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人口数量红利与经济增长探究

来源: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翟文华;周志太
发布于:2017-03-13 共8150字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1.人口数量红利与经济增长
  
  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2012年以来,经济调控力度越大、我国经济增速却越慢,其原因分析诸多,主要分为周期说和结构说两种,结构说持有者正在逐渐增多,其中: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2,2014)把人口结构列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蔡昉基于人口红利的视角,依据人口结构变动的数据,得出潜在经济增长率梯次下降的结论。周天勇认为,约60%的原因要归结于人口的低速增长和结构失调,以及人口流动不畅。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2015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0,这一生育水平为全球最低。……诸多学者对人口下降均持悲观态度,都主张通过放开生育政策来补充劳动力,以人口红利继续维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进而得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本文认为,人口数量低速增长,并不是经济下行的原因。相反,正是人口膨胀,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使大量小农存在,这严重排斥先进技术的使用---不是人力排挤机器,就是缺乏科技产品的购买力,或者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阻碍采用先进技术;并且阻碍农地规模经营发展,使劳动生产率较低,成本较高、粮价较高,因而工资水平较高、利润水平相应较低,制约企业投资,尤其是制约民营企业投资,影响经济发展。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逐渐高于国际市场,近年来,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以上。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李嘉图1815年在《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谷价高昂、利润降低,群众生活状况恶化,阻碍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相反,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实施价格剪刀差、粮价低、工资低、因而1953-1978年间积累率年均高达31.1%,确保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转型过程中,劳动年龄占比和劳动力参与率较高,因而劳动力过剩使其价格较低,带来制造业成本较低,产生一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托马斯·孟(1765)提出,经济发展决定于出口,出口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和技艺。这应该是人口红利的最早提出者。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配第、斯密都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者人数增加。而且科技水平越低,经济增长越是要依靠劳动力数量。
  
  人口红利,在技术含量低和利润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本质是利用劳动力过剩、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压缩工资待遇等血汗劳动的方式维持运作与发展,以增加利润。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在下降,制造业工资占劳动生产率的比例,2006年已降到7.31%,而2002年加拿大为36.12%,2003年美国为32%,都远远高于我国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廉价的土地、资本并利用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这虽有利于外延再生产的扩大,显着增加少数资产者的利益,却无法有效提升一般工人的工资水平和普通大众的生活水平,造成居民“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就业减少-收入下降-消费不足-失业-消费更加不足”的恶性宏观经济循环。要买房、交学费就要加班兼职,这使失业多,工资更低、更多加班的恶性循环发生。这使居民收入预期悲观,会降低边际消费倾向,居民购买力更是落后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生产过剩更严重,亟待扩大出口。大量加工和出口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使企业忽视自主创新、使用更多劳动力替代技术,劳动效率低,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低工资的危害还有:使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要求高技能的岗位招不到合格人才,而低端劳动力供大于求;使居民无钱无时间进修、劳动力素质低,或者因教致贫。
  
  经济增长的动力虽然逐步由资源驱动向投资驱动再向创新驱动过渡,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依赖始终存在,尤其是我国已进入环境风险高发与环境意识强化并存的叠加期,过高生育率只能是雪上加霜。若人口膨胀,为新增人口配备的资本增加,而用于深化的资本相应减少。这反而加重当代人的负担,致使自然资源过度使用,积累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减少,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GDP未能达到理想值。尤其是雾霾等因素恶化环境、生态失衡,危害人类生存,这是与人口膨胀密不可分的。在人口膨胀的条件下,只有通过计划生育、减少出生人口来获取更多的剩余粮食,才能支持资本原始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在实施30多年的计划生育之后,我国虽已进入低生育率时期,但人口基数大及其惯性作用,本世纪上半叶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近5年总人口增加3377万人。只有当劳动力不足时,人口数量优势才能充分发挥,“人口红利”才能产生,而目前实际失业率应超过10%. 2015年劳动年龄15岁至64岁人口100361万人,占比73%,仍然明显高于世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是每万人69台,我国仅为49台。说明我国的工资水平仍然不高,劳动力仍然充足。我国农村仍然有6亿多人口,富余劳动力庞大,城镇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离刘易斯转折点还很遥远。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演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不断上升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就业具有一定的排挤效应,恰好与目前存在的人口增长率趋缓相适应。而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下降,使工资提高。按照斯密的效率工资理论,这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按照凯恩斯理论,工资整体上涨,总需求和GDP增加。 2014、2015连续两年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2015年、2016上半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攀升,分别达到66.4%和73.4%,
  
  2.农业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增长
  
  现代部门扩张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入,这引起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上升。但有人担心: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诱发粮食产量下降、粮价上升推动工资上涨并压低利润,最终引起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过程减缓甚至停滞。
  
  粮食增产本质是一个动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过程。劳动力供给减少引起粮食减产,这是在技术水平不变和政策不变的条件下发生的。在技术进步、劳动力数量减少而质量提高的条件下,粮食产量不但不会下降,而且只能会大幅度增产。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今天,应该是我国的明天。仅举两例:(1)荷兰农民数量仅为我国的千分之一,但是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均高于第二、三产业:劳均出口3.3万美元,2015年农产品出口额达824亿美元,比我国多120亿美元。在荷兰,农业大学毕业生才有资格种地养牛,因而其农业是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赚钱多、缴税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美国农民数量仅占不到世界的0.22%,但2014年农产品产量占比分别为:谷物15.5、大豆40.8、肉类16.0、棉花18.3、牛奶12.7,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我国虽投入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却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我国农业劳动力目前人均7亩地,若在单季地区种100~120亩,双季地区种50-60亩,农业劳动生产率就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农业就是一个体面职业。按人均百亩计算,18亿亩仅需农业劳动力1800万人。美国只有300万农业劳动力,我国的农地面积是美国的2 / 3,按照美国的劳地比,只需要200余万农业劳动力。这样,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有2亿人以上。目前,在美国,88%的岗位已被机器人替代。
  
  总之,我国农业当前的突出问题仍然是人多地少,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这才能推进城市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表明,农业人口减少是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和收益率提高的前提条件。 1840年美国农业劳动力占比为68%,2005年下降到2%、目前仅为1.6%,成功地实现农业科技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剩余显着增加,既提高储蓄率,又促使农业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为非农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推动非农经济持续发展。当今世界,衡量农业在国民经济占比普遍采用的是农业GDP占比、农业就业占比这两大指标。
  
原文出处:翟文华,周志太. 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新解[J]. 现代经济探讨,2017,(01):18-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