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临洮县蒲团棍的历史渊源、传播及技法与特点

时间:2014-07-01 来源:未知 作者:4号编辑 本文字数:5229字

论文摘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会因为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风格各异的流派,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均受到了地域条件、习惯生活方式及历史变迁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武术种类,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甚至可以说,武术流派的产生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地理坏境、古时的生产方式等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并在一定的角度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以提高道德修养和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伴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地方传统武术发展却不容乐观。 地方传统武术宣传与传播现象渐渐消失,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武术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甚至部分地方传统武术早已流失。因此,传统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大宗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3]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己迫在眉睫。 而临洮县蒲团棍作为陇原四大名棍(天旗棍、蒲团棍、风魔棍、扭丝棍)之一,其宣传与传播已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其历史渊源与主要棍术特征已渐渐淡忘。因此,千百年来沉积的临洮县文化形态得以传承、巩固和发展,这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临洮县蒲团棍的历史渊源

  临洮,古称狄道,为“丝绸之路”及“唐蕃故道”上的历史名城、陇上战略要地,历代西部边陲重镇。千百年来,政权变更之战争,民族纠纷之战乱,匪盗百出之扰民,给临洮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得临洮长期处于战乱不息、频繁的境况,促使临洮人民养成了“崇尚勇力,以骑射为先”的尚武风气。为了保镇安民、防身护家、强身健体,民间舞刀弄枪、散打格斗、拜师学武的活动十分普及。古代临洮人民以英勇善战,勇敢豪迈为荣。古羌族“战死为荣,病终不详”.史书云“关东出相,关中出将”;杜甫诗云“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正是这种尚武民风的真实写照。临洮古代涌现出很多英勇善战、武艺精湛的人物。汉代有辛武贤、辛庆忌、辛茂三代文武名臣,祖籍临洮的李姓家族中的李仲翔,三国时期曹魏大将王双,西晋时期的辛樊兄弟。历代辖制临洮的文官武将,以及沿“丝绸之路”、“唐蕃故道”往来的使者、商人、僧道、学者,大多练就武术,用以防身制敌。其通过招收兵丁训练、收徒传艺、比武切磋、格斗对打等方式,无形中使中原、西域的武术项目和套路技巧传入临洮民间,促进了临洮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民间以习武为荣,习武成风。不少人靠高超、精湛的武艺谋取功名。史载仅明、清两代临洮武举中举者就有 49 人(明代 6 人,清代 43 人)。在这些武术名家中,就有很多是经棍术见长,在对棍术的不断探索与提炼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临洮县的武术前辈们在不断地演练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蒲团棍。 蒲团棍系甘谷嘛师首传于临洮棍术名家王大化,经过王大化不断的演练与提高形成了以蒲团棍为其尊的“大化棍”.王大化又名王大鹏,临洮县北乡王家磨人,自幼酷爱拳术,经不断演习改进,自成独特的“大化棍”.其特点是套路组合结构合理,棍法丰富多样、变化自如,击技性强。套路演练风格“走四门、踏八方”,以劈柴棍法为其宗,千变万化,一招一式紧凑合拍,一气呵成。 王大化曾于民国 16 年(1927 年)在岷县与当地拳师打擂竞技中获胜,威名远扬,为国术界推崇“.大化棍”中主要套路二十八宿蒲团棍,扭丝棍、劈柴棍等七个套路流传至今,传于临洮、兰州、岷县等地。而蒲团棍则是“大化棍”中的独秀一枝,并其在临洮县传统武术近现代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传播、教授。

  二、临洮县蒲团棍传播

  临洮县至今依旧延续了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师徒传承的武术传播方式。此种传承习武的方式所结聚的这种社会群体,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并且具备了鲜明的角色意识。不管是向徒传技授艺还是随师学武练功,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人际交往而进行。

  王大化师从甘谷县牛蹄湾麻师,其不断演练并形成了以蒲团棍独树一帜的“大化棍”,在甘肃陇中地区民间武术界赫赫有名。 其将平生所学传授于亲子王世贤、侄子王效仁。王世贤自幼随父习武,深受家父教诲,悟性较高,技法精湛。王效仁受承于王大化,武艺技法高超,名及一时。作为王大化女婿的刘统一,系临洮县八里铺人氏,其人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随岳父王大化系统学习了蒲团棍、飞九棍、劈柴棍,风搅雪等棍术,学有所成。

