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本体论意义的现象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13 共79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德国现象学哲学问题探究
【导论 第一章】现象学的生成路径
【第二章】现象学的事态意识
【第三章】事态意识是意向基础
【第四章】现象学哲学的原理
【5.1 - 5.3】 本体论意义的现象
【5.4】本体论意义的事态
【第六章】现象学哲学的意义
【结论/参考文献】现象学哲学原理和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现象学哲学的特征
  
  在西方哲学家中,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 年)的哲学从思维特点、表达方式和基本立场上看,更加接近于现象学哲学,并且,以此方式思考和表达全部哲学思想。尼采对于自己的思维和表述的说明,散见于他的各部着作中。尼采的想象世界是既有趣又怪诞,里面充满了奇思异想。他的表达惯用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诗化的语言和段落式的形式,但却内涵深刻、寓意深远。不追求完整的体系背景,随机的思想主题与偶然的切入视角,正是现象学哲学的特点所在。
  
  在尼采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之初,他就选择了道德问题入手,他在后期的着作中强调他的关于道德问题的着作是哲学论战着作。尼采一反传统哲学向主观意识的探索方向,而是选择了“道德判断”,这个牵动人一切言行确定性的内容,开始他的哲学批判。他更关心人的行为活动,更加倾向于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关注人与人的各种接触中的种种表现,关注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活动和命运。
  
  5.1 认识论意义的现象
  
  尼采哲学是有着坚实的立足点的,这个立足点就是:现象,以现象为本体。“现象”这一表述,不仅包含了众多的其他认定含义,而且,内涵更丰富、表达更准确。从尼采哲学中,可以看出其认识方式,就是基于可经验现象和非实体意识的。尼采对于认识论意义的现象的思想认为:
  
  我的视力,无论是好还是坏,看得是远还是近,都只能看到一段特定的距离,我就生活和活动在以这段距离为半径画出的一个圆形的世界里,无论我走向何方,它的边界都构成了我的当下命运,与我须臾不离,让我无可逃避。每一个生物的周围都存在着一个这样的同心圆,这种同心圆具有一个中点并且为它自己所特有。我们的听觉把我们封闭在一个差不多的圈子里,我们的触觉也是如此。……我们的感官的习性织就了我们的感觉的谎言和欺骗之网,而这些感觉又成了我们的全部判断和“知识”的基础--通往实在世界的退路、后门或小路是完全不存在的。我们像蜘蛛一样坐在我们自己编造的网的中间,而无论我们在这张网上捕获到些什么,我们捕获的都只能是那些我们的这张网能够让我们捕获的东西。
  
  尼采承认人的认识受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人的感官能力边界就是人的认识边界,人的认识囿于感官能力所呈现的现象世界里。每个生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世界的。人感知到的现象世界不代表真实世界。这样建立于感官认识能力范围之中的认识贯穿尼采哲学始终,正说明尼采对于认识是持现象主义立场的。尼采关于生命体从主观视角建构世界的思想认为:
  
  世界并非如此这般存在的:而且生命体乃是以世界向它们显现出来的样子来看世界的。倒不如说:
  
  世界是由这些生命体组成的,而且对每个生命体来说都有一个细小的视角,生命体正是由此来衡量、觉察、观看或者不观看的。“本质”付诸阙如:“生成之物”、“现象”乃是唯一的存在种类。
  
  尼采认为生命体能动的建构现象世界,对于现象世界的确定性认识,也是相对于主观视角而成立的。本质是不存在的,世界中只有“生成之物”和“现象”.“生成之物”指处于运动变化中的事物。“现象”指相对于感觉而成立的,形象感性的存在。
  
  尼采指出学者的理性思维是静态的、唯理论性质的,追求事物的统一性和永恒性原理,无视生成变化。他认为物性逻辑是不适宜用于认识生命的,应当关注动态生成的世界,尼采指出:
  
  也要小心提防学者们!他们恨你们;因为他们是不会生育的!他们有着冷酷而干涸的眼睛,在这种眼睛面前,每一只鸟儿都会掉光羽毛。
  
  摆脱狂热还远不是知识啊!我不相信冷却的精神才智。不能撒谎者,就不知道什么是真理。避开所有这些绝对者吧!这是一个可怜的、病态的族类,一个群氓种类;他们恶意地看这人生,他们恶毒地看这大地。
  
  避开所有这些绝对者吧!他们有沉重的脚和抑郁的心;--他们不知道跳舞,他们如何会感到大地的轻盈!
  
