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困境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0 共668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问题探析 
【第一章】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社会工作与农民工服务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农民工服务中社会工作应用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角色分析 
【第五章】面向农民工的社会工作服务SWOT分析 
【第六章】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措施 
【结语/参考文献】农民工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 绪 论

  1.1 问题提出

  在中国迅速进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已不是一个新鲜的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得一部分农民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逐步向城市社区分流。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之后,又掀起了一波农民进城务工的热浪。按照 2014 年 10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表现:2013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 26894 万人,其中,外地数量达 16610 万人,本地达 10284 万人。[1]

  目前,绝大部分农民工遍布在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其中建筑业、制造业已超过所有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他们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拼搏,为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为城市的发展注入充沛的活力,推动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进程农民工日日夜夜的辛苦劳动与无私奉献,就不会有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然而,相比于农民工的巨大付出,他们还未得到应该得到的回报。他们虽然居住在城镇,却难以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就业所带来的歧视,群体事件偶有爆发,个人权益受侵害时有发生,参保率低下,社会福利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生活缺失,导致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存在障碍与困难。也正是由于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在所能享受权利上的不对等,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农民工被冠以“二等公民”.对于如此一个日渐庞大的社会群体,妥善、合理处置好农民工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更甚者会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严重隐患。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在中国全面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农民工难题的解决是涉及到其自身、企业、社会和政府等方面,需要各方都有所作为,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制定惠及农民工的政策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工作将政府政策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民工所需要的社会服务(关信平)。[2]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民工问题就引起了学术界各领域学者的密切关注。

  近些年,有学者从社会服务的视角,认为农民工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是缺少一种社会服务的表现,并且着重研究了社会服务对农民工的重要性(柴定红;尹保华;余国扬)。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从发展的最初阶段就与民众联系紧密,旨在重视民生,帮助弱势群体。同时,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者凭借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不以盈利为目的帮助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个人、群体和社区,使其能够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活动的服务活动。近年来,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比较迅速,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曾指出要培养一支组织合理、素质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专业助人性质,决定了其服务农民工群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广州、深圳、天津已率先对社会工作在农民工服务领域已进行了较为初步的实践与探索。农民工服务,其本身是一种由政府、企业、组织和农民工自身,存在多方相互博弈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鉴于中国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期以及相对比较特殊的国情,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专业化尚未完成。在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真正介入农民工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认为有必要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为出发点,为农民工提供的满足其实际需求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思索,并尝试对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群体作深入剖析。

  1.2 研究意义

  笔者于 2014 年 3 月至 2014 年 5 月在重庆市江北城区街道进行调研。在此期间,参与了若干服务农民工的个案,并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就其就业状况、权益保护、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选取若干特定的研究对象,细致深入地展开访谈,以期得到更为完整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本研究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呈现的基础上,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运用 SWOT 分析方法对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寻求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战略措施,以求能够对更好地为农民工提供各项服务。最终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领域提供一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1.2.1 理论意义

  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的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位学者比较关心的领域。诸多学科都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经济学偏重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法学着重权益保障,心理学关注农民工满意度。而在该领域的社会工作研究也越来越多,逐年递增。

  目前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服务的理论体系的构建,部分研究者仅仅是将社会工作中的一些理念,方法引入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中,多数研究成果局限于社会工作为农民工社会服务的优劣势比较。对于社会工作在具体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多是简单的经验总结,研究结论“碎片化”,缺乏新意。

  总的来看,该领域所研究内容的深度不够,急需加以拓展出新。本文以马斯洛需求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赋权理论为支撑,力求通过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社会服务的研究,以期加强和发展社会工作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理论基础,为建立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知识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

