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河北戳脚的历史渊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3 共4088字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戳脚的历史渊源。

  3.1.1 戳脚名称释义。

  戳脚全称"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后人简称戳脚。戳脚的套路称"趟子"(一个套路即为"一趟"),习练戳脚美其名曰"踢趟子".从戳脚全称来看,其涉及多方面的内涵:其一,"九番"泛指戳脚"文"、"武"各九趟套路。《黄帝内经·秦问·三部九侯论》中有:"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九番"取阳数中的最大数"九",暗合该拳套路达到至极。"番"古之多被理解为"更替、替代、轮流",可见,"九番"意指戳脚技法多变。其二,"御步"系指戳脚腿法、步法的灵活运用。其三,"鸳鸯"取阴阳相济之意,戳脚的全部技术遵循了我国古代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变化规律。如戳脚套路分为"文"和"武"两类拳套,其中文套路代表阴,武套路代表阳。戳脚的动作技法等内容多以阴阳变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即招式中有左腿法也有右腿法,有上攻也有下取,有阴手(手心向下)也有阳手(手心向上)等。其四,"勾挂连环"多形容戳脚攻防环环相扣,紧密无间,连绵不断。

  其五,"悬空"指称戳脚技法的虚实转化,进攻中手领脚发,经常出现一只脚支撑而另一只脚悬起的动作样态。

  戳脚作为"北腿之杰",从其拳种所蕴育的内涵来看,一方面与太极拳、八卦掌等中国知名拳种一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拳谚有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戳脚因强调腿法的运用,有"脚踢七分,手打三分"之说,追求"拳打六路,脚踢八方",形成了"手为先锋,脚为主帅"的技击思想,表现出很强的技击性,诚如拳谚所云:"手去脚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在实战时,手脚配合运用,被誉为"戳脚三只手".

  3.1.2 河北戳脚的历史沿革。

  戳脚的源起因缺乏确凿的史料,故此很难考证,但在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之说。创于宋,有周桐创拳说,道士邓良创拳说等。宋代,宋太祖尚武,亲自创编 32 路长拳,民间尚武之风高涨,民间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有十大门派之说,其中"枝"字派亦即戳脚。

  戳脚成于明朝。蒙元之际,因蒙古人对汉人有所顾忌,实施民间禁武,民间尚武之风受到影响。明朝,尚武之风复苏,不仅出现了专门的武学,十八般武艺等内容,以及专业性的着述不断涌现,而且武术还成为文学艺术的重要体裁,在明代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有详细记载,该书虽未小说,但其必定以当时历史生活为依据,书中记载武松所使用的"玉环步"、"鸳鸯脚"则是指戳脚拳术的基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腿法,且从动作名称,及使用方法上均如出一辙。另据《辞海》载:"戳脚,亦称'水浒门',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流行于我国北方,以腿功见长,并强调手脚并用……"明朝戚继光所着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亦有"山东李半天之腿"的记载,说明我国历史上历来就有以腿法为主的拳法相传。综合分析,戳脚大致始用宋朝,明朝具备了雏形。

  戳脚盛行于清朝。据衡水市武术协会相关资料显示,在戳脚发展的历史初期,该拳种主要流传于在山东济宁区域,但当时并未对戳脚进行命名,也没有形成完备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后于清末嘉庆年间传入河北饶阳地区,后经过与当地拳种不断的实践、交流、改良,逐渐形成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知名武术拳种。在当下,河北饶阳地区戳脚界依然广泛流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戳脚拳十三歌诀":十三脚恩师传,漂流江湖四十年,玉容师音难寻觅,祖祖辈辈念老灿。在这首歌诀中所提及的"老灿"就是赵洛灿(亦称赵老灿),就是被衡水饶阳戳脚界公认的饶阳戳脚创始人冯克善。据相关史料记载,戳脚拳传入饶阳地域与一次大规模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有关。"老灿"即那次天理教起义的领导者,本名冯克善,因起义失败后隐姓埋名藏匿于饶阳民间,从《中国通史简编》、《李文成起义》等书籍中有对冯克善的描述。史书《蓝簃外史·靖逆记》中对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冯克善,豫滑县人,少猛有膂力,曾于本县唐恒乐处习武技,清嘉庆丁巳(1797),有山东王祥授冯拳法,其尽得其术。庚午年春,同县牛亮臣见其拳法中有'八步',随曰:我所习坎卦。冯曰:我所习离卦。亮臣又曰:尔为离卦,吾为坎卦,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由此可知,冯克善在清末天理教农民起义之前就已习得拳术。清嘉靖年间,天理教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河南滑县境内爆发,冯克善随即成为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

  据范文澜所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记载:"起义中,义军领袖李文成见部将林青口才出众,甚是喜悦,推林清为天理教天皇,部将冯克善因其勇猛善战,被推举为天理教地皇,尊称武圣人。并起誓成功后,李文成得河南,冯克善得山东,众人按志愿化割封赏。"据河南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所着的《李文成起义》一书中也有记述:冯克善北上山东德州一带,发展宋跃漋等入教。起义失败后冯克善被捕入狱,后越狱逃脱。

  至饶阳境内被当地段老绪(又称段绪和)收留,从此便在饶阳境内授拳,为躲避官兵追捕在饶阳最初以少林寺云游僧人法静的身份授拳,并几度易名,后又逃匿至饶阳附近北官庄村一带,并化名赵灿章;由于在衡水地区传授拳术,怕由于拳术外漏,从而暴露自己的行踪,随即辗转到保定蠡县一带,又改冯凯克,字克敏,为躲避官兵追捕,不暴露其身份,在各地传授拳术均不尽相同,在衡水饶阳桑园县和深县附近杏叶、冯庄地域一带传授套路为"十二路华拳",后至饶阳附近北官庄一带,则开始系统研习并传授戳脚基本套路,如八趟金刚锤、绝命十三脚、奇枪八卦刀等,后跟当地武术界人士融汇交流,后经几代人努力形成了"戳脚门" 技术风格、体系,并逐渐向外传播。发展至今,基本上形成了河北、东北、北京三足鼎立之势。