  王大化长年习武,蒲团棍独秀一枝,其蒲团棍被世人称为陇原四大名棍之一,其名声远扬。爱好武术者备厚礼登门拜访、磕头拜师,或受人重托,师从王大化,专程学习“大化棍”,而蒲团棍则是必学棍法之一。通过访查得知,王清云、边占彪、杨作民(均为临洮本地人)等人师从王大化,其后又将“大化棍”传授与他人。尤其边占彪(1884~1974 年,临洮卧龙雁门人),造诣颇深。其独创呼吸锤、八步传尤擅于棍术,其飞九棍、劈柴棍、蒲团棍等,均盛誉一时,并传徒甚多。而在临洮县蒲团棍传承史上,至今全面继承者唯有王仲德(师从于王大化女婿刘统一),临洮王家大庄人氏,自幼好武,全面学习“大化棍”,尤擅长九棍、飞九棍、劈柴棍、风搅雪。在不断的学习与总结中,取长补短,不拘形式,其棍法清晰,单双头并用,讲究棍中有枪,自成一家,棍术技击讲究,搬拦,勾挂,扭丝、缠把,人斜棍不斜,棍斜人不斜,守中用中,是近代“大化棍”继承较全面者,其传承人有徐炳成(临洮县王家大庄人)、王化凡等。徐炳成,自幼好武,拜王仲德老师为师,擅长棍术有二十八宿蒲团棍、九棍、飞九棍、劈柴棍、风搅雪、炮棍、大棍排子等。如今,对于蒲团棍在临洮民间的传承、传播却少之又少,自发拜师习武之风气趋于淡化。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必须通过口传心授。这个过程需要 10 年、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因此,临洮县传统武术文化蒲团棍深刻领悟者与掌握者屈指可数。

  三、蒲团棍的技法与特点

  蒲团棍套路组合严密,棍法清晰,结构合理,在套路演练过程中表现车走四门、踏八方。除此以外,蒲团棍表现出很强的技击性。在技击过程中蒲团棍讲究梢把并用、大、小“摆头”、长兵短用、强打硬取。

  俗话说“十棍不如一戳”,蒲团棍棍中寓枪,枪棍结合,使它更有杀伤力和实战性。演化至今,蒲团棍从棍法性质而言,主要有进攻性棍法,例如击棍、戳棍、撩棍、挑棍、崩棍与撒棍;防守性棍法主要有架棍、绞棍、压辊、拨棍、格棍;防守兼备性的棍法有盖棍与云棍。通过历史文献参考与蒲团棍传人的访查,总结归纳各类棍法的操作方法、特点、性质、实战用途及掌握要领。

  (一)进攻性棍法

  击棍,棍梢或棍把平向左或右用力横打,此为进攻性棍法。应敌时,以棍把横击对方头额部。击棍是横扫力,往往配合腰力,发力迅猛,防不胜防。击棍同劈棍一样,也需随棍势滑握棍的中后部,以便有效利用棍前端的长度,发挥击打优势。

  戳棍,以棍梢或棍把直向前、向侧向后戳击,力达棍端,为进攻性棍法。应敌时,以棍端戳击对方咽喉、太阳穴等部位,或下戳其裆部、膝部。戳棍因以棍头击打对方,又是直线运动,因而接触面小而创敌重。故拳谚曰:“枪怕摇头棍怕点”.点,即快速戳击也。点棍如枪之扎法,是棍术之“贼”,有空即钻,直击对方要害,往往命中率很高,杀伤力很大,因而历代武术家对防戳点都很有注重。棍谚曰:“上不拦,下不架,中心棍难招难架,欲捣其中,则用点”.又说:“中心来点,转格即进;进而不宜,则须速退;以退待机,亦是棍法”.点与圈法往往结合在一起,先圈后戳点,有防有攻,其妙无穷。戳棍也须随棍的出击而滑握棍的中后部,以便棍头充分前伸打击。

  撩棍,棍沿身体左侧或右侧侧划立圆向前或向后击出力达棍前端,为进攻性棍法。 应敌时以撩棍直取对方裆部或下肢。撩棍发力当以棍超过垂直面向上运动时发力为宜。发力过早,则上撩时无力,形成虎头蛇尾之势;发力过迟,而运行时间太长,易成破绽。撩棍一般与劈棍相配为伍,上劈下撩,两棍连环相击,往往容易凑效。

  挑棍与崩棍,两手握棍,棍的一端向下向前挑起,力达上挑一端,为进攻性棍法。应敌时,常以棍梢挑击对方之腕部。挑棍与崩棍是由下而上,方向相同,着力部位也相同,只是发力部位不同。挑法是以前手发力,后手助之,发力快而猛崩棍是以后手发力,前手为支点,发力脆而快。挑法以掀为主,崩法以弹力为主,这是两者的异同处“.挑”常与“点”、“戳”相配合,戳后挑手是棍术家常用的棍法。棍谚曰:“见其来挑,防其进点,见其下格,防其上攻,转格防攻,贵在神速”.又曰:“将打必格,将点必挑”.可见“挑”“、点”是连环棍法,棍术技击家们总结出对“点”、“挑”的防范之法是偏闪或转棍防进攻。故棍谚曰“由前来挑,势必自下向上,则宜偏身闪步,急转棍端,或御或攻,仍宜进攻”,又曰“:敌将低身防其挑崩,防敌之机,不容瞬息”.