  1.2.2 现实意义

  中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成为了社会里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性,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使得其在就业、权益保护、精神生活方面的社会服务遭受到不平等待遇。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困扰,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的条件。农民工服务核心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给予其相应的社会保障,提高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质量。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实现程度。因此,本文针对农民工服务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供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参考,为在此之后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依据。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交叉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农民工服务、社会工作介入等相关问题的文献资料,根据其不同的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分类,进而为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及实际介入提供理论支持。利用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对江北城街道辖区农民工服务的现状进行实地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求社会工作介入的切入点,定位好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应承担的角色,最后给出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战略措施。②访谈法。运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访谈技巧,对有关农民工和社工进行访谈,结合访谈意见整理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过程中的困境和需求。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下图所示: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背景分析→文献与资料→理论基础研究、现实背景考察→研究对象需求评估、社工角色分析→案例分析→SWOT 分析→评估与反思。

  在本文中,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基于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对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进行研究,首先经过现有文献的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现状,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研究对象背景和需求评估,按照此剖析结果定位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中的角色,进而找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切入点,结合实例,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优劣势、挑战和机遇,根据分析结果系统的探索出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 SO、WO、ST、WT 战略措施。最后,对本文得出的结果进行评估以及反思自身不足。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对研究对象的访问,总结归纳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现存的问题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也奠定了本文的基础。②通过对访谈结构的分析,做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 SWOT 分析,从而选择社会工作介入角度,重点分析出社工介入后能够承担的角色。③结合实际案例,评估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后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然后总结出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措施。

  1.4.2 研究难点

  文献资料的收集有一定难度。国内外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现有资料和文章都比较零碎,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给本文研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②访谈数据的收集存在难度。本研究的主要访问对象为江北城街道辖区内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大多是低学历人群,对一些学术性术语不太懂,另外,他们大多比较内向,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因此访谈具有一定难度。③由于自身实践经历水平有限,如何获得准确、有用的调查数据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难点之处。

  1.4.3 创新之处

  本文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以农民工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①研究领域的创新。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领域主要涉及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缺乏对自身专业的自省。本研究基于 SWOT 分析方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务技巧助推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②研究方法的探索性应用。以往国内学者对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资料收集发。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等多种方法,基于社会工作的新视角,结合农民工服务的现状,浅析社会工作怎样成功的介入农民工服务,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农民工

  农民工是在中国传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一种特殊群体。对农民工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理论上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某些方面则达成了共识。农民工具有双重属性,他们既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民”,也是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工人”.“农民”二字表明其仍然是农村户口,不是城镇的市民。“工人”则是指其主要活动在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现已成为在城市打工生活的人口的首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民工”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阐释。[3]

  张雨林是第一位提出“农民工”一词的学者,其本意是指在城镇企业谋求生活的农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一定义早已与现实相脱离。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降低,为大规模的农业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创作了可能。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工合同制工人的规定》文件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是一群“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生产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并且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业从业人员”.[4]

  在此以后,更多的学者针对“农民工”进行了更为深入钻研。一些学者认为评定农民工的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确定其是否被企业录用。学者王春光认为农民工是一种充当被各种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乡镇企业、国有或者集体单位所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角色。[5]

  综上所述,本文中所指的农民工,是指从传统农村生活走出来的农民们,他们仍旧有农民户口,且与农村土地保持一定的经济联系,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城镇中生活与工作,从城镇中的非农业部门获取主要或固定的收入,抱有显着的季节性迁徙动机的一个特殊社会劳动群体。

  1.5.2 农民工服务

  服务是指一种或一系列拥有无形的,能给人们带来某种利益或某些程度上的满足感的,且可供人们有偿转让的活动。而对农民工的相关综合服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对农民工服务都有不同的定义(王红艺;冼柏深;彭易锟;赵玲玲)。本文认为,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农民工服务的研究与其他人群相比,必然有着其独特的性质和研究内容。因此,在本文中,对“农民工服务”这一概念的定义涵盖以下 5 个方面:就业服务、权益保护服务,精神生活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服务。

