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女排精神”概述与价值定律

时间:2017-02-25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412字

  5 "女排精神"概述

  5.1 "女排精神"的由来。

  5.1.1 "女排精神"的形成。

  自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人终于不再被残酷的思想所禁锢,刻不容缓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中国重新打开了一扇大门,但是关闭了十多年国门的中国人突然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失落和迷惘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10].

  正是在这样的中国社会背景下,中国女排的姑娘在早期的郴州训练基地里训练,在竹棚里刻苦训练。功夫不负苦心人,在 1981 年 11 月 16 日,前往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杯比赛的中国女排不负众望,并且以七战全胜的骄人战绩勇夺冠军,举国上下一片欢呼[11].此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五期《当代》杂志中,作者鲁光写了一篇五万多字的报告《中国姑娘》,首次提出了"女排精神".报告一问世,就获得了广泛赞誉,各大媒体纷纷传播、转载。作者浓彩重笔地赞扬了坚忍不拔,奋发图强的"女排精神",为祖国荣誉而战,为了理想信念而战,为了自我的信仰而战的精神是当下"女排精神"的真实写照。

  也就是从那时起,"女排精神"便时常在在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上频频出现,甚至国家领导人都针对"女排精神"的特有内涵,来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袁伟民和他的团队球员用受伤的手臂,含泪的微笑,宣告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不断进步的信心。野心,信心,力量,精神,四种元素不仅伪造缔造了中国女排,而且也使许多中国人突然觉醒:原来我们可以做到世界的顶端,不断去超越别人。

  随后,中国女排又获得了 1982 年秘鲁世界锦标赛、1984 美国洛杉矶年奥运会、1985 年日本世界杯赛以及 1986 在前捷克和斯洛伐克世界锦赛的冠军,创造了让世人震惊,前五古人,举世瞩目"五连冠"的骄人战绩[12].中国女排带给中国国人带来了精神动力和榜样力量,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的范围,成为了国家的财富。是这个特殊时代、特定的氛围缔造了这一阶段"前无古人"中国女排,缔造了划时代的"女排精神".

  5.1.2 在实践中"女排精神"不断传承发展。

  "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国争光",是 1980 年代的"女排精神"代名词,"女排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发奋图强的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高度体现了祖国荣誉无上光荣、团结有爱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永不放弃,意志坚强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精神"的产生、传承,直到今天的文明,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社会的进步和女排的每一点成败得失,"女排精神"在今天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而且将更多的元素融入,而丰富了的内容实质。如果说中国高度由姚明代表,中国速度由刘翔领衔,那么中国的强度女排就责无旁贷。"女排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强大不断丰富和完善,加入些许多新的思潮;同时,"女排精神"也是让人们继承和发展的,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不断进取[13];务实和创新,谨慎和沉稳,广泛和包容的精神已经融入它,"女排精神"不仅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也诠释了奥林匹克口号中的"更强",而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和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信仰。

  5.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张扬女排精神。

  5.1.3.1 和谐社会的提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所追求的一个更好的社会,是种社会理想,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战士努力奋斗,不懈追求的美好社会。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在新世纪的中国,从小康社会的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机遇和历史挑战的涌现,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到了国家层面,上升到国家高度,这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远景目标和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将"社会和谐"作为一个核心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4].和谐社会其一是指人本自身的和谐,其二是指人与人,你我他之间彼此的和谐,其三是指社会层面阶层与制度之间的和谐,其四是指"天人合一"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其五是指国家整体和外部世界周边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就包含思想道德体系当今形式下构建和对先进文化传承,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

  5.1.3.2 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泉。

  任何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组织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梦为向导,把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向以广大人民利益为最根本的需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创造性的产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劳动成果,深化国家内部改革、创新健全政治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答不答应、乐不乐意、拥不拥护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社会标准。坚持改革开放的步伐,各方面相互促进、各阶级协调共荣,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政治稳定,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15].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就要强化法制建设,落实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切实保障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的良性,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国家民主政治体制,对社会各阶层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才能让人们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5.1.3.3 我国的和谐社会。

  我党和政府在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后又在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把党的执政目标设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把这一目标摆在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行的突出位置上,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行而列。现今,又将伟大的"中国梦"和全面建设城镇化的目标贯穿始终,通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维立体化布局,变成了"四维一体"的目标。随着改革深化和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

  与之相对比,社会管理体制没能达到与经济发展的想匹配,也就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不断流行血吸虫病和其他疾病,吸毒、艾滋病等现象都成扩大趋势,特别是 2003 的全国"非典"事件,以及 2004 年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局部性水灾,都带给我们铭记一生的教训[17].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利益分布必然会有所改变,不同的利益主体会在社会上初步凸显,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逐渐清晰起来。自我把控的意识会让每一个利益都有所表现,政治需求也必定会随着权利意识有所改变,也会产生层出不穷的社会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而且,中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体制转型等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也就容易出现各种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比如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18].

