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维果茨基净化理论对艺术生物学的超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01 共8390字
论文摘要

  苏联学者列夫·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论述了艺术审美反应不同于一般心理反应在于净化,即艺术的特殊性—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内在矛盾性—引起方向相反的情感,导致情感的爆炸、宣泄、升华,最终走向体道的审美反应过程。而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为何能对人起作用,对牛弹琴为何不会引起美感;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的“装置”何在,艺术又如何对这个装置发生作用并引起反应,这在《艺术心理学》中并没得以完全揭示。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在研究人的一般心理之后才能解谜。他转入了这项研究,发现了艺术心理能够发生的秘密,文化历史的内化作用使人从对美无所察觉的动物心理发展到审美反应,从生物保存的平衡发展到审美体道,从而揭示了艺术心理得以发生的一般原理。

  一、维果茨基认为“艺术心理即净化”

  在《艺术心理学》中,维果茨基首先批判了“艺术即认识”,“艺术即手法”,“艺术即力比多的升华”等对艺术的错误看法,认为这些认识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方法的错误,即都不是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从研究切实的、客观存在的和估计到的事实出发的客观分析方法,因而无法保证取得的结果和整个研究系统具有充分的客观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出发,通过对形式的要素和结构的功能分析,说明审美反应和确立它的一般规律。所以他具体考察了寓言、小说、悲剧等古典作品,找到了使作品获得艺术性,使之成为艺术创作,这一普遍、广泛的问题的答案:艺术不是作品所提供的思想内容,也不是性的升华或象征,而是形式对内容的克服:“材料本身越是不易克服,越是顽强,越是敌对,对于作者仿佛也就越适用。”

  “真正的艺术品就像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艺术不可能发生在只有生动和鲜明的情感的地方,甚至最真诚真挚的情感本身也创造不了艺术,要创造抒情诗和交响曲,还必须有克服缓解和战胜这一情感的创作活动,只有出现了这种活动,那时艺术才会实现。”形式使材料脱离日常生活,脱离材料的日常性,成为艺术。这是维果茨基从切实的、客观存在的和估计到的事实出发,对具体作品进行客观分析得出的艺术成为艺术的结论。这是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还未涉及到心理学的问题。而他要考察艺术的是心理学问题,即审美反应的问题,而不仅仅什么是艺术。

  维果茨基所要探讨的是艺术的心理学,所以维果茨基从艺术本身出发,从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这个核心问题出发。他发现内容(材料)和形式(情节,布局等),这两个向量分别作用于人,引起人的两种情感反应—材料引起的情绪和由形式引起的情绪。“这两种情绪处于经常的对抗之中,他们指向相反的方面。”从寓言到悲剧都是这样,这两种激情消失在一个终点上。“好像消失在‘短路’中一样。我们就是想用净化这个词来表示这一过程。”这就是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艺术作为净化”。

  归纳得来的结论是否普遍有效呢 ?“现在所唯一要做的是:尽可能大概地检查一下我们所发现的公式的容量,确定一下它所包括和解释的现象范围。在多大程度上经得起‘事实的检验’。”他考察了诗、小说、悲剧、戏剧、绘画、音乐、建筑、弗洛伊德对机智、幽默、滑稽的研究、罗生克兰茨《丑的美学》等,发现“这一公式不仅适用于诗歌,而且也适用于所有其它艺术。”

  流行的观点,如移情说、摹仿说、感染说等都不能足以解释艺术问题。至此,维果茨基正式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艺术即净化”,这一适用一切艺术的公式。从结构安排上也可以看出,维果茨基认为艺术心理学就是艺术刺激及其反应的特殊性,即“净化”。净化的特殊性在于,不直接引起行动,而是“体道”,在深层为行动开辟道路,主要表现于远期的反应,组织未来行为。

  为何《艺术心理学》刚提出论点便煞了尾呢?这是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当时艺术学和心理学正经历着客观主义危机。他的目的是“检讨传统的艺术心理学,并试图为客观心理学确定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提出问题,提供方法和基本的心理学解释原则,仅此而已。”

