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5 共122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思想探究
【绪论】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观的特点研究绪论
【第一章】黄药眠的生平与学术创作
【第二章】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的实践维度
【第四章】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余论/参考文献】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的内涵与价值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本章节将介绍黄药眠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从黄药眠大量的美学文艺学论文中,总结、分析、概括出其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主要的观点,并把握其中的理论内涵和特质。

  黄药眠先生文艺美学思想十分丰富,许多问题的思考都非常具有创造性,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他独树一帜的文艺美学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要想对此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要挖掘其思想本质,深入分析其思想中的特点和亮点。本文认为,黄药眠先生的文艺美学思想中最能彰显其思想特色的就是“生活实践论”,这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逻辑出发点。作为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提出要在生活实践论基础上贯通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第一人,黄药眠先生文艺美学思想中的实践性、主体性、审美评价理论、典型性理论、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理论,以及其本人的批评实践和文学创作实践等都可以纳入“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这个总课题、总视域下来审视。

  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对当时在我国盛行的前苏联文化教条化倾向,进行了坚决的反驳,并提出了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从“美是什么”的认识论枷锁中转向“美是审美评价”的价值论探索,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因为个体的生活实践差异,每个人的审美也不同。黄药眠先生认为审美不能离开人,因此对自然美持否定的态度。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阶级的不断变化,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坚持社会实践的积累,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黄药眠先生的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发展,具有很强的超越性和独创性。

  第一节 论美之诞生

  本节主要讨论美的根源问题,着力探讨黄药眠先生关于美的根源、本源、起源和本质问题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所有事业的指导思想,受苏联认识论美学的影响,中国关于美学的讨论曾经长期困在追究“美的本质”问题的泥潭中,当时解决的办法就是套用认识论的惯性思维方式,在“唯物与唯心”、“主观与客观”的选择上寻找答案。20世纪40年代蔡仪发表的《新美学》在开篇就提出“怎样去把握美的本质呢?这是美学方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第一个问题”10.

  他曾表示:“承认美是客观的,承认客观事物本身的美,承认美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就是和唯物主义一致的,而这种论点就是唯物主义美学的根本论点。反之,认为美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美,也否认美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就是和唯心主义一致的,而这种论点就是唯心主义美学的根本论点。”11从蔡仪的观点中可以发现其美学思想中很明显是一种“美是客观”的立场,根据蔡仪的思路,不可避免地要继续走向“心物二元”、“主客二分”的对立模式。

  当时美学界一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纠缠不清,被套上了一种认识论的枷锁。甚至可以说,“美学大讨论”也是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在论辩,包括李泽厚也说:“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美感是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从美感开始,也就是从分析人类的美的认识的辩证法开始,就是从哲学认识论开始,也就是从分析解决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根本问题开始。”并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存在决定意识”的思想影响,而得出“美感是美的反映,美在先,美感在后;一个属于客观存在范畴,一个属于主观意识范畴,不能混淆,不能倒置”13这一错误结论。在“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首先揭示了这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他们死守住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里所阐明的反映论”14,并对许多学者将美学视为认识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但朱光潜并未继续深究,依然沉浸在错误的方法论中,继续陷入其中,没有从“主客二分”的对立模式中走出来。

