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浙体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5-30 共5369字
论文摘要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高校通过艺术教育这一载体,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体育院校在高校中文化辨识度高,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促进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体育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将有助于贴近学生实际,彰显体育特色,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浙体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师资情况、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学生认知、艺术社团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国内文献及浙体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自编教材。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学生调查问卷。以2012届“3+2”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竞技体育、五年制运动训练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发问卷180份(毕业生共计190人),回收问卷175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171份,有效率97.7%。

  1.2.3专家访谈法。对浙体院教学处、体育系负责人、艺术教育课程任教教师进行调查,通过访谈取得了一手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1.2.4实践法。组织浙体院艺术教育教师实践教学。

  2、结果与分析

  2.1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2.1.1师资情况。承担浙体院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有9位,均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其中40~45岁3人,30~39岁2人,30岁以下4人;硕士学位5人,硕士在读4人;职称结构合理,副高职称4人、讲师3人、助教2人。很多都是兼上艺术教育课程的,原从事的专业分别为文学、历史等。

  2.1.2课程开设情况。目前列入浙体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诗词赏析、奥林匹克文化、现代体育礼仪、体育绘画、健美操、形体舞蹈、演讲与口才、跨文化交际概论、运动背景音乐知识与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课程。均为选修课程,每门课程选修学分数为1分,要求至少修满艺术课程学分2分才能毕业,符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各课程均有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奥林匹克文化》等课程已建设成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2.1.3教材建设情况。艺术教育课程优先选用优质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其中《现代体育礼仪》课程自编教材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奥林匹克文化》教材获2010年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013年8月正式出版。

  2.1.4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及感受。根据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得知,浙体院各专业学生对艺术类课程都比较感兴趣,对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解。对于上过艺术类课程的毕业生来说,普遍认为学习艺术鉴赏知识对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有帮助,愿意多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根据调查,7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艺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不可或缺。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27%的学生认为艺术鉴赏并不能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部分学生的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艺术基本知识,对艺术的概念较为模糊。

  各专业学生的认识有明显差异。

  调查中有37人(22%)在高中阶段选修过艺术教育课程,而134人(78%)没有选修过音乐、美术等类似课程。在对浙体院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调查中,由表2得知8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其中18%认为很有必要。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认识,认为很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都占36%,与其他专业认为有必要占绝大多数的情况迥异。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认为艺术是旁门左道,不实用,对艺术课程的学习采用敷衍应付的态度,只求拿到学分。

  论文摘要

  从调查得知,学生愿意主动购票去欣赏现场演出和明确表示不会去的比例相当,一半以上的人如果有免费的赠票或朋友邀请会去接受艺术熏陶。调查表明,相对而言学生喜欢音乐会等胜过参观美术展。

  2.2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

  从现状分析,浙体院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已初步构建,但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有些甚至是短期内无法根本解决的。

  2.2.1课程体系定位不够明确。以影视鉴赏、声乐鉴赏等课程为例,由表3可知艺术教育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归类不够统一,说明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定位不够明确。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2.2.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目前浙体院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专职少,兼课多;学历、职称层次尚无法与专业课教师队伍相比。“因人设课”的现象不可避免,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摸索阶段,不能形成具有适应本校和体育行业特色的课程结构。艺术专业毕业的仅有2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艺术教育师资的评价不高,认为师资力量很强与强的仅有9.9%和16.5%,而认为一般和不太强的高达35.2%和8.8%。

  2.2.3忽视学生需求和兴趣,课堂吸引力不足。在教学实践中,艺术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承认满堂灌的情况时有发生。课程设置存在较明显的“知识化”倾向,习惯于从“知识化”路径考察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总体设计和措施保障不够,实际形成了偏重理论知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较忽视学生需求和兴趣,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调查得知学生对浙体院艺术教育课程质量的总体评价一般和不太好两项相加占到了44.5%。

  学生认为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位的是内容过于乏味,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占了31.4%;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是设施过于陈旧和师资过于薄弱。

  2.2.4开设学期不甚合理。目前浙体院艺术教育课程基本上安排在第五学期(毕业前倒数第二学期),教学实践中学生反映艺术教育课程最好安排在刚入学时,那时接受一些音乐、美术熏陶,了解一点影视鉴赏知识,对丰富大学生活将大有裨益。而安排到毕业那一年,学生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就业上。

  调查结果与师生平时交流的情况是一致的,有57.3%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合理,需要调整;35%的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第二学期,29%的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第三学期。

  2.2.5课堂内外结合不够紧密。浙体院的艺术教育任课教师基本上没有指导学生相关的社团,艺术教育课程的课内课外融合不够紧密。艺术活动由该院党委工作处、团委负责,音乐老师偶尔参与了学院的大合唱比赛、各类晚会等活动,其他艺术教育老师参与度很低。专业教师在浙体院的LOGO设计、校园环境布置、雕塑的筛选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特长,但不够明显。

  由调查得知,学生对浙体院组建艺术社团大部分持支持态度,但有56.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自己不一定参加”,还有24.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不会参加”。

  2.2.6硬件设施不完善。艺术教学场地也多是普通公用教室,没有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要的专用教室和器材。学院缺少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

