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救助论文

社会救助中非政府组织融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16 共554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问题探究
  【第一章】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研究引言
  【第二章】非政府机构救助行为研究设计
  【第三章】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行为
  【第四章】非政府组织开展社会救助行为模式
  【结论/参考文献】社会救助中非政府组织融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关系到市场经济中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关系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完善,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让弱势群体更好地享有社会救助权益,减少相对贫困人口以及社会问题的发生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实证调查和个案研究分析,本文发现,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嵌入在宏观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其行动交融着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目的理性、价值理性以及情感、传统式等多种特征的组织。实际发展中,其如一个科层制的结构根据目的理性在规模数量、活动领域、志愿者人数、法律地位等方面得到了壮大和发展,在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其价值、情感等特性使得它在实施救助行为时,需要评估被救助者的内在需求,由此他们搭建了较高的契合度。但是,非政府组织因自身内外部资源束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资金不足、人力资源匮乏等亟待解决的老问题,需要通过合作等方式引进、吸收、转换各种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非政府组织成立与法律地位。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法律政策的开放,近几年非政府组织取得了合法空间。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挂靠,使得非政府组织相继成立并注册登记。调查研究发现较多的非政府组织成立时间在 5年以内,他们选择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律地位。
  
  第二,非政府组织活动领域与救助方式。非政府组织主要活动在一个市、区、县范围之内;开展的活动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平均每个 NGO 的活动领域达 3项之多,主要活动领域是社区。他们主要通过心理辅导、物资等实物援助和培训、研究、训练等方式开展社会救助活动。非政府组织在活动领域和方式的选择上受捐助者或领导部门的影响。
  
  第三,非政府组织救助过程和成效。大部分非政府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与救助群体的需求相契合,较多的非政府组织在提供救助后做了服务成效跟踪和回访,被救助群体对非政府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有较高的认同。
  
  第四,非政府组织救助合作行为。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中与其他组织的外部合作水平低。 在合作程度方面,非政府组织经常与草根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合作。非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整体合作满意度较低。具体合作满意程度来说,非政府组织与草根非政府组织合作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与企业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再者是与政府合作的满意度。
  
  5.2 讨论
  
  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是在政府社会救助不足社会保障尚未完善的背景下被提出,在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社会救助的主体,通过收入再分配职能给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调节着社会的贫富差距。政府社会救助体系由生活保障、住房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就业补助等多个项目组成。呈现出救助面广和稳定性等特征。但存在人均救助水平不高、覆盖率偏低、救助的目标人群与实际受益人群的契合程度不高、救助程序复杂救助不及时以及效率低成本高问题。非政府组织实施社会救助中以第三部门的身份更能了解救助群体的真实情况,从而实现救助的目标针对性,提高其准确度。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更容易获得社会募捐,可以弥补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建立,弱势群体对非政府组织的需求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社会救助的能力都在提升,非政府组织从过去不被赋予社会救助正式的责任到被认同,这是非政府组织突破性的进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地位的提高,非政府组织将有更多的机会和合法身份参与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中。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责任。虽然非政府组织地位提高,但在社会救助中政府仍占主导地位,而且也必然是救助提供的主体。这就需要在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间形成一种资源整合的合作模式,相互补充救助盲点,促进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在未来的社会救助中,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多元救助主体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社会救助将推动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救助行为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梳理,不仅从组织内外部综合分析了其开展救助行为拥有的优势和不足,而且,从作为服务对象的被救助者和外部其他组织如政府等角度探讨了非政府组织的需求评估、活动开展效果以及外部合作情况。但是由于调查的时间和经费等各方面条件有限,加之,各地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一是调查的非政府组织总体上数量并未涵盖全国,亦没有对单个特定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展开深入研究,由此,可能造成针对性和概况性不足。同时,本研究仅对非政府组织展开了实证调查,并没有对救助群体进行针对性调查,由此,对救助群体的属性特征、真实需求以及救助满意度等信息掌握不全面,从而不能更清晰的把握非政府组织实施社会救助成效。但是,整体上而言,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于探析非政府组织制定社会救助的相应对策,实现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M·克拉克,王国荣。论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J].国际政治研究,1996(1):94-98.
  
  2.卜卫。媒介与妇女-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媒介与妇女”专题讨论会综述[J].国际新闻界,1996(1):37-42.
  
  3.邓国胜。政府与NGO的关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J].探索与争鸣,2010(4):32-35.
  
  4.邓国胜。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2):108-110.
  
  5.邓国胜。中国NGO调查问卷的初步分析。
  
  6.邓莉雅、王金红。中国NGO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广东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2):89-97.
  
  7.杜倩萍。草根非政府组织扶助弱势群体功能探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9):112-114.
  
  8.董汉松。社会断层视野下看中国NGO发展的历史使命[J].改革与开放,2011(2)。
  
  9.国家民政部官方网站,中国社会组织网
  
  10.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 国际社会科学, 1999(1)。
  
  11.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12)。
  
  12.康晓光、郑宽、蒋金富、冯利等着。NGO与政府合作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2-24.
  
  13.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58.
  
  14.康晓光、韩 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73-89.
  