  所以在《艺术心理学》中没有提供一个体系,也没有把问题全面展开,只是说明其中一个中心问题,因全面展开有待于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在新艺术学和客观心理学这两个领域,暂且还正在制定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只是迈出最初几步。因此处于这两门学科交叉点上的研究工作,即希望用客观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明艺术的客观事实的工作,便注定要停留在问题的大门之外,而不能深入地展开。”主客观的原因让《艺术心理学》成为一部过渡性著作,它的进一步展开有待于维果茨基心理学的研究。

  本文结合维果茨基的艺术和心理学观点来阐述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思想。

  二、维果茨基净化理论的艺术生物学基础是“平衡论”

  维果茨基从一般心理学出发,认为机体必须保持平衡,平衡是机体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机体每时每刻都受到来自环境和体内的各种刺激(stimulus)。刺激引起机体的应答(response)就是反射(reflex)。反射是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从最简单的单细胞刺激反应开始,机体就对刺激做出反应。随着物种的进化,生物从单细胞进化到有着高级神经系统的动物和人。高级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中有数量不均匀的感知(传入)纤维,即所谓的感受器和运动(传出)纤维。人体所受到的刺激就由传入神经纤维传入大脑,被大脑感知,即引起大脑的反射。这些反射必须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给机体,让机体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假设机体所受到的刺激和机体的反应相等,那机体是平衡的,机体可以正常运转。但“统计表明,感受器的数量要比运动神经元多五倍,因此每一个运动神经元不是和一个,而是和许多,甚至可能和所有感知神经元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度和力度是相同的。因此在机体中不可能存在某个孤立和独立的反射,在不同的感受器群之间会产生极其复杂的争夺。”

  所以需要协调。争取共同运动区(The integrative action of the nervoussystem)是反射的一种协调机制。优势兴奋因争取到了共同运动区而成为行为(behavior)发泄(output/discharge)掉。

  那些被压抑的反射受到抑制暂时转入地下,潜伏起来,一旦比它优势的兴奋,因行为而减弱,或者它自己能量的积累而终于成为优势兴奋,它也会成为行为而发泄,如梦、下意识动作、幻觉等等。简单来说“我们的一切行为不外乎是我们的机体同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我们同环境的关系越简单,我们的行为就越简单。”机体和环境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平衡器就是情绪和思维,“情绪是我们平衡的加号和减号。”

  情绪产生于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会引起机体不同的反射,这些反射都是有益的生物适应性反射,由运动、体态和分泌反射组成一个整体行为。机体优势时产生力量、满足等积极的情绪,环境优势时产生压抑、软弱、悲苦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使机体和环境之间维持平衡。

  达尔文认为情绪是源自动物自我保存本能,斯宾塞将其发展成为动物残余理论,认为人类理智高度发展后,可以根据刺激做出对自身有意义的反应,那些仅在远古对人类生存具有意义反应的残存环节—情绪便逐渐蜕化。后来詹姆斯 - 兰格认为情绪就是机体反射本身,而不是刺激到行为的无用的中间环节。这种承袭笛卡尔、斯宾诺莎的理论,将情绪与人类其它心理活动分割开,遭到坎农 - 巴德的反制。他们把情绪由外周移到中枢,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丘脑同时引起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反射,反射由植物性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就是情绪。后来的心理学家综合了这两者,认为情绪既可以在外周也可以在中枢,一端得到加强,另一端就会减弱。

  这些自然主义心理学家考察了情绪产生的生物基础、功能和特点。但这种从动物带来的“生物好处装置”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情感却没有联系,因此情感只好求助于唯灵论。维果茨基承认平衡论,也发现其缺陷,但他没有陷于生物论,也没有沉于唯灵论,他找到了社会文化历史的内化。内化使人的心理机能从低级发展到高级,情绪发展成了情感,建立了从动物的生物反射到人心理灵性的一贯性。平衡不再是情绪,更不是力比多的宣泄、而是情感的爆炸。

  三、维果茨基认为内化使平衡“人化”成净化

  情绪是一个“生物好处的装置”,并不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有一个“人化”的过程,即从低级自然心理到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人在活动中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且学会创造和使用心理工具—语言。在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如果工具不是现成的,而需要自己创造 / 制作出来,这就是人所特有的“自体刺激”—人创造和使用人为的刺激手段来确立自身的行为。如果工具不是实物的,而是杠杆的符号甚或是语言,即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这样人使用符号进行“自体刺激”就具有主动性、随意性、概括性。人在动物心理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学会了逻辑记忆,在不随意注意基础上掌握了随意注意、在再现想象的基础上掌握了理论性想象,在情绪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如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的情感等。这些机能相互联系组合产生一个系统,即意识系统。意识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

