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救助论文

东乡族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25 共76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东乡族贫困人群社会救助问题探究
  【绪论】东乡族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研究绪论
  【第一章】社会救助相关理论概述
  【第二章】东乡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现状
  【第三章】完善东乡族社会救助建设的政策思路
  【结语/参考文献】东乡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系统构建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最近这些年,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然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十分严峻。民族地区虽然综合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其本身发展能力低下,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例如民族地区的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可是仍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可是环境治理难度却越来越大,仍然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困难和问题都显示,少数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

  如今,贫困问题依然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再普遍不过,同时又很棘手的问题,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1949年到1978年后,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解决贫困,使得全国贫困人口明显减少。然而,因为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原因的互相制约,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很突出,不利于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

  1980年以来,我国政府经过详细的计划和组织,全面实施农村扶贫开发,依次颁布并实行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扶贫规划,将扶贫减贫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并且付诸行动。这些政策为反贫困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那就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民族地区的减贫趋势开始减弱和停滞,我国剩余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而且出现较难扭转和返贫现象严重的特点。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事业的基石,其目标是克服贫困,反贫困性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收获较多成就。

  "1999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07年,农村开始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最后一道安全网"的底线得以实质性实现。目前社会救助已初步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临时应急救助为补充,与医疗、住房、教育、司法等分类专项救助制度配套的体系框架,不仅从制度层次上赋予了国民基本生活保障权益,而且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为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突出,本人将研究对象锁定了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的东乡族,本研究通过对东乡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国内外相关的经验借鉴的分析,阐述目前东乡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发展状况,解析现阶段东乡族存在的贫困问题,并且通过我国多年对东乡族实施的社会救助实践工作提出探讨提出完善东乡族聚居地东乡族自治县社会救助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意义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力度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阐述东乡族贫困的历史原因、现实困境和东乡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实施现状、主要问题,分析东乡族自治县社会救助的运行效果和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和途径,有利于完善东乡族聚居区的社会救助体系以及改善当地贫困人口生活状况,同时对提高社会救助的普及型和公平性,推动东乡族聚居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社会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在《民族与发展》中,阐明了加快中国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潜力、战略选择和基本对策。文精在《走向共同繁荣-中国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中主要探讨了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贫困问题、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及民族地区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敬莉(2008)在《少数民族人口贫困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以新疆为例》一文中,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贫困的原因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完善设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对策和机制,首先是注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汉语言能力;第二是建设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第三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最后提出组织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在该地区的合理有序流动,以劳务输出之路摆脱贫困。

  刘萍在《试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脱贫策略》的文章中,主要论述了西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人口发展四个方面的贫困原因,进一步通过"人口性贫困、资源环境性贫困、地理区位性贫困、文化性贫困"的现象提出人口、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扶贫策略。

  徐志超(2013)从边疆少数民族贫困治理的角度,以澜沧拉枯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澜沧县作为我国唯一的拉枯族群体自治县的贫困原因,通过对澜沧县贫困治理现状的论述,总结出在以后的治理中应着力培育治理贫困的主体多元化、过程合作化、目标多样化的改良路经。

  祝汉顺(2013)在《西部民族地区扶贫模式案例研究》中,以马边彝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国内外贫困成因理论,分析了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贫困现状以及扶贫模式,并利用建立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4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扶贫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马边彝族自治县综合评价指标进行了评判,从而得出综合评价指数。最后,以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为基础,对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扶贫开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讨。

  黄颂文(2004)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思路》中,总结了农村贫困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提出农村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继续存在且高度集中的区域、贫困强度指数最高的地区,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也是反贫率最高的区域,提出了21世纪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基本思路。

  周静茹(2014)在《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研究》一文中,在人类学对"人"的发展关怀的视角下,以六盘山回族地区为例,分析造成该地区贫困的特殊原因,即"贫困的历史性继承与地理区隔的贫困",从多角度探讨民族地区贫困和贫困原因。通过总结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成果与经验,解析并详细叙述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该地区非农化困境等五个方面实施反贫困实践的主要障碍,并运用二元动力聚合与转换理论提出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实践的具体途径。最后,总结了人类反贫困的出发点和基石。
  