  尼采用“冷酷而干涸的眼睛”比喻理性主义认识,用“鸟儿”比喻自由的生命,用“羽毛”比喻生命的丰富多彩。“撒谎者”隐喻由主观因素参与能动建构意义的认识主体。“大地”隐喻生命,“绝对者”指对绝对、永恒、必然的真理的追求和信奉者。“沉重的脚”隐喻理性之于生命是重负。“抑郁的心”隐喻理性主义世界观,导致的对于不完美的现实世界的悲观情绪。尼采用讽刺的手法,表明他对于抑制生命热情、极端地追求冷静客观的认识的学者和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否定态度。
  
  对于现象的语言表达方面,尼采尽量选取和运用形象、生动的词句,以类似诗歌的意象和散文的形式,意图实现哲学思想的现象化的思维和表达,这使他的作品极容易被误解为是文学作品,而受蔑视,尼采对于此早有预见,并对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解释说:
  
  但我的话语是微不足道的、受蔑视的、曲曲折折的话语:我愿意拾起你们进餐时掉到桌子下的弃物。
  
  这段中的“进餐”隐喻思想过程。“弃物”隐喻运用抽象概念化词语的思维过程中,丢弃掉的生动变化的形象。尼采对“现象”的表述,不是以理论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以丰富多彩、感性形象的词句表现。既然要表达“象”,在语言上就需要形容词与“象”相对应;既然“象”是生成变化地“现”出来的,在语言上就需要动词与“现”相对应。尼采很少运用概念、范畴式的哲学术语,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名词指代事物,形容词呈现了事物的色彩、特质和状态,动词表现事物的生成变化过程。尼采运用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不是仅指具体的一事一物,往往有着隐喻和象征作用,有着相当大的普遍代表性的。因为人在经验现象的世界里,接触到的不是抽象的观念、概括的范畴,而是感官可感可验的现象,形象、生动的话语要比抽象、理性的概念,包含和传递更多的存在信息。
  
  5.2 认识论意义的事态
  
  尼采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非实体意识比实体意识更有效力、更真实,事物的名称所产生的效应,究其根本是偶然性的,但它在人们意识世界中产生的效应,却高过事物的实质。尼采关于认识论意义的事态的思想认为:
  
  我发现事物的名称远远重于事物的本质,这件事曾经使我、而且一直使我异常吃力。声誉、名号、外表、效力、事物的一般范围和分量,这些东西在产生时便是错误的,是随心所欲,像给事物披上一件外衣,而与事物的实质,甚至与事物的皮相也风马牛不相及,但由于世世代代对这些东西都很相信,且这种相信还在不断加深,久而久之,它们在事物中不断壮大,甚至变成事物本身了。表象终于成了本质,并且作为本质在发挥作用!
  
  倘若认为只要指出这初始的表象和空幻的雾障便可消灭有效的“现实”世界,那才是愚不可及的蠢人呢!只有作为创造者,我们才能去消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创造新的名称、评估和可能性,便足以持续创造出新的“事物”来。
  
  尼采说人们意识处于一个由事物的名称效应营造的效应世界之中,这个效应世界可以独立于事物本身和事物表象而存在。事物的效应在人们的意识中日积月累,已经作为本质存在了,或者说,事物的效应、声誉、名号,这些无形的意义存在就是事物的全部。这本身就有事态的意味,就是说,在人类意识中建构的,关于事物价值和意义的非实体世界代替了实体世界,成为了人类认识的全部世界。人不能以完全彻底的摒弃主观因素和先入之见,而还原回对事物的真实认识。只有依靠创造新的名称、新的价值评估方式和新的意义赋予,来实现对世界的发现和创造。
  
  尼采关于事物和事件的存在的思想认为:“自在之物”(Ding an sich)乃是荒谬的。如果我撇开一个事物的所有关系、所有“特性”、所有“活动”,那也就不会有这个事物剩下来了:因为物性只是由我们虚构出来的,出于逻辑的需要,也就是说,目的是为了进行描述和互相理解,而不是---(为了把那些关<系>、特性、活动的多样性联结起来)②尼采认为事物的存在,就是作为关系、特性、活动的存在。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人主观意识赋予其上的产物。物性只是人们为了交流方便的设定,而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
  
