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保健学论文

运动训练对颈椎康复的作用研究结果与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8 共447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体位姿势训练对颈椎功能的影响研究 
【引言  第一章】颈椎病运动康复研究现状 
【第二章】80例颈椎病患者运动康复研究方法 
【第三章】运动训练对颈椎康复的作用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体位姿势训练对颈椎病的改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疗效评定

  3.1.1 影像变化

  由表 1 和表 2 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61.8%,略高于对照组的 57.8%.从临床观察来看,有一部分患者影响变化不明显或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尤以对照组为多。

  3.1.2 疗效变化

  由表 2 可知,观察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

  相对于影像变化,患者疗效的改善程度更大,尤其一些患者影像变化不佳,但症状却得到了缓解,说明他们颈椎形态结构未出现积极变化,但通过功能训练,其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心肺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机体免疫力得到了增强,颈椎小关节更加稳定,因此症状大都能得到控制。观察组在影像变化和疗效统计上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颈椎功能训练配合常规治疗的效果比单一常规治疗要好。

  棘突偏斜、曲度异常和侧弯是相对较为常见的影像表现,对应日常姿势分别为头颈部扭转姿势和低头姿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常出现一些不良的强制体位,尤以不良坐姿和低头为着,开始可仅出现颈部肌群功能异常,如肌张力过高,颈项肌群僵硬至活动受限等,影像学检查往往无异常改变或仅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随着颈部肌群功能持续异常及椎间小关节受力不均,逐渐出现小关节功能紊乱、生理曲度进一步异常改变,棘突的整体或局部偏斜,钩突骨质增生变尖等表现。寰枢椎不稳和颈椎排列不稳的患者多有外伤史,但如患者后期注意不良姿势并加强运动锻炼也不一定会产生椎体失稳,在不良生活方式下,前后纵韧带、棘间韧带等颈部软组织逐步松弛导致椎体稳定性变差,活动时应力增加,椎体产生旋移、平移或滑脱。多数患者因对症状产生适应性或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以上影像学变化严重,如再因受寒、疲劳或活动不当就可导致颈项部软组织肿胀压迫神经、血管出现相应症状。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体位姿势修正首先建立起正确的日常生活姿势,包括坐、卧、站等基本姿势,然后针对患者的影像学及症状表现提出具体的功能训练方案,除基本动作之外,如曲度变直,可重点做“叉手抱头”,颈后肌群僵硬者可做颈项部肌肉的拉伸训练,椎体失稳则以颈部抗阻训练为主。通过一个周期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大都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新的动作模式和锻炼的习惯。颈椎 X 光检查可以推测患者不良姿势的发生发展历程,其变化可能因个人体质和训练坚持程度不同而与症状变化不完全一致,但比其他检查和评价方法更加直接和客观,对颈椎 X 光检查变化与疗效变化的时效性还需再观察本研究病例的前提下扩大样本量。

  3.2 身体成分测试

  由表 4,5 可知,通过 3 个月的治疗观察组身体脂肪率治疗后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变化不显着。两组基础代谢值治疗后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因饮食结构不良,如饮食偏肥甘油腻,暴饮暴食、饮酒吸烟等,再加上长期不良姿势和缺乏运动导致身体能量物质代谢紊乱,体重超标,基础代谢率降低等,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尤其是影响了体内钙、磷、铁、镁等微量元素的代谢,而这些都是颈椎结构失稳、软组织松弛导致颈椎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身体脂肪率指脂肪组织在身体成分中所占比重,比单纯测量体重更能反映身体的脂肪水平。从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身体脂肪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首先,虽然不是以减肥为目的,也没有设计专门的有氧运动内容,但本研究中所涉及动作本身具有肌力训练的内容,肌肉力量和耐力都得到了增强,相对降低了脂肪含量;其次每天有规律的活动一方面使患者养成了活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饮食不当的机会,改善了体能能量物质的代谢情况。

  基础代谢值(率)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值(率)。本研究中多数患者就诊时基础代谢值较低,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受凉之后人体自动产生热量抵抗体内寒气,相对维持正常身体活动的热量减少;②部分患者就诊时已食欲不振或饮食不当数天,造成体重下降后代谢值降低;③睡眠质量差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患者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基础代谢值降低;④有研究表明同样重量的肌肉消耗的热量是脂肪的 20 倍多,因此推测身体脂肪率相对较高的患者基础代谢值较低。由此可见,提高患者基础代谢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降低身体脂肪率,改善睡眠,调整情绪以改善内分泌系统功能。本研究设计的动作要求患者的动作必须自然而协调,做静态动作时采取腹式呼吸法,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腹部脏器的功能,做伸展性的动态动作时肺内压降低,胸廓扩大,应配合吸气,反之呼气,利于人体机能和呼吸功能的协调发展,能够起到改善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提高基础代谢值。

  3.3 电生理检测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对脑干受损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是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BAEP 记录的是听觉传导通路中的神经电位活动,反映耳蜗至脑干相关结构的功能状况,凡是累及听通道的任何病变或损伤都会影响 BAEP.