  2.东乡族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现状

  关于研究东乡族的主要着述有:《东乡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东乡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妥进荣《东乡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马自祥、马兆熙《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马正亮《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秦臻、马国忠《东乡族-甘肃韩则岭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马自祥《东乡族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其斌《东乡社会研究》,兰州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关于研究东乡族经济发展的代表论文有:周林刚《社会学事业中农业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理论模型-对甘肃省东乡族首叶里社区的调查》、王伯鲁《东乡族自治县产业技术发展现状调查》,这些论文从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劳动力流动、区域治理等角度研究东乡族。关于东乡族传统文化方面,主要是研究了东乡族的信仰伊斯兰教,如马通《浅谈东乡族源与伊斯兰教》,杨建新《东乡族与伊斯兰教》,高占福《东乡族伊斯兰教概述》,廖扬《东乡族宗法文化论》等等。

  关于东乡族贫困问题,刘铁军和董河燕两位学者的《关于解决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思考建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一文做了专门性研究,两位学者认为东乡县贫困的具体原因有:自然环境严酷,农业基本条件极为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地产生返贫;劳动者素质低下,生产力水平落后;农业科技推广缓慢,职业技术培养力量薄弱;扶贫投资缺口巨大,脱贫物质严重缺乏;某些工作操作环节不配套,影响脱贫工作顺利进行;观念上的落后与束缚;所剩贫困户是硬骨头,很难突破,根据这些矛盾的症结,提出了是东乡族人民稳定脱贫的建议,即发扬扶贫成绩,准确把握目前的贫困现实;多渠道全方位争取资金,增加投资力度;集中人、财、物力,突破几个关键环节;在提高农民素质上大做文章,关键是推广农业科技和开展职业培训。

  胡兆义在《中国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以农村贫困为视角,阐述了农村贫困的含义及标准,进而在自然环境、自然灾害、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分析了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贫困的原因,总结出五条东乡族自治县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选择:一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发挥伊斯兰教的济贫思想,四是结合具体情况,实施有选择的移民工程,五是发挥民族特色,继续开展劳务输出。

  张利洁在(2006)《东乡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基于民族社会学对东乡族贫困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梳理了以政府主导的东乡族扶贫工作,解析了救济式扶贫以及体制改革对东乡族扶贫产生的效果,同时强调将扶贫制度与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传统文化的互相结合等。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关于东乡族贫困问题的研究大多在经济发展方面,二对于贫困的原因的研究,也以客观条件的分析为主,然而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如贫困人口反贫困能力低下的自主因素以及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缺位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3.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社会救助的研究

  缓解贫困是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反贫困性,也是社会救助最为本质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开始对社会救助予以高度重视,这些国家的反贫困战略及社会救助措施的内容是十分相似的。"我国国务院于2014年5月施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更加突出和强化了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安全阀"、"减震器"的社会保障措施,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对社会救助研究的专着有: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乐章《社会救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林莉红、孔繁华《社会救助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冯英和聂文倩合着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京大学出版社,2004;廖益光主编的《社会救助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陈成文、胡书芝等着《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时正新的《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等。

  汪莎的《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策略研究》,以我国古今的纵向比较和国内外的横向比较,提出我国社会救助体制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化、法制化、人性化和科学化对社会救助进行阐述并分析解决方法。

  焦克源的《甘肃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以西北省份甘肃为研究对象,剖析了甘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从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途径、模式等方面提出应建设与甘肃欠发达经济状况相适应以及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甘肃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救助体系。

  扶丽华的《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文章以农村贫困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政策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最后举例株洲市,探讨完善株洲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张薇在《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农村少数民族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一文中,从文化视角与民族视角出发,对贵州农村少数民族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探索。文章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当地实际调查,具体分析了农村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解决贵州农村少数民族社会保障问题提出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议。

  滕骞的《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详细叙述了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开创及发展进程,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戴卫东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研究及其评价》一文中,总结了当前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两大影响因素,通过阐述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论发展,以及包括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在内的社会救助理论的发展,总结了上述研究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

  贾毅、贡保草、马文君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与民族和谐发展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与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农村医疗救助方面探讨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社会救助现状,并对该地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完善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提出了框架设计、完善途径和实施措施。

