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机械论的思想历程

时间:2017-03-08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1114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机械论的思想进程探究
第一章:机械论的意蕴及启示研究导论
第二章:机械论的古希腊自然哲学渊源
第三章:机械论的思想历程
第四章:机械论思维方式的辨析
结论/参考文献:机械论的内容与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机械论的思想历程
  
  古希腊自然哲学为机械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自然界,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力学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形成了机械看待世界的方式,认为力学定律可以适用于一切现象,力学可以解释一切运动变化,力学由此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础。
  
  机械论认为整个自然是巨大的机器在运行,就连人也是机器,整个世界都是由单一的机械运动构成。机械运动具备因果性,这种因果性是严格的,并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说明和描述。用数学公式即可推倒出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运动状态。同时,机械论主张一切运动的动力源在于外力,是外力的作用改变了事物的运动状态,这样就否认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后来这种思维方式遭到了严厉的批驳,也导致机械论失去了中心地位。机械论认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和速度,而不能改变物体的质量,认为事物绝对不变。在机械论看来,事物的运动是均匀永恒地流逝,时间和空间与物体没有关系,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经典力学,也形成了绝对时空观。机械论具有以下特点:人与自然相分离,人存在于自然之外;自然界是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构成,所有复杂的运动都会被还原成物质微粒的简单的运动;用数学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用数学推算自然界的一切状态;用机器隐喻代替自然机体的隐喻。
  
  机械论有着自己的独有的发展历程,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经过中世纪的完备铺垫,在近代科学的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指导着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并使人类社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然而机械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自身的局限性,在现当代走到了发展的瓶颈,遭遇困境。
  
  3.1 机械论思想的形成
  
  培根发现了科学界的新大陆,动摇了人们对经院哲学的信仰,促进了实验科学的进步发展,并提出自己的科学方法从而为归纳法奠定基础。笛卡尔的哲学是机械论哲学,从他的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机械论的迫切发展要求。
  
  霍布斯也将运动看做机械运动,外力是运动的原因,世界是机器,而人只是机器上的零件,人与自然界物体一样,都在做机械运动。就连霍布斯关于国家的学说,也认为国家是一部机器,每个人都要按规律运行。培根、笛卡尔和霍布斯为机械论的形成奠定基础,促使机械论稳步发展起来。
  
  3.1.1 培根的唯物主义原则
  
  每当提起“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能马上想到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 年,培根出生在贵族家庭,父亲是掌玺大臣,他自己也选择颇费周折的仕宦道路,在官场上他卑态媚骨,但是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活,培根潜心研究学术。
  
  古希腊人认为科学是探究世界的本质,而从来不被认为是改善生存条件的工具。 《新工具》是重要的哲学着作,在这里培根介绍了科学方法,培根开创了归纳法,从而开辟了实验科学的道路。提出了经验主义原则,他也认为运动包含规律,由很小单位构成的物质世界是存在的,是客观的。当然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让人们意识到了知识和科学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原来曾经提出:“培根是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在培根那里,唯物主义具有朴素的性质,物质也带有感性的特点。”
  
  这一观点支持培根哲学所映射出的唯物主义倾向。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培根提出,整个自然界是由各个事物构成,而各个事物却依照运动规律发展变化而非人的意志或抽象的理念性的本质。探究并认识这些运动规律就是哲学的任务。对于这些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就形成了知识的准备。培根承认事物是由基本粒子构成,但是认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然而他所认为的分子是指光、热、色、冷、密度等这一系列的性质,它代表的是客观存在并且种类有限的性质。那么如此有限的种类,怎样形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呢?培根用字母来打比方,就好像字母表中的字母是有限的,但是这些字母的不同组合却形成了优美的文字,形成了万语千言,所以这些性质的不同组合也形成了绚丽多姿的世界。
  
  培根继承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从物质结构进行着手研究。认为物质由最小微粒构成,但是培根丰富了原子论思想的内涵,将分子看做具有质量、密度、体积等质的属性,从而不同分子进行组合,就像字母一样,组成了丰富的语言那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培根坚信运动是事物的固有特征并且运动形式多样。在学术界对于运动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认为运动是自发的,原因是事物中包含着矛盾及对立;反之另一种观点认为事物本身是不运动的,如果想运动我们不得不需要外力的作用,对于这种外力,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来自于上帝。然而培根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在《新工具》一书中,他列举了19 种运动形式,包含机械运动形式和非机械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就是位置移动,而非机械运动,他认为某一个事物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让被动的事物以适应其本身的特征和特点。在非机械运动中,他很生动形象的想象物质运动的形式,但是这却不科学,可是他的思想却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
  