  15.李瑞英。中国民间组织报告蓝皮书(2013年)发布[R].光明网, 2013(9)。
  
  16.李迎生。志愿服务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J].教学与研究, 2005(3):27-32.
  
  17.刘光华。社会救助:理论界定与中国的实践展开(上)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7):100-108.
  
  18.刘清。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筹集机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2005(4)。
  
  19.里贾纳·E·赫兹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
  
  20.里贾纳·E·赫兹琳杰。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可以恢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9)。
  
  21.龙永红。互惠利他链:官民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大学图书馆。2012(8)。
  
  22.罗茨。新的治理[J]. 政治研究, 1996:154.
  
  23.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制秩序[J].法学研究 ,2005(4):75-87.
  
  24.齐丙文。民间组织[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25.若弘。中国 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37-53.
  
  26.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152.
  
  27.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
  
  28.深圳融雪盛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29.斯科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266-278.
  
  30.孙戎。国际NGO关心焦点之一:赋权妇女[J].妇女研究论丛,1994(3):4-6.
  
  31.唐东生。 近年来国内NGO研究述评[J].改革,2003(2):101-104.
  
  32.田玉荣、杨荣。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86.
  
  33.万鄂湘。社会弱者权利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3.
  
  34.王名、贾西津。 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30-43.
  
  35.王名、李长文。中国 NGO 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2):149-169.
  
  36.王名。中国NGO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07:132-150.
  
  37.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1-185.
  
  38.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201.
  
  39.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社团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40.王玉明。第三部门及其社会管理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7) :36-40.
  
  41.武汉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42.吴忠泽,李勇等着。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43.许琳、薛许军。论我国社会救助的多元化主体[J].中国软科学,2002(8):39-42.
  
  44.夏建中、特里·N·克拉克等着。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7):33.
  
  45.叶常林、许克祥、虞维华等。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7):22- 65.
  
  46.尹艺霖。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角色完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012(5)。
  
  47.张彪。非政府组织绩效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9(9):174-176.
  
  48.张朝阳。小议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J].福建党史月刊,1996(3):31-34.
  
  49.张新生。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9):7-94.
  
  50.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J].江海学刊,1999(6):45-52.
  
  51.郑杭生、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2-8.
  
  5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55.
  
  5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0(9)。
  
  54.郑功成。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7):9-13.
  
  55.郑锷。近年来我国 NGO政策参与问题研究综述[J].争鸣与探讨,2007(9): 161-162.
  
  56.周学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287-338.
  
  57.周纯义。中部地区社工机构运作的“高校模式”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92-94.
  
  58.Drucker Peter F.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actices andPrinciples [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 man Ltd, 1990.
  
  59.Firstonberg  Paul. B  .Managing for profit in the nonprofit world[M].New York: Foundation Center, 1986.
  
  60.Michael  Allison,  Jude  Kaye.  Strategic  Planning  for  NonprofitOrganizations, 2nd Edition. [M].Jossey-Bass Publishers, 2004.
  
  61.Paul C. Nutt, Robert W. Backoff.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Public and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A Hand book for Leaders [M].Jossey-Bass publishers,2001.
  
  62.Richard H. Hall.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s.[M].New York: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1:278.
  
  63.Weisbrod Burton A. The Nonprofit Economy. [M].Harvard U.P.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 1988:27.
  
  64.Weisbrod Burton.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in Three-sector Economy in E. Phelps. Eds, Altruism Morality andEconomic Theory [M].New York: Russel Sage, 1974.
  
  致  谢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硕士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翠娥老师,感谢导师在学术上的指导和鼓励,在生活上的关心和支持。在我读研期间取得的进步凝聚了导师的心血和关爱。这篇论文从选题、研究设计、调研到修改定稿,导师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不管多么繁忙,导师都会抽空认真修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事风格都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每每见到导师,她迷人的笑容更是让我一扫阴霾,豁然开朗。再一次向张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文法学院的钟涨宝老师、萧洪恩老师、万江红老师、龚继红老师、袁泉老师、罗峰老师、田北海老师、许彩丽老师、狄金华老师、熊景维老师、周娟老师等等所有指导过我、帮助过我的老师,感谢老师们营造的学习氛围,让我有机会聆听资深国内外学者的讲授,领略了学术的精彩,学者的风采。
  
  再次要感谢我的好友,感谢其乐、韩超给予我的关爱和帮助,感谢我的室友张晶晶、谢清莹和王欢的关心支持,感谢同门师姐师弟师妹们蒋俊杰、杨政怡、李跃梅、陈春云、李欢、郝荣华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学习生活有你们的陪伴,是你们给予了我家之外的温暖。此外,我还要感谢所有回信答复我的 NGO 以及在网上填答问卷的非政府组织,是你们对我调查的支持和配合,问卷才得以回收,感谢同我一起做调查的师弟和师妹,感谢我的访问对象,我的论文才能顺利完成,衷心地感谢你们。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亲爱的妹妹,和蔼的奶奶。亦父亦友的父亲总能在第一时间给我满满的正能量,慈悲为怀的母亲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力量,促使我不断前进,可爱的妹妹总能带给我快乐,是你们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拥有一颗善良、慈悲为怀的心。对非政府组织救助的研究中让我从弱势群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才得以完成这篇论文,你们是我心中的明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