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探寻茶文化自信和茶文化复兴间的辩证关系

来源: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作者:王海亭
发布于:2021-10-27 共77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有关文化自信的论文(研究热点6篇)
【第3篇】新时代中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第4篇】基于文化自信时代藏族锅庄舞文化营销战略问题与途径
【第5篇】 探寻茶文化自信和茶文化复兴间的辩证关系
【第6篇】建立文化自信的系统工程探讨

有关文化自信的论文第五篇:探寻茶文化自信和茶文化复兴间的辩证关系

  摘要:新时代,中国茶文化具备了走向复兴的时机和条件,其复兴的根本在于确立起中国茶文化的自信。云南古树茶作为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理应为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要挖掘云南古树茶文化精华,积极做好云南古树茶教育工作,有效整合云南古树茶生态文化资源,用心培养云南古树茶茶食茶饮新观念。

  关键词:文化自信;古树茶;茶文化;复兴;路径;

  作者简介:王海亭(1978-)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Email:26955493@qq.com.;

  Abstract:In the new era, Chinese tea culture has had the opportunity and conditions to revive. The root of its revival is to establish the confidenc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Yunnan ancient tree tea shoul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tea culture. To revive the ancient tea culture in Yunnan, we should fully excavate the essence of Yunnan ancient tea culture, actively do a good job in the education of ancient tea in Yunn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ancient tea in Yunnan, and cultivate the new concept of tea drinking in Yunnan.

  Keyword:Cultural confidence; ancient tree tea; tea culture; revival; route;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新时代,中国茶文化迎来了复兴的良机。回顾中华茶文化历史,探寻茶文化自信和茶文化复兴间的辩证关系,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开辟实践新路径,对云南古树茶文化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png

  一、中国茶文化流变简述

  茶,源起中华,发乎神农,闻于周公,兴盛于唐宋,博衍于明清,渐衰于近代,恢复于新中国。一般认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 .《神农本草经》 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 (茶) 而解之[2] .鲁周公旦以 "精行俭德" 闻名于世,当时世人借茶立身正德。"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1] .唐代时期的茶圣陆羽始创煎茶法,助推了饮茶文化的流行和普及,中国方有 "茶道" 之说。煎茶法在宋代衰落后,元代以 "点茶法" 替代。明太祖朱元璋诏废 "龙团凤饼" 茶后,冲泡散形茶改变了此前 "唐时古典,宋时浪漫"[3]的茶饮文化。明清两代,创制出了除绿茶之外的黄茶、黑茶、红茶、白茶和青茶,中国茶叶六大类茶至此形成。近代中国,国力衰弱,在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下风雨飘摇、民不聊生,茶文化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积极恢复茶叶种植和茶叶贸易,为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曾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 "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4]的茶叶,随着其自身从药用到饮用、从野生到种植的制作历史不断发展,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 的中国文化理念推衍到了极致。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中国茶文化具有极为鲜明的文化特质。

  所谓茶文化,广义上可视为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关于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指从茶叶本身出发,形成的与茶有关的历史、习俗、茶艺和茶道等文化形式。中国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茶道精神有其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中国学者对茶道精神的概括虽内容各异,但又有着基本的相同点。

  林荆南以 "美、健、性、伦" 四字概括,范增平用 "和、俭、静、洁" 四字形容,程启坤、姚国坤强调 "理、静、清、融",周渝主张 "正、静、清、圆",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 "和"[5],张立文则以 "和合" 二字归纳[6],楼宇烈坚持 "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看,从茶与我们生命的状态、健康联系在一起……既可以安安静静,也可以热热闹闹,这样茶文化才会有生命……"[7]陈传照等在《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一文中,通过对不同学者茶道精神核心的阐释,将中国茶道精神核心总结为 "和、敬、美、正、清",其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关联性[8].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上天与人、物与我和我与心三方面的有机融合、辩证统一。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改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国运盛,则茶运兴。我国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我国茶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人文氛围。中国茶文化曾经的辉煌也在不断昭示今日中国茶文化的复兴,新时代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文化自信是文化的发展命脉,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前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 .从文化高度论证了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出发,中国茶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光荣传统,无论在历史的长度、发展的深度,还是传播的广度和影响的程度上,都具备复兴的基础和自信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在茶文化层面上,就是要实现中国茶文化的复兴。而中国茶文化的复兴,根本在于确立起中国茶文化的自信。

