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文学鉴赏论文(导师推荐阅读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19-12-09 共7875字

  文学鉴赏是一门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分析文学的特点,再进行相应鉴赏方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篇文学鉴赏论文范文,来探讨一下文学鉴赏论文的写作方法。

  文学鉴赏论文导师推荐阅读8篇之第一篇: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以艾略特的《荒原》为例

  摘要:文学作品主要为作者自身情感的集中表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对于提升阅读者的素养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当代文学鉴赏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鉴赏; 《荒原》;

  Abstract:

  Literary works are mainly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own emotions.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iteracy of reade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puzzles in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Keyword: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Waste Land;

文学鉴赏

  一、当代文学鉴赏困惑产生的原因

  当代文学鉴赏过程中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未能完全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就艾略特的《荒原》而言,《荒原》的原稿有800多行,正常发表时被删减到只剩433行,面对这种情况,艾略特表示没有任何意见,因为《荒原》这首诗创作的主要目标是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完成创作后的《荒原》所表达的意思与自己本意是否相符这一问题并不在其考虑范围内[1],因此在《荒原》刚发表时几乎没有人可以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也是当代文学鉴赏中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不懂,却恰好读懂了当代文学,换个角度来思考,作者真正想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并没有被完全表达出来,作为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处于似懂非懂或者完全不懂的状态,恰巧可以将自己的认识融入进去,从而真正认识到作品的魅力。曾经有一位观众去参观画展,参观的过程中碰到了画家本人,这名观众指着一幅画向画家提出疑问,自己经常参加画展,可以读懂大多数作品,但是画家的这幅画自己却是难以看懂,画家笑着说道:"这就对了,这幅画本来就没有想要表达的意思,正如这世界以及生活,都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处于这种未看懂的状态却是真正看懂了。"[2]大部分读者在阅读《荒原》时都表示自己没有读懂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却在这首诗内找到了自己的缩影,并深深被《荒原》所折服[3].

  《荒原》创作于1919年到1921年这个时间段,直至1922年才在《日晷》杂志上刊登。《荒原》的创作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正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丧失了对上帝以及传统达到文明的信任,充满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大量的文明建筑,随处可见的只有荒原,处于大片的荒原下人们可以理解的范围也被无限缩小[4].《荒原》的作者艾略特最早起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于1910年前往巴黎索尔本大学潜心研究哲学,因此其作品均与哲学相关。艾略特在完成巴黎索尔本大学的学习后于1913年前往哈佛大学担任助教,任教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在哲学中的不足继而前往伦敦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以丰富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可以说艾略特一生都在哲学修习中,虽然算不上一个出类拔萃的哲学家,但其在哲学上的修养也是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正是由于艾略特较高的哲学修养,其创作的《荒原》中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内容,当代学者均在哲学或者其他方面存在自己的见解,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都将自己在其他领域中的认识融入其中,导致其创作的文学作品难以被读者读懂[5].

  艾略特的文艺观均来源于其哲学观,因此其文艺观的主要特点是符合"客观对应物"理论,即特定的事物、情景以及事件的组合会引发特定等感性,从而唤起特定的情绪。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应当全面掌握可以唤起特定情绪的特定事物、情景以及事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合理选用从而准确表达自己所想。艾略特在创作《荒原》时就充分利用了"客观对应物"理论,将要想表达的思想对应到了特定的事物、情景以及时间。读者在阅读《荒原》的过程中将不再局限于文章内容的阅读,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不仅仅是作品中相关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更要深入文章内容的客观对应物中。艾略特认为作为一个诗人,需要抓住读者的大脑皮层,掌握读者的思维方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吸引读者的心智,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作品的魅力,真正做到让作品影响读者而不是读者来阅读作品,正是秉持这种创作文学作品的态度,当代文学作品的深度较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才会产生晦涩难懂的感觉,从而出现文学鉴赏困惑[6].

