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盗墓小说兴起的时代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13 共5017字
  第一章 消费文化语境下盗墓小说的兴起
  
  盗墓题材小说的兴起有其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在消费文化的出现和网络媒介的兴起。文化背景表现在神话传说、民间文化、宗教鬼神信仰、古代笔记小说中的盗墓叙事、好莱坞电影、各领域专业知识等方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方面讲,任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均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盗墓小说能够从单个作品发展壮大为一个文化现象,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小说类型必定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稳固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这种基础正是消费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在我国属于舶来品,总体来说我国的消费文化研究起步较晚。
  
  “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消费方面的创造性表现,是人们各种合理消费实践活动的升华和结晶。消费活动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消费社会产生的以追求符号象征价值为目标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在我国出现并逐渐扩散。现阶段我国消费文化具有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多层次化、消费个性化和消费审美化的特征。消费文化的日趋兴盛,使整个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势必对文学构成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是文学边缘化。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由万众瞩目的焦点转向社会生活的边沿,而且逐渐远离了政治的影响,畅游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创作权利也不再被社会精英阶层把持,作家群体开始泛化。直接的结果就是激发了诸多非专业人士的写作热情,更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种类与数量。《盗墓笔记》的作者徐磊,原是外贸公司职员,曾做过广告美工、软件编程、国际贸易等诸多行业。
  
  2006 年外贸行业滑坡,他开始在网上进行文学创作,因为从小就对古墓之类的特别感兴趣,写出了《盗墓笔记》系列。此外,他也强调,自己不能保证会一直写下去。“写书纯粹是我的一种业余爱好,不会把写书当成职业,也不需要卖字为生。”
  
  二是文学产业化。消费社会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文化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后现代消费社会里,文化和商品紧密联系,结成同盟。一方面,文化可以拿来消费,变成一种商品、一种消费。另一方面,文化融入了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全过程。
  
  但文化一旦成为商品或者说文化一旦商品化,文化的内核就会立刻消失,剩下的徒有文化外壳的商品。
  
  哈贝马斯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写道:“当文化不仅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变成商品的时候,它就失去了一些只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的因素,这里,‘获取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文化商品的商业化与其综合体之间的关系反转了,这并非是因为文化商品的标准化,而是因为对它的预先塑造,亦即,文化商品成为消费品,确保无需严格的前提条件,当然也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后果,便可以被广泛接受。”
  
  文化需要一定的‘获取能力',而消费品则不需要这种能力就可以被广泛接受。比如天下霸唱 2006 年在天涯网站发表的盗墓题材小说《鬼吹灯》,持续几年保持热销势头。2008 年 4 月,纸质版全套八本书同时位列全国各大文艺类图书排行版前五十名,创下前所未有的销售奇迹。北京文艺台从 2006 年年底开始播出《鬼吹灯》长篇连播,两年半来收听率高达 70%,创下小说长篇连播历史最高。这类作品之所以能受到欢迎,是因为其本身已经成了一种消费品。
  
  三是类型文学的出现。在消费文化时代,人们被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分化成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的成员因为有着相同的喜好和习惯,共通的梦想和追求,因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交际圈子。这对日趋分化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具有非同小可的社会性作用。与此同时,在分工高度精细化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能够对自己所属专业的事情十分熟悉,而对除此之外的事情了解的并不多。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人类推入专业领域的条条隧道之中。人们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变得既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也无法看清自身??”
  
  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对于未置身其中的人来说往往是天方夜谭,神秘莫测,真假难辨。但是,当现代人越是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越是无法看清自身时,他就越是希望去窥视他人,了解异域。
  
  伊恩·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也提到:“小说之所以可能出现,劳动分工起了很大作用;部分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越特殊,当代生活的特性、观点和经验的重要差异就越大,这是小说家可以描绘的,也是他的读者所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多,经济专门化提供了小说与之相关的大量读者;部分原因是这种专门化产生了小说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的读者需要。”
  
  类型小说是主动迎合着读者分化的阅读兴趣而生成的。当下流行的诸多类型小说,对于没有经历过作者刻画的小说环境的读者而言,具有强烈的陌生感,很容易就能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求知欲。例如盗墓小说的读者群,他们对于小说中描写的惊悚刺激的探险旅程、沉睡已久的神秘宝藏、悬念迭起的盗墓情节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网络媒介
  
  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相互表征,作用于刚刚兴起的网络媒介,使网络媒介成为消费文化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传播媒介。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
  
  网络媒介的发展普及,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与网络媒介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即时性、开放性、隐匿性、交互性等特点。这些优势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网络消解了传统文学的权利话语。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每一次新媒体的变革意味着社会文化的变革,因为对媒介资源的垄断意味着对信息乃至统治权力的垄断。
  
  回顾历史,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氏族中的祭祀阶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层,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皆是如此。直到近代,古登堡印刷机的出现,解除了统治阶级对部分信息的垄断,普通大众才得以拥有接受信息的权利自由。尽管如此,信息的传播渠道,社会的话语权仍旧被所谓的精英阶层所把持。因此,文学创作活动无疑也要被严格管控,应该符合所谓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直到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面貌。只要拥有上网所需的物质设备和技术条件,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创作主体。盗墓小说不仅在题材上宣扬盗墓,还在故事内容上加入了大量恐怖、灵异、神怪、八卦风水等元素,并且书中还有不少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和解构。这种类型的小说如果不是以网络小说的形式推出,而是走传统的出版发行流程,是很难通过出版审查的。
  
