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剖析及培育方法

来源:传媒论坛 作者:汪孟夏 刘凤
发布于:2021-09-03 共40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大学生文化自信论文(最新推荐范文6篇)
【第3篇】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第4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讨
【第5篇】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剖析及培育方法
【第6篇】探究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文化自信论文第五篇: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剖析及培育方法

  摘要:新兴媒体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要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充分把握高校融媒体特征,让校园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的制高点。要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完善校园融媒体顶层设计;设置主题、打造品牌、落地生根,赋予中华文化时代精神和校园特色;多元互动、参与体验、有效沟通,提高受众满意度与传播影响力,真正实现文化育人,以文化人。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交融的时代,如何深刻认识融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充分利用媒体这一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一、融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融媒体的特征

  融媒体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概念,而是一个理念的集合。这个理念的前提是发展,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整合多种媒体的共同竞争力。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新兴媒体不是取代了传统媒体,媒体融合也不是简单的多种媒体的嫁接,是从“A是A、B是B”转化为“A中有B、B中有A”,进而融合为AB。

  (二)高校媒体的变革

  高校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广播、校报、官网、新闻网、贴吧、宣传板等,虽然不乏形式多样,但是时效性差、信息传播慢。随着“两微一端一抖”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虽“微”但“快”且“广”,非常符合大学生的口味。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校园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的制高点。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剖析

  (一)当代大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现状概述

  “千禧一代”已经迈入象牙塔的大门,这一代大学生从出生就享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造就的优渥成长环境。同时,他们世界观的开放程度也是历届大学生中前所未有的。可以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技术不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和单纯的仰视,而是基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客观的角度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是当今中国经历了近代屈辱史之后,摆脱“无形的大辫子”所必须的。

  (二)当代大学生践行文化自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各种观点、观念、思想和思潮大量涌入而引起的相互碰撞,使得主流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很容易在文化信仰上感到迷茫和困顿。

  (1) 对中华文化内涵认识不全面。

  践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只有对中华文化的内容有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才可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华优秀文化不仅包括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也包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是单纯对某一阶段文化的盲目自信,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所有文化的正确认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辩证的态度,寻求文明之根、民族之本、信仰之基、力量之源。

  (2) 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浮于表面。

  大学生群体总体秉持积极文明、昂扬向上的文化观。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某些片面市场观裹挟的功利至上、诚信缺失、约束缺乏等弊端,引起了一部分不法分子的大肆宣传。再加上某些居心叵测的西方发达国家把新中国前30年看成是“农业社会主义” “封建社会主义”,把之后的改革开放看成是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最好契机,在经济领域鼓吹私有化,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政治领域鼓吹“普世价值” “宪政民主”等,否定党的执政地位[2]。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缺乏准确的把握和正确的认知,从而在寻求文化依赖的时候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在中西交汇、精华糟粕交织、主流非主流交融的多元的文化浸染下,追求“快餐文化”的大学生很难对中国主流文化坚定、坚持、坚守。

1.png

  三、运用融媒体思维,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法

  在融媒体时代,只有把握融媒体特征,善用融媒体思维,通过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才能更好地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完善校园融媒体顶层设计

  校园媒体主要包括声、屏、报、网等多个媒体框架的平台。打通各个介质、平台,再造信息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播技能,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是实现校园融媒体顶层设计的关键。