  茶文化自信和茶文化复兴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茶文化的复兴需要树立茶文化的高度自信。茶圣陆羽个煎茶法,成为中国茶道的肇始,开创出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局面,也确立起中国茶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茶文化自信对于茶文化的复兴意义重大。茶文化自信是茶文化复兴的表现形式,也是茶文化复兴的重要目标。近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另一个面向印证了茶文化自信的缺失和茶文化式微之间的吊诡关系。在此意义上,茶文化自信既是茶文化复兴的内在动力,又是茶文化复兴的目标所在。

  2020年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 "国际茶日" 系列活动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 "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10].习近平指出了茶叶发展的历史,也指明了茶文化、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具备。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90多万公顷,占全球面积的61%左右。茶产量达到261万吨,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量的45%,为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基本的发展格局。但据统计,现在全国近5亿人每天至少喝一杯茶,还有9亿人基本不喝茶;国际茶品委员会统计发现,中国的人均茶叶消耗量在世界上排名第19位,我国民众年均茶叶消费量和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的身份并不相符。历史记载中,自饮茶开始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我国民众茶叶消费量年均不足2两,至1996年超过半斤,到2017年已超过1千克,2020年有望超过1.7千克。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茶叶人均消费量持续走高,且增速明显。王岳飞预计,到2030年,中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有望达到2 500克。茶叶消费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目前国内消耗依然占很大比重,2017年消耗量达190万吨,出口量为35.5万吨。说明国内市场是茶叶消费的主阵地,如何开创全球茶叶消费市场,成为了未来我国茶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茶文化的实践来看,我国茶文化也出现了复兴的迹象。陶德臣指出茶产业的复兴主要表现在茶文化队伍的建立、茶叶机构与报刊的涌现、茶文化研究硕果累累、茶馆茶艺的繁荣和茶文化交流的活跃等五个方面[11] .我国茶文化在茶产业实践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也为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丰富扎实的文化基础。

  三、云南古树茶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古树茶,又称大树茶,特指存活百年以上的乔木茶,是我国重要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是西南山地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植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典型范例。云南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茶马古道 "滇藏道" 的起点和根基,庞大的古树茶种群见证了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据统计,目前我国古树茶 (园) 分布总面积331.191 2万亩,云南古树茶 (园) 分布总面积329.676 8万亩,占我国古树茶 (园) 分布总面积的99.54%.云南古树茶数量为5 494.67万株,占全国总数的97.828%.古树茶文化是云南文化形象的标杆与旗帜,奠定和决定了云南在我国茶产业和茶文化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价值,以古树茶为核心资源所引领的茶产业集群是云南最重要的生物产业。近年来,随着以云南普洱茶为代表的古树茶、老树茶在市场上热销,学界对古茶树的研究也开始了新一轮热潮。随着全国茶文化迎来全面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复兴也是必然的。

  (一) 古树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复兴的组成部分

  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步。云南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云南古树茶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理应为中国茶文化的复兴作出更大贡献。受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限制和经济社会文化相对欠发达的影响,云南在传承发展古树茶文化方面存在较为被动的情形。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凸显,为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证。

  (二) 借助古树茶生态价值复兴古树茶文化

  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是保护云南古树茶生态系统,发挥古树茶生态价值的当务之急。在古树茶热销的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破坏、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等多重原因,古茶树资源也正面临着威胁,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除划定生态红线、出台保护法律法规外,古树茶资源的保护还应从最基本的茶文化传承与发展入手,处理好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之间的关系。在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的过程中,将古树茶文化蕴藏的丰富生态哲学思想用于指导古树茶生态系统的保护,真正发挥古树茶的生态价值,为建设美丽云南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 通过古树茶文化的推广复兴古树茶文化