  黄药眠先生一直以来就是马克思唯物论的坚定支持者和宣传者,因此在其早期的文学理论研究中,也陷入了追问“美是什么”的“主客关系”思维里。他在《论美与艺术》的开篇就提出:“什么是美呢?……究竟美是主观上存在的呢?还是客观上存在的呢?”15黄药眠先生关于美学本质的追问基本上框定了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更为后来美学大讨论“作了序引,开了个头”,因为“后来的美学大讨论正是沿着这个线索展开的”.16关于“美是什么”这个问题,黄药眠先生在《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中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他首先肯定了客观存在,存在先于意识;但同时也强调美是始终跟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美是作为社会生活现象而存在,不能将“哲学上的认识论的命题(物先于人存在)硬套在美学上”;就“美”而言,其关系是先有人然后才有美,如果离开人谈美,美就将变得抽象化,从而走向形式主义,这与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黄药眠先生在论述美的时候,没有采取之前美学家们那种玄奥、晦涩、纯粹抽象思辨的叙述,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践的。在《论约瑟夫的外套》中,黄药眠先生从“实践性”的角度批评了舒芜的“主观论”,对生活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机械的教条主义,因为他脱离了实践,和实际生活隔离,因此他常常表现为空洞的方法论,而没有触到具体的物--即是说没有从作为本体论的唯物论去把握这个世界”17.在讨论美的问题时,黄药眠先生强调,美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本身,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要坚持人这个主体。在《论诗的美,诗的形象化》一文中,他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调和与融洽,因此对美的研究要从主观的美感与客观的条件两方面共同入手。他认为,要构成美的观念,从主观上来说应该具备两个因素:一是因为生理条件产生的美感,另一个是生活条件产生的美感。

  关于美的来源问题,黄药眠先生在《论美之诞生》一文中,从批评朱光潜先生所着的文艺心理学出发,对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说、艺术与游戏、悲剧的快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朱光潜先生虽然花了很多功夫、引证了很多材料,但因为立场和方法论的错误,在探索的道路上被康德和克罗齐的思想束缚住了,因此许多地方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黄药眠先生对此逐项进行了批判。在该文中,黄药眠先生对“美从何而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将美的来源概括为三点:第一点是快感。他认为快感是美感的基础,美感是由于快感,或者是快感的渴望而产生的。对一个渴望者而言,其想象可以看做是其对外物“性格的反照”或者是“无所为而为”,但不管怎么说,这种状况的发生,是因为渴望者的实际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渴望快感。第二点是刺激。他指出,美感是在外界形象的刺激下,因为激发了人体的某种运动而发生的。他根据谷鲁士的内模仿说,以跳舞时人随之摆动、听音乐时人的呼吸发生反应为例,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当然,他也指出,谷鲁士的内模仿说不能完全解释美感经验问题,因为将该学说不切实际地运用到艺术创作的解释上,艺术家就会陷入形式主义,从此忽略艺术的内容和内涵,只关注技巧的运用,艺术家也就变成了艺匠。而且,该学说只关注外在的物,更注重的是形式美,这也是不恰当的。第三点是主观情感的外射。美感是因为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而产生的。人本身是有着丰富情绪的,可以根据主观的情感变化赋予外在事物丰富的色彩,天地可以是“忧愁”的,草木可以是“凄悲”的。主体的人受到刺激,其情感相应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自然会折射到外界的事物中,让外界“无情”的事物也变得“有情”,这就是“移情”的作用。但是,美感的发生不需要全部依靠“移情”的作用,移情作用也并非都有美感,比如线条、图画,不需要移情也可以发生美感。还有,如果主观的情感不够强大或太强、或者对象错误都是不可能发生美感的。此外,美感经验的是因为联想而产生的。就像普通人看一座山,可能毫无感觉,但如果把山与某个人、某种事物联想一起,那么这座山的意义也就发生了变化。黄药眠先生在最后指出,不能只关注线条、色彩和光线在艺术上的作用,要从社会的意义、阶级的意义去挖掘深层的美感根源。脱离了人类的主观作用,自然界的一些事物,艺术的各种形式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黄药眠先生在 1950 年发表了《论美与艺术》一文,在此文中,他对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里面的观点进行了简单评价。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凡超出于一切同类的东西,就是美的;它是最好的,因此在它的同类中想象不出再好的来了。”“一件东西,必须超出于它的同类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18黄药眠先生认为,虽然现实主义的美学观也有不足,但可以在批评中接受,他同时指出:“这种看法一方面是接受古典主义美学所主张的典范的学说,但同时又否定他那离开活生生的具体的对象去找寻一般的模范的办法;另一方面是接受个人主义重视现实的个体的传统,但同时否定它那离开集体,把个体孤立起来看,把人格和个性当作为偶像来崇拜的办法。所以什么是美呢?我们的答复是:美就是在同一种类中既具有个性,而又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典范性的东西。”19他虽然承认美的客观性,但也认为不能脱离人去谈美,他在生活实践论基础上指出美就是典型,且典型并非一成不变,它虽然是客观的,但根据个人生活实践的不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呈现个体化的特征。比如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千百年来一直客观存在着,但如果没有人的出现,没有与人的生活实践发生联系,它就不是美的对象。因此,黄药眠先生是否认自然美的。他指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把自然加以人化,其所描写的是物的形象,而所表现的却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20他以梅花为例进行了说明:“梅花之所以能成为某一些的审美对象,成为吟咏的主要题材,其原因并不是梅花的‘孤立绝缘的形象’或具有什么神秘的意义。梅花的形象,虽然客观地具有美的因素,但是,它之所以能成为诗的形象,原因是在于,诗人们把梅花这个形象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看出形象的意义。”21黄药眠先生的这种观点深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精髓,马克思就曾强调: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2这里的全部当然也包括“美”.