  比如在国庆期间,通过校报报道师生集中收看国庆庆祝大会,其介质仍然是报纸,但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登录公众账号。这样附着于报纸上的信息就会通过公众账号里的动图、视频等形式“活”了起来,读者也可以在每一条“国庆”相关的推送下方进行交互评论,后台的精彩留言可以通过校园LED屏幕滚动播放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就使得信息本身发生“延异”。这种融合态的报纸,虽然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物理性、平面性的属性,但又是融媒体传播的一个场景入口进入另一个融媒体空间,与其他形式的信息相遇,通过公众账号与历史信息相遇,观看学校在国庆前夕举办的师生大合唱歌曲的展播,甚至可以与未来信息相遇,持续关注师生热议国庆庆祝大会,为阅兵的恢宏气势喝彩、为国家取得的成就骄傲和自豪,共同庆祝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除了融合态的校报,校园广播通过电波与听众相遇,放学回寝室途中、去食堂路上,可以轻松获取同期校园网需要传播的信息。可以说,这些媒介形态以符号的方式互相链接,呈现出非线性的交互关系,每一种媒介形态都是其他媒介的景象,每一种镜像也作为其他媒介的内容而存在。

  (二)设置主题、打造品牌、落地生根,赋予中华文化时代精神和校园特色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中华文化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大专家说家常话,更是在一代代学子身上绵延传承、历久弥新的校园文化。要基于传统、顺应时代、着眼前沿,将优秀中华文化基因与时代要求、师生呼唤、社会主题相结合,打造反映校园气息、彰显时代要求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2018年,大连交通大学将办学62年的校园精神凝练为“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大铁精神”被《半月谈》、新华网等多个中央媒体连续发文报道,又被收录在《辉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特刊“行业先锋”栏目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广大师生校友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2019年9月,学校深入挖掘特色教育资源,厚植爱国情怀,原创并演出音诗画《大铁精神》,将视频讲述与歌曲舞蹈、情景表演、群体朗诵融为一体,回顾学校与中国铁路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与新中国的交通和工业共同发展、同向同行的办学历史,重温一代代交大人继承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收获的一系列办学成果。音诗画《大铁精神》通过同一角色由不同年级学生接力传承表演的形式长期演出并不断丰富内容,将其打造成学校的文化名片,激励交大学子为“中国梦” “铁路梦”建功立业。

  (三)多元互动、参与体验、有效沟通,提高受众满意度与传播影响力

  19世纪30年代,在电视机还没有出现、更不要说网络沟通的时代,加拿大学者、传播学之父、预言家麦克卢汉就预言覆盖广泛的媒介将实现“地球村”,大众化、分众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将同时出现,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信息服务将成为必然[3]。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多向互动交流取代了传统的单向线性传输,传播双方都是能动的主体。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要从宣传者、教育者的定位转变为引导者、沟通者,注重学生的互动体验,以学生需求促进信息供给侧结构调整,使学生群体获得良好的参与感受并乐于分享和再次传播。

  大连交通大学近几年元旦都会组织同学们拍摄新年照,2018年元旦的主题是“红围巾”——追忆“五四”青年、珍惜和平年代;2019年元旦的主题是“梦想从交大出发”——为自己立一个目标、一起为梦想打Call。2020年元旦来临之际,大连交通大学组织近300名同学拍摄主题为“2020,我爱中国红”的新年照片,大家用福字、对联、红灯笼、中国结、糖葫芦、红扇子、爆竹等象征着吉祥、喜庆的中国符号彰显坚定的中华文化自信,也表达着昂首阔步迈进2020年的坚定决心。2020年1月1日,同学们在微信朋友圈以快闪的方式同时更换微信头像并在朋友圈发布“2020,我爱中国红”的新年照;同时,官微公众账号的这期推送也在全校师生的朋友圈中“刷屏”,大家纷纷点赞、评论、分享。事实证明,这种“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自媒体”形式,更能被青年人接受,更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要帮助大学生点亮理想信念的明灯,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方向一旦明确,行动必须紧跟。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一支坚定理想、坚持信念、坚守阵地的专业新媒体团队;要完善形式、丰富内涵、创建品牌、凝练特色、联手资源、增强感召、扩大受益,明确大学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真正实现文化育人,以文化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三元.论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J].思想理论研究, 2019(01).

  [3]刘汉俊以媒体融合优势,做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J]先锋, 2019(0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 349.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汪孟夏,刘凤.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研究[J].传媒论坛,2021,4(12):41-4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