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我国建筑创作(设计)机制的演化及现状

时间:2016-04-21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本文字数:607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设计发展探究
  【第一章】新时期建筑创作问题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建筑创作(设计)机制的演化及现状
  【第三章】建筑创作的实态调查
  【第四章】市场经济特征影响建筑创作机制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建筑创作行为及特征研究
  【6.1 - 6.4】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理想目标及基本思路
  【6.5  6.6】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创作机制体系的建构
  【结语/参考文献】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筑创作机制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我国建筑创作(设计)机制的演化及现状
  
  2.1我国建筑设计机制演化简述
  
  2.1.1中国古代的建筑行业概况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以周朝为基础发展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到战国时期已有了明确的比例尺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开始使用“材”作为标准模数制,使得当时建筑的主材木构架,无论是在施工还是设计中都加以规范化,不断总结经验,由此诞生了一本叫做《营造法式》书籍。到了清代,已经不单单是在木结构方面实行标准化、规范化,随着建筑设计、施工的不断发展、进步,标准化、定型化扩展到门窗、栏杆、须弥座、屋瓦,还有非常多的装饰花纹等等。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始终坚持沿用千年的建设模式:在工匠中选出技术过硬,对施工流程非常熟悉的人员,也就是都料匠,由他来全权负责工地施工。他按照现在称做业主的要求,全程负责设计、采购、雇工以及施工组织管理,对于雇工进行传、帮、带,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提高。就连故宫的设计施工也是这样。
  
  2.1.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概况
  
  到了近代,我国建筑设计引进了西方的理念和方法。随着1866年“洋务运动”,我国工程界的建筑师逐渐的成长起来的。民国3年,即1912年,由三会合并的中华工程师会,改名为中国工程师学会,1927年由庄俊先生和其他建筑师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改称建筑师学会,这些工程界的建筑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考证以及科学的测绘工作,从此以后,我国建筑界有了自己的队伍,他们是现代建筑设计人才,他们搞实践和理论历史研究活动,成立了建筑界学术组织团体。
  
  在二十世纪初,首次诞生了建筑设计的概念,中国几百年的封闭状态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使得外来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大量的“洋风”建筑形式进入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一方面采取“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态度,对其显示出来的卫生、文明、合理与舒适大加赞赏,形成内心的崇拜。另一方面则是感情上的盲目排外,这种矛盾心理时至今日仍隐约可见[26].
  
  2.1.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筑设计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1953年-1957年我国的首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规模浩大,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史无前例的[27].无数苏联专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原封不动的将苏联的体制模式搬过来套用,摒弃西方的成熟经验,在此期间诞生了中国现行的建筑设计机构生产经营体制[27],生产经营模式照搬苏联模式。诸如私人或公私合营建筑事务所的模式均被取消,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室的模式成形。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在北京设计了十大建筑,其中就包括着名的人民大会堂。设计建造过程也是举全国之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的力量。
  
  中国建筑设计院特有的几种形式的形成:
  
  1、为适应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建筑工程部所属的设计院均改为工业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完成了向工业体制的转化[27].如机械部院、化工部院、航天部院、电子部院等等。
  
  2、当时的国内行政区域在中央和省区之前划出大区,如华东、中南、东北、西南、西北等等行政区划,而这些大区的设计院却一直遗留至今,如西北设计院、西南设计院、东北设计院等等。
  
  3、高等院校设计院:为更好地在实践中指导和锻炼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高等院校开始逐步设立建筑设计院。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立设计室,随着规模不断变大,文革后期更名为建筑设计院。而其他着名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华南工学院等亦是如此。
  
  4、许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陆续续成立自己的设计院:1953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1955年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成立等等[27].
  
  5、地区、县的设计室:绍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77年)、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等[27].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就是一台大的机器,而建筑设计就仿佛是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设计院从来就没有市场竞争这个概念,他只需要建立大规模或者小规模,各专业齐备的设计院,专业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电气、工艺、经济等[27].规模较大的千人左右,规模小的只有几十人组成。针对一般为民用或工业建筑可以进行比较完整的建筑设计,虽然规模不一样,可是具有相同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且此模式一直延用到今天,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2.1.4 1979年后的建筑设计行业机制改革
  
  苏联体制的模式一直被我国的建筑设计管理体制纳用,主要以体现综合实力为己任。无论设计院的规模有多大、资质高低,全都办成行业领域内的综合性设计院,所有专业建筑、结构、机电、工艺、概预算各式专业等等,衡量各设计院实力的标准就是人数。在计划经济时期,设计任务有固定的来源,根本没有竞争意识,这种建筑设计管理体制的弊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则不尽人意,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激情。
  
