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民国时期女性健美思想的中国传播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0 共625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民国时期女性健美运动探析
【绪论】 民国时期女性健美思想的中国传播研究绪论
【第一章】女性健美拉开帷幕的时代条件
【2.1 2.2】传统社会与晚清民国的女性生活
【2.3】民国时期的女性生活
【3.1】女性健美在我国的兴起
【3.2】女性健美的推进发展
【第四章】探析推动女性健美发展的原因
【结语/参考文献】民国健美女性风行的原因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一、 概念界定

  "健美"一词是"健康"和"美丽"的合成词,指建筑在健康基础之上的身体才会拥有傲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健美的女性,指女性不仅拥有康健的身体,健康的卫生与生活习惯,同时拥有诱人的身体曲线美与美丽的心灵。女性获得健美的途径很多:第一开展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体操等;第二进行健美运动,如日光浴、器械运动等。

  通过锻炼,不仅可以到达强身健体、强国保种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收到形塑女性独特身体曲线美的效果,从而使女性走出"病态美"的阴影和困扰;第三对于女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因为康健的女性身体才是其魅力的必要保障。本文讨论女性健美的概念较为广泛,不局限于专门的女性健美运动,也包括女性身体的卫生保健、精神面貌与内在气质的培养。

  "审美意识"不仅包括大众对女性新形象的审美,同时也包括女性自我的"发声"即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本文探讨的审美意识变迁是在健美女性兴起之后引发的社会连锁反应,展示从清末流传下来的传统女性形象到民国新女性形象的变迁历程。由于女性健美受众的局限性,故审美意识变迁只是当时社会风尚变迁中较小一部分的缩影。
  
  二、选题意义

  随着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清王朝的统治随即宣告覆灭,代表着传统与守旧的思想和社会风尚也因失去附着的土壤而江河日下,西方新思潮与文化的传入使得古老的中国愈加散发着朝气和光芒,健美的思潮得以传入中国。

  20 世纪 20 年代末,起源于德国的健美运动开始传入中国,由于受到当时环境的限制,只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的少数人当中开展开来。1930 年,有"中国健美运动第一人"美誉的赵竹光倡导成立"沪江大学健美会",从此沪江大学便成为中国健美运动的"发源地",培育了一批健美运动的爱好者和传播者。赵竹光先后创办健美杂志《健与力》和《健力美》,介绍健美运动方法及女性卫生保健常识,刊登健美男性及女性的照片,推动中国女性健美运动的展开,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报刊杂志---《申报》、《北洋画报》、《玲珑》等争相为女性健美大造声势。1935 年 11 月 15 日,《申报》在头版上用整个版面宣传关于女性健美的电影---《健美运动》,同时连载刊登关于女性健美的卫生保健方法及医药知识,其中还有女性保健药品的出现;《北洋画报》连载刊登"女性健美术",并对健美女性加大报道的力度;作为一本以女性为读者的刊物,《玲珑》也刊登"女性健美与运动"的关系、健美女性保养术等。所有这些报刊,在社会上起到了舆论导向的作用。

  "9.18"事变爆发,迫于报刊舆论的压力,社会开始重新反思传统的"束胸、小脚"楚楚可怜的女性能否担负起历史重任-"振兴中华、强国保种",由此大众发出呐喊"如果女性没有健康的身体,哪里有美丽可言,更何谈养育康健的新国民".传统女性的地位与形象遭到质疑与挑战,一贯以牺牲女性健康为代价的"束胸"、"裹脚"的审美装束在"天足"、"天乳"的"健美女性"面前黯然失色,女性的生理卫生与疾病防治也得到了较大的重视,社会逐渐抛弃了"病态美"的女性,取而代之的是外在健康、内在美丽的女性新形象。

  本文以各报刊杂志的报道为切入点,研究女性健美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影响。女性作为近代以来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群体,其生活方式、习惯及审美意识一直被男性为话语的群体所掌控,在报刊的操控下女性群体成为关注的焦点并主动突破阻碍,主动"发声",兴起了赋有女权色彩的健美运动及健美观念的普及,并由此引发社会连锁反应。