  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是整合云南古树茶资源,推广云南古树茶文化的根本目的。云南古树茶因其稀缺、高档、具有投资价值,已然成为云茶中最靓丽的品牌名片,品牌影响力和产业辐射力与日俱增。近年来,云南省提出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和打造 "千亿云茶产业" 的总目标,为云南古树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产业的发展中,整合云南古树茶资源、推广云南古树茶文化,对推动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复兴意义重大。

  四、云南古树茶文化复兴的实践路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地茶文化复兴对云南的古树茶文化复兴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以美国茶文化复兴为例,其复兴过程为:1) 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茶文化渐次涌入美国,美国人在观念上开始接受和尝试各种茶文化和茶饮食;2) 茶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带动起茶产业的发展;3) 利用互联网,助推美国茶文化的复兴;4) 通过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创新茶产品,凭借其自身文化优势引领世界茶文化潮流[12] .对云南茶产业而言,虽然更多还是扮演原料供应者的角色,但亦可借鉴其他国家茶文化复兴的经验,迎来云南茶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

  (一) 充分挖掘云南古树茶文化精华

  云南茶树种植历史悠久,古树茶占有率全国第一,是我国茶树的故乡。在长期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宗教性的古树茶文化。在本质上,云南古树茶文化与中国的茶道精神、人文精神和文化信仰一脉相承,具有一致性。新时代,要充分挖掘云南茶文化精华,要在尊重个民族地区茶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云南古树茶文化。

  1. 做好云南古树茶文化的普及工作

  云南区域内现居有26个民族,各民族的历史典籍里或多或少都有关于茶的记载。如,布朗族的 《祖先歌》 中有: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蓬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13] ;德昂族古歌 《达古达楞格莱标》 中有:在没有人类之前,从天空飘下一百零两片茶叶,单数变成51精悍的小伙子,双数成五十一个美丽的姑娘,他们组成五十一对夫妻,经一万零一次磨难后,最小的一对留在地上,他们就是崩龙人的祖先[14].此外,基诺族、傣族留存的典籍中都有关于茶的传说和故事,各民族关于茶的记载对云南古树茶文化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传承和发展好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茶习俗

  据记载,关于云南各民族的古品饮茶方法和饮茶习俗种类繁多,如傣族的 "青竹茶"、布朗族的 "腌菜茶"、基诺族的 "凉拌茶"、壮族的 "竹筒茶"、藏族的 "酥油茶"、佤族的 "苦茶"、纳西族茶酒合一的 "龙虎斗"、彝族的 "烤茶"、彝族撒尼人的 "铜壶茶"、哈尼族的 "土锅茶"、德昂族的 "酸茶" 和傈僳族的 "盐茶" 等。将关于各民族茶习俗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发展好,对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复兴十分必要。

  (二) 积极做好云南古树茶文化教育

  茶文化自信,是茶文化主体对自身茶文化的肯定和坚定,来自于对优秀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云南古树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集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和宗教性相统一的整体茶文化体系。新时代,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必须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古树茶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坚定青年群体的茶文化自信。

  1. 要做好茶学及茶文化的专业教育

  20世纪40年代,复旦大学成立的茶业组和茶叶专修科,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茶叶专业科系,对发展中国茶叶高等教育,培养、造就、积蓄人才和振兴中国茶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茶学教育全面发展,高校开始招收茶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茶学专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阶段。云南农业大学于1972年成立了茶学系,2006年成立了 "龙润普洱茶学院",设茶学及茶艺茶道两个方向,拥有 "云南普洱茶研究院" 和 "国家普洱茶认证中心".2020年,西南林业大学依托林学、园林园艺等相关特色学科,以绿色发展研究院生态茶研究中心、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分会、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等科研平台,成立了西南林业大学世界茶叶图书馆、古茶树研究中心,为云南省茶学教育和茶文化发展提供了科研平台。

  2. 尝试将云南古树茶文化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在思政课中开展云南古树茶文化教育渗透工作,不仅能为弘扬传承云南古树茶文化提供宽广的平台,也能更为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在培养青年一代茶文化意识的同时,逐渐确立其茶文化自信。云南地方有关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优势,通过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品茗兴趣,通过茶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良好茶文化传播氛围,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网络平台扩大茶文化影响面,通过茶文化教育增强青年一代的茶文化认同从而坚定其茶文化自信。