  尼采将自己与理性哲学家区别开来,他说理性哲学家把现象世界视为是静止不变的存在,并且,要追究现象背后不变的本质,他们不承认人类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追求绝对的客观的认识。尼采关于现象与主观意义建构的思想认为:
  
  哲学家习惯于将自己置于生活与经验面前--置于他们称之为现象界的东西面前--就像在一幅一劳永逸地展开、一成不变地呈现同一事件的绘画面前一般:他们认为,这个事件必须得到正确解释,从而对产生这幅画的内在本质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说,对总是习惯于被看作是现象界的充分依据的自在之物得出一个结论。……那幅画--也就是我们人类称之为生活与经验的东西--是逐渐生成的,而且仍然完全在生成过程中,因此不应该被看作只是固定的大小,人们可以由此出发得出关于首创者(充分依据)的结论或者拒绝得出结论。由于我们几千年来都带着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要求,带着盲目的爱好、激情或者恐惧来看世界,完全沉溺于非逻辑思维的“坏毛病”中,于是这个世界就渐渐不可思议地生成得如此丰富多彩,如此令人吃惊,如此意义深刻,如此富有情感,它获得了色彩--可我们却是着色者:是人的智力让现象显现,并将其错误的基本观点带入到事物之中。……我们现在称之为世界的东西,是大量谬误与幻想的结果,这些谬误与幻想是在有机存在物的全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并且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它们作为整个过去积累起来的财富为我们所继承--作为财富是因为我们人性的价值以此为基础。
  
  尼采将生活与经验的现象界,比喻为绘画,并且,指导人们发现其中的“事件”.他认为现象世界是由主观意识建构的,并且,仍然处于建构与生成的过程中。正因为现象世界的生成变化,所以,不应该被静态化认识和下固定不变的结论,而只有意义的首创者。经验现象世界因为人的主观需要、爱好、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而显得妙趣横生。是人类主观世界赋予经验现象界色彩、情趣、价值和意义。人类的认识史包含了大量的主观臆想,是这些“谬误与幻想”
  
  才使人类发现世界的意义成为可能。在人类的理解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传统和成见不是应该摒弃掉的因素,而是理解的前提条件。尼采对于人类思维的自主能动性的思想认为:一切发生事件(Geschehen)的解释性特征。
  
  并没有自在的事件(Ereigni? an sich)。发生的东西,就是由某个解释者所挑选和概括的一组现象。
  
  即使在认识中,我也只感受到我的意志的生产和生成的快乐:而如果我的认识中还存有纯真,那是因为其中有求生产的意志。
  
  谁思考很多,而且实事求是地思考,谁就很容易忘记他自己的经验,但是不会忘记由经验唤起的思想。
  
  尼采认为事件没有自在存在的,都是相对于某个主体并由这个主体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取舍的一组现象,“事件”意识完全是主观意识建构的产物。人类意识能够在一个意义之下,把多种简单现象联系统一起来。尼采发现无论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人们体验到的是认识的生成变化和意识的生产创造的过程。尼采提倡动态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生命和世界。那就是肯定生成运动的现象和主观意识创造性意义赋予的认识。经验现象是思想的基础,由经验现象引起思想之后,思想可以完全脱离经验现象独立进行思维活动,进入关系、价值、意义和效应等非实体意识思维状态。这种思维可以概括称之为“事态思维”,就是不追究事物和事件的本质、结构、规则、原理,而是发现事物和事件之于关涉主体的关系、价值、意义和效应影响。经验现象与事态思维是先后相继产生,如果说经验现象是世界观,那么,事态思维就是它的方法论,是人类对于直观现象进行思考得以可能的方式。
  
  5.3 本体论意义的现象
  
  尼采是热爱现实世界、热爱生命的,他对于人生的洞察和感悟细致入微,这些方面都可以统一于“现象”之中。人们在理解尼采哲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他的思想很奇怪,好像是在有意颠倒真假、善恶、美丑。其实,尼采的思想是在把由于超验的认识而倒置的世界观翻转纠正过来。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必须习惯这种“相对性的思维”.相对于超验世界来说,现实的经验现象界就是本体论意义的现象,即:现象界。尼采指出:
  