  1、建筑设计院的资质等级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所以单位就聘用相当多的固定员工,可是当生产任务不饱满时,设计院的负担就会显得相当沉重,大的方面讲对于社会,就变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2、无论大院还是小院,专业配备齐全,这就造成了各院业务不精、专业不专的现象很普遍,遇到传统项目时无明显缺陷,可当遇见新技术或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项目时,就显现出很多的弊端。
  
  3、无论大院还是小院的差异就是人员的构成规模,这就导致了在承包过程中,非技术性的压价、不平等竞争屡见不鲜。
  
  4、建筑设计院,建筑专业和工艺等专业,他们经常直接与建设单位打交道,通过与市场的直接接触,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27],但其他专业,与建设单位打交道的机会较少,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接触市场,这就造成了其他专业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比较薄弱,也就形成了建筑单位内部市场意识不均衡,这对于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缺乏凝聚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就意识到建筑工程行业的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筑设计行业体制的改革,以此提出若干新的举措,主要有:建筑工程设计招投标;打破旧有体制、领域和区域的划分,开展广泛合作设计;将行政事业体制改为企业化管理,打破大锅饭,增强企业活力和生命力;增强横向和纵向的技术交流,大力提高设计单位的创作水平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的增强和改变了建筑创作的水平,克服了设计行业所存在的明显弊端。
  
  2.2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环境及建筑创作过程现状简述
  
  2.2.1目前我国建筑设计流程现状
  
  从建国后到现阶段,分析国内的建筑创作机制的发展和过程,大致可以将建筑创作流程分为两部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1、宏观层面建筑创作流程
  
  所谓宏观层面建筑创作流程,包括了项目的全过程,从最初的项目起源、项目策划、概念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投资计划的编制[28]、建筑施工的指导和现场的服务,以及对项目的总体跟踪和评价等等。
  
  国内的宏观层面建筑创作流程包括的内容反映在下面的阶段中: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建筑策划→设计工作→建设准备→建设实施→运营准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使用运营→后评价[23].(图2.5)
  
  2、微观层面建筑创作流程
  
  微观层面建筑创作流程是在建设项目立项后,由建设方委托设计单位根据规划条件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各阶段建筑设计并在施工中配合完成建造建筑物的过程。如图2.6所示[错误!未定义书签。, 4-9].2003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规定“1.0.3条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那些技术含量相对简单的民用建筑设计工程[23],如果在签订的合同中,明确提出不做初步设计,那么经相关单位批复,该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图2.6)
  
  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建筑设计行业中把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等等阶段,叫做“二阶段”或“三阶段”.这表明了建筑设计编制文件成果,它是有很明确的设计流程和顺序,建筑设计和建筑创作是受到这个环节制约的。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将建筑创作流程划分为七个阶段[23]:
  
  1、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包括从项目的前期市场调研和策划、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提出和批复、项目立项、规划条件的确立、前期的设计草案等,这个阶段决定建筑开发目标,并根据相关的条件确定项目成果的定位,在资金准备、投入和控制提供依据,最终确定项目的实施方向。
  
  2、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设计项目由甲方提出设计要求,建筑创作人员结合拟建建筑与气候、场地、环境、城市规划要求等,针对建筑物的平面功能、立面造型和空间组合进行创作,通过分析-概括-综合-提炼-结论这一过程,最终将创意具体化。这一阶段除设计深度要满足规范要求外,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由创作人员发挥。
  
  3、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是工程建设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也是项目决策后,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方案设计阶段的成果以及各项要求和资料得出的可实施的设计成果,包括有图纸、说明、主要设备及材料表和概算,是项目建设的基本依据。
  
  4、技术设计阶段。通俗的说就是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的后续深化,对相关的涉及各专业的技术问题最终敲定方案,进一步对各个细部的尺寸和做法、设备工艺的明确,引导各专业完成相互调整,为施工图阶段做好准备。
  
  5、施工图设计阶段。是设计阶段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造阶段的开始。这个阶段要求提供详细、准确、能够为下步的建造提供指导的成果,包括各个专业的图纸和说明以及相关的细则和文件,涵盖从总体到单体的各个部分。
  
  6、监造阶段。在建造的过程中对实现设计的建筑性能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因其他因素而影响设计意图的表达和实现。服务内容有:设计的解释、优化、变更;现场技术指导和现场工程例会等等。
  