  关于美的功利性问题,黄药眠先生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虽然美感经验不是由功利观念直接产生的,但美感经验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受其制约,而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脱离功利的。比如农民对美的判断与文人对美的判断肯定就不一样,他们对菜花和梅花的选择与评价肯定是不同的:农民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他们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肯定觉得菜花更美;文人受长期的文化熏陶,对梅花自古以来被赋予的精神气质更为欣赏。审美看似是一瞬间的行为,其实深受每个人不同的气质和趣味的影响,而这气质和趣味又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因此,人在审美过程中,是不能脱离功利主义的。

  黄药眠先生在《简论美和美感》的开篇就提出不能脱离生活实践去谈美,虽然美是一种客观的感性存在,有其自身的自然属性,但美并不等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包括事物的比例、对称、和谐等,所以脱离人的主体谈美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认为美可以完全由主观决定,不能把美等同于美感。在黄药眠先生看来,美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并主要显示出社会性的特征。他在文中指出要特别重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这段话,“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3这段话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美的问题,但黄药眠先生认为这段话对于认识美、研究美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他认为,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要按照马克思的指导,既从客观视野探寻事物的内在,也从实践维度、主观维度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探讨美的问题的时候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人在审美的时候,既要从客观视野探寻该事物是否具有美的因素,也要从实践维度探寻美的意义。黄药眠先生引用马克思的这段话,通过意识形态的起源问题的重要观点来论述美和美感的起源问题,这是中国学者最早引用马克思的该论述来研究美学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文献,值得深度开掘。

  黄药眠先生关于美的思考,不仅从社会学角度展开了探索,而且充分考虑到人的主观作用,特别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美感形成的影响,因此,他承认个体的审美差异性。“黄药眠从‘社会性’、‘实践性’、‘典型性’、‘阶级性’等社会学角度去阐释”美“的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在意识形态领域扫清障碍以确立党的权威时具有理论上的合法性和权威性。”24但黄药眠先生的这些观点在当时的美学大讨论中却遭到了蔡仪等人的批评,甚至被曲解为“唯心主义”.当然,黄药眠先生对此给予了坚决的反驳,认为蔡仪先生的指责缺乏事实的根据。但黄药眠先生也因此开始新的思考,在《论食利者的美学》中,他开始从认识论关注“美是什么”转向价值论维度的“审美评价”、“美学意义”的探索,并希望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审美评价”来解释美学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论美与艺术