  由于经院哲学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培根也看到了经院哲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从而提出了四假象说:第一个是种族假象,将人的感觉作为万物的尺度从而歪曲事物的真相;第二个是洞穴假象,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从而歪曲事物的真相;第三个是市场假象,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确定和概念的模糊性产生的思维的混乱;第四种是剧场假象,没有辨别的盲从的跟随传统或者流行的哲学权威造成的错误。培根沉重打击了经院主义,并在斗争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培根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获得知识要通过感觉感官。他认为感觉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然而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比如拍出7053 万美元高价的汤伯利的《黑板》作品,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美的,有的人觉得是孩子乱画没有特别之处,那么该如何界定感觉经验呢,用什么样的标准去界定呢?培根认为:经验是被广泛认可的,是确实性的,不是模糊不清的;成为科学知识的经验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数量充足的;经验不仅有正面例证还要有反面例证,是全面的。培根认为真正的经验经过整理和编辑过的,不是没有方法和秩序的。
  
  培根在认识感性的重要作用后也看到了理性认识不可忽视的作用。感性认识是提供材料的过程,而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加工整理并探究其规律的过程。培根提出了自己对于正确认识方法的见解,他认为单纯的经验主义是不可行的,更不可以是单纯的理性主义,而是必须合理的将它们结合起来,用自己本身的能力去理解升华它们。
  
  一直以来,对于弗朗西斯。培根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但是培根的唯物主义思想确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培根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通过感性认识收集经验并通过理性认识进行加工和整理,而非教给人们自然知识。比如培根在观察研究对象中列出的三张表:肯定事例表,否定事例表和程度差异表。通过这些表格运用理性思维进行推理,使之探寻出研究对象所蕴含的规律,并升华为知识。这种方法将在经验论与理性论之间建立起持久的合法婚姻,它们悲惨的离异和纷争已经摧毁一切。
  
  培根的这种推理方法恰恰是机械论思想的思维模式。但是实验科学并未按照培根的方式研究。
  
  3.1.2 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
  
  笛卡尔与亚里士多德不同,没有将机械原则和自然原则进行区分,而是化为等同,所以所有事物都受机械论原则进行支配,而不再有人工和机械的差异。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代替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这是一次重要变革。
  
  亚里士多德体系下的“机械学”是研究器械的机械规律,而非研究事物的“自然性质”,在不改变“自然性质”的同时研究其应用性。而笛卡尔对“机械学”更加深刻,不仅研究其应用方面,更要利用“机械学”的构成原则进行研究。所以,在笛卡尔看来,所有事物没有人工物和自然物的区分,所有事物的运动都是受“机械原则”的支配,所以鲜明的体现了笛卡尔的机械论立场。在认识未知事物过程中,运用类比方式提出假设进而演绎出结果,即“假说--演绎”式推理过程[32].运用这个推理,根据“人工机械”知识理解 “自然物”领域的知识。探寻“自然物”的一般原则。对于“人工机械”来说,按照一定的因果必然性进行组合,从而进行机械运动。所以在“自然领域”事物运行的结果是由于因果原则被特定的物质组合状态制造出来。笛卡尔的机械论思想形成了机械论哲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将人与自然进行分离,人与自然没有任何共同的属性,人对于自然来说,人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第二,自然界除了物质和运动,别无其他。具有感性特征的事物就是物质进行运动形成的;第三,所有的物质都在进行机械运动,只是位置发生变化;第四,人也是机械装置,和自然界万事万物没有差别。 笛卡尔将“机械学”的因果原则上升为物理学的普遍原则,所以笛卡尔哲学被看做“机械论哲学”.
  