  5.1.3.4 从和谐社会到和谐课堂。

  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和谐教育,日程上已经初步提出,并被接受。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优良的课堂教育环境,除了对提高教学质量与课上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发展也将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5.2 课堂的环境构成与方式分类。

  5.2.1 体育课堂环境的构成种类。

  作为室外为主体的体育课堂,环境的构成可分为:体育学科环境、外部硬件条件环境和人文体系环境三部分。外部硬件条件环境是可以进行正常教学赖以进行的外部物质条件,是保证教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其主体涵盖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如场地、硬件设施和天气环境等;体育学科环境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合理性、结合教材难易程度的整合以及示范性技术动作的准确性、规范性等,它着重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智慧与思维逻辑性,具有人本理性化的显著特点;人文体系环境是由课堂中教学主、客体人文因素构成的"软环境",重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的气氛、主、客体人格特征与课堂体验等相关因素,它突出的是情感化、人性化,强调以为为本的层面特征,具有教学参与者的感性化特点。

  5.2.2 课堂环境的层面分类。

  课堂环境受影响因素种类繁多,教师的授课管理方式是其中的核心主旨。依照任课教师课堂上的多种形式教学,课堂环境可分为教师主导强制压迫型、学生个体放纵散漫型和师生联结紧密互动三种类型。教师强制压迫型课堂是以单纯的的严格性或机械化教条为特征,用简单粗暴的压迫式教学为方式,单一生硬的强调制度服从、纪律严谨和死板的课堂秩序,学生单一为了规避教师对自我的课堂表现,凡事小心翼翼以防止受到教师的惩戒,其表现形式是单纯按照教师的思想路线,谨小慎微行事,防御性大于自主性,课上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自我创新意识泯然消失;学生个体放纵散漫型课堂犹如教学中的"放羊式"管理,学生群体纪律性涣散,尤其在缺乏有效监督体制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无法收获良好教学效果;师生联结紧密互动型课堂,教学主、客体间强调相互认可、理解、可以,做到彼此间信任、尊重与共勉,达到师生间的良好共融配合,受教学的课题学生的活跃有序,行为自然得体,秩序井然,课上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课堂教学目标合理定向与课堂秩序井然,教学效果良好,师生之间关系能达到高度协调。
 

  6 "女排精神"的价值定律

  6.1 "女排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

  6.1.1 "女排精神"是实现爱国敬业的有效抓手。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物质生产量迅速提高,而社会精神世界的建构尚缺乏"同频共振".当物欲取向过度膨胀时,也失去了精神文明的享受,这与物质文明高速的发展的现实是极为不协调的。当代中国也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所困扰,即在一部分人过分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这也导致了一些投机取巧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自私自利的不道德的行为,和贪污、腐败以及道德观念弱化等问题。价值关鼐多元化导致中国体坛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竞技体育上也出现了兴奋剂、假球、黑哨等现象。中国的"女排精神"是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个积累和凝结。重新强调"女排精神",对其进行传承与发扬,不仅能够激励运动员们,也可以对普通民众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

  6.1.2 "女排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不平衡,"供给侧改革"蓄力待发。

  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人们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小康社会,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艰难的任务。没有理想的民族将是垮掉的民族,没有精神追求的民族会缺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样的民族是缺少希望和发展前途的。对"女排精神"进行传承和发扬,传承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埋头苦干,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社会和谐。

  6.2 "女排精神"是新时代中国体育崛起的标志。

  6.2.1 "女排精神"是中国体育的风向标。

  "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苦练技战术,立志攀高峰"是当年女排精神的座右铭,不仅挂在墙上、练出气魄、更印在亿万国人的心里。中国体育自此之后,也掀起了全民体育的热潮。但是奋勇拼搏从不言败的"女排精神"一直是中国健儿在竞技舞台上的制胜法宝,这也是中国体育能够长盛不衰的行为准则。我国优秀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等,之所以能够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和进步,依靠的就是对"女排精神"的传承和发扬。2003 年,中国登山队凭借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重重苦难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2004 年中国女排依靠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在先负两局的被动局面下反败为胜夺得金牌。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早就成为了中国体育人所追求的一种事业新年。短短十几年时间,中国体育就完成了从奥运会金牌"零"到金牌总数名列前茅的攀升。

  6.2.2 "女排精神"是"奥运精神"的完美体现。

  奥运会是"更快、更高、更强".在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披荆斩棘,勇夺 52 枚金牌,史上首次跃居奥运体育金牌榜榜首,女足、女曲等女子集体比赛项目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女排精神"是对奥运精神的集中体现,奥运会精神尤其强调友谊团结,就是为了给奥运会提供一个重要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当今世界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中国人民,以博大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包容差异化,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欣赏的眼光去尊敬知识,尊崇人才,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也将其推广演绎为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助推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民族气节的提高,真正实现我国的体育强国梦。

  6.3 "女排精神"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心剂。

  改革初期,各种思潮泛滥,甚至"读书无用论"、"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沉渣泛起,民众期盼一个凝聚人心、鼓舞气势的强大震撼性现实力量来从思想上拨乱反正,许多人也急需一个精神支柱。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还有些人也开始渴望学习和吸纳,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排的胜利就让人们的心中都为之一振。

  三十多年里,国家社会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是三十年前几乎不可想象的。香港、澳门的回归,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加入 WTO,举办 2008 年奥运会等等。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都给国人和世界的人民带来震撼和冲击,向他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现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同样需要对"女排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

  就像当时的口号一样,发扬中国女排的精神去建设现代化,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