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王国维对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认识历程(5)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张冠夫
发布于:2017-06-22 共16217字
  在为《曲录》所写序文中,王氏对于戏曲与抒情文学的关联做出正面、肯定性的评价。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变化。文中王氏谈到,虽然戏曲“粤自贸丝抱布,开叙事之端; 织素裁衣,肇代言之体”,但“追原( 源) 戏曲之作,实亦古诗之流”.此处的“古诗”何所指? 王氏随后所谈给出了答案:“所以穷品性之纤微,极遭遇之变化,激荡物态,抉发人心,舒轸哀乐之余,摹写声容之末,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虽雅、颂之博徒,亦滑稽之魁桀。”[43]这里对于戏曲的表现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的抒情诗词若合符节。王氏所谓“古诗”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诗歌,他将戏曲看作“古诗之流”,从而把戏曲纳入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而这一传统的主体正是抒情类型的作品。正因此,戏曲才具有如此突出的抒情特征。很明显,此时王氏对于戏曲与抒情文学的关联所给予的是肯定性的评价。那么,这一变化因何发生? 前述的王氏对于抒情诗的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一方面,而王氏在观念层面对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二者平等视之,且注意到两者的内在联系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王氏对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认识的调整带来其评价尺度的变化,这突出地体现在他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评价上。元杂剧即是一个显例。在《文学小言》第十四则中,“元人杂剧”作为中国“叙事的文学”“尚在幼稚时代”的例证之一,在王氏看来“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44]在《人间词话》“未刊稿”第八则中,作为“抒情诗,国民幼稚时代之作也; 叙事诗,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一语中“叙事诗”的例证,王氏曰“曲则古不如今”.他认为清代戏曲较之元代为优---“元曲诚多天籁,然其思想之陋劣,布置之粗笨,千篇一律,令人喷饭。至本朝之《桃花扇》、《长生殿》诸传奇,则进矣。”[45]当王氏单纯以“叙事”的眼光,从“描写人格”“思想”“布局”等方面来衡量元曲,他所做出的是负面的评价。王氏此时用以评价中国的叙事文学的标准显然主要来自西方,来自西方的叙事文学经验。到了《宋元戏曲史》中,王氏对于元曲的评价发生了逆转,他已将其视为“一代之绝作”.“元曲之佳处何在? 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甚至在此时的王氏看来,“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着于元曲”.而其之所以如此,是因元曲作者“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正因此,“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 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 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王氏此时在对于元曲如何堪称“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的观察和评价中,元曲在“关目”“思想”“人物”等“叙事”方面的成就如何已退居次要地位,“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意境”是中国传统诗学概念,多用于品评诗、词等抒情文学,此时王氏以之品评元曲,从中不仅能看出他对于叙事与抒情二者的内在关联已有深入认识,且能看出他试图打通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打破两者间藩篱的自觉努力。在这样的认识变化的带动下,王氏对元曲的价值和成就、地位的评价发生了根本转变。在《文学小言》《人间词话》等中,王氏认为元曲不如其后的明清戏曲,并得出“曲则古不如今”的结论,如今,王氏虽仍指出元曲“关目之拙”以及“思想结构”等往往不及明清戏曲,但强调,“唯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王氏曾在《红楼梦评论》中叹息中国文学中悲剧之少,只举出《红楼梦》《桃花扇》两部作品,此时则指出: “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元曲在王氏眼中地位的变化不只表现在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中,王氏甚至将其置于世界文学中予以高度评价。王氏指出,元剧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46]如前所述,王氏在《文学小言》中谈到我国叙事文学“尚在幼稚之时代”,之后以元杂剧等中国戏曲的不足作为例子,随后发出“以东方古文学之国,而最高之文学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的慨叹,两相比较,王氏前后评价的变化可谓大矣! 可以说,王氏此期以文学类型观的变化为代表的认识和观念的变化,已引发其评价尺度的变化,而深具意义的是,这促使他不再简单地以西洋标准评价中国文学,而是对于中西文学平等视之,这使他回归对中国文学的原有认同。他对于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叙事文学不同于西方叙事文学的独特性的指认和高度评价即是其体现。而王氏对于中国叙事文学的肯定,表明他的叙事文学观已不再单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而是向中国叙事文学传统回归,从而兼容中西叙事文学的经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尤其体现在其中所包容的抒情文学的因素上。
  