  1)就业服务

  农民作为一个从农村流入城市务工的特殊群体,由于未能从事农业生产而缺少基本的土地收益,生活收入绝大部分依靠就业岗位提供。因此,良好的就业现状是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确保他们可以在城市安稳的工作与生活。就业状况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反映:第一,雇佣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工作环境,就业培训和薪资收入。第二、农民工自身劳动技能,对工作环境的主观感受。只有这两者相互结合才是农民工就业情况完整地反映。因此,对农民工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使之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就业技能,适应社会的岗位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农民工服务。

  2)权益保护服务

  农民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薪金收入不高,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居住条件差,事故频繁,欠薪和克扣工资时有发生。当农民工基本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受限于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足、维权成本的高昂,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农民工群体很少用能力或动力通过正当的,合法的渠道维护自身利益,因而也就会铤而走险采取比较极端的解决方式,最终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定期为企业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在农民工群体中,定期积极地开展维权知识讲座,散发知识信息,播放提醒视频、讲解维权案例等,并在工作时间随时为农民工提供解答,潜移默化地增长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3)精神生活服务

  精神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项精神享受活动,通过人的主观感受实现。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城镇居民相比较,其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大多属于空白。城市中或多或少存在排斥感,社交范围狭窄,长期生活在外,缺乏必要的亲情交流,更重要的是物质条件的束缚,难以使其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只有游离与城乡之间。

  因此,有必要组织农民工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时刻感受到城市文化气息,满足其必要的文化需求。

  4)社会福利服务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各有不同,学者鉴于自身研究所需,对社会福利服务这一概念的定义存在差异,因而很难对社会福利服务这一概念达成共识,也无法做到将其规范。一般而言,社会福利是指使全体社会成员达到最低的社会生存标准,并且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也需慢慢上升(范斌)。

  从服务农民工的视角出发,本文将社会福利服务定义为:社会福利服务是政府、企业和组织为满足农民工的社会所需,提供的一系列非现金形式的社会福利资源。具体来说,第一,农民工的社会所需不但包含其基本生活需求,而且也要涵盖其职业发展方面的需要。第二,非现金形式的社会福利资源必须以制度性的形式予以保障,使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服务得以满足与持续。

  5)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服务

  对社会支持的探析源于迪尔凯姆,其以为完善的社会支持有益于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上世纪 70 年代,社会支持进入了社会学,并逐步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范畴。社会支持可以简单理解为各种形式的社会成员对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众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贺寨平)。[7]

  而社会支持网络在对个人失范行为,精神状态有着重要影响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刘秋冉)。[8]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其中,正式的社会支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人才中心等所提供的社会支持。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则基于“关系”而衍生出来的,比如说血缘、地缘、亲朋好友关系。本文侧重关注的是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即在正式途径下所获得社会支持。这是农民工群体社会支持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依赖,最正规的支持体系。

  1.5.3 社会工作概念界定

  关于社会工作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数种解释,最初人们的定义侧重于个人慈善事业,后来有学者将其界定为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的各种有组织活动,现在的学者普遍认为社会工作是政府或 NGO 的专业服务。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王思斌教授在《社会工作导论》中给出的定义,他认为 “社会工作是持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本研究中采用的就是王思斌教授给出的定义。

  1.5.4 SWOT 分析方法的界定

  SWOT 分析方法(或态势分析法)是美国的安德鲁斯(Kenneth K. Adrews )教授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公司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和外部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按照矩阵形式进行系统的分类,然后将四种元素相互组合起来,从中分析出一系列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战略措施。

  SWOT 矩阵是将本来各自独立的内外部四大因素通过相互匹配、组合,并加以综合分析而提出一套科学全面,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措施。矩阵图(如下图)里面包括 SO 战略、WO 战略、ST 战略、WT 战略。每个战略计划制定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内部环境的优势因素,尽力克服内部环境的劣势因素,全面利用外部环境的机会因素,尽量规避外部环境的挑战因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