  扫棍,棍梢在腰部以下平摆或以棍梢贴地棍身倾斜抡摆,进攻性棍法。应敌之时,以棍前扫其前方下盘。棍谚曰:“欲攻其腰间则用箍,欲攻其腿则用扫”“.扫”与“转”是紧密相连的。欲加大“扫”的力度,需要以腰带臂,挥臂而行,方有杀伤力。先人曰“:敌手横握,防其用箍;敌身急转防其用扫;防扫之法,不御则跳”.所以跳让是防扫的好方法“.扫”、“抡”、“云”三种方法相似,幅度差不多,只是棍的所处部位及攻击目标不同“扫”,攻击腰以下部位:“抡”,攻击目标在上体“云”,在头部以上位置抡摆,攻击目标在头部,此为三者的区别。应敌时,须指上扫下,方可迷惑敌人,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防守性棍法

  架棍,棍身横平或倾斜,由下而上举起称为架棍,此为防守性棍法。故棍谚曰“:迎面而来,势必由高而下,防御之法,或架或格”,又曰:“高来则架低来则应”.由此可见,“架”是防御由上而下击来之棍较为理想的棍法。架棍时须两手宽握,臂伸直,以棍身迎接上打之棍。能否上防得法,掌握时机很是重要,架之过早,则对方途中有变;防之过迟,则对方棍已迎头而下。

  绞棍,以棍梢或棍把向内或向外绕立圆,动用快速柔和,力达梢端或把端,此为防守性棍法。 对方若以左手抓夺我棍端,立即以绞法绞其左手关节,进而以左棍头击打对方头部。

  棍谚曰:“急来则转,直来则绞,将打必格,将点必挑。绞转挑格,均为破御敌法”.绞法常与点法、击法相配合。绞以防之防后以点击或横击攻之,往往奏效。绞法的立圆不宜太大,大则有空,露空则宜有破绽,易被对方攻破。

  压棍,双手开握,棍身横平,由上而下按压,称为压棍,防守性棍法。应敌时,以己棍防压对手击我下盘之棍,压棍动作幅度要适宜,不宜过大或过小。用力过大反攻则慢;用力过小不宜防范。下压时,棍身须平否则敌械不宜被压。

  格棍,棍身竖直在身前向左或右格挡,防守性棍法。应敌时,如果对方以枪棍迎面扎来,以棍竖直左右挥挡防之。棍谚曰:“敌械直来,宜用横破;敌械横来,宜用直破;一破即攻,攻仍宜防;防得其法,急进连攻”.格挡须以身法、步法相结合才能偏让的干净漂亮。

  拨棍,棍梢向前上方左右拨动,为防守性棍法。应敌之时,当对方对我左右额扎来,以小臂摆动,拨撞对方来械,即可上步以右把盖击对方头部。棍谚曰:“敌械直来,宜用横破”.这正是以横力,破直劲。拨棍时须轻快平稳,刚健有力,快如闪电,力达棍的前端。其幅度不宜过大,大则有空隙易被对方击中。

  (三)防守兼备性棍法

  盖棍,双手开握,棍身平,一手滑握,使棍一端由上向另一侧下击,为进攻防守两性棍法。盖与劈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由上而下的打击但劈棍的幅度与盖棍的相比要来的大,力度比盖棍来的猛。 而盖棍因幅度小可以赢得时间差。 另外“盖”法有时用于防守以棍之一端,盖压敌械棍谚曰:“迎面来打,势必由高而下,防御之法或架或格,不格则盖尤须身法得法”.又曰“:敌将翻身,防其劈盖”.由此可见盖法的两重性。

  云棍,棍在头前上方或上方平圆环绕一周,为进攻防守两性棍法。一双手云棍为例,当对方以枪扎我右肩或头部时,用左手之棍封住扎来之枪;右手横云击打对方头部,左右可以连环发出,转势如轮,迅猛异常,锐不可挡。此势多与旋转跳跃相结合。一旦拨开敌械即可跃步追逼对方动作轻灵神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四、结语

  地方传统武术的产生与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均有着密切关系,其属于地方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竞技武术的抨击,工业文明转型发展,地方传统武术文化趋于淡化。对地方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已经势在必行[2,4].临洮县蒲团棍形成与其战乱历史文化背景、多民族聚集地、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分不开。民国时期蒲团棍雏形棍术传播于临洮,受王大化长期演练并形成独树一帜的蒲团棍。然而演化至今,磕头拜师,师徒形式的传承方式已渐渐淡化,师生传承方式也不为世人重视,蒲团棍传统武术文化精髓趋于流失。因此,蒲团棍的历史渊源、棍法技巧探究、整理对于地方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J].学术界,2007,1.
  [2]孙家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136-139.
  [3]高成强。传统武术的流失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3.
  [4]马文国,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9.
  [5]蔡智忠。论陇右传统棍术[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33(4):28-31.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