  本节主要讨论黄药眠先生关于美和艺术的关系的论述,旨在揭示黄药眠先生关于艺术美的认识,关于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本质、审美属性的认识。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时期,中国各界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包括在文学理论界,呈现出基本以苏联文艺观为标准的状态。当时中国的文艺理论最为流行的资料都是苏联正统派文艺学家们的着作,包括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涅铎希文的《艺术概论》、谢皮洛娃的《文艺学概论》等,这些“经典”有着共同的观点,都认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完全否定了作家的主观感受,并将作家的观察和体验定义为唯心主义。这种教条式的固化思想,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许多美学家、理论家都将苏联的理论奉为至理,因此也刻板地吸收了这些观念,许多学者对其错误继承出现蔓延、深化之势。

  黄药眠先生立足中国文艺理论现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点,对艺术和美的关系提出了极具独创性的观点。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黄药眠先生是做出过许多阐述的,包括在《论美之诞生》中,通过他对朱光潜先生“游戏说”的批判可见一二。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要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从游戏中找到艺术的根源。黄药眠先生对朱光潜先生的游戏说探索进行了批评,他认为游戏与艺术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第一,艺术的创造,是根据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来观察世界的,可是游戏则否;第二,艺术的创造是根据于现实而把它重新熔化,可是游戏的想象而不过是根据于幼稚的心灵的幻想;第三,艺术所塑造的人物,是必须合乎客观的现实,而同时在这客观的现实中,又必须贯穿着主观(包括作者的阶级性和个性的强烈的要求),可是在游戏中,客观的现实性比较薄弱,而主观的目的意识性,也并不明显;第四,艺术必须有技巧,必须经过详密的组织,在创造过程中,要经过许多的困难,可是游戏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驰聘,而不必经过严密的组织。第六,艺术有持久的价值,具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而游戏则较小。”25根据黄药眠先生的观点,艺术和游戏都是附属于生活的,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尤其密切。艺术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对生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游戏只满足玩乐者一时的心理和生理的愉快而已。艺术虽然可以借助想象自由创作,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自由,它仍然受限于客观实在和人的潜意识,也受限于艺术的一般创作规律。

  在美和艺术关系的问题上,黄药眠先生强调,不能将美学看成研究一般的审美现象,必须将艺术的位置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最高标准。我们要讨论艺术从何而来的问题,把握美的规律,就应该站在生活的视野中审视美,探讨审美现象。但美更主要存在于艺术中,艺术才是美的中心和最好表现。

  黄药眠先生在《论诗的美,诗的形象化》一文中,对诗歌与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中可以照映出其美与艺术的观点。他指出,如果把一首好诗当做纯粹客观的事物来研究,那么它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包括形象、手法、节奏和韵律、遣词造句等,他提出不仅要从以上范围内探寻诗歌的美,还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站在欣赏者的心理上去分析诗歌的价值。他认为一首好诗,首先应当让欣赏者体会到一种从有限到无限的感觉,读出意犹未尽之感。其次应当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能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读者的心里话表现出来。再次是能让读者忘我地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精神境界。最后,要让读者在欣赏完之后,能够更加地热爱生活,亲近外界的事物,增加新的感触。从中可以看出,黄药眠先生对于诗歌的美的要求是很高的,诗人如果只是简单的展现了自然的景物,运用了再优美的辞藻也不能算美,即使将诗人主观的情感勉强与外在事物之中联系起来也不算是美。诗歌的美在于突破现实、与读者的灵魂产生交流沟通,能够震撼读者的灵魂。

