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东北解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30 共5087字
论文摘要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体育存在许多独特之处。本文搜集整理这一时期东北体育发展过程,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与审视,着手军队、社会、教育等鲜明的入口点,探索东北解放区体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历史地认识东北解放区体育的发展,并在追踪历史的过程中思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 军队体育活动:创新性服务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后,革命军队改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个解放区中开始了自卫战争,我军主要开展新式整军和大练兵运动,而军事体育是大练兵的主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我军各部队在解放区内以大练兵形式组织活动,因此也称为“解放区大练兵体育”。“解放区大练兵体育”的目的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它是在“根据地国防体育”的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解放战争三年中,战局变化迅速,带动解放区变动也较大,当时的地方民兵和野战军身处大练兵的热潮中,曾开展过以军事项目为主的体育活动。它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如为了配合实战的需要,各部队开展了手榴弹投准与投远、限时武装越障碍、射击等过硬本领。广大官兵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创造出种种练武的方法,如在大砖上挖握槽代替石锁练臂力,拉硬弓练臂力,手腕绑沙袋投弹,脚上绑沙袋连跑跳等,还有很多练武器械,如沙袋木马、练武桩等。这既可以增强官兵的体质,又可掌握过硬的杀敌本领,体育运动直接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特殊作用再一次充分显露出来。

  陆军方面,体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空军也独具特色、另劈蹊径。1946 年 3 月 1 日,成立我军第一个航空学校,即东北民主联合军航教导总队,除进行飞行、领航、机务训练外,还继承了我军历来重视体育锻炼的优良传统,1947 年接着成立一支由飞行员、领航员、机械员组成的篮球队,他们的球衣还印有“Linibudw”的字样,常开展一些友谊比赛,之后在 1948 年又组织成立了空军排球队。从空军的体育锻炼可以看出,空军除了常规的体育比赛外,还注重对体育文化的保存与体育主权的维护。

  军队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翔实,对于磨练官兵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体育文化主权的维护对当时混乱的东北地区日伪军、警察、宪兵起到很好的区分效用,进一步贡献了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特殊力量。

  2 社会体育活动:全面性贡献生产

  东北解放较早的是旅大地区,其体育开展情况可作为解放区的一个典型代表。开始时体育活动只限于节假日进行,有些工厂还不重视体育,直到 1948 年,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体育活动逐渐开展。1946 年春,旅大有足、篮球队 24 个,其中市民组织的队占半数(工人球队中有中长路、港铁等 4 个队,知识青年8 个队)。到秋季举行“八一五”“九三”球类比赛时,已经发展到足球 28 个队,篮球 26 个队,排球 16 个队。1948 年 9 月,旅大行政公署主持召开了三天的“旅大首届运动大会”,有 65 个队(内有男工 17 个队、女工 8 个队)930 人参加,运动会分学生组和工人组,并专门安排了一些适合工人的竞赛项目,如织网接力等。到 1949 年旅大地区曾召开过九次群众性的体育大会,有球类、田径、器械操、游泳和水球等各项目的比赛,参加者 99%是单位职工和学生,此外还有一些织网比赛、跳绳比赛等游戏项目,并且还培养了一批女子裁判员。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旅大地区的社会体育活动在参加数量、群众层次、运动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扩展,并且贴近工人生产建设,将工人与学生很好地团结起来。

  同一时期的哈尔滨在体育方面也不甘落后,从 1946 年解放到 1949 年共举办过 4 次全市性的运动大会,大规模的运动会共举办过 10 次(有一次是工人运动会,有一次是中苏青年学生联合运动会),并举办了两次游泳比赛和两次滑冰比赛大会。群众体育运动的普遍性,加深了解放区人民对体育的理解,同时带来一些积极的体育影响。

  如旅大首届体育大会后,规定每两年召开一次,选择适合工人的项目,并奖励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形式结合运动表演,使运动员和群众对体育为劳动服务的观点得到极大认可,同时通过举办与工人生产、生活结合的运动会,拉近劳动群众与体育的距离。东北解放区的群众体育,使得体育真正成为了人民大众的活动,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性,少有锦标主义和选手体育的缺点。群众团结基础上的体育盛况是东北解放区体育的独特魅力,也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借鉴的长处。