  二、解决当代文学鉴赏困惑的措施

  《荒原》刚出版时较多读者表示难以理解其想要表达的内容,作者艾略特给出了50余条的注释,读者借助注释进行反复阅读,纷纷表示自己读懂了《荒原》。对《荒原》存在了自己的认识。最开始人们结合《荒原》作者艾略特的文艺观以及哲学观来解析《荒原》,由于艾略特较高的哲学修养,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坚持向深层次的恐惧以及欲望方面延伸,使用神话来代替历史。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将充分理解诗中无意识、原型以及神话等方面的内容。读者经过多次阅读发现,《荒原》鉴赏方法与《金枝》以及《从祭祀到神话》这两部著作相似,三篇文章中所选用的象征手法存在相同点。部分学者认为,这两篇著作在帮助我们鉴赏《荒原》的同时会将我们带来云雾中[7].《荒原》中引用了阿梯士、阿童尼斯等神话,这些神话角色具有控制四季交替以及植物荣枯的能力,这些神话故事共同组成了《荒原》的格局以及象征语言,可以说《荒原》这一标题就来源于这些神话故事,因此在阅读《荒原》的过程中需要读懂每一个典故,充分利用起艾略特在稳重的注释,从而获取更多的东西。

  杰姆逊认为《荒原》的阅读方式可以分为通过元素来理解分析诗中代词作用。《荒原》的主要内容是水火、炎热以及沙漠。通过元素来理解需要我们充分融入到诗中,感受到诗中的干渴以及绝望,什么是处于诗中状态的我们所缺乏的元素以及如何去理解这些元素,由于这项问题的解法较多,因此选用元素理解《荒原》存在较大争议。其中得到较多数认可的是《荒原》中所表达出来的在绝望中对生命的渴望之情,即死而再生的情绪。分析诗中代词作用来理解《荒原》的时候需要从诗中的第一人称"我"入手[8],"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为枯干的树根提供少许生命。"这句话中的代词"我们"属于一个集体"'',其属于最古老且无意识的那种集体。随后一句中"夏天使我们惊讶,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卡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这里的"我们"不再是一个古老、无意识的集体,其指的一个实际的集体,即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而且我们小时候住在大公那里,我表兄家,他带我出去滑雪橇,我很害怕,他说,玛丽,玛丽,牢牢揪住。我们就往下冲。"这里的"我们"指的是一个小家庭,且家庭中有一个表兄,"我"则是玛丽,这句话将我们带入了一个19世纪末期的小女孩的家里。"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这里的"你"不特指任何一个人,可以代入任何一个角色。"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这里的我是虚拟出来的一个角色,与上面的"你"相同,不特指任何一个角色[9].《荒原》这篇文章阅读的难点就是代词的不断变化。每次代词的变化都将经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整首诗都是在这个意识形态改变的过程中完成的,有效分析《荒原》中代词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完成对这首诗的鉴赏。

  部分学者不仅仅局限于对《荒原》的基本认识,开始将重点放置在《荒原》的象征意象分析中。贯穿整篇《荒原》主要内容是"水"."水"在《荒原》中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指肥沃的土地,象征着农业丰收;另一方面则象征着以行为为代表的人类欲望。这一方面由繁殖神这一神话延伸而来。荒原中最为缺乏的就是水元素,只有获得足够的水才可以解救被困于荒原的人。当水超过一定量时将会阻断人们的呼吸路径,从而导致人类窒息而死,这是"死亡之水",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欲横流的景象。《荒原》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万物繁荣的难度较高,甚至难以实现,死亡是轮回的一部分,荒原是永远存在的。其中缺乏生机的荒原特指刚结束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方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下毫无生机的景象。除此之外,荒原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绝望之情的表现。《荒野》最后一节中"雷霆的话"以及"乌黑的浓云在集合",这两句话没有明确指出一定会下雨,但也没有明确指出其一定无雨,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左右这种状态,也从另一方面表示了向宗教求助的精神。