  意识系统形成后仍不断的发展,继续内化着文化、历史。这个过程是在人的活动中进行,因此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是受文化历史的制约。这是维果茨基的贡献,他既不把心理限制于纯生物的即种系的发展,也没有把心理的发展推给唯灵论,而是给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文化 - 历史的起点和展开,因此把这一学说叫做文化 - 历史心理学。“它强调人的认知活动是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个人通过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将社会关系内化成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并以此建构起个体的内部经验和心理结构。”

  维果茨基不仅用文化历史置换了巴甫洛夫 S-R 函数式中生物变量和自变量,还改造了这一函数式本身,让它从一个机械的反应过程变成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心理机能。内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外到内的搬运,世界在心灵不是一个“投影”,而是被心灵“品尝”。需求不同、动机不同每个人在世界的品尝中体验不同。不同体验的积累建构起不同的心理机能和心理世界。所以当耶稣从十字架上复活,走下来,人群蜂拥着伸手触摸圣体的时候,耶稣说“Noli me tangere”。

  为何不用触摸呢,因为耶稣已经来过,已经成为人们的心理经验,成为心灵的一部分。这个耶稣并没有因为钉在十字架上而死去,也并不因十字架上的耶稣复活而复活,他一直活在你心里。其次每个人心理经验不同,每个人心中耶稣不同,十字架上的耶稣与走下十字架的耶稣在心灵中本身就不是同一个经验,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难道能触摸到同一个耶稣吗?因此即使是孪生,在同一个环境中长大,由于心理体验不同,心理建构也不同。内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世界被品尝 - 体验 - 建构的经验,是一个心理事件。

  这样,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联系的中介就是心理工具—语言。语言一头凝固着文化历史,一头和人的心理机能血肉相连。世界在语言中敞开同时,语言的齿轮拨动着心理的运转。正如在海德格尔看来,“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皮鞋里,聚集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Erde/earth)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悔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鞋》敞开农妇的世界,也敞开着世界在梵高心理的经验和建构。世界在海德格尔内心的经验和建构,随着《鞋》的呈现,在海德格尔的言说中敞开。人类的活动总是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外部活动,第二次是作为内部心理机能的活动。存在不仅是客观的,也是心理事件。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这样一种过程看作是“心理场”和“物理场”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包含着情感;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中文译序第五页)“心物场”中“自我”和环境(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两极分化,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 行为环境 - 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格式塔心理学从整体和心物相互作用中认识事物,是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没有回答这两极分化的场为何交互作用,又是如何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心物是如何结合的。椅子见证了一段故事,但椅子本身并不能记住,椅子和这段故事是如何在母亲心里联系在一起的,椅子为何让时髦的儿子尴尬等。格式塔心理学既没有生理学假设的支持,也没有科学的过程描述,只是把这一切建立在一种先天的心物交互作用的心物场上。文化 - 历史心理学认为这是活动中经验和建构起来的心理机能。这不仅有生物学的基础,也能描述形成的过程,大大推进了一步。

  从另外的事实也能看出这一点。“杨宪益、戴乃迭先生翻译的《红楼梦》,一直是深受国内翻译界推崇的中译英经典作品。但在英国,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和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相比,杨译本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引用数,以及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远逊于霍译本。”

  因为杨先生无法摆脱自己的文化历史语境,其对书的理解和语言的选择都是在他的语义场中。同样霍克思是在他的文化历史语境中来理解和选择词语的。所以杨先生的译文不如他的译文对英国民众心灵起作用大。这就是净化发生的高级心理机能基础—文化历史内化中建立起的语言与心理间的机制。人用凝固了文化历史的语言—对在文化历史活动中经验和建构起的心理进行自体刺激,由于心理在建构过程中已经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因此当心理感知携带着特定的文化历史信息的刺激信号,心理机能就会沿着建构起的轨道做出反应;刺激的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信息与构建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相通的情况决定着心理机能的反应。也就是说欣赏者的文化历史经验决定着审美反应,这就是前理解对理解的制约的心理原因。也是为何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心理原因。