  7、后期阶段。是建造结束阶段和建成使用的前期阶段,是建筑设计过程的终点,也是建造和使用的分界点。可以通过后评价来对前面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通过最终的检验和检测完成最终阶段的定量判断,形成的结论将为后续使用中的维护和维修提供依据,同时也将最终反馈到后面进行相类似工程的设计阶段中,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数据和经验教训。
  
  2.2.2现阶段建筑创作过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的设计管理体制确立于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设计管理体制也随着他们在不断地改变。最开始被管理的部门,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国有的企业,他们大多数是在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他们成为国家基本建设的主要力量,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基建任务如雨后春笋,飞速增加,随之而来社会很多企业设计部门相继成立,许多有能力的单位相继办起了设计部门,部门性质基本上都属于集体所有制,到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发达的城市,办起了试点的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另外国外的一些有一定实力的设计人员,以及公司陆续参加进来,就造成了设计管理的对象、内容、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
  
  与此同时,投资体制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市场经济从诞生到发展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设计管理工作中不断地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表现来看,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鉴于管理水平不到位,强度不够,市场出现严重的混乱状态,主要表现为设计人员干私活,有些单位仅靠提供图章、证书,有的甚至提供图签等等,而建设单位肆意压价,有些建设单位拖延设计费用等,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严重的影响了工程设计质量,扰乱了正常的设计单位竞争和生存的正常秩序,破坏了遵纪守法的设计单位发展的良好环境。
  
  设计单位内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司空见惯。设计质量不精细,出现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质量问题,甚至有些因为内部管理不妥当,竟然屡屡发生质量事故。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赶工期,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员工技术培训和进步提升,设计成果粗枝大叶,质量把关不严格等。建筑设计创作中,不按正常设计程序办事,一味追求形式主义,找不到对中国现代化得探究方向,走弯路。加之大批境外设计部门,采用各种不规范手法涌入中国市场,更加速了我国设计市场的无规则可循的混乱局面。
  
  2.3小结
  
  总结下来,主要存在以下四点:
  
  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创作为旧有的机制所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创作行业的机制变化不大,虽然有了一些喜人局面的出现,但是基本格局还保持着原有的面貌,还不能适应新的市场条件下的要求。设计院仍然是专业齐全、建筑创作的环境不突出的旧有模式,虽然工作配合起来简单方便,适合充分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但是这种运作模式,建筑师会受到双重约束,一个是来自甲方和市场,另一个是单位本身约束,难以充分发挥建筑创作人员的激情和优秀作品的问世。目前这种状况,优秀的设计无从谈起,它就像工厂里车床上的产品,属于流水作业,每个项目都按专业比例分给各专业,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从各自独立,这种氛围对于建筑创作者来说,很难去深入的探讨相关问题和进行相关方面的创作[3].
  
  2、缺乏良好的建筑创作机制影响各阶段的按计划实施
  
  一个好的设计机制对于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和建筑设计的各个专业的进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确保各阶段、各专业的设计优秀率,最终一定会有一个精品建筑的出现。而目前多数设计院中设计创作人员严重缺乏工地现场实际经验,在细节设计的处理和把握上与工程实际脱节,与施工技术和施工效果脱节,但是在目前的机制下,这些问题往往很难反馈到设计人员的下一步工作中,甚至于设计人员并不把这些问题当做问题来进行改正,想当然的认为是其他人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势必导致建筑创作很难在品质上得到突破。
  
  3、建筑创作理论的缺失成为建筑创作的盲点[23]
  
  建筑创作理论研究起步晚、积累少、成果少是我国目前的基本状况,这种状况也限制着创作人员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当遇到要求高、难度大的设计项目时往往感觉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大多数设计人员创作理念还是盲目跟风,在方案设计初期缺乏对相关设计问题的一个全面了解,片面的去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还经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以上不够良好的循环状况在设计过程中时有发生。
  
  4、缺乏对建筑设计流程严格的要求
  
  目前状况下,在建筑设计流程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的前提下,在建筑工程项目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建筑设计流程中的阶段缺失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而经济效益的追求,建筑追求目标的偏差更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何纠正这种状况,确保建筑设计流程统一性,是建设精品建筑的必要条件。
  
  本章阐述了我国建筑设计体制演化过程,以及现阶段国内的建筑设计环境及建筑创作过程现状,分析了建筑创作流程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目前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和造成的危害,从而进一步凸显出当前经济体制与建筑创作机制的矛盾和不相适应性。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