  对比解读也是从当代文学鉴赏困惑中走出来的一项重要方法。选择《荒原》作为例子,可以将其作者艾略特与其他作家如荷马、维吉尔、但丁、庞德以及莎士比亚等人进行比较,充分发现艾略特与其他作家之间的联系,从而分析《荒原》的独特性以及创造性。其中《荒原》原稿中有一段关于海滩的描述,后来《荒原》的作者艾略特听从庞德的意见将这一段关于海滩的描述删去了,庞德认为:"别人已经写得很好的东西,作为一名作家不需要再去重复了,应当从新的东西入手。"这也是艾略特与著名作家庞德之间的联系。由学者将《荒原》与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进行平行对比,其认为《荒原》着重表达的是生存即死亡,其中水的意象较为重要,表达了人们欲死不能的生存状态;《凤凰涅槃》则着重表达死亡中的新生,其中火的意象较为重要,表达了死而复生的欢快情绪,两首诗之间的异同通过对比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上关于《荒原》的解读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帮助读者理解《荒原》具有重要作用。

  三、总结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荒原》作为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阅读过程中不应当因为读不懂作品而懊悔,更不应指责《荒原》的作者艾略特,因为作为读者你刚进入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阶段,也正是充分了解、阅读作品的初级阶段,已经开始触摸到《荒原》的基本含义。冲出当代文学阅读鉴赏困惑阶段的途径较多,我们不能因为掌握一种解读方法就洋洋得意,认为可以将文学作品把玩于股掌之间,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掌握文学作品的本质。最为明智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不懂的时候积极思索不懂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懂了的时候则增加更多的疑问,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避免产生偏见。有效处理不懂与懂之间的关系,掌握两者的处理方法,才能够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

  综上所述,作为读者应当清楚认识到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从自身出发,掌握不同阶段的阅读态度,不断探索文学作品的本意,从而有效解读现代派文学作品,充分从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获益。

  参考文献
  [1]郑立峰。中国当代文学编写与教学问题---从孟繁华、程光炜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说起[J].名作欣赏旬刊,2017,56(05):46-49.
  [2]郑立峰。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的问题---从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说起[J].名作欣赏旬刊,2017,67(05):50-52.
  [3]房伟。在身体与政治之间的言说---评刘传霞的专著《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J].名作欣赏,2016,56(01):141-143.
  [4]刘巍,张叶叶,金世玉。历史进程下的文学思考---评《历史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研究》[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17,56(08):5-6.
  [5]齐晓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度选题论证会议纪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56(04):210-211.
  [6]刘治斌。"现代性"的扩张与困惑---"民国文学史"叙写的另一种解读[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08):12-16.
  [7]黄雅玲。精神困惑百年变迁---剖析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女性形象的变化[J].新丝路(下旬),2015,89(10):84-85.
  [8]郭恋东。论中国文坛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接受与反思[J].学术月刊,2017,67(01):117-124.
  [9]戴海光。阵痛与困惑---论中国新文学从现代向当代的转变[J].理论月刊,2013,56(08):59-62.

文学鉴赏论文导师推荐阅读8篇之第二篇:中国文学鉴赏对提升语文学习的意义

  摘要:中国文学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 蕴含着诸多的哲学思想与传统美德, 通过对中国文学的鉴赏, 能够使高中阶段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兴趣提升,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强化, 还能够使个人的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不断完善。因此,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与鉴赏对高中阶段学习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本文对中国文学鉴赏提升语文学习的意义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中国文学鉴赏的方式。

  关键词:中国文学; 文学鉴赏; 鉴赏方式;

