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建立文化自信的系统工程探讨

来源:学理论 作者:周良武
发布于:2021-10-27 共6329字

有关文化自信的论文第六篇:建立文化自信的系统工程探讨

  摘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足以使我们自信的大量文化遗产,然而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自信满满的心理优势逐步丧失,认为器不如人、制不如人,最后得出"文不如人"的结论。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建立不仅仅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个系统工程,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科技、制度、理论和文化等全面发展进步基础上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来增强文化自信,解决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和内在动力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文化自信;动力;

  作者简介:周良武,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文化自信动力研究--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GD16XMK19);广东海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制度自信研究"(R17068);广东海洋大学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C18056);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我们拥有足以自信的大量文化遗产,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也确实见证了我们自信满满的心理优势。然而,进入近代后,我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坚船利炮,动摇了清廷曾经不可一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摧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累积起的精神支撑。可见,仅仅有文化积淀上的优势并不必然转变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鸦片战争的失败,我们认为器不如人,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器物救国的失败,国人在深思中又得出制不如人的结论。但是,制度救国也没有逃出失败的厄运,维新百日即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名存实亡,革命者孙中山最后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言。在器物救国、制度救国的探索失败后,先进知识分子最后得出"文不如人"的结论,从而发起新文化运动。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建立不仅仅是个文化问题,更是个系统工程,是建立在科技、制度、理论和文化等全面发展进步基础上的系统工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紧张,创新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人类社会进入创新时代。所以,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探讨增强文化自信的动力,毫无疑问是个科学、可靠的途径。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来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解决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和内在动力等主要问题。

文化自信.png

  一、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

  科技创新与文化自信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1]唯物史观认为,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所以,从文化发展的根源上看,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 经济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文化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来看,人类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用、行的需要,然后会产生政治、文学、艺术、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正因为此,马斯洛得出了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结论,低层需求得以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来说,经济发展为文化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提供了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创造了更多的文化载体,例如博物馆、艺术馆、会展中心等;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增强文化自信的硬实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其他国家发展的比较优势,促使民众对于民族精神的自觉认同,对于发展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的崇敬,产生对国家发展前途的无比自信。2021年3月,备受世人关注的中美阿拉斯加外交领域的高层对话,我国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说的那句,"美国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在网上广为流传,因为这句话道出了中国14亿人的无比自信心,而这种自信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的实力,中国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正在大幅度提升。可以说,文化自信并不是虚无缥缈、毫无根基的浮萍,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

  2.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量。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3]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发展史表明,科技的每一次巨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发展进步,大大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美国抓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电气化导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当今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机,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唯一的超级大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首先就是要实现科技创新。

  所以,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这些国家硬实力的增强可以展现出国家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国家富强又可以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国民的安全感,增强大众的国家自豪感,形成国家的巨大凝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促进民众在思想文化上对于国家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制度创新完善制度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重要屏障。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体制、制度安排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制度必然会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发展实现制度创新。所以,制度创新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重要的基础,从根本上保障文化自信。

  1. 制度创新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进步,从而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技创新具有外部性特征,科技工作者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可以无限次地使用。正因为此,这也给科技创新成果的非法使用提供了机会,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各种模仿、复制品产生的根源。科技创新的外部性导致科技创新成果产生的个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研发人员的合法权益,人们就会失去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动力。所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保护科技创新,把创新的外部性内在化,促使创新的个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西方的所有权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个人收益不断接近社会收益,从而促进了西方世界的兴起。"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4]所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者获取创新回报,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消除制度对创新产生阻滞作用需要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一定程度上是对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因为制度一旦形成也就会相应地产生与该制度相伴随的既得利益者,这些既得利益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结成利益集团,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既有利益,极力维持、巩固现存制度秩序,阻碍、反对新制度的形成。所以,为了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制度变更,用更有效率的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制度创新。总之,通过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的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广大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国家发展成就、发展潜力,从而坚定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前途的信心。这样民众内心的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更加强烈。

  3. 通过文化体制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对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部署。我们要大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化要求,遵循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破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障碍,以激发文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坚持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现实问题,满足群众文化需要;解决好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求,夯实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群众基础,推进文化大众化;按照市场化原则,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探索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破除文化发展的障碍,促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三、理论创新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文化自信与理论创新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理论创新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理论科学性的前提,可以帮助民众理性认知、了解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文化,从而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可以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促进理论创新的不断开展。

  1. 文化自信需要科学理论提供理论指导。

  文化自信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以保证对文化的清醒认识。文化自信不是文化盲信,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们只有充分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以及通过与外来文化的比较、对比,才能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感。所以,文化自信来自对文化的理性认知,而科学的理论可以为民众认识、思考和理解文化提供科学指南、方法,有助于民众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文化观念,以及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而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心态,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理论创新能赋予文化发展以正确的方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先导。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对实践指导的正确性。这种理论的正确性从深层次影响了人民心理,形成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增强了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是人民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人民大众坚定文化自信确立了正确方向。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表现,是革命精神的结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特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表达。所以,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勇于开展理论创新,始终坚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基本原则。同时,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为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四、文化创新以弘扬民族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

  虽然经济是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进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内在支撑,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所以,文化自信的增强还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因。

  1. 大力开展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种精神、智力成果,以观念形态而存在。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本民族精神和价值的坚信,文化自信也是本民族文化本身内在魅力的展现。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既包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文化,也存在腐朽、堕落的文化观念。腐朽、堕落的思想文化是国家、民族进步的腐蚀剂、绊脚石,阻碍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甚至可能导致国家民族的衰落、灭亡。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文化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相适应的,正因为此,我们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大力开展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决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文化创新以增强文化自信。

  2. 文化创新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激发发展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都不能封闭,必须开放;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不中断的文明,这种不中断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从而发现自身不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正因为此,包容、开放、兼收、融合精神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形成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和发展的途径。

  文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流动性特征,文化发展、创新的动力不仅仅来自内部,也必然来自于外部。所以,在文化发展和创新中,除了大力修好内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要借好外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摒弃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传统落后观念,借助内外两个引擎,形成双核驱动的强大创新合力。牢固树立文化开放发展理念,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虚心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有效经验;同时,也要实施主动"走出去"战略,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为国际社会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理念。

  总之,文化自信的增强既有文化本身的因素,也有文化之外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文化创新的动力是个系统,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等,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科技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物质基础,以及证明理论创新的正确性和可能性;科技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创新的资源和物质前提;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创新的技术和物质基础。理论创新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引领。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提供创新的制度保障。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当然,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其中科技创新是根本动力,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文化创新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2]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 [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周良武.创新体系视域下文化自信动力论[J].学理论,2021(10):1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