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央视春晚”小品及道德文化传播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8 共44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春晚小品道德文化传播中的问题探究 
【第一章】 “央视春晚”小品中的文化道德传播研究绪论 
【第二章】 “央视春晚”小品及道德文化传播 
【3.1  3.2】春晚小品蕴含的道德文化内容  
【3.3】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规范传播渠道 
【3.4  3.5】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效果 
【第四章】 “央视春晚”小品中传播道德文化的技巧 
【第五章】春晚小品文化道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春晚小品节目中的道德文化传递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央视春晚”小品及道德文化传播

  2.1 “央视春晚”与“央视春晚”小品

  2.1.1“央视春晚”发展概述

  “央视春晚”是随着电视的普及,由中央电视台从 1983 年开始,每年的农历除夕之夜向全国电视观众打造的综艺性文艺晚会。因此没有电视就没有“央视春晚”的出现。它是时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共同结果,承载着传播多元文化的功能。它经历了出现、壮大、与成熟三个阶段。

  “文化大革命”前“笑的晚会”,1980 年被称为“八十年代第一春的”春节文艺晚会“,1982 年的”电视春节晚会“是春节晚会的雏形,”这些都是我国电视晚会的尝试与先声。“①1983 年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拉开序幕,从此”央视春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央视春晚’是现代媒体和与传统民俗结合的产物。“②20 世纪 80 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文化依然匮乏且获得文化的信息渠道不多,因此 80 年代处于形成与发展期的”央视春晚“作为一个隆重的文化事件,极大地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老百姓关注它,侨居海外的华人也喜欢除夕之夜全家聚在一起观看春晚,因为它代表了祖国,亲情,从文化上,它代表了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

  90 年代的”央视春晚“不断壮大,逐渐突破了纯文艺的范畴,博取广纳,越来越多的主流意识形态融入进来,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热点现象反映当下多元的社会文化与发展现状。同时在全国电视行业新节目不断给受众带来全新体验,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央视春晚“的社会满意度降低,并遭受批评,这一时期急需创新和改革。

  21 世纪”央视春晚“进入成熟期,且家喻户晓,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的节日文化大餐,”2012 年在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期间‘央视春晚’被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并因此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①2014 年”央视春晚“的规格有所提升,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项目,这意味着”央视春晚“的性质更明确了,地位更重要了,它就像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样,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这同时也是对其 30 多年来所承担功能的确认和强化。从文化角度来讲,”央视春晚“展示了文化的多元化。其次,贴近社会生活,接地气,取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其次再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出来,经过层层把关,最终寓教于乐,把娱乐、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相结合,既避免枯燥的说教,也不是纯碎的为博得受众一乐。所以,”央视春晚“和”单纯“的娱乐节目相比,它承担的诸多功能。当”央视春晚“成为”国家项目“,也使全国观众对其的关注具有了更为宽泛的内涵。它意味着全国观众在对其品头论足或调侃吐槽时,对一个国家事项行使了参与和监督的权利,这是受众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国家文化生活的表现。

  为了鼓励受众参与”央视春晚“的积极性,更加完善节目,紧跟时代发展,央视实行了开门办春晚、全民办春晚方针,走大众路线,”把春晚办成一个诠释中国符号、彰显中国风范的文化盛事。“②作为一个经历 30 多年发展的重要文化事件,”央视春晚“创造了一个文化奇观,它从文化的角度起到了沟通亲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从 1983 年至今,”央视春晚“已经发展为一种新民俗,新文化。

  2.1.2 ”央视春晚“小品的发展概述

  1983 年,小品《卖花生仁的姑娘》出现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小品中两个来自农村的姑娘的表演,使得现场受众耳目一新。这在当时,许多人还对小品这个名字感到很陌生。这一年作为同类节目的还有严顺开的《逛厂甸》《弹钢琴》《阿 Q 的独白》和完全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博得受众喜爱的哑剧,由王景愚表演的作品《吃鸡》,这些节目都称为小品,是”央视春晚“舞台新出现的艺术形式。

  此后小品作为受众最为期待的节目,每年都会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演员也因此迅速走红,如陈佩斯、朱时茂等。究其原因一方面节目本身比较新颖,滑稽、幽默,题材上取材现实,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如赵丽蓉、宋丹丹、赵本山、郭冬临等小一大批品演员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小品最早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①”央视春晚“小品又与教学中的戏剧小品在本质上有所不同,教学小品不对内容、题材等做限制,而”央视春晚“小品,由于其强大的关注度与影响力,要经过层层把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缩小了格局,精简其过程,浓缩出精华,尽管”央视春晚“小品只有短短的十几或者几十分钟,但大戏的起承转合该节目都具备。”以小见大“是其特征。现在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小品的”央视春晚“会是什么样。除此之外小品节目似乎在其他舞台的表演空间不大。在这 30 多年里,”央视春晚“舞台上小品的变化也反映出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和观众道德文化的变化,梳理小品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社会 30 多年人们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变化过程。