  一、中国文学鉴赏的内容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内容丰富, 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 如《诗经》、《左传》、《国语》等儒家、道家思想以及白居易、李白、范仲淹等千古传送诗词。通过这些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不单能够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同时也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在高中文学学习和鉴赏的过程中, 主要应当从作者的写作思想、表达意境、用词造句及传世影响等方面去学习和欣赏。一是体会作者的写作思想, 所谓鉴赏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体会出作者通过文字想传达出来的思想, 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先明确作者写作的内容, 作者的写作背景, 作者写作时候的情绪, 一篇传世的美文, 其核心是内容, 通过对于内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美文多为文言文, 要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思想, 要充分的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通读、细读、精读, 准确翻译每个字、词、段的意思, 用白话文将原文翻译出来;然后要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如作者的写作朝代,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解和知晓, 同时还要了解作者当时为何有感而发写出这样的传世美文, 这对于了解和掌握文章中传达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帮助;对于作者写作时候的情绪也要通过翻译原文有所了解, 或是歌颂太平盛世, 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思想, 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情绪也能够更好的进行美文的赏析。二是体会作者写作表达的意境, 在掌握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情绪的基础上, 要通过阅读全文、翻译全文掌握作者写作时候所要表达的意境, 如苏东坡的《赤壁赋》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 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通过逐词逐句逐段的阅读能够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境与想表达的思想。三是体会作者的用词造句,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作者在用词造句方面也是非常考究, 能够通过非常简短的字词去表达传神的思想与意境, 在如苏东坡的《赤壁赋》"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 天光、水色连成一片,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四是体会作品的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文能够流芳千古, 其必然有其自身的意义与思想, 如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赤壁赋》说:"所见无绝殊者, 而文境邈不可攀, 良由身闲地旷, 胸无杂物, 触处流露, 斟酌饱满,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 即使子瞻更为之, 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 他只有忘怀得失, 胸襟坦荡, 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通过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代文学评论家对于文章的评价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国传统美文的认识和领会, 使文学鉴赏能力得以提升。

文学鉴赏

  二、中国文学鉴赏提升语文学习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分析与鉴赏, 对于高中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四个"提升", 即通过传统文学的学习、分析与鉴赏能够提升语文学习兴趣、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个人文化地域与综合素养。一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学的鉴赏, 能够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对有兴趣的诗经、楚辞、政论散文、汉赋, 近体诗、词, 戏曲和明清小说等内容的选择性阅读, 能够提升语文的学习兴趣, 从点到面, 由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对于其他各科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而能够提升学习的动力, 使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二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学的鉴赏, 能够提升阅读与分析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阅读、鉴赏过程中, 能够有效的锻炼阅读能力, 特别是对于作者词、句、段及全文的解读能够提升总结和概括能力, 通过总结和概括词、句、段、全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能够提升分析能力。以传统文学分析能力的提升为切入点, 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能力, 带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分析能力培养, 从而使学习能力综合提升。三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学的鉴赏, 能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习通常要进行充分的预习与自学, 在学习、分析和鉴赏传统美文的过程中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思想进行充分的预习和理解才能够深入的掌握文章的精髓, 在这个过程中, 特别是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查阅和掌握过程中需要运用文献查询、互联网查询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这个预习与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身能够根据学习需要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任务, 这个过程就是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 通过最后弄过传统文学的鉴赏, 能够有效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其他学科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打下夯实的基础。四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学的鉴赏, 能够提升个人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 中国传统美文博大精深, 思想深邃, 通过对于传统美文的学习不单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用词造句、传神意境, 也能够感受到作者要传达的做人思想、传统美德、处世哲学方面内容, 并且这些内容多为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对于传统美文的学习能够使自身的文化底蕴得以提升, 同时也能够丰富自身的综合素养, 使自身能够更好的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中国文学鉴赏的方式

  提升中国传统文学的鉴赏能力应有四"多".即多读、多想、多比较、多动笔。一是鉴赏中国传统美文要多读, 多读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要多读各类古文, 通过大量的阅读对于古文中的常用字、多意字有更充分和扎实的掌握;另一方面, 一篇好的美文要反复读, 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读能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思想。二是鉴赏中国传统美文要多想, 对于中国传统美文的鉴赏要多思考, 通过思考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历史背景、写作思想等内容, 为提升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鉴赏中国传统美文要多比较, 中国传统美文每个历史时期都会大量涌现, 通过同一时期的比较能够了解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 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能够更好的了解历史。四是鉴赏中国传统美文要多动笔, 通过动笔能够更为深刻、扎实的对传统美文加深记忆。同时, 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运用, 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学内容丰富、思想深邃, 通过学习、分析和鉴赏能够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 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因此, 在高中阶段加强对中国文学的鉴赏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管贤强。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课程。教材。教法, 2018, (02) .
  [2]管贤强。新文化运动时期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基于穆济波群文阅读教学的个案探讨[J].语文建设, 2018, (15) .
  [3]张晓初。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目标沿革与发展的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8, (09) .
  [4]陈红。深度学习: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 2016, (23) .

文学鉴赏论文推荐范文8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