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理想目标及基本思路

时间:2016-04-21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本文字数:586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设计发展探究
  【第一章】新时期建筑创作问题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建筑创作(设计)机制的演化及现状
  【第三章】建筑创作的实态调查
  【第四章】市场经济特征影响建筑创作机制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建筑创作行为及特征研究
  【6.1 - 6.4】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理想目标及基本思路
  【6.5  6.6】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创作机制体系的建构
  【结语/参考文献】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筑创作机制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建筑创作机制体系建构
  
  6.1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创作机制体系的发展趋势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30多年的转型过程来看,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争主体多元化和市场需求多样化成为发展变化的主流。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目前的建筑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建筑创作方面,过去的计划体制下,建筑创作局限于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等等狭义设计内容,其它有关项目决策、策划、可行性研究都由生成部门制定、实施。实际上建筑师的建筑创作只局限于图纸和计算机屏幕上。而目前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全球一体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条件下,建筑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包含了决策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文科学等等学科的统一。目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建筑创作呈下列特点:
  
  1、建筑创作精品意识逐渐深入大众。
  
  改革初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过程导致建筑设计也是粗放式的发展。其结果造成建筑质量不高,城市环境恶化。
  
  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倡低碳生活和绿色生态就成为一种需求,这个需求已经由原来的某些专业组织的目标转变为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的理念和行动,它的实现与每家每户的生活紧密相关,彻彻底底的走进了老百姓的家庭。
  
  随着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树立精品意识,设计靠科技含量、靠产品开发、靠品牌与信誉占领市场,通过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来创作“绿色低碳型的精品建筑”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2、建筑创作协同作业方式继续深化。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多专业、多工种合作形成的产物,任何一个成果都离不开各方面的全力配合,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合作甚至会延伸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将世界的引进中国,把中国的引导到世界,建筑创作和创作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个国际化的合作态势,建筑创作协同作业方式在横向和纵向的不断加深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更大的平台,成为实现建筑创作梦想的地方。
  
  3、建筑创作专业化细分趋势明显。
  
  劳动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也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专业细分创造了十分良好设计基础条件,便于摸清建筑物的特殊设计要求和使用规律,有利于建筑设计单位形成有效的技术专长和增强竞争力。
  
  4、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逐渐成为首要任务。
  
  企业品牌的长期运营所积累的设计思想和经验、创造性的、高质量的知识体系,客户关系等,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品牌、设计思想、设计经验、公共关系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作为稀缺的、不可模仿的这些能力,是目前建筑创作的核心竞争力。
  
  5、设计思想市场化。
  
  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追求投资效益为原则,把设计作为一种商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在设计竞争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成为设计好坏的试金石[21].
  
  6.2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创作机制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典型的建筑创作过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建筑创作方法和最终的建筑设计成果。对于建筑创作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建筑设计整体环境的优劣。目前建筑设计及创作面临是如何解放思想,克服创作上的“千篇一律”、“涉及面小”、“小而全”、“散则乱”的局面。
  
  1、存在片段性。
  
  经过对传统模式的详细研究,我们发现,传统模式从逻辑结构和设计主线上来讲,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陷。这些模式不能代表完整的设计阶段。只涉及其中的某些部分显然难以有效的统计全部创作信息,无法确保设计的全面性,设计目标不明确,无法完成对设计质量的控制。
  
  2、缺乏变通性。
  
  在创作阶段中某些部分和程序过于僵化,变通性不足,很难满足现今社会和业主对紧跟市场变化,动态创作和管理的要求。在综合性、高难度和复杂程度高的项目面前,显得准备不足,只是通过某些个人的能力去应对,缺乏多种解决预案的准备,碰到问题再去想办法解决的做法很难将事情做好,更无从谈起从容应对,同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设计人员的创造能力。
  
  3、及时性差。
  
  现代建筑设计潮流发展较快,但目前这些传统模式不能及时提供市场需求,或不能跟上市场的变化,传统模式仍拘泥于建筑功能的组合、平面、立面的对应,以及根据平面和立面对应效果图的绘制。传统模式过于专注于对设计结果的应用性,往往忽视市场发展趋势,从而使设计成果无法获得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设计质量的下降。
  
  4、缺少深度设计。
  
  建筑师往往追求实际效益,力求设计过程的“短、平、快”,两天一个方案,半个月一套施工图,创作过程往往采用较为低级的过程模式,经常采用模仿、复制、转移等较为简单的设计手段,造成设计水平难以提高,不能按照科学的态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6.3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创作机制体系的理想目标
  