  黄药眠先生在《论美与艺术》一文中,也对美与艺术的关系做了探讨,认为艺术和美是互相联系的,艺术属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对美的规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创造更好的美的艺术。黄药眠先生曾指出,要探寻美与艺术的关系,首先应该在生活实践中找出美来,“强调从生活实践去看出美来,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这和唯心论的最高理念的体现之说不同,和先验派的超越主义不同,和直觉派的无政府主义不同,和马赫派的经验主义不同,对于这些唯心论的美学,我们是采取断然排斥的敌对的态度的。同时,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这种见解,就是和费尔巴哈哲学体系下的美学观,只强调客观现实美的学说,亦还是不同。当然我们要接受它的现实主义的观点,要继承它那种美是客观上存在的学说;但他们只看出客观事物自身的运动,而看不到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作用,只看到自然界的美,而低估了贯串着人类意识的艺术的美,或者是把种属看成为僵硬的种属,把意识运动看成为自动的运动,而没有看出,人类的阶级斗争,生活实践的推动力,那也还是错的。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机械唯物论的缺点,就是在于忽视了主观的能动性,而只是把主观看成为被动的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反对唯心”.26在这里,黄药眠先生对以生活实践为逻辑出发点寻找美进行了强调,并解释其中的深刻原因,并要因此区别于其他几家唯心论美学,包括费尔马哈的思想。当然,黄药眠先生对于如何定义生活实践,也作了具体的说明:“什么叫做从生活实践去看出美来呢?如果用更具体的话来解释,意思就是说,当人们认识美的时候,是根据于他在特定的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中所处的地位去进行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受当时的下层建筑所决定的,从而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它自己特定形态的阶级,特定形态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因此也就是说,当人们认识美的时候,是根据于那一社会形态的阶级斗争的情况,和他们所属的阶级要求来去进行的。27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黄药眠先生很明确地指出,”生活实践“就是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历史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的变化,因而使得美的典型变得复杂化了,因此黄药眠先生强调要注重历史的积累,继承和延续千百年来先辈们在生活实践中层积陶养的民族传统。我们之所以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研究美,是因为要从中探寻美的一般性的规律,以期能建设美的艺术。他认为美与艺术是相关的,根据现代人的思维,美学的问题主要就是艺术学的问题。人类通过生活实践发现美,在找到美的规律后,又开始创造美。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因为阶级的出现,美的特征中也覆盖了阶级的色彩,”所以艺术乃是人类的主动的战斗精神的表现。由于借物抒情,于是才产生了许多艺术的形象,并从这些形象组织成功典型。所以艺术的每一个形象,对客观来说是真实的,对主观来说,则是直接或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和希望。……艺术必须通过形象,向理想去跃进一步。“

  他将资产阶级的艺术与无产阶级的艺术进行了对比,指出无产阶级的艺术更具有集体性、群众性、敏感性的特征。黄药眠先生认为,艺术属于人的创造,艺术一方面照映了生活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的思想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艺术完全置身于客观的环境中探究,而应辩证地看到其中人的主体作用,因为人类评价事物,认为一个事物美或者不美的时候,本身已经带有对该事物的主观判断。因此,艺术具有客观性,但也一定具有个性,不能忽略艺术存在着主观性的事实。就像对莎士比亚的戏剧的评价,从客观上,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美,但在欣赏莎翁戏剧时,其个性化的因素也不能因此抹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黄药眠先生看来,人类生活中关于美的活动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在生活实践中对美的创造,另一种是在生活实践中对美的评价。艺术活动是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所以美与艺术具有同一性,美即艺术、艺术即美,两者要尊重各自的规律。

  黄药眠先生特别强调要从生活实践去看美,以此区别唯心派的体现说、先验派的超越主义、直觉派的无政府主义、马赫派的经验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哲的美学观,要接受现实主义提出的美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更要坚决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改正机械唯物论的缺点,”即我们要把生活的实践,当作为看出客观事物的序列,并从而看出美的典型性的契机。“29黄药眠先生不是第一个提出美是典型观点的人,但可贵的是他是在生活实践的视角上对此进行了探索。

  黄药眠先生以生活实践为纽带,辨证地将文艺创作的”主观与客观“联系一起,科学地解释了美和艺术的关系,修正了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新的创造,时至今日仍有可贵的价值。