  上世纪 70 年代以陈世骧、高友工等为代表的北美汉学界提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它与“欧洲文学的传统”---“史诗的及戏剧的传统”相比毫不逊色。[47]自此,对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和抒情精神的阐发和褒扬不绝于耳。而在上世纪初,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清末知识分子却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而焦虑,原因很简单,他们遭遇了现代西方,遭遇了以史诗和戏剧等叙事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学的传统”.正如同现代的西方成为国人现代想象的一面镜子,西方的文学也同样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样板。于是,纠正中国正统文学观念中重视抒情文学而忽视叙事文学的偏见,提升叙事文学的地位成为改造中国文学的必然选择。而正如当时常见的中西文化二元论一样,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被置于二元对立中,叙事文学被视为高于抒情文学。王国维同样如此。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在《文学小言》《人间词话》等中对于中国诗词传统在新的理论建构基础上的重新阐发,经过《曲录》《宋元戏曲史》等对于戏曲所代表的中国叙事文学兼容了抒情因素的、不同于西方叙事文学的独特性的确认①,王国维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二元论,以及中西文学、文化二元论。就此而言,王国维的探索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确定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方向。今天,当我们在重新讨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时,上世纪初王国维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提示我们,这个传统应是包容性的,而绝非排他性的,否则有重蹈中西文学、文化二元论的覆辙的危险。
  
  注释:
  
  [1][12]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 1 号,1902 年 11 月 14 日。  
  [2]梁启超: 《小说丛话》,《〈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上册) ,夏晓虹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50 页。  
  [3]桓谭: 《新论》,《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 修订本) 上,黄霖、韩同文选注,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1 页。  
  [4]笑花主人: 《今古奇观序》,《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 修订本) 上,黄霖、韩同文选注,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 270 页。  
  [5][7][45]王国维: 《人间词话未刊稿》,《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增订本) ,周锡山编校注评,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3 年,第 262、262-263、262-263 页。  
  [6][10][16][23][24][25][26][28][30][39]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347-348、344、338、258、349、344-350、259、280、281、344 页。  
  [8][32]王国维: 《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合传》,《教育世界》第 70 号,1904 年 3 月。
  [9][11][19][35][42][44]王国维: 《文学小言》,《教育世界》第 139 号,1906 年 12 月。  
  [13]王国维: 《论近年之学术界》,《教育世界》第 93 号,1905 年 2 月。  
  [14][17][18][34]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王国维集》( 第一册) ,周锡山编校,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 27、28、28、30 页。  
  [15][27][29][31][36]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集》( 第一册) ,周锡山编校,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15、5、5、12、11-12 页。  
  [20]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增订本) ,周锡山编校注评,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3 年,第95 页。  
  [21]王国维: 《莎士比传》,《教育世界》第 159 号,1907 年 10 月。 
  [22]王国维: 《英国大诗人白衣龙小传》,《教育世界》第 162 号,1907 年 11 月。 
  [33]王国维: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教育世界》第 144 号,1907 年 3 月。  
  [37][38][41]黑格尔: 《美学》( 第三卷下册) ,朱光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242、100、100-101 页。  
  [40]尼采: 《悲剧的诞生》,孙周兴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 47 页。  
  [43]王国维: 《曲录序》,《王国维全集》( 第二卷)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年,第 3 页。  
  [46]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全集》( 第三卷)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年,第 113-114 页。  
  [47]陈世骧: 《论中国抒情传统》,《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张晖编,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年,第 4-6 页。
原文出处:张冠夫. 在抒情与叙事之间的认识调整——20世纪初王国维文学观建构的一个侧面[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19-1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