  3 教育体育活动:阶段性有效倚重

  共产党“七大”指出:“为提高解放区人民大众、首先是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培养大批工作干部,必须发展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同时又指出:“在八年抗战中,广大知识分子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今后的斗争中,他们将起更大的作用。因此,今后的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从广大人民中培养各类知识分子干部,并注意团结和教育现有一切有用的知识分子。”

  党的教育指示为东北解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由于东北地区青年长期接受的特殊正统思想,包括对满族的信仰和蒋介石的盲目崇拜,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教育侧重于思想的更正与巩固。教育改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想改造阶段(1945.8.15-1948.8),主要是明确思想目标,建立干部学校式的“革命熔炉”,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方式军事化,文体生活生动活泼;二是新型正规化教育阶段(1948.9-1949.10),主要是加大文化课比例。

  第一阶段对青少年的思想的更正,东北解放区从干部教育抓起,在解放初期,实行的“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成立了各种干部学校,其中有东北军政大学,卫生干部学校和训练班等,各省、县均有,如 1945 年 11-12 月辽北省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等。这些学校和训练班的文体活动是生动活泼的,一般每周都要开一次文娱晚会,集合时各队互相拉歌子,回到寝室时唱歌子。还经常配合中心任务,自编、自排、自演文娱节目。另外对顽固分子进行报告大会类军事化教育,新青年则参加大会巩固思想,很少接触文化课。由此可见当时的干部学校体育活动是深入生活的,发挥大家的创造性集体表演,用体育活动拉近群众距离,逐步帮助人们认清历史。

  第二阶段随着革命形势的转移,体育教育工作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1948 年夏秋,处在全境解放前夕的东北解放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已开始转移到城市;要求教育要做长远打算、建立正规规制度、增加文化课比重。这在 10 月 10日东北政委会颁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有明确的阐述,并规定了如下一些中学课程的比重:文化课占 90%、政治课占 10%;师范课程,文化课占 70% -75%,业务课占 15% -20%,政治课占 10%;其他职业学校原则上规定文化课与业务课共占 90%,政治课占 l0%。文化课包括:国文、历史、地理、数学 ( 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 )、自然科学 ( 分植物、动物、矿物、化学、物理 )、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等科。

  综上所述,不管是在教育的哪个阶段,体育都如影随形。从起初的军事化学习方式,到后期的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育都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这在东北大学体育卫生系可窥见一斑,它是东北解放区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1948 年春,东北大学由佳木斯市迁移到刚刚解放的吉林市,起初没有文学院、社会科学院和自然科学院,体育卫生系是在吉林时增设的,隶属于自然科学院。

  它的学生来源,一是曾在东北旧高等院校体育系、科学过体育的学生,一是相当于高中毕业并具有一定体育专长的青年学生,都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根据他们的体育技术水平和文化程度,编为两个年级,一年级 14 人,二年级 12 人。开设的课程有:社会发展史、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外语、体育行政、体育概论、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法、裁判法、卫生学、病则学、生理、解剖学、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舞蹈、游戏、滑冰、滑雪、民间体育和教育实习等。

  1948 年 11 月 19 日长春解放了,1949 年 1 月 3 日北平解放了。旧东北大学、旧长白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全部迁回长春,成为东北大学三部。1949年 5 月,吉林解放区的东北大学迁校长春。这时旧东北高等院校由京迁长的广大师生回到了东北大学怀抱。体育卫生系除本科外,还增设了专科,学生由 26 人扩大到 150 多人。系的领导力量和教师队伍也大大加强了,这时杨钟秀教授任系生任,还有教授、副教授任教,如程登科、范廷瑞、杨纯福、刘长春、庞英、王迪光、鞠兴绶等。从东北大学体育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窥见东北解放区的学校体育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军事化改造思想的阶段,而是随着革命形势进行改良,成功转型的背后是东北解放区因地制宜的结果。