  6.3.1追求建筑创作过程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建筑创作当中的感性与理性是一对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托的统一体。不论是建筑创作的各个要素,还是影响建筑创作的各种因素,均可归纳为两个基本系统,即建筑创作的理性系统(如环境、功能、技术、经济等)和建筑创作的感性系统(创作灵感、创作激情、艺术风格、个人审美)。而决定建筑本质特征的便是理性和非理性中感性因素。纵观现代建筑史,每一次建筑设计理念的更迭,新的建筑思潮的涌现,无不是两个基本体系相互斗争的结果。一旦社会生产技术条件、生活物资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对建筑空间、建筑环境的要求便会日益迫切并且更趋复杂。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建筑设计中的理性和感性应该是平衡的统一体,偏袒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建筑创作过程当中,理性与感性的结果是与建筑设计过程的性质密不可分的,设计是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本身具有理性与感性性质特征。这同时也造就设计结果具有感性与理性特征。
  
  建筑师通过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精神情感的感性体验,形成指导建筑设计的理性创作模式,往往离不开感性思想的指导。它的根基在于设计者自身的感性体验。如果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或常用这种模式去发现建筑理论和制定相应规则,那么这个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个创作者也是没有创作生命力的。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在创作优秀作品时,其思维往往是理性中有感性,感性中有理性,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从而为建筑创作带来鲜活的生命力。齐康先生主持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的设计(图6.1)就充分的将感性和理性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表达出强烈情感的传世之作。将感性的纪念广场作为立面,以一种沉重的心灵压迫和震动去拨动每个人的心弦。以理性的手法运用到设计中,以空间环境大小、空间质量表达意义和情绪,运用大量建筑设计手法表现恰如其分的表现感性体验[19].
  
  6.3.2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建筑创作过程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显着的特征。建筑历史的发展,也是一部建筑创新的历史,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掘和调动人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是建筑设计行业最终发展的根本目的。
  
  现阶段国内建筑创作的原创性和高品质的成果比较少,通过研究证明,这是与当今设计主体所采用的创作过程模式息息相关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建筑都达到非常高的创新标准。戴复东教授给《建筑设计的艺术思维》一书中的序言中说道:“建筑设计工作是一种牵涉面广、综合性强、可变性大的复杂工作,是将各种各样需要与各种各样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结合起来的工作。它可以有两个层次,即一般性的设计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后一种就是建筑创作。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1995年首都建筑设计方案选》中曾把建筑设计过程分为以下几类:1、设计重复别人表达过的观念,却手脚笨拙,一知半解。2、在总结他人概念的基础上有隐身和发展。3、建筑创作充分体现了好的理念,但被公众冷落。4、设计表达了对建筑艺术的一种新观念,但被社会接受。
  
  虽然追求创新性是设计师们心中的理想,但是这并不是创作的所有,建筑设计还有一些满足实用性的功能要求。应该说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同一般性的建筑设计同样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反映到建筑创作过程模式中可以看出,事例模仿型和分析综合型模式的创新能力是最低的,创新能力最高的是猜想分析型和抽象反馈型模式,这意味着我们在平时的建筑设计工作中,遇到具有引起建筑设计水准向前发展,提高人们生活审美情趣的设计任务,承载着功能创新(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任务,我们可以尽量选择那些能够成功达到目标的创作模式。
  
  6.3.3追求达到高品质成果的建筑创作过程
  
  谈到如何创作出建筑精品时,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费麟认为,精品的概念是有一定标准的,精品建筑应该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被广大群众所认同的。精品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精品建筑除了要有一个好的构思外,还有解决许多功能技术问题。他认为,人们可以去刻意追求精品,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来设计精品。这对建筑师很重要,建筑师不能认为有个性的建筑便是精品建筑,而精品建筑不一定非得显得很有个性[8].
  
  精品建筑必定拥有完美空间、较为完美的建筑造型,同时具备合理的功能、建筑色彩协调及空间比例均衡、传承历史文化等诸多要素。这些精品建筑的设计要求整个建筑创作过程必须是完整的,从建筑设计任务开始,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的工作是充分的,设计条件分析、研究是充分的,设计概念、设计目标的确立是合理的、设计问题的展开是完备的,设计综合是全面的,设计结果是完整的。包括在中期的方案调整、施工图绘制以及现场反馈环节都是科学的。这些都是完成一个精品工程的必要环节。这也需要多种建筑创作模式通力合作,放弃单独作用,利用各有优势,完成最终设计。
  
