,评论界也有相应的概括”三忌“:”一忌做作,二忌低估,三忌空泛“”.鲁兵以审美的艺术手段带着教育意义,适合孩子的视角创作了作品。即没有做作,内容要反映了生活。没有低估孩子,内容要助于他们成长。没有空泛,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献给儿童。

  2.1鲁兵的幼儿诗创作。

  幼年诗歌创作时,王瑞祥老师提出要“好听”、“好玩”.因为幼年的孩子刚刚进幼儿园,语言水平还不高:所以课堂以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孩子去模仿它。在这里,“好听”是指首先要让孩子们容易明白字面的意思。

  “好玩”是指其次要让孩子们感兴趣,让兴趣来做最好的老师。鲁兵的幼儿诗篇幅较短并且带有节奏感,生动有趣,适合年幼孩子们阅读。代表作品有:《雪狮子》、《小猪奴尼》和《下巴上的洞洞》。

  《雪狮子》是一篇原创的幼儿诗,语言表达上韵律、简短的方式不仅适合孩子阅读,让孩子感到有趣。带有以往鲁兵作品没有的彩色插图,每一页配有插图帮助孩子们理解。是比较成熟的一篇童话绘本。

  《雪狮子》讲述了一只用雪堆起来的狮子,插上一根扫把之后就变成一只活蹦乱跳的雪狮子了。狮子身上堆得雪很多,开始傲慢欺负小猫小狗。后来,看到一位老爷爷,雪狮子想把老爷爷吃掉,可是老爷爷想到法子,让雪狮子进到屋里来,说是不让它着凉,放了柴火。结果狮子化了只剩下一根扫把。

  浪漫色彩很浓,本来是静静不动的一堆雪,插上破扫把就变成了有生命的一只雪狮子,他还跟人一样说话。机智的爷爷用巧妙的办法,拯救了小猫小狗,也救了自己。

  语言。上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很多都是三个字描述出大家的心情和动作。孩子们语言能力有限,掌握的词汇不多。作家把每一个情节描述的很生动,让孩子们容易察觉到每一个细节, 三个字反复出现的语句,就像儿歌一样 带动节奏,不仅易懂,念起来也朗朗上口,对孩子们来说很有趣。如:“小朋友,小朋友,雪地里,滚雪球”,“半夜里,静悄悄,雪狮子,伸伸腰”,“后来呢?鸡叫了,天亮了”,“真古怪,真稀奇,雪狮子,在哪里?”,“找不到,猜不着”等等。

  故事里还经常看到小猫小狗的对比内容,也是老爷爷的小伙伴们,还是帮老爷爷做家务的小动物,它们都受了雪狮子的欺负。它们被描写得很可爱,显得它们善良,纯洁,阅读过程中给小朋友的小伙伴们般的亲切。如“吓得小狗汪汪叫:狮子来了,快快跑!”,“吓得小猫喵喵叫:狮子来了,快快跑!”,“小狗搬柴,小猫搬草”.最后故事开头和结尾都是以与小朋友对话的方式,就像给小孩儿亲自讲故事一样,很亲切。笔者认为另外的作用是想让年幼的孩子更容易进入故事情节,年幼孩子还没有很强的阅读欣赏能力,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故事里体现。如故事开头:“小朋友,小朋友,雪地里,滚雪球。雪球推起只大十字,狮子开大口。少尾巴怎么办插上一把破扫把”,故事结尾:“小朋友,找来找去找不到:小朋友猜来猜去猜不着。找不到,猜不着,快去问问老爷爷,要不去问问小狗和小猫”.

  这篇故事教给孩子的教育意义是,不能恃强凌弱、不要骄傲自大。阅读完以后,通过雪狮子的结局孩子们懂得了这样的道理。

  《小猪奴尼》是一篇原创的幼儿诗,是一部拟人手法出色的作品,个性化的角色让孩子阅读起来很有趣味,以此教导婴幼儿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富有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一篇作品,诸多学者称赞的一部经典童话绘本。

  《小猪奴尼》的故事是关于一只叫奴尼的小猪不爱洗澡,妈妈把它赶出去。

  奴尼到处跑,因为太脏了,羊姐姐不陪他玩,猫妈妈不允许和他小猫玩。直到碰到好心的牛婶婶,把奴尼洗的干干净净。最后妈妈表扬他,奴尼懂得要学勤洗澡保持干净。

  这篇故事拟人形象突出,把主人公的形象以“拟人”的表现出来,就像“物性”和“人性”的主客观结合,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童话人物形象。这样建立人物的“主体性”,在这个主体性的建立当中,具备了“作者审美理念和儿童审美心理的有机结合”5.鲁兵也对“拟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以上作品也能感觉得到,鲁兵“拟人”的运用。

  奴尼是一只小猪同时也是一个小孩儿。为了形容他不爱洗澡,故事里有几处拟人描写的很生动:“奴尼(在泥坑里)又翻跟头又打滚,完了半天才爬起”,“奴尼·奴尼,鼻子翘翘,眼睛眯眯,妈妈,妈妈,明天我要学会自己洗”.