  当人们凭空捏造了一个理想世界的时候,也就相应地剥夺了现实性的价值、意义和真实性……“真实世界”和“表面世界”--用德语话来说就是:虚构的世界和现实性……迄今为止,理想这一谎言统统是降在现实性头上的灾祸,人类本身为理想所蒙蔽,使自己的本能降至最低限度,并且变得虚伪--以致朝着同现实相反的价值顶礼膜拜,只因受了它的欺骗,人类才看不到繁盛、未来和对未来的崇高权利。
  
  形而上学也是一种变相的xuwuzhuyi。当人们在意识中,认定一个超验的理想世界为更加真实的、完美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的时候,也就变相地认定现实世界是虚假的、残缺的、无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或者,是认定为不够真实的、不够理想的世界。在理想主义的光芒之下,多彩的现实世界变得暗淡失色。向往和追求理想的完美世界,会导致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悲观情绪。强迫追求超验的理想状态,会造成对现实世界的破坏。意识中的这种超验的理想世界的设定是无根基的、荒谬的,但却成为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必然理由。貌似神圣崇高、奋发有为的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世界观,却隐藏着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敌意,尼采也称其为“复仇精神”.
  
  尼采认为超验的“真实世界”只是虚构的世界,人们却被它蒙蔽,无视现实的价值而向超验的、虚幻的价值顶礼膜拜。价值设定的颠倒,导致人类的世界观的颠倒,是造成现实混乱和灾祸的根源。尼采视神学家和神学为自己的敌对面,认为神学家把价值判断颠倒了,等于在意识中倒置了人的世界。尼采说:
  
  我处处都能发掘出这种神学家的本能:在尘世(Erde)间的虚假形式之中,这是一种流传最广、真正的最阴暗(unterirdischst)的形式。凡是被神学家视为真实的东西,必然是虚假的:这几乎就是一个真理的标准。恰恰是神学家的最深层自我保存本能,禁止在任何一点上尊重实在(Realit?t),甚至禁止言说实在。神学家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价值判断头足倒置,“真”“假”概念也必然被颠倒:
  
  一切损害生命的东西在这里都被叫做“真”,一切提升、强化、肯定、证明生命,并且使生命凯旋的东西,都被叫做“假”……这也表明,当神学家借王公(或人民--)的“良知”伸手擭取权力时,我们毫不怀疑究竟发生了什么:终结的意志,xuwuzhuyi的意志在意欲权力(will zur Macht)……①尼采所说的神学,包括东方文化中主张xuwuzhuyi和禁欲主义,并且,向往超验世界的宗教。传统宗教普遍相信形而上学的、超验的世界真实存在,因此,认定所有损害生命、禁止欲望、抑制自我的认识和行为是正确的、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同时,那些肯定经验现象界和感官情感体验的认识和行为,就成为错误的、属于假恶丑一类。尼采认为这是个完全颠倒了的世界观,它颠倒的原因是形而上学造成的人们意识中价值判断的颠倒,他要将因形而上学的认识导致人类活在乾坤颠倒的世界之中,头足倒置的处境扭转过来。引导人们的意识进入现象与感觉的世界,热爱真正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有声有色的现象世界,所以,尼采要批判形而上学,但他批判形而上学不是没有根基的,而是以现实的经验现象界为理论立场和批判支点。相比经验现象界而言,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点是独断的、偶然的和虚设的。
  
  尼采看到形而上学的世界是处于静止不动、追求统一永恒的世界,而生命是生成变化的过程,那些所谓的永恒的事物只是虚幻观念。尼采说:
  
  我把它叫做恶的和敌视人类的:所有这些有关唯一者、完满者、不动者、满足者和不朽者的学说!
  
  一切不朽者--这只不过是一个譬喻!诗人们说谎太多。--而最好的比喻应当谈论时间和生成:它们应当成为一种赞扬,一种对一切倏忽短暂者的辩护!
  