  一般认为,Ⅰ波是听神经动作电位,Ⅱ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Ⅲ波来自脑桥上橄榄复合核与斜方体,Ⅴ波分别代表外侧丘系和中脑下丘核,分别反映听觉、视觉和本体觉、呼吸功能和脑干供血情况,多数患者均表现两个或多个波同时出现潜伏期延长。

  由表 6-11 可知,治疗前颈前屈状态下两组 I、II、V 波潜伏期高于正常体位,上肢前屈状态下 I、II、III 波高于正常体位,治疗后两组各波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非正常体位下与正常体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前屈状态下 V 波,上肢前屈状态下 II、III 波较正常体位潜伏期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模拟日常生活中低头和使用电子产品的肩前屈姿势下测量相关指标。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产品首先造成颈项肌、肩背部肌群疲劳,造成局部血流减慢,如本身存在颈椎结构失稳等异常影像学表现,则极易刺激颈部周围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发生颈型眩晕。有研究表明,在相关症状出现之前,BAEP 就已经能够灵敏的检测出各波的异常变化,短时间不同体位的测试,所有患者没有立刻表现出症状加重的征象,但 BAEP 发生了变化验证了这一点。

  治疗后各个体位下 BAEP 潜伏期均不同程度缩短,观察组相对对照组更为显着。观察组患者在非正常体位下 BAEP 各波潜伏期与正常体位下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通过体位姿势训练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脑干部位和前庭神经功能,患者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功能得到了提高,脑干供血情况得到了改善,因此对不良体位的耐受力增强,即比训练前在不良体位下要花更长的时间才会产生疲劳进而出现 BAEP 的变化。

  3.4 步态测试

  由表 12 可知,两组步长、步频和步速经治疗后都显着好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在步长和步速上好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步态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本体感觉和视听觉等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压迫支配与步态有关的肌群神经或产生下腰部、下肢疼痛而影响步态,经治疗可得到改善。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脊髓型颈椎病与步态异常的关系,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椎管狭窄可直接压迫颈髓,临床表现为颈部不适、四肢感觉异常,病程较长可产生废用性肌肉无力或者萎缩,至步态失衡。临床中发现,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也可因局部神经肿胀、脊髓缺血或脑脊液循环差导致局部脊髓营养不足等因素影响颈椎部脊髓的正常功能,短期内产生类似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患者为了克服下肢肌肉功能异常,本体感觉和视听觉的部分丧失,出现了步态异常,一般表现为步速减慢,步长和步宽增加。脊髓受压或供血不足时间越长,恢复速度和恢复程度就越差,如患者不加以重视,步态异常就可能引起下肢运动系统功能异常的代偿性改变,一种错误的动作模式就可能代替原本可以恢复的行走功能,反过来加重颈椎病症状。

  除了药物消肿和改善供血等常规治疗之外,体位姿势功能训练从几个方面对影响步态的各个因素加以干预,首先通过静态平衡训练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功能,如叉腰站训练足底本体感受功能,帮助感知调整身体姿势以维持稳定状态下的正确站姿,分腿坐训练骶髂关节的本体感受功能,因其是下肢力量传递给躯干的必经之路,又是身体姿势和步态维持的关键,训练关节位置的感知能力以使患者在自然放松状态下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正确坐姿。其次通过动态协调训练,增强患者视听觉、本体感觉和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功能,改善关节运动的精确性和肌张力的调节功能,使下肢步态的非对称性明显改善,动作的完成质量更高。

  3.5 讨论

  颈椎的功能包括 3 个方面:第一是支撑功能。寰椎与枕骨相连接,与 2-6 颈椎共同支撑着头部、后背和肩胛。二是保护功能。颈椎椎体通过小关节、韧带等软组织相互连接,构成的神经、椎动脉和脊髓的通道,并对其形成保护。三是运动杠杆功能。颈椎位于脊柱最上端,是头、颈、肩胛部活动的枢纽,完成颈部屈伸、旋转和侧屈等动作。从重要性上来说,颈椎功能也可以从以上 3 个方面来排序,首先颈椎必需保证拥有足够的稳定性来起到一个“全身杠杆”的作用,即能够以颈椎为轴,使人体头、颈、上肢、后背的活动有一个稳定的支撑点。其次拥有稳定性之后才能有效抗拒来自外力的冲击,从而保护对人体非常重要的脊髓及神经、血管等组织。最后才是颈椎的运动功能,没有了颈椎核心的稳定性,过于灵活的颈椎活动可能更容易压迫到周围神经、血管,甚至因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等因素压迫脊髓,产生更严重的后果。颈椎功能不良又可能导致心肺功能、本体感觉功能、颈部运动系统等多系统功能障碍,因此颈椎功能的恢复应在保证颈椎本身功能增强的前提下,通过改善患者新陈代谢、运动能力和平衡协调能力间接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

  有鉴于此,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姿势和动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核心稳定性。保证脊柱在做任何动作时都能始终保持稳定;第二,强调动作完成的质量。即动作无论时间长短,难易不同,都必须保证动作的正确性,否则视为无效动作。第三,强调整体的协调性。即动作应是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完成,动作完成后无不适感和疲劳感。第四,反对任何以增强颈部关节灵活性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如“摇头晃脑”、“米字操”等。本研究为每一个接受训练的患者灌输以上理念,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患者了解自己的颈椎功能处于怎样一种水平,并能掌握一些方法自我改善。

  本研究通过体成分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步态分析分别从身体脂肪含量变化,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等方面评价体位姿势训练对颈椎功能的影响,证实在颈椎病的康复治疗阶段,体位姿势训练能够有效改善颈椎功能及与颈椎功能相关的人体其他系统功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