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练习题设计研究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 作者:全国荣
发布于:2018-10-24 共2776字

  摘    要: 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途径, 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练习。文章就小学三年级数学练习的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三年级数学练习题设计研究
 

  大部分数学教师教都是在新知识授完后, 布置练习, 让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 大多是模仿书本上的例题, 适当模仿是好的, 但过多的模仿就显得重复单调了。另外, 不少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缺乏循序渐进的思考, 没能让学生从练习的训练中领会知识结构, 因而难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另外, 有的教师布置的作业搞“一刀切”, 没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现实是小学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加上教学过程中的“一刀切”, 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又“吃不了”, 久而久之, 会造成学生机械地学, 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中现有习题的作用, 采取有趣的练习方式, 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让习题为数学教学服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 应有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形式,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具体设计练习时, 应注意练习题的多样性, 如有的条件不完备、有的结论不确定或是解题方法不唯一等, 通过这样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同时要能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性格特征等, 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补充, 让练习更有层次性、针对性、开放性、实践性, 使之能从质和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下面就这个问题, 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设计形象有趣的练习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 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要注意设计形象有趣的练习, 让学生乐意完成练习。如在学习了“周长”后, 书上有一道练习: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 哪个部分的周长长?题目以这样的形式出现, 学生兴趣不高, 但如果教师把题目稍作改动, 学生的兴趣就会截然不同。图形不变, 题目修改AABB为:小红和小丽均从A点出发, 小红沿着A→ B →C →A的路线回到A点, 小丽沿着A → D →C →A的路线回到A点, 请问她们两人谁走的路线长?为什么?

  图1
图1

  题目一出, 就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 有的学生认为其中一人走的路线长, 有的学生认为一样长, 这时教师引导:难道除了用眼睛观察, 就没有更科学的比较方法?教师话一落, 就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引向了理性的分析。学生马上想到运用长方形的特征进行解答, 有理有据, 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迁移的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童趣, 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等待, 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从表面走向深入, 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又如, 下图中大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 小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 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图2

图2

  这道题, 如果让学生思考有点难, 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 让学生沿着它的边走一走, 学生既有兴趣, 又可以比较, 容易理解周长减少了小正方形的两条边的边长, 何乐而不为呢?再比如有一道题目, 学生普遍不理解, 题目是: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200米, 洒水的宽度是8米, 洒水车行驶6分钟, 能给多大的地面洒上水?这道题, 书上虽然配有一幅图, 但是学生还是很难将洒水车洒过的地面面积与长方形联系起来, 如果把题目中的洒水车换一换, 换成“粉刷匠的刷子”, 因为学生对《我是一个粉刷匠》这首歌几乎都会唱, 他们会感觉非常熟悉, 他们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接着教师拿一把刷子, 让刷子在讲台上刷过 (实地演示) , 让学生观察刷子刷过的地方是什么图形?再结合题目条件进行分析, 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时再返回去讲洒水车洒水的道理和刷子刷地的道理是一样的, 学生就易于理解掌握了。

  二、设计开放式的练习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 接受能力不一样, 有些学生讲一遍就掌握了, 有些学生非要重复几遍才能接受。为了兼顾每个学生,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发展, 这也是每个数学教师的追求。开放式练习, 可以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 让不同的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练习。教师出示购物清单, 如表1所示。

  表1 购物清单

表1 购物清单

  展示购物清单后, 教师让学生自己编题, 自己解答。因为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 学生自己编题, 自己解答, 解答起来就很顺手, 也非常乐意, 程度低一些的学生可能会提:

  (1) 笔记本和橡皮擦一共花了多少元?3.6+0.8

  (2) 笔记本比马克笔多多少元?3.6-3

  ......

  但是程度高的学生可能会列出更多的算式, 如:

  (1) 40.0-3.00-18.00-3.6-0.8-12.5

  (3) 40.0- (3.0+18.0+3.6+0.8+12.5)

  (2) 3.0+18.0+3.6+0.8+12.5

  ......

  学生列出了算式, 还要讲出算式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这样教师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的平台,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事做”, 题目是真实的、开放的, 每个学生都在努力探索小数加减法的不同情况, 自主编制的开放性练习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研究的例题, 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再如, 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 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题目:建筑工地的小食堂每人每天大约吃大米410克, 食堂有8人, 一个月大约需要大米多少克?这样的题目, 并没有指明这里的一个月是多少天, 那么学生在计算时, 低程度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410×8×30, 程度高的学生就会想到这里的一个月可以是31天, 也可以是30天、28天甚至29天, 学生计算后, 教师要先让程度低的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算, 再让程度高的学生来进行补充, 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畅通、合理, 更重要的是, 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设计富有操作性的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初步涉及图形与几何内容。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遇到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 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后, 教师可设计一份这样的作业。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 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 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之间的线路。

  温馨提示:白纸自备, 大小自定。画图时应注意大概比例 (比如:动物园不能画得比一棵树还小) 。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 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发挥。

  结果在学生上交的图中, 除完成教师规定的要求外, 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而且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总之, 课堂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 要抓住数学本质,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信, 只要教师用心, 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多设计一些灵活有趣的练习, 学生一定会“爱上”练习, “爱上”数学, 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原文出处:[1]全国荣.小学三年级数学练习设计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8(04):72-7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