  短暂性的价值:没有持久性和自相矛盾的东西是鲜有价值的。可是,我们信以为持久的事物,其实是纯粹的虚构。如果一切皆流,那么,短暂性就是一种性质(即“真理”),持久性和不朽性就只不过是假象。
  
  尼采把理性主义的理想和标准视为是反生命、反人性的,绝对的永恒不朽只是纯粹理性幻相,经验现象界是生成变化的世界,这样来说,肯定存在的生成变化和短暂特性才是经验现象界的真理。尼采还指出理性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和时间性意识,而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有时间性的,尼采说:
  
  您问我哲学家身上都有哪些特异反应?……例如,他们缺乏历史感,他们痛恨生成的观念本身,他们的埃及主义。他们以为,当他们非历史地,从永恒的观点(sub specie aetemi)看待一个事物时,--当他们把该事物制作成一个木乃伊时,他们是在向这个事物表示敬意。几千年以来,哲学家所处理的一切,都是概念木乃伊;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活着逃离他们的魔爪。当他们表示敬慕时,这些崇拜概念偶像的先生们实际上是在宰杀,是在剥制,--当他们表示敬慕时,他们把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有生命危险的东西。死亡、变化、衰老以及产生和增长,对他们来说都是异议,--甚至是反驳。存在者不变化,变化者不存在……他们全都相信--甚至带着绝望--存在者。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获得存在者,于是,他们便寻找它被隐瞒的原因。
  
  这里的“埃及主义”和“木乃伊”隐喻没有充盈的生命活力和气息,干瘪、僵硬的事物。尼采认为过去的几千年来,哲学家运用抽象概念捕捉不到动态生成的事物,只能获得静态、冰冷的概念木乃伊,抽象概念对于鲜活、生动的事物只能截取静止的状态。理性哲学家认为存在的事物一定是永恒不变的,而变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以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待事物生成变化。由于他们找不到不变的存在者,就猜想事物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在事物之中。尼采的观点截然相反,他相信只有变化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变化正说明事物处在经验现象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只存在于纯粹的超验世界。肯定生成变化的经验现象界、肯定事物的时间性和世界认识的历史感也是现象学的基本立场。
  
  尼采将形而上学称之为幽灵世界,意思是不在现实的经验现象界存在,这个形而上学有多种变换的表现方式,超验的神的世界、躲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世界和抽象概括性的整体观念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尼采说:
  
  一个离奇古怪的幽灵世界!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却知道如何乔装打扮,以一副多么庄严的姿态出现在众人的面前?这种习惯和意见的迷雾几乎独立于生活于其中的人群而存在和生长,对于通常所谓的“人”的观念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使这些对于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对于苍白的抽象的“人”--实际上是一个虚构--反倒坚信不疑;每当少数伟人巨子(如君王和哲学家)的意见有所变化,这团抽象的迷雾开始发生波动,生活于其中的芸芸众生就是一场非常的混乱和调整--这完全是因为,芸芸众生中无人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自我,使他可以走向这个自我和探索这个自我,与普遍的苍白的幻想分庭抗礼,并最终使它归于消亡。
  
  尼采发觉形而上学的观念意识的多样性表现,但都是以庄严甚至神圣的表象示人的。人们信仰和追随这些隐而不显的神的观念、本质观念和整体观念,极容易造成处于现实世界中的迷失。
  
  尼采主张人们不要盲目崇尚形而上学特性的观念世界,回到真正的自我。在意识中有“人”无“己”的认识,极其容易导致民众被少数伟人巨子所误导和利用。尼采还识破因形而上学思维,而导致的社会中的某些人的虚伪行为表现,尼采说:
  
  我们现在可以同意,善良的和仁慈的人就是好人;我们惟一要补充的是,“但他首先必须善良地和仁慈地对待他自己。”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如果他逃离他自己、仇恨他自己、伤害他自己,那他肯定就算不上一个好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是把别人当成了躲避他的自我的避难所和救命稻草:无论他看上去是多么友善,我们都不能对他掉以轻心,以免受到他的危害。--然而事实上,迄今为止却正是这种逃离自我、仇视自我,生活在其他人中间和为了其他人而生活,被人们不假思索地和愚蠢地称为“无私”也就是“善”.
  
  尼采认为善良的人首先必须善待自己,与此相反,那些“大公无私的人”,被尼采视为虚伪的崇高、虚假的无私。这不是尼采的狭隘,他的目光是入木三分的。人是非常复杂的,善恶世界也是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领域。他的意图是防止现实世界的人们被自诩大公无私的谎言家所蛊惑和利用。避免人们被空洞的整体观念所奴役。承认人都是作为个体、真实地存在的,这也是一种本体论意义的现象主义立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