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保健学论文

秧歌舞对老年女性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0 共5014字
论文摘要

  21世纪发展老年体育,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仅是一种体育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发展是世界各国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我国的全民健身热潮中,已颁布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和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0计划纲要6,都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心,5纲要6要求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并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建立老年健身服务中心,把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落到实处。在我国北方的许多城市,每天的清晨、傍晚,许多老年女性聚集在公园、广场等空地上扭秧歌。秧歌舞是一项运动量中等,以下肢弹性屈伸为主,带动腰身扭动,结合上肢的摇摆与甩动,具有韵律感和美感的娱乐性民间健身活动[1],目前已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就秧歌舞对老年女性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锻炼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为老年女性进行科学健身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邯郸市学步桥广场四周1km范围内的72名从事脑力劳动为主、没进行过系统的秧歌舞锻炼、无既往心脑血管病史、年龄在55~65岁的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建立原始档案资料,锻炼前从符合上述条件的122人中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抽取81人,流失6人,3人的个别指标超出了X?S的范围,所以有效样本为72人),平均年龄60.3岁,平均练习次数99.4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90余篇,为撰写本论文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2)实验法(自身对照实验)。根据老年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创编原则自编了一套秧歌舞,由有多年舞蹈教学和晨练指导经验的教师授课,每周4~6次,每次约60~90min,持续锻炼24周,运动中心率为110~130次/min。为了保证取得最佳效果,实验前请有关运动医学、营养保健方面的专家,对受试者作了一些营养、健身及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方面的讲座;在实验期间,除必要的家务外,受试者没有进行其它项目的体育锻炼;采用双盲法,不让实验对象和操作者了解实验者的意图,在测试前校对仪器,操作者均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试测(实验前后的测试均由相同人员完成)。

  (3)观察法。仪器使用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指定器材。测量指标为身高、体重、腹部皮褶厚度、心率、肺活量、血压、台阶指数、握力、坐位体前屈、反复横跨步、闭目单足立、简单反应时。根据所测形态指标计算以下形体指数和身体成分指标。?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体脂百分比(FAT%):先根据D=1.0709-0.00105@X(X为腹部皮褶厚度)计算出身体密度D,再根据Brozek公式FAT%=[(4.570/D)-4.142]@100计算FAT%;?体脂重:FAT(W)=体重@FAT%;?瘦体重:LBW=体重-体脂重。

  (4)数理统计法。实验前后测试数据由MicrosoftExcel数据库统计完成,采用同一批对象实验前后配对数据的t检验。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秧歌舞对老年女性身体形态的影响

  论文摘要

  2.1.1 锻炼后身高无变化

  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人25岁以后,身高不再增长,随年龄的增长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关节囊腔的间隙和骨骼的钙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造成身高的变化。24周的秧歌舞锻炼前后老年女性身高无显着性差异。

  2.1.2 锻炼后腹部皮褶厚度降低

  通过测量腹部皮褶厚度可以推算和了解人体脂肪的含量、FAT%、LBW,并评价人体的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形态学和医学意义。锻炼后腹部皮褶厚度平均下降了8.97 mm,占锻炼前的22.36%,差异非常显着,说明秧歌舞能够降低腹部皮褶厚度,减少体脂含量,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身体成分。

  2.1.3 锻炼后体重和FAT(W)下降、LBW增加

  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的重量整体指标。老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因体脂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主要是躯干部位的皮下脂肪明显增加,使体型发生变化,即表现为内胚层体型。通常肥胖的人寿命较短,体重超过正常的10%,则寿命缩短10%[2]。由表1可知,锻炼后体重和FAT(W)的均值分别下降了2.23kg和3.22 kg,分别占锻炼前的3.72%和16.41%;而LBW的均值却增加了0.99 kg,占锻炼前的2.16%,均呈现显着性差异。原因是秧歌舞运动引起的内分泌变化、体温增高均可使运动后的新陈代谢高于运动前,且至少持续1~2h,甚至更长,这是体脂减少的重要原因。而LBW不仅包含肌肉的重量,也含有骨骼、皮肤及脏器等组织的重量,其中骨骼肌占了47%。这说明秧歌舞锻炼不仅能减缓老年人肌肉的萎缩,以及内脏组织重量的减少,也可以使体内利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增强,同时减少了代谢不活泼的脂肪组织,增加了代谢活泼的瘦体重,从而改变了身体成分,达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