  4 文体活动:融合性同步发展

  解放时期的东北,文体活动很多都是不分家的,它配合生产建设,在东北解放时期甚是繁荣,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的方面。

  文艺之余,间或体育。在解放时期东北着名文艺团体的业余活动中,体育占有很大的比重,如 1949 年东北文教队与东北文工团排球比赛,采用的是九人制,连当时的作曲家也积极参加,并且还是主力;东北文教队还到农村,在实践中学习,练习东北秧歌等传统的体育项目。

  体育之余,间或文艺。当时的运动会有很深的文艺身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着实有部分原因是受文艺影响,比如在 1947 年“五四”青年节,在市教育局领导下,哈尔滨举行了解放后第 2届体育运动会。全市大中小学校都参加了,出场表演和竞赛的人员达 9000 多人。这次运动会共分两部分,首先是大秧歌、大秧歌剧、秧歌游行竞赛,其次是包括各项目的体育竞赛。两千多名大、中学生集体表演了新民主主义大众体操 ( 模仿工农兵混合动作)。这次运动会拓宽了大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如各校扩充了体育设备、增加了体育项目,并且促使之后的活动由学生会或校文娱部、体育部先后主持,展开了部分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

  文体兼容。在《东北三省革命文化史》中对轰轰烈烈的群众文艺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每逢喜庆节日就载歌载舞,群众业余生活丰富,附带的书店和报刊业逐步兴起,人民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丰富的文艺娱乐活动含有明显的体育性质,比如学生秧歌比赛映射到大街上集体表演,再如学校和训练班的文体活动生动活泼,一般每周都要开一次文娱晚会。再如文教队创立的农民《庄稼舞》《工农兵舞》等娱乐活动,既有浓郁的东北娱乐风味,又有民间的体育色彩。

  喜庆的文体活动,使得东北解放区群众对体育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增强,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结合东北民间文化展示了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构成了解放年代东北的革命文化史。

  5 体育组织:时代性改革创编

  东北解放时期,体育组织根据时代需求,开展适应性的体育工作,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的区域侧重、体育团体实际效应以及运动队的创造性糅合。

  解放时期的东北体育除了开展实际性工作外,在理论上也做了大量的功课,如从 1946 年解放到1949 年,举办了四次体育研究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方面批判了旧的体育观点,研究了新民主主义的体育方向,另一方面创造了各种工农兵舞,如劳动体操、生产操、农作舞,还有专门针对胜利的革命形势的新体操等,提高了体育工作者的政治业务水平。但是在注重生产建设的解放时期,体育团体在理论方面重视的是体育的大方向,并未注意到体育资料的保留,在体育文物保留方面缺乏重视,组织的军队、农村、运动竞赛的后期资料是比较少的。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当时的体育文物总共只有 16 件,其中军队体育 8 件,机关体育 4 件,农村体育 1 件,运动竞赛 3 件。

  实践性工作开始重视体育团体发挥的应用效应,如抗战胜利后,1947 年重建东北体育协进会,并且重新组建了一支体育代表队,参加上海举办的旧中国第 7 届全运会;1948 年 11 月,旅大地区曾进行一次体育团体登记,清洗了一些不太好的私人团体,体现了对体育的改造。这对东北解放区体育权利的维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团体性组织还包括当时的运动训练队,这些队伍有较明显的特殊时期特征,如 1948 年组建的哈尔滨市政府篮球队,该队主力是税务局的干部,还有财政、房地、城建等局的干部。这支篮球队成员还有田径运动能手,娄广礼是省运动会百米纪录、范世杰是东北第 1 届运动会跳高纪录创造者。在人员配备上强调多元化,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政府部门体育组织以干部为基础,带动各界精英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个领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

  6 总结

  通过对东北解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向心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真正的人民大众的体育,不管哪个社会层次的体育活动,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性;同时解放时期东北的体育根据自身特点,在于创造性为战争服务,在于重视体育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在于教育中划分阶段型落实,在于文体活动之交叉融合,在于体育组织之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整体上因陋简陋,小型多样,坚持经常,充分使得东北解放区快速转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层面,并且为新中国建国初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经验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