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农村中学生校园欺凌中社会工作的应用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03 共381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工作介入乡村中学校园暴力的效果探究
【第一章】 农村中学生校园欺凌中社会工作的应用研究绪论
【第二章 第三章】关于欺凌行为的分析
【4.1 - 4.3】案例1被欺凌者的个案辅导
【4.4】案例2欺凌者的个案过程
【总结/参考文献】社会工作对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影响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背景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以及逐步进入高年级,学校和同辈群体在其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影响其社会化进程的最重要社会环境因素。但是,目前在我国广大的中学校园里,校园欺凌相当普遍,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恶性欺负事件也经常成为各大媒体的热门新闻。
  
  在 2015 年 4 月,从新浪微博上传出的一段长达 20 分钟视频引爆了网络舆论,视频的内容是:大约 5-6 名有着新潮打扮、年龄在 14、15 岁左右的女中学生围着一位女同学,对其进行拳打脚踢。在视频开始阶段,是夹杂着笑声的谩骂与侮辱,随后就是他们强迫该女生下跪,同时进行揪头发、扇耳光、用脚跺等暴力行为。视频全过程,该始终低着头,不敢说一句话。2 个月之后,同样是在新浪微博上曝光了一段与以上事件相类似、发生在河南省周口某中学的校园暴力事件,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引发了社会关于中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关注。
  
  以上媒体曝光的事例与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了我国的中小学当前存在着比较普遍、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作为一种不良行为,校园欺凌已经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具有欺凌行为的中学生个人而言,这种行为不仅仅带来的是学业不良的后果,还可能会因此形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被施暴的青少年来说,欺凌行为在造成身体伤害的同时,更严重的是会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创伤。一旦这些具有这些负性影响的亚文化氛围和暴力同学的小团体的形成,那么其与周围主流文化和主流群体的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由此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紧张,对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也极为不利。因此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介入中学生的校园暴力行为行为是必要的,而且经过诸多社会工作实务的证明也是有效的。与传统的学校管教和家庭教育,社会工作也是另一种卓有成效、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解决方式。
  
  1.1.2 问题的提出
  
  笔者本人在数年的专业学习阶段就开始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中的相关问题,加之中学学习期间在校园曾亲眼目睹过以及亲身经历过类似的现象,结合在乡镇中学实习的经历,逐步确立了论文的选题。在接下来的文献阅读过程中,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校园欺凌现象发生范围很广,对中学生影响比较深远,在中学校园中确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纵观文献资料,均是针对城镇中小学的研究,以农村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寥寥无几,因此笔者以此为论文切入点,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展开论文的创作,期以能解答这些问题。
  
  1.1.3 研究动机
  
  笔者本人生长在偏远农村地区,在农村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阶段,尤其是在初中教育阶段,有过被欺凌以及欺凌他人的经历,与这类群体相处过相当一段时间,成年后想对他们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之后,也更加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引起对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足够关注,从各方面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使个人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1.4 研究意义
  
  从搜索相关文献结果看,目前对于农村地区校园欺凌的研究数量较少,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而且不同的农村地域的具体状况又不尽相同,对农村中学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深入探究,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研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丰富;另一方面,对全面地呈现校园欺凌现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研究是从青少年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方向着手,在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纠正和预防措方面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首先,它有助于净化校园风气,形成良好的、有助于中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其次,它可以对受欺凌的的同学提供及时的保护与帮助,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第三,通过给服务对象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建立立体、系统的服务方案,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形成良性的家庭互助支持系统。笔者通过实务与文献搜索,了解校园欺凌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从社会工作实务角度找出减少与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对策,从而充实相关问题的理论成果,在实务的过程中对工作技术与专业理论进行反思,对丰富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理论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技术的成熟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整理出农村地区的校园欺凌的具体情况,让大众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提高其关注度。同时也希望社会工作能够切切实实的帮助到施暴者、被施暴者,从源头上减少欺凌行为发生的可能,建立能够促进中学生之间良好同学关系形成的机制。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校园欺凌问题的先驱张文新教授在 2001 年进行较大范围的相关问题研究①。其调查结果显示,有 20%的小学生的自我报告显示自己经常受到欺负,甚至是更为频繁的欺负,而在初中生的自我报告中,这个比例为 10%,根据研究数据与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已有经验,制订了欺凌行为筛查量表,随后运用行动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介入,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欺凌行为与心理状况均有较大改善,达到了干预目的,取得了较大成功。结合研究成果,他提出了在具体服务过程中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适当需求与心理状态,运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等具体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纠正与介入,从而在这一领域探索出一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方法。
  