  2.1.4 秧歌舞锻炼后BMI指数降低

  美国科研人员认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体重指数BMI是最有用的测定体脂的方法,其与身体密度法测定的体脂的相关性为0.75~0.8,且不受身材和性别的影响,可用于评价与超重有关的健康危害并用于指导治疗。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体标准体重时BMI为22,指数在20~24为身体匀称、健康,小于20为消瘦,24~26.5为轻度肥胖,大于26.5为肥胖。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当BMI>25时,该人群中高血压、脑梗塞的患病率较其他人群高。美国癌症学会的研究资料表明: BMI值与死亡率的关系表现为/J0形曲线,最低死亡率相当于BMI为22~25,在该范围之上或之下(特别是之上)的死亡率都增加[3]。通过秧歌舞的锻炼BMI指数平均下降了0.95,占锻炼前的3.55%,且较锻炼前差异显着。在秧歌舞锻炼前,有25人的BMI的指数大于26.5,锻炼后仅有6人,说明通过秧歌舞的锻炼,使受试者由肥胖变为轻度肥胖,有效地改善了老年人的身体成分和身体形态。
  
  2.2 秧歌舞对老年女性身体机能的影响

 论文摘要

  2.2.1 锻炼后安静心率下降

  运动强度是决定运动量大小的关键因素,评定运动强度最简单而又最常见的生理指标是心率,在一定的心率范围内,心输出量随心率的增加而加大,对心泵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4]。由表2可知,锻炼后的安静心率平均降低了4.15次/min,占锻炼前的5.27%,差异显着,心率降低,说明长期锻炼使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加强,心动周期延长,心肌的恢复期延长,在舒张期流入心室的血量增多,每搏输出量增加,有利于全身的血液供应,更加适合运动的需要,同时减少了心脏的作功量,增加了心率储备。

  2.2.2 锻炼后安静血压无显着性变化

  血流外周阻力增加或血管弹性下降会引起血压升高。我国40岁以上的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有所升高,年龄每增长10岁收缩压可增高10 mmHg[5]。

  根据我国4项临床医学指标的综合分析,收缩压每降低9 mmHg和舒张压降低4 mmHg,冠心病率减少3%,血压降低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5]。由表2可知,秧歌舞锻炼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下降了2.48mmHg和1.99mmHg,经t检验,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锻炼时间短有关。常年坚持秧歌舞锻炼是否能够延缓由于年龄的增长而造成的血压升高还有待继续研究。

  2.2.3 锻炼后肺活量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系统中发生的重要变化是:肺泡体积逐渐增大,肺的弹性支持结构蜕变和呼吸肌力量减弱,大量脂肪沉积在腹腔,导致膈肌升高,降低了肺的通气功能[6]。秧歌舞锻炼后肺活量平均增加了57.6ml,占锻炼前肺活量的2.47%,差异显着。原因是秧歌舞锻炼能使呼吸加深,吸气肌和呼气肌上、下、左、右的移动幅度加大,增加了呼吸肌的力量,改变了胸廓活动的幅度和呼吸的形式,提高了每次呼吸的气体交换量,从而满足了身体各部位的需氧量,长此以往,导致肺活量增加。

  2.2.4 锻炼后台阶指数增加

  台阶试验是一种简易的评价心血管机能的定量负荷试验,主要是通过观察定量负荷持续运动的时间、运动中心血管的反应及负荷后心率恢复速度的关系(台阶指数)评定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做台阶试验时,锻炼前有23人没有做完3 min,24周锻炼后仅剩7人没有做完3 min,锻炼后台阶指数平均增加了6.1,约占锻炼前的11.25%,差异非常显着。说明秧歌舞锻炼对老年女性的心血管机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延缓了心血管系统的老化速度。