  本文拟解决四个问题,第一,何为健美的女性;第二,社会力量如何以报刊为阵地,完成了女性身体形象与社会形象的建构过程;第三,健美女性风行的原因及社会影响和局限性;第四,通过女性健美,管窥社会审美意识变迁的微妙过程。

  三、研究现状

  (一)女性健美的研究现状。

  就笔者所见,目前学界研究女性健美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其一,女性健美运动的历史发展脉络。杨世勇在《中国健美史略》中对中国健美运动的发端和发展做简要概述,尤其详述历届健美比赛开展的情况,主要针对的是男子健美。卢晓文在《中国现代健美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对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复苏的健美运动展开论述,从社团组织、比赛规模、参与人数等方面论证女性健美得到长足发展。当然中国的健美运动不是本土运动,最初是由美国传入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龚建音的《试述健力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一文分别从国外健美运动器材设备的演变、健美运动的前驱-先道、国外健美运动概况等方面对健美运动的起源做详尽的论述。汤景山和毛永新则在他们的基础上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健美运动的发展历史做窥视。李晶的《女子健美百年回叙》简要叙述女性健美身材的变迁,从 20 世纪 20 年的"魔鬼身材"到 90 年代的"流线形体"探析时代对女性健美的线条和形体审美观的变迁。

  其二,中国女性健美的主要发起人及其历史功绩。作为中国健美运动第一人的赵竹光编撰《健美之道--中国健美运动开山人赵竹光经验谈》、《怎样使你健美》、《十五年来的体育生活》、《体育史料(第一辑)》等着作,总结了自己多年练习健美运动的心得与体会,之后又出版锻炼之法的着作,如《健康之路》《颈部锻炼法》《胸部锻炼法》《腹部锻炼法》等,具体介绍了各种健美运动的步骤和方法,对两性健美运动以及思想意识的普及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刘淑娟的《中国健美第一人--赵竹光》一文中,就赵竹光在中国健美运动推广和普及方面的贡献做了较为简要的概述,陈江的《主编我国第一份健美杂志的编辑家》则主要介绍赵竹光创办《健与力》、《健力美》杂志的历史功绩。简·托德的《女子健美运动之父》一文就世界女子健美运动的开创者--麦克法登对世界女性健美运动的推动作用做了详细的论述,他以《体育》杂志为阵地,同传统的女性观念展开斗争,宣传女性锻炼身体和塑造完美体形的重要性,为世界女性健美运动的展开奠定了重要作用。

  其三,女性健美对女性生活的冲击及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康民强的硕士论文《民国女子日常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以都市女性为主体》的第四部分中对女性追求健美的时代风采展开论述,《申报》《北洋画报》等刊物介绍女性健美的标准,并以健美女性的图片及广告作为宣传的媒介,倡导女性抛弃"病态美"的封建审美观,大胆追求"健康美",凸显女性意识的觉醒;何楠的博士论文则主要对《玲珑》杂志刊登的女性健美观念深入剖析,探寻 30 年代都市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有的论述则以《北洋画报》和《玲珑》的封面照以及刊载的女性照片入手,探寻女性健美的兴起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影响,陈艳的《"新女性"的代表:从爱国女学生到女运动员-20 世纪 20 年代《北洋画报》封面研究》一文,就《北洋画报》封面女性照片从传统女性转向女学生及女运动员这一微妙的变化中,探寻女性健美的兴起使得时代对于女性的审美趣味的变化,从而揭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柳迪善在《新女性-《玲珑》中的明星文化及女性意识》中,同样分析《玲珑》杂志刊载的"新女性"照片,从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个角度阐释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下其形象开始走向"健美和独立".《开历史先河的上海女子体育运动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文中,论者简要探析上海女子体育与女子健美间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原因,内容精湛,很具启迪。