  从故事的对白,可看出童稚的一面。奴尼和妈妈还有其他的羊姐姐、牛婶婶、猫妈妈都用重复的语句来对白:“我不洗,我不要洗”、“不是,不是,你不。

  是奴尼”、“是的,是的,我真的是奴尼”、“出去,出法!妈妈发了脾气”、“走开,走开!,别弄脏我的新毛衣”、“走开,走开!别吓坏我的小猫咪‘、’哎呀,哎呀,哪来这么个脏东西‘、’快来,快来,给你冲一冲,给你洗一洗”,等等。

  这样反复出现的语句,容易给孩子们深刻的印象、明白当时的情景。一方面为了孩子们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为了孩子们学会更多语句。助于提高他们阅读和表达能力。

  最后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做乖孩子,要学会把自己打理得干净整洁。

  《下巴上的洞洞》是一篇原创的幼儿诗。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奇怪的娃娃,吃饭的时候总是掉东西出来,如果饭桌是土地,掉下来的粮食都可以长成一片庄稼了。只因为他下巴上有一个洞洞。

  其实我们的下巴上是没有洞洞的,而是小孩子们还没有养成好的吃饭习惯,很有可能不小心没有好好地夹到嘴里。这个故事会对总是掉饭的孩子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震慑,让他们更加小心的好好吃饭,不要把饭掉到饭桌上。可见,作家从孩子们的思考方式出发,让孩子们相信下巴上真的有洞洞。孩子们的视角和成人是不同的,简单的因果关系更能让他们学会自己反思。

  故事开头反复出现同一个词“奇怪的”,比如“有个奇怪的娃娃”、“有个奇怪的下巴”、“有个奇怪的洞洞”.因为年幼的孩子们掌握的词汇有限,尤其是形容词。而在这里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吃饭的时候总是掉饭的孩子是“奇怪的”孩子。而没有孩子想做怪人,那他们就不得不纠正自己的行为。鲁兵把这个意思,通过作品用最易懂的语言传递给了孩子们。

  从语言上看,每一段都出现同样的规律。每一段共有两行,前一行都是两个字,后一行都是一句话。比如,“如果,饭桌是土地。而且,饭粒会发芽。那么,一天三餐饭。他呀,餐餐种庄稼。可惜,啥也没有种出来。只是,粮食白白被糟蹋”.这样助于孩子们理解,并且前后逻辑也很清楚。无论从整篇故事的教育意义,还是作品本身语言特点对孩子们理解和表达都是非常有益的一篇故事。

  可见,鲁兵“深信孩子们爱诗,亦爱童话,将诗的韵律、节奏、美感与童话的想象、故事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自然会倍受小读者的青睐,普希金的童话诗深爱各国小读者的喜爱是明证”.

  2.2鲁兵的幼儿童话创作。

  讨论童话创作时,王瑞祥老师提出以下几个关键部分:“形象塑造”、“结构形态”、“表现长项”.也就是说,讨论一篇 童话的时候首先要从形象着手,形象是超人、拟人、常人中哪一类?其次,故事结构是单线性结构、反复性结构、冰糖葫芦结构中属于哪一种?最后,表现形式是拟人、夸张、象征中何种手法来体现?等等问题。从以几个角度进行童话的分析,有助于对童话的研究。

  而鲁兵的幼儿童话创作体现浪漫色彩并且富有教育意义。代表作品有:《追太阳的国王》、《哥哥和弟弟》和《掉到月亮里去的富翁》。

  《追太阳的国王》是鲁兵的创作萌芽期的一篇代表作品。是一篇幻想题材的童话故事,语言颇有趣味性,是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符合新时代的不同于以往的作品风格。故事内容为:一位国王希望在头盔上镶上最闪亮的宝石,他认为太阳是最闪亮的,最后他去靠近太阳,被烧死了。

  首先,故事展现了浪漫主义色彩。可以摘下天上的太阳当作一颗宝石镶在帽子上,并且故事里面设定天边,自到那里可以见到太阳。这种方法在儿童文学创作表现中非常重要,所以说“没有浪漫主义往往也就没有了儿童文学”.

  在这篇故事里,鲁兵不仅把人物动作描写得非常生动,有些人物的心态也描写的让孩子听起来很有趣。“皇帝松了口气,敲敲头,摸摸耳朵,骚骚颈子,觉得很不自在,他要想些话跟皇后谈谈,只是想不出来”.这样孩子阅读的时候会更有兴致,有趣的文字会带给孩子们乐观的态度。

  另外,整个故事的篇幅适当,情节浅显易懂,适合年幼的孩子阅读。一位昏庸的皇帝不好好治理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去追太阳,不仅把周围的环境破坏,最后自己命都丢了。

  这个故事传递给孩子一个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不是很复杂。他们通常把人物分为好人和坏人,所以,孩子们通过这篇故事懂得了像皇上这么愚蠢、自私的人,最终的结局是毁灭。