  郭昆、李崇科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文中,提到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经济、体制、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解析了完善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完善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保护边境少数民族农民工权益的机制。

  贾毅的《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医疗救助问题调查研究--以汪集乡咀头村为例》,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汪集乡咀头村的实地调研,从医疗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传统民间医疗方法等方面详细叙述了东乡族自治县及汪集乡医疗卫生的基本状况,同时以东乡族宗教信仰中的救助思想和民间传统医疗为视角,解析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医疗救助的现状、作用和政策,该文结尾通过分析对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医疗救助产生影响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及思想观念等方面,提出完善医疗救助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较多关于社会保障的研究都限制在区域层面,从族别层面进行的研究非常少,多为宏观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救助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贫困与反贫困研究

  国外学者从多学科和多视角对贫困问题进行过探讨,其中以发展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一套着名理论并且被普遍应用于实践,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发展经济。在贫困与反贫困方面具有开创性研究的有缪尔达尔、刘易斯、舒尔茨和阿马蒂亚。森,他们在贫困与反贫困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缪尔达尔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刘易斯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和阿马蒂亚。森在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着作主要: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贫穷经济学》,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以自由看待发展》、《伦理学与经济学》,缪尔达尔的《亚洲的戏剧》、《世界反贫困大纲》等等。他们的所有研究大多以贫困形成机理与识别以及反贫困战略两方面为主,这其中也包括对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本质是由于"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社会进步的每一点成果都被"掌握实际权力的上层集团"所瓜分,而下层贫困阶层的"分裂又阻碍了他们为他们共同利益而促进改革的努力";同时,他也许多国家腐败盛行,"政府越来越多地落入富人和权势人物掌握之中",让本来就不平等的社会越发黑暗;导致最后经济发展只是让把握工业发展命脉的有钱人收益,但是广大群众获得的只是日复一日加剧的贫穷和困难。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且贫困化,主要原因是大量"零值劳动力人口"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障碍。舒尔茨则认为传统农业是一种贫困的经济,想要改变这种贫困经济就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并且要以供求关系为主要衡量标准来改造传统农业,还要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对农民投资。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是缺少各种经济机会以及交换权利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这是判别贫困的标准。除了以上几位经济学家之外,日本的速水佑次郎(1985年)以欠发达地区长期固化的困境,提出了一个诱致变革模式(《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在贫困与反贫困方面,国外学者的理论奠基深厚,着作众多,无法一一例举。

  由此可见,目前国外对贫困与反贫困研究也还是聚焦在经济方面,然而有部分学者早已意识到非经济因素在贫困与反贫困方面的积极推进效应和消极阻碍影响,例如舒尔茨从人力资本的视角讨论贫困问题,缪尔达尔则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和制度方面探讨反贫困的研究;阿马蒂亚。森是以收入之外的能力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解析;速水佑次郎则引入文化、制度、技术因素于贫困范畴。

  2.社会救助研究现状

  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可以称得上是西方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措施,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部分贫困人口的最低生存生活,却因带有"惩戒性"和以损害受惠者的人格与尊严为代价而引起贫民的极大不满。20世纪初产生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救助制度,比如,1930年,英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提供了范围较广的社会救助,当时称为"公共救助";1946年英国通过《国民救助法》,正是确立了社会救助制度;在美国,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拉开了社会救助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社会救助制度,使享受社会救助成为民众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社会救助也成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将基于社会救助理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首先追溯东乡族这一民族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阐述和分析东乡族概况和东乡族自治县地区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现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材料,结合材料总结这一民族贫困的特点及其一般成因和特殊成因,以及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以东乡族为主的东乡族自治县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运作、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政府部门、政府内部工作人员、救助对象的访谈来分析东乡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现行实践状况及未来发展,提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相关优化路径和建议对策。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研究通过对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国内外相关的经验借鉴,阐述并分析目前东乡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发展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建议。继承优势,解决问题,运用反贫困理论和社会救助学理论来支撑论文,同时着眼于东乡族贫困人口发展现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与措施。本研究的难点在于,搜集关于东乡族扶贫与社会救助的各项数据,可能出现数据不完整或数据缺失的问题;其次,国外关于少数民族社会救助的文献也相对较少甚至没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