  四、现代以来女性健美运动中实践运动的技术层面问题,该问题针对现代女性健美方法进行论述。1996 年罗苏文编撰《妇女与近代中国社会》一书论述 19 世纪末期妇女废缠足,实行脚的解放,革命性的变革不仅推动女性文明的演进,更为 20 世纪开始的女性健美运动埋下伏笔。

  2003 年台湾学者游鉴明主编的《无声之声(Ⅱ):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1600-1950)》中《近代中国女子健美的论述》一文,以 1920-1940 年的健美言论为讨论焦点,从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首先论述健康美何以成为当时中国女性美的标准以及健美标准如何确立,其次探究论者以何种方式让女性健而美,并从中认识当时女性的生活习惯与健美为他们带来何种意义,最后总结社会大众对健美的期待。该文是有关女性健美的一篇重要论文,对笔者受益匪浅综上所述,以往关于女性健美的研究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直接研究较少,相关研究或是语焉不详,或是失于全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专题类研究可再造女性史研究的生长点,通过与社会观念的意识形态、文化多元化结合,进而体现时代变迁。

  (二)女性身体研究现状。

  20 世纪末,西方史学界开始将身体史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他们普遍的接受笛卡尔的二元论观点,即"身体和心灵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彼此之间没有互动,至少没有重要的互动",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身体"被划归为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而"心灵"被划归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疯癫与文明》(1961)《事物的秩序》(1966)《规训与惩罚》(1975)《性史》(1976)等着作相继出版,打破了笛卡尔式二元论划分,将"身体"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研究,进入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范畴,"身体史"研究得以深入发展,他从医学、精神病学、犯罪学等方面出发,将身体与权力的运行结合起来,拓宽身体史研究领域。继米歇尔·福柯之后,海外身体史研究可谓视角新颖,成果丰硕,最具代表性的有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代表作有《实践理论概要》、《区隔: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他认为"一切社会只需都在系统地利用身体和语言能储存被延迟的思想这一倾向",因此在他的社会学理论中,将身体纳入其中,并寻求了身体和心灵的统一;英国学者布莱恩·特纳的《身体与社会》一书在批驳笛卡尔二元论观点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等跨学科知识,力图把身体从基础的医学层面提高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在海外学界的影响下,大陆和台湾学者也致力于此研究领域的开发,并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总体性研究和专门性研究两个方面。在总体性研究中,大陆翻译较多的西方论着,200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身体史话》、《身体思想》、《身体意向》、《身体与社会》、《身体与性属》、《身体与情感》、《西方文化中的女性身体》,之后华龄出版社推出了"生理人文系列丛书",包括《婚配自然史》、《乳房的历史》、《男根文化史》、《接吻的历史》、《老婆的历史》、《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史》,这些译着的出版不仅弥补了国内身体史研究的不足,更为使得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素材。国内方面,台湾学者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 近代中国的身体的形(1895-1937)》一书很具有代表性,该书将"身体"作为一种符号,从国家化、法权化、时间化与空间化四个方面分别探讨了近代中国身体的复杂演变趋势,传统史料重新整合,使得原来看似不相关或者被忽略的众多因素拥有了众多绵密的联系,开创了身体史观下重新认识历史的窗口。此外还有杨念群的《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也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作者在考虑文化和政治两因素下,以医疗社会史为线索探寻中国近代身体政治的演变,对"病人"具有的民族主义含义做出重新定义,角度新颖,极具开创性。

  专门性研究方面,身体史和性别史结合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女性身体史的专题性研究取得的成果颇多,国外学者费侠莉、高彦颐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果,其代表作分别为《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闺塾师-民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和《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译着也在近年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疼痛的历史》、《哭泣: 眼泪的自然史和文化史》、《搞笑: 幽默的文化史》、《死亡文化史: 用插图诠释130 年以来死亡文化的历史》、《尴尬的气味: 人类排气的文化史》、《洗浴的历史》、《沐浴的历史》、《头发的历史》、《世界文身史》等着作,不仅丰富了身体史研究,更拓宽了其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