  (三) 有效整合云南古树茶生态文化资源

  中国西南山地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栽培驯化起源地,古树茶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极具特色。特别是云南以澜沧江中游为主的区域集中分布了世界上最多的古树茶、古茶园和古茶山,以及数量众多的野生茶树群落。在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有校整合云南古树茶生态文化资源,使云南古树茶真正发挥其自身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1. 加强保护古茶区的生态环境

  随着古树茶产品价格攀升,过度开发使得云南古树茶树死亡和衰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古树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古树茶的开发和利用超出了界限。具体表现为过度采摘,茶园管理不当,破坏茶树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1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云南古树茶和古茶园的保护与开发,要遵循古茶树生长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保护好大自然绝美馈赠的云南古树茶生态系统。

  2. 充分发挥云南古树茶 "活化石" 的作用

  茶马古道滇藏段,主要兴起于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是连接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两大民族文化带的走廊。滇藏段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古树茶文化复兴,可借助茶马古道滇藏段这一历史文化长廊,不断挖掘云南古树茶文化内涵,扩大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影响。

  3. 打造云南古树茶文化新平台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云南古树茶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为便利有效的新方式。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复兴,要充分借助这些新兴的数字技术,在数据监控、生态监管、质量监测和保护监督等方面,形成系统的网络数字平台,做到统一管理、平衡调度。如西南林业大学古树茶研究中心建立起云南古树茶大数据平台,能为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复兴提供了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

  (四) 用心培养云南古树茶茶食茶饮新观念

  我国自古就有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的说法。吃茶养生,以茶益寿,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在复兴云南古树茶文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茶饮、茶食的功能,用心培养云南古树茶茶食茶饮新观念。

  在传承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同时,把 "走出去" 和 "引进来" 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开放观念,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革新云南古树茶文化,做到兼容并包,培养多元、创新、时尚、自我的云南古树茶文化观念。注重在茶饮、茶肴和茶食方面下功夫。茶饮方面,在选育名茶优茶的基础上,要不断更新茶饮理念,创新茶饮形式,大力开发以茶为基质的饮料,如茶汽水、茶汽酒、茶可乐和速溶茶等茶产品,真正做到将茶饮有机融入生活之中,以茶入药、以茶入肴、以茶入点和以茶入食[16] .茶肴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内国外各种茶肴形式,结合云南古树茶自身特点,将云南古树茶业入菜,打造富有云南特色的古树茶肴。茶食方面,要坚持生态环保健康的理念,充分发挥云南古树茶 "吃茶养生,以茶益寿" 的功用,创新茶食形式,让云南古树茶食成为百姓喜爱、老少咸宜的文化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顾观光辑,滕弘神农本草经[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冈仓天心茶之书[M].谷意,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4]徐庆生品读通仙[M].厦门:鹭江出版社, 2013.

  [5]陈香白论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J].中国文化研究, 1994(3):81-86.

  [6]张立文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J]学术月刊, 1995(9):3-11.

  [7]楼宇烈中国茶道是活泼泼的[N].中国文化报, 2017-06-30(03)。

  [8]陈传照,李友仕。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 4(7):181-182.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N].人民日报, 2020-05-22(1)。

  [11]陶德臣当代茶文化复兴的五大表现[J]茶业通报, 2004,26(3):139- 140.

  [12]盛敏,刘仲华,黄建安,等。论当代美国茶文化复兴[J]茶叶科学, 2017,37(4):420-427.

  [13]西双版纳州政府中国普洱茶[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5.

  [14]赵腊林,陈志鹏。达古达楞格莱标[J].山茶,1981(2):48-53.

  [15]嘉微。竭泽而渔,云南古茶在哭泣[J]创造, 2015(4):48-49.

  [16]程良斌复兴茶道,弘扬茶德发展中华茶文化[J].农业考古,1995(2):110-113.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王海亭.文化自信视域下云南古树茶文化的复兴[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05):54-58.
相关标签:中国茶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