  《哥哥和弟弟》是鲁兵解放以后至文革前的作品,那时鲁兵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作品体现了作家真实所见的环境。符合毛泽东文艺思想提倡的“工农兵”题材,创作了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可见,是比以往的作品更完整的一本婴幼儿绘本童话故事。

  《哥哥和弟弟》是一本反映工农兵的生活题材的童话绘本。故事讲述了在一个朝鲜村子里,有两兄弟,他们瞒着妈妈,偷偷的带了锄头,去修仓库,晚上迷失在一个松树林里。后来他们被一名志愿军战士发现,带到驻地去,原来区政府的仓库已经被这个志愿军部队修好了。

  笔者认为,鲁兵的创作很宝贵。鲁兵是亲身经历过朝鲜战争的,当时的情景从传记中有所描述。他的创作素材,源自于真实的一线战争经历。

  有些工农兵作品,不一定对孩子有好处。但我想鲁兵的作品,是适合孩子阅读:

  的。是一部情感上温馨感人、立场上主张和平的作品。

  哥哥和弟弟的性格形象塑造非常有意思。哥哥是弟弟的好榜样,弟弟乖乖的听哥哥的话。有时弟弟害怕,哥哥就保护弟弟。他们的出场,也是作品的开头。哥俩很阳光、写实,孩子们世界里年长的就要给年幼的要做好榜样。

  故事里孩子们迷路的地方,生动描述了北朝鲜的真实环境:“走过小山坡,前面是一座黑黑的树林,松树摇着枝枝,好像一条 条大胳膊来抓头发了”“.这样的环境描写惟妙惟肖,让读者身临其境。

  抗美援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为了维护和平牺牲了不少烈士。

  通过这个事件,告知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故事里的志愿军救了迷路的哥俩,孩子们的心理描写很真实:”那是两只亲热的大手啊“.孩子能感受到,那种包容、温暖。对弱势的友谊国家,支援不仅是声音,而是用实际行动上拯救了他们的命运。故事的后面讲到,解决了他们的仓库问题也解决了他们温饱问题,把孩子们送到家里,让他们和家人的幸福的重逢。

  笔者认为,这部《哥哥和弟弟》是不仅在当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反应了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也给了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对于这篇故事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详细的评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往深挖掘鲁兵的好作品,找其好的意义和价值。

  《掉到月亮里去的富翁》是一篇鲁兵原创的幼儿童话。主要内容是讲一位富翁每天都在抱怨,总觉得自己过得不如别人好。希望自己住的楼非常高,能看到整个世界。楼建得越来越高,结果高的到月亮那里。窗户一打开,龙卷风把大楼刮倒了。富翁自己落到月亮里,可惜就这么死了,没有从月亮看到整个世界。

  故事主要想表达,欲望过高,不会知足的人害别人,更是害了自己。孩子们看完故事以后,会去思考富翁的行为究竟错在什么地方,不希望自己变成富翁那样固执愚蠢的人。

  这篇童话是鲁兵早期的作品,于1948年5月1日在《大公报·现代儿童》

  发表的文章。并于1979年4月1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绘本,书中的富翁是西洋人形象。当初作家在40年*写下的作品,证明当时的形象题材很丰富。

  鲁兵也是如此,作品里的富翁的形象就像一位西方人士:”抽抽雪茄烟,呷呷咖啡茶,欣赏这远近景致“.可以看到当时对西方新鲜事物有一些作家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他们形象做了讽刺。一个”西方先生“和”高楼大厦“,两者在故事对象上显得很匹配。

  故事结构上,作家采用了”反复性结构“.富翁总觉得楼造的不够高,反复的盖楼。反复性结构,尤其对低幼年龄孩子来说非常适合。他们觉得有趣的事情,总是希望不断地发生。作家知道这一点,巧妙的利用这一点来讲述有趣故事。

  从童话的”表现长项“,运用了”夸张“.现实中夸张显得假,可是在童话里就显得真。真是指”认真地营造所夸张的对象的,给人以确有其事的感觉“2.

  另外,夸张本身在童话中的运用是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的。儿童毕竟生活经历的不多,理解的能力比成年人差些。比较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会更注意些突出的特征。因此,作家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了夸张手法:最后富翁楼建得太高,甚至跑到月亮去了。在儿童读者看来,有这个可能发生,也许认为现在的月亮可能真有一位固执的富翁孤独的呆在上面。

  人物形 象的描写很生动,富翁每一次刚开始造高楼的高兴的心情描写就很有趣:”三十层楼落成了。富翁了的眉梢倒挂,嘴角上翘,他坐电梯里,腾云驾雾似的,直升到最高一层。“可见,鲁兵”以他出色的幼儿童话创作证明,民族艺术和民族风格不是没有生命力的可以消亡的东西,相反它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创造着具有勃勃生机的艺术作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原文出处:郑明和.论鲁兵的儿童文学创作[D].中国人民大学,202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