  第三节 美是审美评价

  黄药眠先生在”美学大讨论“中留下最突出的特征、最出彩的思想就是基于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思想的”美是审美评价“思想。发现黄药眠先生新学说的第一人很可能是蔡仪先生,他在《评(论食利者美学>》中指出,黄药眠先生刻意避免”美“这个词,而代之以”美学“,应该是有其用意的。蔡仪的推断是对的,根据统计,在黄药眠先生《论食利者的美学》中,一共出现了 7 次”评价“和”美学评价“,并在之后的演讲《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中,不再单独使用”美“,改用”审美“、”美学评价“、”美学的意义“等词语。黄药眠先生的”美是审美评价“思想在当时因为政治原因,虽然并未形成明确的体系,但具体的观点和内容是十分清晰的。

  黄药眠先生作为”美学大讨论“中的发起人、组织者,也一直活跃在论战的舞台上,但他的文学理论贡献在那场讨论中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一直以来,文论界关注的都是四大家的理论成果,黄药眠先生作为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展文艺美学实践的第一人,在那场讨论中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特别是其区别于四大家理论的”美是评价“观点,应赋予其应有的历史地位。1957 年 6 月 3日,黄药眠先生在北师大作了《不能不说的话》(这篇演讲当时因为突发”反右“

  斗争而并未正式刊出,直到 1999 年才刊发在《文艺理论研究》第三期上)的演讲,对蔡仪的机械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也就是当时流行的所谓”唯物主义“的”美是客观“论)进行了批评,并正式提出了”美是评价“的文艺美学观。这篇演讲是黄药眠先生文艺思想的总结性论文,语言平实、充满着理性的光辉。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黄药眠先生的”美是审美评价“思想。第一个层面就是上文提到的”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黄药眠先生提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不应该把客观现实与美混为一谈,”美不是存在事物的本身中,而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美的评价。“

  他认为首先要肯定社会现实的客观性,但如果生搬硬套地从认识论角度认为美也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因此美就存在了,这样就会陷入一种错误。美是社会生活现象的真正意思是,美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就像没有人类之前,地球已经存在,那时候恐龙的美、花草树木的美怎么发现呢?所以,美只有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体现,美始终是和人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

  他在《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美离开人去谈,会将美的法则抽象化,如黄金比例、和谐对称、色彩调和等等,这会使美成为形式主义的美。画一个图画,说其色彩线条都很好,就是美。这就会失去社会内容而成为形式主义的美。看来好像是唯物实证,实际上却是形式主义。离开人的生活去谈线条色彩是不对的,因为线条色彩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才有意义,故美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中,而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美学的评价。一个人若是感到某一事物的存在这是生理的事实,我们看到花。并不一定构成美的现象,我们看到山水田野,常感到有山水田野存在,并不构成宙美的现象。这样看,美作为美感,不仅是感到它存在就美。光是存在。我们并不发生美的感觉。“31黄药眠先生强调,美是社会生活现象,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本身,不能脱离人这个主体。对于这些论述,黄药眠先生在之后的《简论美和美感》中,还做了补充:”诚然,美的事物是一种客观的感性的存在,是不能完全离开事物的自然属性的。但美并不完全是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美是不能离开人类这个主体的实践的。“32他还继续以梅花的例子进行了论述,”如果梅花只是一种“孤立绝缘的形相”,根本就不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关系,那也谈不到梅花是不是美的问题。梅花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首先在于人们把梅花这个形象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过去的经验相联系。“33第二个层面,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现象是历史地生成的。黄药眠先生对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感觉加上意识形态的反映就构成审美“也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朱光潜先生这样理解美过于简单化了。而对于蔡仪提出的”美是事物的属性,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的观点,黄药眠先生也是不认同的。他指出,美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最后发展为人的美学评价,这期间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他在充分肯定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强调审美应该从生活和实践中寻找根源。他从人类的原始社会说起,指出人类在生产劳动时,一方面主体的人在作用于对象时,对象也反作用于人,人的主体力量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主体的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感知、描绘对象,由此产生了情感的反应,当然这种触动还是被动的,尚未达到”美学评价“的高度。但随着人类生活实践的不断拓展,产生了人的主观力量,而且主体的需求和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此时的需求和能力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于对象的意义的把握,人的主观力量不断发展,人的情感与审美评价也日益变化。“人类在带有功利性的情感反应中,产生了”美丽“、”喜悦“的情感,于是这便拥有了审美的因素了,此时的”情感反应“仍属于直接的、即时性的。当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取得了的丰收或胜利后,根据之前的回忆,将美好的画面进行重现,于是绘画和舞蹈变产生了,此时已发展为间接的、延后性的了,且不仅是”情感反应“,而拥有了”情感评价(即美学评价)“的因素。也就是说,人类的审美意识开始产生,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下来了,人的美学评价(即情感评价)成为现实。他承认了审美评价的功利性,认为人在生活中必然带有功利的观念,而这种功利主义沉淀在人的生活意识中对其审美也会产生影响。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主体力量、情感反应不断变化,功利性与审美性逐渐融合,审美意识不断强化,审美活动逐渐产生,人的美学评价成为现实。黄药眠先生的”审美评价“说不仅揭示了审美与劳动的直接性(即时性)与间接性(延后性),而且揭示了审美的超越性与独立性,也就是说随着人类思想感情的不断发展,脱离劳动的功利性,也可以独立审美,从审美的”直接性、即时性“--”间接性、延后性“--”超越性、独立性“,展示了审美从功利性到无功利性的发展过程,这种观点体现了黄药眠先生文艺美学思想的超前性和创新性。