  和其他机械论者相比,笛卡尔意识到了机械论的难题,即机械论对于自由意志和灵魂的问题,对待笛卡尔坚持“灵魂”与“物体”进行区别,认为物质观念和心智观念无法兼容,应将灵魂排除在机械论的研究之外,他反对将“灵魂”因素从运动学考虑进动力学,这样导致了自然界失去了本来固有的自然主义[33].笛卡尔主张的机械论将运动的物质所占有的空间看成是运动的起源。笛卡尔所代表的机械论哲学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空洞的理论论述,运用数学进行推理演绎,并且提出了因果原则,这样合理解释和说明了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通过数学的描述演绎出了体现运动规律的动力原则,并且运用因果原则,在数学公式中完美展现。
  
  笛卡尔将科学和数学等同,认为数学服务着自然科学。笛卡尔曾经打个比方,将科学体系看成一棵树,物理学就是这棵树的树干,扎根于形而上学,并且从形而上学中吸取养料并生长出医学、伦理学和力学三个树枝。这里虽然没提及数学,但是就形式而言,数学思想成为了这个科学体系的基础。在1701 年出版的《指导心灵的规则》中,笛卡尔阐述的“普遍数学”看成在方法论领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也希望应用于一切自然科学中。在数学运用过程中,笛卡尔将符号引入几何学由此开创了解析几何,这也成为了又一次数学史上的根本变革。笛卡尔终生对数学的形式方法论的价值进行高度地赞美。
  
  笛卡尔没办法在古今的分析和代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但是他提出一条就是除了分明清晰地呈现于心灵,以致没有怀疑的可能,他绝对不相信和服从任何断言。这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怀疑一切,并在怀疑中找到不证自明的东西。当然他认为“我思”是不能怀疑的,而我思当然意味着我的存在,所以“我思故我在”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命题。
  
  当笛卡尔在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他说:“这个问题是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对于他的探究应当由人类的理性来完成。我一直认为,对于那些理性的人,将它用于对上帝和自身的一种认识是他们的义务。因为我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开始了我的研究;同时我会告诉你,在寻找物理学的基础时,如果我没有通过这条道路来寻找,我是无法找到它们。”
  
  这段话可以看出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沉思,划分了“灵魂”与“物体”.也区别出了他与实证机械论者的不同。实证机械论者用“数学化+因果决定论”作为特征,但是很难深入探寻到事物的本质。同时,笛卡尔以形而上学为基础,这样也就使得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更具有系统性和彻底性。
  
  3.1.3 托马斯。霍布斯的“机器”
  
  托马斯。霍布斯是十七世纪伟大的政治理论家,也是君主专制的拥护者和提倡者,被称为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人。霍布斯将培根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系统化,摆脱了神学偏见,并舍弃了辩证法思想。同时深受笛卡尔的影响,将力学原理不仅局限于科学范畴,而是扩展到了哲学领域。
  
  霍布斯认为自由和心智是机械论问题,神经系统在进行机械化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欲望和感觉间是一种机械联系。《利维坦》是霍布斯关于国家问题的重要着作。霍布斯的自然权利学说更是在政治哲学体系和自然权利理论的占据重要地位。在霍布斯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械论对其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从他思想的不同侧面去探究他思想的机械论的踪迹。
  
  在《利维坦》这部着作中,“利维坦”共出现三次,但是它代表了四层含义:巨兽、巨人、有朽的上帝和巨型机器。“利维坦”在《圣经。约伯记》中提到过他的比喻意义,可是“利维坦”这个比喻的意义却远不止如此,众所周知“利维坦”是“力量的一种象征”,“而且更是一种满是神秘的最有力量的象征”.
  
  “利维坦”代表的巨大力量是国家的本义,国家的本质要素就是权力和力量。在神话世界里,“利维坦”变成了代表危险的力量最后变成了恶魔,但是霍布斯当然不希望国家变成恶魔,所以为了避免误解,他又用了其他含义进行表述。“巨人”也就是人们造出的“人”,是我家形象的一种隐喻说法。霍布斯曾经这样指出:“利维坦代表的国家是通过人为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力能动性造就的国民的整体,也被看做‘人造人’”.然而这里提到的“人造人”也就区分开了自然与人为,曾经人们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制造的,就连君王权力也被看做“君权神授”.但是现在是人为制造的国家,人造的“利维坦”.创造者是公民,创造的“人”具有了国家人格,代表国家的主权。“有朽的上帝”代表了国家的另一形象,霍布斯用神和人关系的区分说明了主权者和臣民关系的区分,也明确了这种区分的合理之处。用这个比喻,也为了给国家带来神圣感。“巨型机器”是后来人总结出来的,并没有直接出现在书中,在书中出现的是“自动机械结构”,代表的是人为因素。
  
  因为国家是无数人制造的,而且还要根据公民的意愿进行运转,所以国家就成为了机器。利维坦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机器,是一种机制,用来保护和保障公民。不同的政治势力将国家变成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因此,在《利维坦》一书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机械论的指导思想,在影响和左右着霍布斯的思想。在霍布斯研究的国家学说中,他一直重点关注的就是人,这是机械论影响的结果。
  