  2.3 秧歌舞对老年女性身体素质的影响

  论文摘要

  2.3.1 锻炼后握力无显着性变化

  握力主要是反映前臂及手部屈肌群的静力性力量,是上肢力量的常用指标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缔组织和脂肪增多,这些变化会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肌肉收缩速度变慢,肌肉收缩力量下降。握力也是测定机体衰老和体质状况的极有价值的指标,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握力弱的人,体质差,死亡率也高[7]。由表3可知:锻炼后握力的均值增加了0.51kg,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原因可能是这套秧歌舞下肢的动作较多,手部的动作相对较少,只是持手绢摆动和扇子的翻转挥舞,缺少较多的手指部位静力性力量练习,导致老年女性手部屈肌力量的增加不明显。

  2.3.2 锻炼后柔韧性增强

  坐位体前屈是反映老年女性的躯干、腰、髋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肌肉的活动幅度的重要指标。锻炼后平均提高了2.93cm,约为锻炼前的39.4%,差异非常显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秧歌舞锻炼对躯干、腰和髋关节活动较多,经常牵拉各关节的韧带和肌肉,使身体各活动关节软骨交替地受到加压和减压作用,使关节液由关节腔渗入软骨,引起关节软骨增厚,结果软骨的压缩性发生改变,使骨阜和骨槽变得更合槽;其次,运动中供能物质脂肪利用率增加,腹部脂肪减少,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减小,也是坐位体前屈数值提高的原因;最后,运动使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调节功能的改善,使主动肌收缩时对抗肌充分放松,降低了运动的阻力,保证了运动幅度的加大。

  2.3.3 锻炼后灵敏性和协调性增强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0,所以本文用反复横跨来作为评价老年人下肢灵敏性的指标[8]。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条件下,精确和协调地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亦指快速的应变能力,是速度、力量和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综合反映。秧歌舞锻炼后,20 s反复横跨步的次数平均提高了5.6次,约为锻炼前的36.8%,差异非常显着,原因是秧歌舞锻炼过程中,下肢的步法和路线变化较多,有效地提高了下肢的力量、速度,使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

  2.3.4 锻炼后平衡能力加强

  闭目单足立是反映人体平衡能力、位置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的指标。锻炼后平均提高了3.77s,约为锻炼前的38.5%,差异显着。说明下肢小肌肉群肌力增加,本体感觉和位置感觉感受器的功能提高了,大脑皮层对身体平衡的综合控制能力得到加强,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2.3.5 锻炼后反应速度加快

  简单反应时是反映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以及视觉的配合能力的指标。锻炼后平均缩短了0.02 s,约为锻炼前的10%,差异非常显着。说明秧歌舞锻炼使老年女性的神经系统对肌肉收缩速度的控制能力有显着提高,锻炼使手部和上肢力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

  总之,秧歌舞这种典雅、大方、热烈、欢快的活动,会让人心情舒畅,音乐旋律的变化也要求扭秧歌的人,按照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完成不同的动作,手中飞舞着扇子和手绢,变换着各种各样的队形和步法,通过肢体语言尽情地渲泄,让整个身体融入欢快的节奏之中。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医院的研究资料显示:优美悦耳的音乐可使机体分泌一种对身体健康有益的生物化学能,该物质不仅可以消除体内各器官大部分有毒物质,而且还能把人体各生理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能和耐力[9]。经访谈得知,大多数老年女性在秧歌舞锻炼后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社交等方面与锻炼前有较大改善。所以,秧歌舞这种全身性的运动和常乐的心境有益于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

  3 结论与建议

  (1)老年女性参加秧歌舞锻炼能降低体脂含量,增加瘦体重,改变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对肥胖的老年女性有减肥的作用。

  (2)老年女性参加秧歌舞锻炼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老年女性参加秧歌舞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方面的素质。

  (4)建议体育局、居委会、体协定期开设健身知识讲座,加大秧歌舞健身的宣传力度;工会和文体部门多开展系统的、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建立不同层次的健身场所,逐渐使人们的健身意识由引导型向主动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桂萍.教你扭秧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3-28.
  [2]钱铁群.体育#健康#保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87-188.
  [3]吴健.心力储备与运动能力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50-52.
  [4]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98-501.
  [5]赵家琪.实用运动生理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6-178.
  [6]田桂菊.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健心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69-171.
  [7]张健译.中老年健康与饮食[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22-24.
  [8]谭平平.体育测量与评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24-225.
  [9]宋修妮.体质对大学生患病率影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70-7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