  四、从平衡到体道—维果茨基净化理论对艺术生物学的超越

  但维果茨基认为艺术心理不同于一般心理,不是一般刺激反应,而是净化。净化包含着宣泄,但更是对更高的、更合乎人性的生活现象真实和环境真实的发现。

  艺术是用载有文化历史信息的语言进行的“自体刺激”,但又不同于政治、历史、经济等文化历史信息,在于它也并不要求存在过,只要能够存在就行了。这种白日梦的幻想性,没有“超我”的约束,可以让在正常生活中发泄不出来的无比强烈的激情,在艺术中凭借幻想得到消耗。幻想是情绪在中枢的反应。神经能量有消耗于一极—或在中枢,或在外围—的倾向;一极能量消耗的任何加强立即引起另一极能量消耗的减弱。情感在幻想中得到舒泄,就不会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机体的平衡得到保持。艺术成为在行为的临界点上同环境取得这种突发性均衡的手段,使不能实现的生命在这种神经耗费中得到实现,“补足我们的生命,并扩大它的可能性”。但这种中枢缓解并不是艺术所独有。

  “艺术最直接的特点是它在我们身上引起相反方向的激情,只是由于对立定律而阻滞情绪的表现;它使相反的冲动发生冲突,导致神经能量的爆炸和舒泄,消灭内容的激情和形式的激情。”艺术对我们的作用的实质在于改造我们得自事件本身的印象。任何艺术作品都含有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内部不一致,因而他们引起的情感方向相反。根据达尔文对立定律,方向正负相反的情感,发生短路,导致神经能量的爆炸和舒泄。

  激情的舒泄、机体平衡的保持,只是净化的第一步。“艺术本身尽管是爆炸和宣泄,它毕竟还是要认真地给我们的心灵耗费、给我们的情感建立起制度和秩序。”根据心灵耗费的规律,兴奋因舒泄而得到减缓或消除,此前被抑制和束缚的兴奋就成比较单一的优势兴奋争取到共同运动区而有序,作为原来情感的反面而表现出来,爆炸和舒泄仿佛为其开辟了一条自由之路。“艺术来自特定的生活情感,但艺术要有某种改造,就是变这些情感为相反的情感。”

  “我们经历了复杂的情感舒泄,情感的相互转化,我们产生的是高尚、清醒的轻轻的呼吸感觉,而不是由小说内容所引起的痛苦的体验。”情感变得清澈,仿佛水变成了酒。这种改造和转化就是情感的升华过程。

  情绪和思维是机体受到刺激最基本的反应。但当情绪强烈的时候思维基本上受到抑制,思维兴奋的时候情绪基本上比较平稳。宣泄使情感得到舒泄、减缓,思维在情感的洗礼中,摆脱日常生活的混沌,站在凌越人生、历史的高度,清醒而冷峻观照世态人情,对更高、更合乎人性的生活现象真实和环境真实的发现,感觉到没有感觉到的、理解到没有理解的、能做做不到的。这是净化较高的层次—体道。

  这似乎回到了他所批判的艺术即认识。其实体道不同于波捷勃尼亚等所认为的艺术是用形象或典型直观表现思想,把文学史当作一部思想史、社会史。而是涤除玄鉴,是在艺术悲欢离合的情感中“味道”,是世界在心灵的经验和建构。“当悲剧—在哈姆莱特最后几句话里,以及在霍拉旭的讲话中—仿佛重新匆匆再演一遍时,观众才完全清楚地感觉到作为悲剧结构基础的那种一分为二。霍拉旭的陈述使观众的思想回到悲剧的外部方面去,回到它的‘空话,空话,空话’去。而剩下的,正像哈姆莱特所说,就是缄默了。”