  古希腊奉行的是整体主义自然观和目的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但是谈及“人”的时候,“人”只是一个类别指的是“人类”.在机械论代替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时,霍布斯也开始用机械论奠定人性理论基础。霍布斯从根本上颠覆了根植于“目的论”的传统自然法。受伽利略的几何学和力学影响,以及培根唯物主义的影响,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思想观念。在传统自然法中,理性都指代的是神的理性而非人的理性。而传统自然法作为客观的先天的理性成为了人和神的沟通方式。所以如果根本性地改变了人和神的关系,那么也就颠覆了传统自然法理论。在霍布斯看来,理性是人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是人的理性。而且在他的自然法中排出了上帝排出了神,即使他承认上帝也是在意志的层面而非理性层面。
  
  霍布斯在关于运动方面的思想落后于培根,霍布斯只认可位置移动这一种运动形式而否认其他形式。霍布斯认为运动是机械运动,物体没有运动能力,但是具有广延性。由于外力的作用,物体进行运动。他承认一切都处于运动之中,表现为物体的空间位置的移动。整个世界是一架巨型机器,而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人也应当遵循这个规律,所以人也是精巧的机器,生命活动就是身体部件进行工作运转产生的现象,人就像钟表一样,心脏就像发条一样,关节就仿佛是齿轮,就包括人的感情和欲望都看作是有始有终的简单的机械运动。不仅生理活动遵循机械力的原理,就连感情活动也经历着这样的原理,即满足个人的欲望。换言之,人作为不断运动的个体,这样不断地运动给人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体现为对欲望的追求。
  
  对满足欲望的追求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个欲望满足了就会追寻下一个欲望。
  
  3.2 机械论思想的发展
  
  在牛顿以前,机械论已经盛行在科学领域,有影响的哲学家也表现出哲学倾向。牛顿的科学纲领标志着机械论的成熟,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中。
  
  洛克补充了机械论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唯物主义经验论,为机械论增添了唯物主义的理论依据。
  
  3.2.1 牛顿的机械论纲领
  
  在十七世纪,笛卡尔构建了科学的概念框架,但是将自然看做一个由数学原则支配的状态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在牛顿时期,这种状态成为了现实。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提出了科学纲领,试图从力学原理推倒出其他的自然现象,这也形成了机械论的科学纲领。
  
  牛顿承认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认为最小微粒组成较大粒子从而组成最大粒子,而最大粒子具有物理和化学的属性,再由他们组成物体。可以看出牛顿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是将力学看做物体的唯一属性,最小粒子的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事物。而最小粒子又具有坚实沉重的特点,所以构成的物体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牛顿认为,物质构成的宇宙是一架设计精妙的机器,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而且按照运动规律在运行着。牛顿的模型在二三百年的时间成为了科学的核心模型,成为了指导科学前进的基本模式,牛顿理论解释了天体运动和微小物体的运动,及和引力相关的各种现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利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力学体系也对事物的运动作出完备的预言和解释说明。
  
  通过观察实验,牛顿概括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将地上力学和天体力学进行统一,并解释天体运动、落体运动和潮汐运动。而且将自然界与力学无关的现象也和力学联系起来,他将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试图用力学进行解释,忽视了其他运动形式。自然界现象纷繁复杂,热、光、电和磁等各种现象与牛顿研究的力学现象大相径庭,并且无法从力学去导出这些现象,这样就无法实现“从力学导出其他自然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依靠原子论希望找到解释的出路,在1704年牛顿出版的《光学》一书中,牛顿倾向原子论立场,用原子论来补充自己的机械论纲领。从内容、思想和解释方面都优越于笛卡尔的以太涡旋理论,但是他的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以太涡旋理论,所以原子论和以太无法在牛顿那里得到调和。但是牛顿将最小微粒即原子的运动看成符合他的三大定律。这样,牛顿通过原子论和以太论的帮助,试图从力学原理推倒出其他的自然现象,也将力学作为了他的科学纲领的基础。并且建立了力学的分支,即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天体力学。
  
  牛顿将自己的方法论思想看作为哲学的推理原则。当然在牛顿的时代,他所说的哲学是我们今天认为的科学,而不是具有思辨性的玄学,所以他提出“当心形而上学”来回避。在《原理》开篇就介绍了推理法则,法则一是我们要去探寻那些能够真实解决现象的原因;法则二是同一类结果的事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把他们归为同一类;法则三是对于那些不能增强也不减弱的物体属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属性看做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法则四是在实验哲学的研究中,我们通过一般归纳的方法将各种现象推导出的命题看做近乎于正确或者完全正确,在没有出现任何与其相反的假说所指的现象之前,依然认为它是正确的。
  