  音乐鉴赏课程缺少高品质的音响设备,连普通的钢琴甚至连电子琴都没有;美术鉴赏课程缺少必要的画室,连最普通的雕塑和画作都没有。从理论走向理论,从书本走向书本,硬件的不完善势必影响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对策与建议

  3.1探索课程定位,强调体育艺术融合

  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以培养专门创作或设计人才为目标,其教育目标指向是提高人文素质、提高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品质的文化活动。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需要探索课程定位,不断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强调:“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可在科学调研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开设相关的艺术选修课程,除了《奥林匹克文化》《现代体育礼仪》《运动背景音乐鉴赏》等少数艺术课程可归为专业拓展课程外,其他课程都应定位于通识课程体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定位应基本一致,同一门课不应出现通识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的区别。

  在确认通识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课程设置要符合体育专业的特点,灵活调整课时数量及实践内容。比如在竞技体育专业开设《现代体育礼仪》就是很好的实践,既体现艺术教育的宗旨,又与运动员学生的参赛、观赛等紧密结合。

  3.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在学院艺术教育活动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配备合格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开设艺术课程和保证艺术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艺术教育能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注重对现有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要为艺术类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在参加学术研讨会、争取科研课题、安排进修等方面与其它课程教师同等对待;鼓励艺术教育教师在本专业进行创作,当老师拿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解析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明显的提高,再适时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学生探讨互动,学生的鉴赏水平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艺术教育还应该建立良好的教研机制,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艺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多层次、多级别和多渠道的培养,最终形成一支既具有扎实的艺术教育理论功底和较强艺术实践能力、又具有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队伍。

  3.3开发适用教材,改革评价体系,探索教学方法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反映艺术教育课程存在实践太少、理论太多、案例太老的问题。任课教师要更充分地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及审美需求,学生喜欢现代的、前沿的、时尚的艺术,但也应了解传统艺术。“艺术家们所感受、所捕捉、所描述的,欣赏者们所感动、所领悟、所赞赏的,经常是那些已经出现在生活和艺术中却还不能或没有为概念所掌握和理解的现象、事物、情感、思想、心境、意绪。艺术能作为时代生活的晴雨表,走在理论认识的前面,也正如此。”基于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应多元化,更多地强调探究性。

  在国外艺术教育中探究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认真研究对策,以传统审美为基石,以现代审美为发展,适时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充实实践性的考试内容。如音乐鉴赏考查时可汲取“中国好声音”等栏目的有关内容,影视鉴赏课程考查可以采取微电影制作等形式。

  任课教师应尽力开发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自编教材。《现代体育礼仪》、《奥林匹克文化》等已做了有益的尝试,《体育影视鉴赏》、《体育美学》、《运动背景音乐鉴赏》等教材也值得编写。

  3.4合理安排开课时间

  艺术教育课程开课学期的最初安排主要是为了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要求,考虑到高职大三学生的课程较少,才安排在第五学期。根据通识课程的性质,建议将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提前,主要安排在入学初,即1~3学期比较适合。

论文摘要

  3.5完善教学硬件建设

  建议配备必要的艺术教育教室及活动场所,如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根据不同的艺术教育需求配套相应的现代化的音响、摄像、音像、钢琴等设备,为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完善的教学硬件。学校应把所有相关学科的教师、设备充分利用起来,避免无谓的浪费。

  3.6指导组建相关艺术社团,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艺术教育课程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和创造各种灵活多变的、适合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组建相关艺术社团,适时地诱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成为一种朴素的艺术锻炼行为。

  艺术教育课程教师应更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艺术素养的养成需要长期乃至终身的全方位教育、熏陶和体悟,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公共艺术教育能否取得成效,除了合理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艺术实践外,还要靠学校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艺术教育教师应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主动参与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推动艺术与体育的结合,艺术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3.7加强交流,聘请客座专家、教授

  加强与艺术职业学院的校际交流,尤其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艺术氛围较浓厚的学院。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可以聘请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艺术团体、民间艺术家进入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指导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体〔2009〕183号.
  [2]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省体育局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二批浙江省高校体育特色项目的通知.浙教办[2011]90号.
  [3] 何波,周福贵.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管理与改进思路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69-172.
  [3] 陈忠宇,杜小伟,等.以单项运动协会促进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5):26-28.
  [4] 周剑.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2(24):94-95.
  [5] 朱建清.浙江省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初步设想[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2):52-54.
  [6] 鲁志琴.浙江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0):279-280.
  [7] 秦浩.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2(3):128-129.
  [8] 邓勇,陈满平.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上):107-108.
  [9] 张华新,孙立.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中主体框架构建研究———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11:19-21.
  [10]王敏婷.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12):103.
  [11]李金锋.利用高校体育俱乐部资源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价值工程,2012(4):271.
  [12]张国林.培养应用型人才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219-220.
  [13]刘立军.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动态考核与评价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3(6):113-114.
  [14]邓毅,张斌.高校体育俱乐部大方向下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18-219.
  [15]陈忠宇,杜小伟,等.以单项运动协会促进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5):26-28.

相关标签:艺术教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