  杜红梅、冯维在研究校园欺凌行为问题时则采用了教育实验的工作方法②。根据其研究结果,针对具有欺凌行为的服务对象,主要采用教育感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具体技术,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体会到受欺凌对象的心理状况,进一步增加对欺凌后果的认知,从源头上控制欺凌行为的发生率。
  
  香港黄成荣教授(1999)根据香港本土特色,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提出了复和公义概念和方法。③复合公义在介入校园欺凌时,需要所有与欺凌行为相关的个体都参加举行的复和调解会议,包括被受欺凌者、欺凌者、家长以及学校老师或同学。这个会议中,受欺凌者可以畅所欲言,说出欺凌行为对其所造成的各种负面情绪与感受,比如抑郁、悲伤、恐惧等。通过议会提供的公开平台让被欺凌者诉说和发泄,达到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欺凌者通过这个会议过程,听取受欺凌对象的诉说,可以感受无法从自身角度感受的他人的痛苦,提高共情和为他人考虑的能力,也使其明白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使自己能够主动减少欺凌行为。复和调解的优势在于欺凌行为的直接涉及者之间紧张的关系可以得到缓和与调解,在问题解决的同时,也提升其社交技巧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其他人员的参与,可以使矛盾双方明确自己在问题系统中的位置和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完整的、良性的社会环境。
  
  1.2.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成果丰富,措施比较健全,从个人到国家高度,针对校园欺凌都有相应的成熟应对方式,所以体系是比较完整的。
  
  挪威学者 Olweus(1983)从个体、团体、学校社区的几个不同的层面对青少年欺凌行为进行为期多年的研究与介入④。经过努力,使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显着下降,为原来的 48%,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有效的遏制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Hanish 和 Tolan(2001)则从学生的家庭支持系统出发,提出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使子女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遇到问题就用暴力来解决①。通过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和家庭干预方案,增强了孩子的处事能力,遇到欺凌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
  
  Goldstein,,Gibbs & Glick (1998)的研究则提出另一种方法,就是对具有欺凌行为的服务对象使用攻击替代训练,服务过程中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技巧,如角色扮演、替代模仿、情感反馈等②。这种训练培养的是欺凌者的情绪控制能力,全力提高他们的自我道德水平,使他们在以后遇事时可以保持克制,管理暴躁情绪,提升自我修养。
  
  英国、加拿大、北欧等国从建立受欺凌者的朋辈支持系统入手,在校园开展“同伴支持”活动,通过对“旁观者”进行责任感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供情与移情能力,使在同伴受到欺凌时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通过对受欺凌者的增能,在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上找到平衡点,以此来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美国法制比较健全,所以在此问题上美国社会主张以法律形式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除了主张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预防欺凌课程之外,还要求要为学校老师与员工提供反欺凌培训。2008 年颁布《梅根梅尔网络暴力预防法》就是法律制裁校园欺凌的最好体现。
  
  1.2.3 总结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国外在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起于上世纪 70 年代,比国内研究时间要早,他们不仅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干预研究领经验与成果比较丰富,而且在相关保护政策和制度的建立上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体系,而我们国内在这一方面的建设还需要做很多努力。尽管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主体的联动参与有利于个体行为的矫正,可以一定程度上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但校园欺凌的问题还是会继续存在,因为全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会经历这个问题多发的阶段。
  
  同样,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在研究校园欺凌行为时各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内地多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出发,而香港台湾地区则是侧重于实务与实际干预的研究,二者都是很少有将社会工作介入为重点的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