  在近三百年的中指导着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大踏步的前行。牛顿将热看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震动,推倒出波义耳定律,运用力学也能推倒出光学定律,并建立起光学理论。牛顿还试图解释热辐射,电和磁现象,化学现象,生物学和生理学现象。当然牛顿对上帝创世的信念坚定不因,他也坚信当上帝给予第一推动后,自然界就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运转。虽然很难摆脱上帝创世说,但是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人们才开始摆脱上帝创世。在十八十九世纪,科学家试图建立各种力学模型,并以模型为基础推倒自然现象如拉普拉斯提出“天体星云假说”.科学家的努力研究将牛顿的科学纲领决定了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形态,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力学不仅成为物理学的基础也成为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在科学家看来,机械论描绘的图景是真实的自然界图景。
  
  3.2.2 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洛克是经验论的集大成者,洛克主要探究人类理智能力本身的限度和性质问题,着作有《人类理解论》。这是一部认识论的着作,详细阐述了唯物主义经验论,从而对唯物主义认识论产生了影响。洛克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确定性,从而达到对人生确定性的探讨。
  
  在探讨知识时,首先要考虑人的认识能力,哪些是能认识的,哪些是不能认识的,这也是探讨的主要前提。所以对认识主体能力的考察成为了认识前提。但是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理解作为一种官能,被认为是心灵中最崇高的一种。这说明洛克肯定主体能力的作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赖于正确认识主体能力本身。洛克批驳“天赋观念论”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并提出着名的“白板说”.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像一个白板,没有一切印象和标记,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在构成方面,要承认主体能力的存在,从起源来看,它是“白板”.因此,肯定主体能力的存在成为了洛克认识论的前提。
  
  承认主体能力后,洛克开始探索知识的构成材料即观念,洛克认为任何心灵感知到的对象就是观念。洛克对于“天赋观念论”进行激烈批判。从“理性发现论”和“普遍同意论”出发,从道德和认识领域认为“没有天赋”原则。相对于“天赋观念论”,洛克提出“白板说”.洛克根据观念的思想来源,经验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外部经验另一个是内部经验。由外部客观事物引起的感觉器官的感受被称为外部经验。而内部经验则是心灵反省自身活动得到的观念,也叫反省观念,如思维,信仰,怀疑等。感觉和反省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洛克通过对感觉和反省的分析,认为可以在心灵的白板上书写观念,在经验基石上建立知识的大厦。
  
  洛克认识论中承认丰富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凭借主体能力,可以获得简单观念,通过简单观念深化出复杂观念。比较直接的经验构成了简单观念。
  
  简单观念的重新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复杂观念。而产生的复杂观念,意味着主体高层能力的获得。运用组合、比较和抽象的能力,心灵在观念上构造出纷繁复杂的观念。在简单观念形成中,主体是被动性,而在复杂观念获得中,主体具有能动性。当然,由于由于主体因素的融入,也会产生不足,比如在复杂观念形成中,产生错误和偏激,在抽象活动中,会造成片面的抽象。从而产生认识的错误和不确信的条件。洛克认为这是由于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体现在四个方面:1.错误使用语言文字2.判断失误3.心里习惯的作用4.感官的欠缺。
  
  洛克认为,探索确定的知识,仅靠观念或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对语言进行探讨。洛克认为含糊混淆的语言是知识形成的一个障碍,而且知识是用来表达出来的,为了清扫认识障碍及很好理解知识,对语言进行了考察。洛克认为语言是社会动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的目的是交流思想,因为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思想,通过表达我们自己的想法才能和他人进行交流。对于语言,洛克认为可以代表说话者内心的观念。而且还能通晓其他人心中的观念。当然语言也有自身的缺陷,即意义的不确定。洛克认为简单观念的意义是确定的,复杂观念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因为复杂观念是人类理解和自我反省得到的。不确定性是他们用随意的方式创造,没有检验的标准。除语言本身缺陷,还有人为因素造成语言无用。比如使用时没有清晰观念,违反一致性原则,用一个词代表多个观念,人为故意误用,用一个词语代表根本无法代表的事物。所以洛克认为不要使用无意义词语,使用时要清晰概念,符合大众观念的一致性原则,在同一个意义固定使用词语,用这些方法避免语言的错误使用。
  