  国内方面,台湾的研究较大陆超前,早在1997年中央研究院就在"疾病、医疗与文化"读书小组的基础上改组成立"生命医疗史研究室",1999年该研究室召开"健与美的历史研讨会",这次会议正是从性别角度探讨医疗史和身体史交流的一次尝试。学者李贞德在此领域研究成果颇多,1999年发表《从医疗史到身体文化的研究--从"健而美的历史研讨会"谈起》,该文总结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以美丽为参照范畴,运用医疗、宗教、军事、美术、商业活动等领域的资料,以医疗化和性别等角度探讨与健康相关的议题,2008年出版的《女人的医疗史》,该书从女性生育文化入手,介绍求子、怀胎、分娩的方法,避孕、堕胎的手段,重建中国妇科医学的药方及其论述;2012年她的《性别、身体与医疗》一书视为女性身体史方面的又一力作,论文集主要从性别化的身体观和医疗化两个角度,主要涉及性与美的欲望,但大多关注的是产育的母体。

  大陆方面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段炜的博士论文《晚晴至民国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论者就晚晴到民国时期女性身体嬗变的两条历史轨迹展开论述,一为由"家"到"国"-"男性化"---"女个人";二为由"家"到"国"---"男性化"---自然化的历程,程亚丽的《从晚晴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

  一文,则是以晚晴到五四为时间节点,考察女性身体被现代社会话语想象与建构以及女性身体在文学中被叙述的过程,将女性身体符码化、国家化、权利化、革命化,而吴茵的硕士论文《微观权利下的女性身体与自我认知建构》中,将福柯的"权利对身体的规训"引入,考察女性在消费文化的微观权力场域内主动或被动完成的身体改造,将女性的身体建构在了权利的范畴中。2011年两篇博士论文关注的女性身体,曾繁花是以民国报刊为研究对象,对女性的生理现象、身体健康以及女性医院和女医生的产生做详细阐述,而杨斌从体育学角度研究当前女性身体塑造与追求美的现状,进而为当代职业女性的健康做参考标准。2008年肖学周编撰《中国人的身体观念》,该书不仅对西方学者的身体意识有所梳理,而且对中国人的身体观念和行为模式阐释独到,但研究的问题相对泛泛。2011年王晓丹的《历史镜像---社会变迁与近代中国女性生活》一书,以女性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重构为出发点,论述了女性身体、教育、婚姻、就业、参政、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嬗变过程,内容全面,历史画面感清晰。

  对于女性身体的嬗变引起的审美变迁中,2008年郭海文发表《20世纪中国女性美演变的文化阐释》一文,将20世纪女性美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女性健康状况、衣着打扮等的变迁条分缕析的论述时代审美意识变迁,杨斌则通过对女性身体美及其发展历史的梳理体现男权审美意识主导下对女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影响。

  综上所述,以往女性身体史的研究多数以从历史纵向角度阐述各个不同时期女性身体微妙变化,以此来彰显男权强加给女性的性欲意识及女性挣脱枷锁的自由意识。而对于时代激荡变迁的近代中国,女性身体变迁引发的审美意识变迁则相对关注较少,同时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角度,视为本研究空间所在。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女性健美在当时社会并不普及,健美的真实含义及观念并不深入人心,受众面相对较小。国难当头,加之各大报刊对女性健美的宣传报道,综合国内外的时局背景,梳理各大报刊对女性健美的报道,试图对女性健美完成身体及社会两层含义的建构,并对这一微小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局限性作"文本"层面的分析,得出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性。

  本文采用图像分析与文本分析相联系,个案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6 卷 59 期《健与力》杂志,4 卷《健力美》杂志,还有《申报》、《大公报》、《北洋画报》、《图画时报》、《东方杂志》、《女子世界》、《妇女生活》、《家庭良友》等报刊中的图像及文本相联系的方式,对女性健美的图景及健美观念及知识的传播予以分析,再通过个别女性健美电影的上映、健美女性的典型形象、女性健美团体及比赛的出现再现当时女性健美的真实图景,展现当时社会风貌的变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