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央视春晚”小品中的文化道德传播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8 共34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春晚小品道德文化传播中的问题探究 
【第一章】 “央视春晚”小品中的文化道德传播研究绪论 
【第二章】 “央视春晚”小品及道德文化传播 
【3.1  3.2】春晚小品蕴含的道德文化内容  
【3.3】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规范传播渠道 
【3.4  3.5】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效果 
【第四章】 “央视春晚”小品中传播道德文化的技巧 
【第五章】春晚小品文化道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春晚小品节目中的道德文化传递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央视春晚”是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2014 年,“央视春晚”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项目,这是央视举办春晚 30 多年以来首次将规格提升至和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等同,“它就像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样,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

  在当今世界,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但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却日益不平等。加强文化交流,让世界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显得十分迫切。我们向世界传播我国文化做了不懈的努力,其中每年农历春节前夕央视举办的春晚不仅成为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更是向世界传播我国文化的载体。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看中国“央视春晚”,这说明华人乃至全世界人们对它所传播的文化的认可。

  上世纪 80 年代,小品《卖花生仁的姑娘》以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从此小品作为“央视春晚”必不可少的节目,备受观众青睐。几十年来,其题材新颖,贴近生活,早已成为观众最为期待,最津津乐道的节目,并成为传播我国道德文化的重头戏。同时通过“央视春晚”的舞台也产生了众多的知名小品演员,这些演员之所以备受受众喜爱,连续多年出现在舞台上,主要在于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道德特性和取材能紧紧抓住当下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当下社会的道德文化现状,通过节目中人物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让受众在笑声中把握住当下道德观念的发展趋势,这既娱乐受众,又避免了枯燥的道德说教。因此它的出现成为每年全球华人在春节里最为期盼的电视节目之一。

  小品本是戏剧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掌握表演元素和基本技能的一种练习方法。“80年代中期,话剧演出遇到了观众上座不景气的困境。恰恰是在这么个当口,小品却悄悄地由‘幕后’走到了台前”②,“它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对地方艺术的影响、对语言本身的运用和促进,都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①它以短短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的表演最大限度地反映着社会的深度与广度,其中对人物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的反映,往往能引起受众对当前道德文化的讨论和深思。

  1.1.2 研究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包含了我国几千年的多元文化内涵。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塑造国人性格和习惯的作用。 “央视春晚”就是随着电视的普及,由央视在除夕之夜为全球华人奉上的一道最大限度体现中华多元文化的视听盛宴。

  “央视春晚”小品一直都是“央视春晚”的受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是我国当下道德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2008 年“央视春晚”实现了网络新媒体转播。这为“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更快的渠道;我国的道德文化不仅包括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文化,还包括继承下来的我国几千年的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当前文化不对称的国际形势下,“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不仅有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作用,还是向世界传播我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总结“央视春晚”小品的发展状况和在其所对应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对道德文化的传播。并通过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理清“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活动,把握道德文化传播的方向,趋势。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新媒体的出现给“央视春晚”小品道德文化传播带来哪些变化。再者,根据实例分析“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技巧。最后,针对“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原因,给出建议。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央视春晚”

  从中国知网上以“央视春晚”为题进行搜索可以找出硕博类的相关研究资料 497 条,期刊类的研究资料 2647 条,报纸类的新闻报道 1122 条。由此可见,开播 30 多年,“央视春晚”不仅以强大的收视率说明受众众多,其在学术界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其中侧重点其所传播的文化内容,以及作为电视媒体,央视举办春晚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后耿文婷的《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中指出,在当代审美文化的角度从“央视春晚”的本体、文化美学性质进行剖析,指出“仪式化”的“央视春晚”,它的文化价值在于民族的文化传播给了中华儿女民族的通感,把中华儿女纳入有根可循的民族文化中。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指出,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央视春晚”不是单纯地做综艺节目,而是在“做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丁亚平的:《突破与建构: 电视春节晚会发展之路》从电视人自身的角度指出,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开展真正的创新促成“央视春晚”文化的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海清的《论央视春节晚会对春节文化的重构》提到,媒体运用一系列的策略重构了传统的春节文化,创造了以社会整体形象为核心的春节文化文本。媒介调动和运用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资源塑造以国家认同为中心的整体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的《电视春节晚会三论--从 cctv2002 春节联欢晚会说起》,从“央视春晚”的功能、电视节目编排的角度说明它所承载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以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文化信息,赋予了它新的文化内涵。

  1.2.2 “央视春晚”小品

  80 年代,当传统的戏剧出现衰落时,小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被率先搬上“央视春晚”舞台,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从历年“央视春晚”小品中不难看出,其取材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化加工,由表演者在幽默诙谐中将社会多元文化多维度地传播出来。作为几乎与“央视春晚”同时产生的文艺形式,它自诞生起就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

  在中国知网输入“央视春晚小品”后,文献类资料显示 3542 条、硕博类的资料显示为 307 条,期刊类资料显示 1679 条,报纸类资料显示 751 条,通过梳理和分类,笔者将有关“央视春晚”小品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从其传播的内容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例如《笑而不爽的<扶不扶>》《蛇年央视春晚小品的文化价值观表达》《春晚小品文化价值观倾向性研究》《关于 30 年央视春晚小品中两性形象的研究》等,此类文献类大致为 891 条,期刊大致为 449 条,硕博类大致为 184 条,报纸类大致为 116 条;二、从其表演者入手,对某一个演员所表演的“央视春晚”小品进行分析,例如《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的修辞策略研究》《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的文化学和美学解读》《浅析蔡明央视春晚小品的风格特色》等,此类文献类大致为 1764 条,期刊大致为 827 条,硕博类大致为 210 条。

  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可以发现,自从小品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以来,学术界对于“央视春晚”小品的关注从未中止过,其中多数从表演者入手分析,例如《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的文化学和美学解读》等分析较多,同时从总体出发去解析“央视春晚”小品的资料对少一些,例如,《关于 30 年央视春晚小品中两性形象的研究》,为了达到国家叙事目的,从酿造国泰民安的文化氛围角度分析小品中男女两性的形象塑造与 30 年来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个案分析还是总体把握,“央视春晚”小品自出现以来,就紧贴社会生活。它在反映社会深度与广度方面所受到的关注是其他类节目所不可取代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研究思路、方法:

  在当今中外文化不断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央视春晚”是我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桥梁,其小品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传播我国当下道德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央视春晚”、“央视春晚”小品的发展历程、道德文化进行概述、以及结合不同的时代特点,分析“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以及传播渠道的变化,传播效果、传播技巧,存在问题并给出建议。

  本文将通过文献分析法,查阅有关“央视春晚”以及其小品的资料,并选取“央视春晚”小品作为分析文本,对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排序,并制作相应的图表,再用比较分析法对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历年变化中的异同,找出变化的原因。探究其所传播的道德文化技巧以及道德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为“央视春晚”如何更好地以被受众接受的方式传播道德文化,提供借鉴。

  创新点:找出“央视春晚”小品的题材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相关点,进而总结出“央视春晚”小品所传播的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找出新的传播渠道在“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受众的变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