  从洛克的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机械的思想方法。从简单观念到复杂观念其实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洛克运用机械的方法把感觉观念进行机械的加工、组合、分解而成。对于抽象能力,洛克认为是省略个体差异,保留共同特征。这也就预示着一个漏洞,即洛克无法说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复杂过程。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提出,影响了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的发展。
  
  3.3 对机械论的批判
  

  19世纪,大部分科学家都在学习和应用牛顿的力学的知识和思想,人们都有这样一种错觉,物理科学的大厦已经完成,以后的科学家只需要做些修补维护工作即可。但是,开尔文在1900年的演讲《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之乌云》,将“紫外灾难”和“以太漂移”看成两朵乌云。这两朵乌云导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开辟了新的物理研究领域。在科学领域,对机械论给予沉重打击。而在哲学领域,恩格斯对机械论的批判导致机械论陷于被否定、批判和反对的境地。
  
  3.3.1 科学革命的冲击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里,发生了“物理学革命”.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科学革命的重要标志:细胞理论、能量守恒和转化,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物理学领域,电子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解释了最小微粒的可分性。伦琴在1895年发现X射线,1883年马赫对经典力学进行批判等一系列事件意味着现代科学革命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否定了机械直观性的准则,从此数学的抽象性代替了机械的直观性。
  
  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愕、等为代表的量子物理学家们所创造的量子力学是现代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辐射和影响到其他许多的学科,使天文学、化学、生物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在此基础上,众多的高科技领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开发和应用,例如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微观技术等等,促使了现代技术革命的到来,这些都冲击着机械论的指导地位,逼迫机械论退出历史舞台,导致机械论的衰落。
  
  3.3.2 科学家哲学家对机械论的批判
  
  19世纪后期,部分科学家开始展开了对机械论的批判,他们为20世纪新科学的萌发创造环境,扫清思维的限制,为新思想鸣锣开道。恩斯特马赫是最早批判机械论的科学家。1872年马赫《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机械论,又从根基的角度对力学的先验论进行深刻批判。在《发展中的力学》这本书中,马赫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批判力学的基本内容和概念,再批判力学的基本定律,进而批判形而上学的预设。马赫的思想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巨大启迪,以至于爱因斯坦说相对论的先驱是马赫。我们要承认马赫思想的价值,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虽然他的思想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但我们也要肯定他的思想的积极意义。
  
  由于恩格斯对于机械论的批判使得机械论黯然失色,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认为机械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恩格斯在谈及理论思维发展阶段问题上,认为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存在缺陷,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方面,恩格斯批判的准确,揭示它的片面性等缺陷,但这不意味着机械论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历史价值和发展的必要了。当然,在批判的同时,恩格斯也认为作为思维低级阶段,机械论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恩格斯强调用辩证思维去看待事物,那么对于看待机械论的问题,我们也应该积极发挥机械论的积极作用。
  
  3.4 本章小结
  
  通过对机械论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可以看到机械论思想逐渐形成至发展变化的过程,培根的唯物主义原则,为科学提供了归纳的科学方法,并开创了实验科学,机械论的推理方式都为机械论的形成做好铺垫。笛卡尔建立了机械论哲学,并具有系统性和彻底性。霍布斯将一切看做机器,就连人都是由机器零部件构成,并且《利维坦》这本政治学着作,也将整个国家看做机器,形成了国家治理的机械的意识形态。牛顿的科学纲领代表了机械论走向了成熟,建立了完备的力学体系,并用力的原理开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认识论,在认识过程中,洛克运用机械的思想方法,从认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机械论在历史上作出重要的贡献,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视角,人们不再用神学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去依附于自然,而是运用理性去改造自然。机械论指导下的科学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推动了技术革命,这充分表明机械论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主导思想。但是正当机械论蓬勃发展的时候,机械论的局限性显现出来,经过科学革命的冲击和哲学家科学家的批判,人们认为机械论走向了衰落,甚至消失踪迹。事实上,人们只是在看到机械论的局限性就完全否定机械论,机械论正是因为有其局限性才会在矛盾中寻求发展,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当今世界依然是机械论主导的世界,只不过机械论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完善就否认它不是机械论。科学实验室里依然在用机械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果机械论没有任何价值,那么它又如何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恰恰说明机械论的重要作用和它强大的生命力。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