  另外,创作精品建筑的设计过程,一定是有清晰的、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保证精品建筑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有较为清楚的查阅记录,便于建立完整的设计档案。
  
  6.4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创作机制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6.4.1建筑创作过程改进的基本思路
  
  建筑设计有着比一般艺术创作更为庞大与复杂的目标体系。建筑设计创新虽然是设计师们心中的理想,但是这并不是创作的所有,创作还包含着其有别于建筑创新的其他目标,比如满足建筑的实用功能、经济功能、美观功能。即使是美观上的目的,也是满足大多数人的视觉感受,但不美观的建筑并不意味着不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具有创新性的建筑与普通的一般性建筑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也同时也表明了,我们不能扼杀掉作为普通或者低级的一些创作过程模式,而是要对他们进行相应改进。以便适应新形势下建筑设计发展的需求。
  
  6.4.2建筑创作认知风格改进的基本思路
  
  不能抓住建筑的内涵,就不能进一步的进行高层次的设计方法,从而导致设计水平低下。因此提高创作人员的设计认知水平,避免一些不良的设计习惯,是改进建筑创作认知风格的基本思路[30]:
  
  1、创作人员应将强化创造性思维和强化素质教育提到同等高度,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理论素质是创造力的源泉与保障。
  
  2、创作人员应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注重培养和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思维流畅,同时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准确性,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产生链锁反应,善于掌握建筑内在规律,不循规蹈矩,思路及时变换。
  
  3、创作人员应注重个性的挖掘和培养,注重个性的塑造,培养美感和感知的敏锐性。保持好奇心,强化观察力,训练注意力的灵活转化,增加对问题缺陷的灵感程度。同时不受别人的思想左右。
  
  4、创作人员应进行多维的训练,注重多种模式的转换训练,不能总是拘泥于一种设计模式。掌握设计模式的过程应从低级阶段逐渐向高级阶段过渡,逐步提高创作水平。
  
  5、创作人员应在工作中多进行创作过程模式的实践,实践往往会提供更丰富、更具体的机会激发人的思维,发挥创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各抒己见、相互激发,以利于良好的创作风格的形成。
  
  6.4.3建构理想的动态建筑创作过程的基本思路
  
  在建筑创作过程当中并没有完美无缺的设计模式,希望通过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设计过程模式,把建筑创作纳入一种固定的过程中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亚历山大曾经在1971年就称:”把设计者纳入思想框框而使设计成为不可能,这全部事实已经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拖延时日的错误。反对严格坚守过程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着名方法论研究专家勃罗德彭特通过对设计过程的深入研究后也认为[9]:想建立一种一劳永逸的顺序,运用这种顺序就能自动引致正确的答案的想法是错误的。并且他在《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一书中只引述别人的设计过程模式,而从来不提出属于自己的设计过程模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伶伶教授关于设计过程模式的问题便阐述也非常透彻:对建筑创作过程基本规律的学习,使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对建筑创作过程建立起总的认识,并通过建构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要点和原则方法来指导初学者逐步掌握建筑创作的过程方法。原则和方法必然是宏观层面的和建设性的,建筑创作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决定了具体到不同的设计项目,原则的坚持和方法的运用必须随机应变[10].
  
  因此,我们可以依照总结出来的建筑创作的工作要点和原则方法,根据当时建筑设计的实时环境、设计要求、外在限制、内在因素、设计评价、设计反馈等等建立实时的、动态的、灵活的建筑创作过程模式。一是对探讨”新时期“创作精品建筑的建筑创作过程模式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我国加快市场经济的建筑市场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利用各设计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建筑创作过程的经验。
  
  建立动态理想建筑创作过程模式,首先依循处理-生成-检验的逻辑的建筑创作一级主线,这条一级主线是建筑创作主体达到良好设计目标的一条完整行为链,该行为链包含了建筑设计的几个重要步骤,对设计条件的处理、设计方案的生成和对设计结果检验的过程。
  
  在二级主线上,是与一级主线对应的设计问题处理环节,以发现问题、寻求解答、确定解答为完整行为链。从而完成对设计问题思考、比较、搜索、求解、解答等主要步骤。
  
  在三级主线上,与二级主线步骤对应的是以设计条件分析、设计限制认知、设计目标形成为组团的发现问题环节。以设计构思、设计发展、设计综合为组团的寻求解答环节和以设计评价、设计优化、设计决策为组团的确定解答环节。
  
  最终,在三级创作行为链的主线上,加入经过改进建筑创作模式,并实施动态的互动,从而形成动态的、合理的、理想的建筑创作过程模式。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