  艺术在情感宣泄中,为世界的敞开、大地的呈现开辟了自由之路,将存在者从众在者中带出来,带到澄明之中。艺术走向了真理的澄明,让人最终回到大地的怀抱。活着是需要支点的,这支点是大地、是归宿、是铅华洗净,水落石出呈现的真理。净化经历了平衡—升华—体道的过程。是一般心理反应的特殊,这特殊是艺术本身特殊性—形式对内容的克服所致。心灵在艺术净化中经验和建构,也影响了机体未来的反应。艺术的这种影响作用常常应用于教育,成为艺术心理学在一般心理学上的应用。

  五、维果茨基净化理论的哲学基础及陷阱

  维果茨基净化论的艺术生物学基础是平衡论,作用的心理机制是文化历史内化中形成的高级心理机能,直接动因是艺术形式和内容的悖逆,其美学原理是康德、黑格尔哲学。黑格尔认为悲剧是各有片面真理性的双方的冲突,在冲突中克服各自的片面性,而达到永恒真理。维果茨基采纳了黑格尔冲突论,“一切艺术作品结构含有的那种矛盾性就是这一过程的基础,”

  “两个不相容的理由的斗争产生必须在净化中加以解决的矛盾,没有这一矛盾也就没有艺术。”最终回到绝对精神,永恒的理念。情感在冲突中净化,以达到“更高、更合理、更人性化的认识”,这是净化的高层次。维果茨基用文化历史内化论克服黑格尔冲突论中的先验论。维果茨基的更高、更合理、更人性的认识是对自己的反观,是对身处其中合二为一文化历史环境的反观。因此要想理解艺术,解蔽艺术的审美反应,就必须掌握文化历史。这样艺术的研究又置换成了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但维果茨基反对艺术的研究成为社会历史的研究。他严格从文本出发,得出艺术成为艺术的关键在于艺术内在的冲突。从反对到回落,维果茨基落入了自己的陷阱。

  维果茨基不仅吸收了黑格尔的冲突论,也沿袭了康德的艺术美理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论述崇高就是对压迫心灵强力的克服,因为克服了这些强力,所以,心理就有满足感、对这些强力的优越感,这就是崇高。康德说:“所以崇高不在自然物中,而只是包含在我们内心里,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对我们心中的自然、并因此对我们之外的自然(只要她影响到我们)处于优势的话。这样一来,一切在我们心中激起这种情感—为此就需要那召唤着我们种种能力的自然强力—的东西,都称之为(尽管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崇高。”

  维果茨基净化理论的关键就是“克服”。“材料本身越是不易克服,越是顽强,越是敌对,对于作者仿佛也就是越适用,推开材料的努力就越有艺术性。”“真正的艺术品就像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这样在维果茨基这里就没有纯粹美了,只有艺术美了,甚至只有崇高没有美了。因为艺术要想成为艺术都必须“克服”,“艺术不可能发生在只有生动和鲜明的情感的地方,甚至最真诚真挚的情感本身也创造不了艺术,要创造抒情诗和交响曲,还必须有克服缓解和战胜这一情感的创作活动,只有出现了这种活动,那时艺术才会实现。”

  按照他的理论,那些负能量的题材才是最适合艺术的,正如他说,“很难找到比丑的美学更适合我们公式的例子了,”表现黑人就非用白色大理石不可,表现白人就一定要用黑色大理石,不然就见不出艺术性来。把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一致称作千百年来的一个莫大错误,这样维果茨基就陷入了极端。而这种极端正是他的理论发展的必然,他是落入了自己理论的陷阱。

  维果茨基的艺术审美反应净化论,从最一般的心理学出发,既找到生物学的基础—平衡理论;又发现人的心理机能不同于动物心理机能在于“内化”,内化使生物保持的平衡“人化”成净化。维果茨基更进一步揭示艺术心理不同于人的一般心理,艺术的审美反应不仅有宣泄的平衡更有情感的升华和体道。这样维果茨基的艺术审美反应净化从平衡发展成体道。维果茨基就是这样一步步,从一般心理到艺术特殊。这是维果茨基艺术审美反应心理—净化理论的内在逻辑展开。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打开了他面向一般心理学研究的大门。

  维果茨基的问题是把他归纳得来的结论,作为普遍真理,把问题的一面当作了全部。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也好,悖逆也好,都只是艺术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全部。由于维果茨基产作巨量,且英年早逝,这些问题可能是他还未发现或还没来得及修订而已。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