  一个武术拳种和流派的缘起,必都以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作为背景。作为北方地域代表性拳种,被誉为"北腿之魁首"的戳脚也有其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戳脚拳种的创立,技法体系的完善,流派的不断发展,得益于清朝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便是当时被农民起义军所誉为的"英雄",同时他也是近代习武者所耳熟能详并广泛认可的戳脚门创始人。

  综上所述,河北地域戳脚是由冯克善作为创始人进行传授,冯克善系带艺投师,前身在山东地区,但与现今戳脚不同,只能称之为戳脚的雏形,直到清末才形成基本的技术风格,并以衡水饶阳地区为辐射在河北省地域开始传播。简言之,戳脚发端于宋,初成于明,定型于清,继承于民国,发扬于新中国,戳脚在河北的传播是近代的事情。

  3.1.3 河北戳脚的技术演进。

  戳脚有多种称谓,如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等。其中,"枝子"称谓较为古老,戳脚之所以称之为"枝子"是因为拳技的创造是以"枝以生叶"为理论基础。枝子是以腿法为根,其它技击手段均由腿法派生,犹如树枝叶,并与腿法配合。又因"枝子"的腿法讲究左右腿法连环踢击,如鸳鸯形影不离,故称"鸳鸯脚".

  另据文献记载,鸳鸯脚是戳脚拳路中的一个典型腿法动作,其向后撩踢时,两手两臂分别向前后上方跳摆,躯干成背弓,其形状人如同鸳鸯鸟,象形取义,在戳脚套路中,所有鸳鸯脚的动作名称,均改名为"鸳鸯腿",因此,鸳鸯脚(腿)成为了戳脚的别名。

  明朝古拳谱《温家教育术》中进一步指出:鸳鸯脚是"一腿变九手,共其数目八十一手。"而由元末明初施耐庵所着小说《水浒传》,生动描写武术使用"玉环步鸳鸯脚"招法,醉打蒋门神情节可见,《水浒传》作者生活的那个时期,戳脚的某些内容已经存在。

  清朝,戳脚被载入正式史料,即清道光年间,上文所提及的冯克善,兵败隐匿河北饶阳一带,于此授拳。先在饶阳桑园一带教十二路华拳;至饶阳北官庄、前甫村、等处教戳脚的初级套路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至深县冯庄、杏叶教少林拳、八翻手;后至蠡县赵锻庄所传授的就是较为系统的戳脚了。可见,戳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二十余年的授艺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将金刚锤等戳脚拳初级套路,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戳脚拳系。对此,拳谱有记载:"十三脚恩师传,漂泊江湖四十年;玉容师音难寻觅,祖祖辈辈念老灿"(《戳脚门十三脚歌诀》)。有学者指出,冯克善在完成戳脚拳术的过程中,受到了杨景(善太极)、唐有义(善地躺拳)等的协助,主要借鉴了太极、地躺、八卦、形意等流派的内容,并最终形成了戳脚门。此时,戳脚主要在河北饶阳、蠡县等地传授。如蠡县得其艺术者有刘观澜兄弟三人、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

  清末民初,受枪、炮等火器的影响,军事武艺日渐式微,众多军旅武艺人不得不转入民间以授拳为生,加之于众多习艺者多有武术根基,从而加剧了武术套路的创编。河北武术家李瑞东先生在其着《太极拳谱》自序中阐明:"余自幼癖好拳棒,无奈未遇名师……后幸得饶阳李老遂先生来,得其开到指教,方稍较明释","先生是戳脚门……近日四乡各镇均推戳脚门为最,闻风胆落。"东北武术家于伯谦先生在《新体育》撰写的一文中说:"戳脚这门拳种侧重锻炼腿功脚功,而且技法系统、完整,可谓"北腿"的主要代表。"有"铁腿"之称的河北人张恒庆,清末将戳脚传至扬州,授徒田椿等人。

  田椿授子田永庚。田永庚集大成。现江苏一带的一般套路有通背、短打、四行、龙形翻子等。中、高级套路有鹞鹰、东保、少林、行拳四套。特点:灵活快变,放长击远,拳脚并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经历 20 世纪 80 年代武术发掘、整理运动后,有关戳脚的文献资料逐渐被发掘出来,同时,戳脚的技术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如经多人精心操练补充,戳脚在东北、北京、京南等地,呈现不同特色。到了晚期才有了"文"、"武"趟子之分,以及戳脚与翻子的结合,始有戳脚翻子出现。再如,"戳脚"十八趟,是经武术大师刘观澜先生及其刘景山、刘仁义等人的继承创新,才得以问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和健康的要求日益提升,由此使得戳脚朝向观赏性、艺术性、健身性等方向发展。

  综述所述,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本来就是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战略、战术和技术当中有关技术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戳脚拳的动作和套路涉及上有很多地方可以明显感觉到古代兵家思想的烙印。如从它的闪展腾挪,避实就虚,攻守兼备,欲擒故纵等种种变化和招势中,无处不闪烁着古代兵家智慧。戳脚武艺遵从由"军旅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转型规律,在技术上经历了以单一腿法技术为主的枝子(宋朝)--手脚并用的鸳鸯脚(元明)--拳理拳法明晰的戳脚(清朝)--吸纳革新的戳脚翻子(民国以来)的演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