  即便审查通过了,也必定要做出一些修改调整,在保证小说整体性的同时,删掉一些敏感词汇和网络粗俗用语,以符合图书出版的规定。事实上,在 2007 年,由起点中文网通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将《盗墓笔记一》转为实体书出版时,就在出版审查时遭遇到上述情况,只不过凭借《盗墓笔记》小说在网络上积累的人气,加上起点中文网在出版业内的影响力,才使得小说得以通过审查顺利出版。
  
  可以说要是没有网络媒介开放性的特点,就不会有红极一时的《盗墓笔记》。
  
  其次,网络增加了文学创作的互动性。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一大特色就是模糊了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的严格定位,让传统媒介时代单向的“传一受”关系变成了互动关系。使得传播层面上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对于信息处于一种相互交流与共享的状态,这一特点折射在文学上,就呈现出在文学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强烈的互动性。
  
  这对于传统文学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朱立元、李钧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中曾提到,“一个文本潜在地能够有若干不同的实现,阅读决不可穷尽这全部的潜能,因为每一个个别的读者将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填补空白,所以就排除了其他各种可能性:当他阅读时,他将作出他自己如何填补空白的决定,就在这个行为中阅读的动力学得以展开。读者通过作出其决定,悄悄地承认了本文的不可穷尽性;同时,又正是这种不可穷尽性迫使他作出自己的决定。对于’传统的‘本文,这个过程或多或少是无意识的,但现代的本文完全有意地利用这个过程。”
  
  在利用互联网完成创作后,作者会将作品发布在网络平台上,读者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有有网络就可以阅读到作品,并凭自己的喜好对作品进行点评。而且,这些评论或观点会第一时间反馈到相应的网络平台上,被作者和其他读者看到。于是在整个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即作者与读者的身份界限被打破了,互动性体现的被淋漓尽致。
  
  网络文学互动性特点改写了写手与读者间传统的疏离关系,为写手与读者间、读者与读者间的即时沟通交流提供了可能,形成前所未有的“文化共同体关系”.
  
  这种互动加强了作者与读者的联系,拉近了二者的距离。一方面,不少作者为了方便与读者互动,往往会建立一些读者群,让他们在群里针对文章进行互动,也方便自己及时收集读者对当天更新内容的意见反馈。在这个互动中,往往会衍生出一种让读者和作者都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以作者为纽带,建立起了读者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关于文章的,也有关于生活的,甚至有不少读者因此结成了好友。他们在群里分享对文章的看法,对生活的看法,分享每天的趣事,将这个因某个个体而连结在一起的群体更加紧密化。对作者而言,他们不仅能够起到智囊团的作用,为作者的写作提供各种建议意见,而且还在作者辛苦完成当天写作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关心,对作者的精神世界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式的写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能够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这种参与也可能会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天下霸唱曾在一个访谈中谈道:“大家习惯的那种网络写作,就是边写边放上网的方式,毕竟对写作者来说压力太大。为了维护一定的点击量,迫使写作者要不断地更新。如果隔一段时间没更新了,读者就会不停地催你,或者点击率下降了,帖子没人提了。这比出版社催稿还要命,因为网友是不管你的身体、工作等等情况的,你必须不停地写、写、写。这样就可能会有很多口水产生,也可能在情节的构思方面出现纰漏,作品的粗糙就是难免的。”
  
  再次,网络在一定在程度上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走向。网络使得作者和读者在写作活动中的互动交流成为现实。作者在利用网络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评价会即时地显现在作者和其他读者的面前,这样不仅会造成作品在文本意义上被自由解读,而且可能改变作品的创作流程,影响文学作品的发展走向。在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众多文学网站上,网络小说几乎都是分章节连载更新。每个章节一般几千字,作者完成一个章节后将其发表到网站上,读者会根据本章故事情节内容给出评价或者建议。作者往往会参考读者的评价建议设计后期故事剧情走向。而文学网站上的 VIP 付费阅读的商业运作模式更是将这种互动性推进到极致。在付费阅读商业运作模式下,读者对网络文学的点击与阅读购买代表着作者的收入来源,因此一个作品的网络人气代表着支持创作者继续创作的物质与精神动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受众的反馈对创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以《盗墓笔记》为例,作者南派三叔写作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认可感,希望能得到别人对他在写作方面的肯定和赞赏。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的点击率越来越高,小说中的人物也收获了极高的人气。这对小说的作者而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一方面,南派三叔凭借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还得到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另一方面,读者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希望小说能有更多、更精彩的内容。南派三叔为此很是苦恼,他说:“我写到最后,已经不知道故事好不好,精不精彩。我只是想,让里面的几个人物,能够实打实地走完他们应该走的旅程。事实上,这也不是由我来控制的。我在最后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主人公已经厌倦了他的生活,我必须在这个故事中寻找让他还能继续往下走的饵料。”
  
  因此,在他写完自己所认为的结局的时候,不惜一切逃到了国外,最后甚至宣布封笔躲进精神病医院,因为网上都是读者对他的“追杀”和“通缉”.
  
  由此可见,在网络小说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受众(读者)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以购买、点击、评论等方式参到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进而影响作品的发展走向。这样的创作模式不仅会使小说的利益实现最大化,还使得网络小说具有去精英化、自由化的特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