  1984 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戏剧表演的痕迹,但已经给普通观众带来了新鲜感。从分类上讲,80 年代的多为幽默的喜剧小品,其试图融入众多艺术形式,来赢取受众的笑声。比如 1983 年的《吃鸡》和 1985 年的《悠绳》,整个节目以滑稽幽默的肢体表演为主,给受众新鲜感。这个时期,之所以以喜剧为主,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开始逐渐打破思想禁锢,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通过观看电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这也符合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受众的精神需求。

  90 年代电视逐渐在城乡普及起来,这一时期”央视春晚“小品将视角伸向农村,出现大量反映农村道德风貌的小品。农民成为”央视春晚“小品的庞大受众群体。同时赵丽蓉、赵本山、潘长江等演绎民间文艺的小品艺人,越来越重视汲取老百姓生活中的故事,将大量以农村文化生活为主题的小品搬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它们符合中国社会变革背景下,广大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比如 1999 年,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以《实话实说》访谈的形式,让观众在笑声中看到一对农村老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回忆和展望,小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状态正是千千万万农村普通老百姓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的再现。

  21 世纪”央视春晚“小品节目日趋成熟,既电视媒体之后,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央视春晚“小品的传播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并出现了新的受众群体,取材也更加宽泛。

  2002 年,姜昆等人《妙趣网生》借用网络上的流行词语、笑话,开创了使用网络语言的先河。2007 年郭达、蔡明等人的《送礼》在幽默中对社会上送礼办事,损人利己的社会不良风气进行了讽刺。”央视春晚“小品更加紧贴当下的社会生活,把老百姓所熟知的事情,活灵活现的演绎出现。这时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但”央视春晚“小品节目的道德文化传播却面临着诸多困扰,被受众认为乏味、老化甚至媚俗,表演方式也使得观众兴趣降低。

  作为一种中国”特产“--专为”央视春晚“量身定制的小品,自产生之时,一路走俏逐渐成为这道春节文化大餐中的主菜。2012 年”央视春晚“结束后,导演哈文表示小品已无市场。姜昆徒弟周春晓认为这一方面在于受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产生了审美疲劳。随着近几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如”开心麻花“等大胆反映当下社会现实和道德现状的全新小品的出现,再次赢得了受众的关注。这说明”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2.2 ”央视春晚“小品与道德文化传播

  2.2.1 道德文化传播的内涵

  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界的定义和争议都比较多,在这里选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①相对于文化而言,道德文化是指”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以善恶矛盾贯穿起来的社会精神生活领域。道德是被人们所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②在这里,恶主要指主观与客观不统一,行为和品格上违反社会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善是指能用社会规范来指导自己,调整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自觉遵守道德和践行道德规范。”它不仅包括有确定形态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而且包括由此转化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价值取向,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中的影响和积淀。“2.2.2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央视春晚“小品是对现代社会生活和道德文化现状的反映,它之所以吸引观众是因为每年的内容中有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新鲜题材并将道德文化的观念融入进来,通过道德文化的自我表现,反映社会现状,体现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并从正反两方面演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任何文化都与社会相适应才能存在。作为一种文化,道德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它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道德体系和社会规范,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每一时期都会产生与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相适应的道德文化。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化,同时道德文化也在原由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的道德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也遵循这一规律,紧贴并反映当下社会道德文化状况,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给予引导。

  80 年代是”央视春晚“小品的形成期,这和当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们思想得到解放有关,这一时期,不同的艺术门类融合到小品中,幽默诙谐的表演方式反映当时社会浪潮中人们的精神状态。

  90 年代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过于追求物质利益时,忽视了对道德文化的建设,同时在外来文化面前道德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传统文化被搁置一边,因此”央视春晚“小品多反映这一情况,并呼吁家庭美德,社会道德的回归,例如赵丽蓉、巩汉林等人 1995 的《如此包装》、1996 的《打工奇遇》,1999 年严顺开、李丁等人的《爱父如爱子》等。

  进入 21 世纪后,受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思想更加开放,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因此对道德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更加多元化和新的传播媒介更加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无论从内容还是传播渠道、受众群体以及受众的参与方式等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在全民娱乐、文艺节目层出不穷的时代,”央视春晚“小品借用”央视春晚“舞台,将受众注意力大规模地的聚集在一起,大家在欢笑中感受道德文化的熏陶,实属不易。在选择传播什么样的道德文化,如何让受众从社会道德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我道德状态,去提升自身道德观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的社会时期有各自不同的道德文化体系,因此”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能否在欢愉气氛中对当下道德文化进行挖掘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得观众在春节背景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受众接受并认同所传播的道德文化内容,这对于”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