  第三个层面,美学评价不能脱离人的主观情感。黄药眠先生认为,美学评价最终还是发生在人这个主体中的,脱离了人从何而谈”美学评价“?他在《论约瑟夫的外套》中提出,真正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从来没有否认主观是人类的精神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人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过来的,其思想受到当时的客观条件制约,人的思想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古人和今人的思想肯定是不同的。人类社会始终是阶级社会,因此人的思想意识也受到阶级制约。如果否认精神的作用,就陷入了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在此基础上,黄药眠先生认为人的审美活动要具备四个要素,物(一),主体,物(二),历史文化积累。其中物(一)是属于客观的存在,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主体主要指的是人的主观力量,特别是情感态度。物(二)指的是经过人的主观色彩浸润后的生成,也就是审美评价的真正对象。历史文化积累内容包括人类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等。他认为,人的审美活动的发生要具备这四个条件。关于这一点,在后文第四章第三节有详细展开,在此只做大致阐述。

  黄药眠先生坚决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李泽厚先生”美就是生活“、”美就是生活的模仿和反映“的观点,认为他们忽略了人对艺术创作的主观作用。他认为,文学是人创作出来的,它不仅表现了人类生活的评价,也将艺术家对人的审美生活的评价表现了出来,因此艺术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美,一方面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他以着名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保尔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反映的是保尔对现实生活的评价;作家在将保尔塑造为一个英雄人物的时候,体现的是作家对生活的评价。黄药眠先生因此指出,艺术不能完全反映生活实践,所以要承认生活是高于艺术的;艺术家对生活实践进行了艺术加工和评价,因此艺术又高于生活。比如,”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家的批评也能引发美感,就是评价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黄药眠先生对”客观派“那种把美视为自然属性、类的典型,否定人的主观感受、离开美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讨论美的观点进行了坚决的批评,并始终强调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是以人的存在而存在的。相比而言,黄药眠先生基于马克思唯物论的生活实践论文艺美学更加理性与科学。相对于蔡仪先生的”美是客观说“(从”存在决定意识“出发,将美看成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吕荧先生的”美是主观“说(将”美的观念“理解为”客观生活的反映“),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观与客观统一“说和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说(将美的”社会性“看成是与人的意识无关的”社会存在“)等理论,黄药眠先生基于生活实践论的”美是评价“说应该是更接近于美学真理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