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真迹在古代书论中的含义发展研究

时间:2018-11-06 来源:大舞台 作者:贾明昊 本文字数:4861字

  摘   要: 真迹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出自书画作者本人的手笔。”[1]《辞海》解释为:“真实的笔迹。多指书画家本人的原作。”[2]这与今天日常所说真迹的意义基本吻合, 但是这一词汇在古代书论当中并不单单指这一种含义。真迹一词的内涵在历史上也在发生改变。

  关键词:   真迹,书法史,演变
 

真迹在古代书论中的含义发展研究
 

  启功《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按我们今天判断法书真伪, 有三种区分, 甲是原写的原纸, 这叫‘真迹’;乙是钩摹而成的复制品, 虽非原写原纸, 但字形笔法还能保留, 是名家法书的真影, 这叫‘摹本’;丙是依样仿造, 或张冠李戴, 这叫‘伪作’或者‘冒充’。问题较多的, 常在乙类。以原写原纸比较, 它自应算伪;以字形笔法来讲, 它又可算真。唐宋人常从字形笔法角度着眼, 把这种摹本叫做真本, 甚至叫做‘真迹’。不但对薄纸、蜡纸上钩摹的墨书字迹是如此看待, 即对石刻拓本黑地白字的法帖, 也常如此看待。例如北宋黄伯思、米芾、苏轼、黄庭坚, 都曾评论过《淳化阁帖》中某家某帖, 是真是伪。”[3]

  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古代书法作品中墨迹的三种基本类型, 并对“真迹”的概念进行了简单论述。在启功先生看来, 真迹的含义在书法史上并不统一。真迹时或为某书家亲笔书写的墨迹, 即“原写的原纸”, 有时又指石刻拓本和钩摹而成的摹本, 甚至刻帖拓本也可称为真迹。

  本文拟通过对古代书论中有关内容进行梳理, 廓清真迹一词在不同时代的基本含义。根据真迹在古代书论中含义发展的时间特点, 本文分作唐之前和唐以后两个阶段进行阐述。

  唐之前, 通过对唐及其之前有关文献的考察, 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真迹所指范围较小, 即启先生所言“原写的原纸”。笔者认为, 这一时期真迹的含义应当最为接近其本来含义, 真迹与摹本、拓本都有着较为清晰的界线。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载唐张怀瓘《书断·卷中》谢灵运条引王僧?语:“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 灵运窃写易其真本, 相与不疑。”[4]此真本即原写原纸。《法书要录·卷二》收录了陶弘景与梁武帝萧衍关于书法的讨论书信九通, 名为《梁武帝与陶隐居论书启九首》, 其中多次涉及真迹与摹本问题。《帝书四》:“钟书乃有一卷, 传以为真。意谓悉是摹学, 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摹, 微得钟体。”[5]由此可知, 在梁武帝看来, 摹本“多不足论”, 另一方面, 这大概也可以看出当时摹本在水平上与原作有着较大差异。与这一态度类似的是萧翼, 唐何延之《兰亭记》载萧翼赚兰亭事云:“因谈论翰墨, 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 弟子又幼来耽玩, 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 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 出其书, 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 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 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 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 临亡之时, 亲付于吾。付受有绪, 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 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 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 更不复安于梁槛上, 弄萧翼二王诸帖, 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6]又:“今赵模等所拓, 在者, 一本尚直钱数万也。”[7]据此可知唐代已经出现了响拓法, 且贞观时内府所摹《兰亭》于何延之所处时代价格昂贵。更重要的是萧翼“必是响拓伪作耳”一句, 或许为萧翼激将之语, 但仍可知摹本于萧翼处非但不属于真迹, 更被称为作伪, 与真迹待遇迥殊。然而, 萧翼之语意含激将, 且其为唐太宗赚取兰亭。《法书要录·卷四》载张怀瓘《二王等书录》云:“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 出御府金帛, 重为购赏。人间古本, 纷然毕集。太宗令魏少师、虞永兴、褚河南等定其真伪, 右军之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 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 装为八十卷;小王、张芝等亦合少多, 勒为卷帙。”[8]又《兰亭记》:“至贞观中, 太宗以德政之暇, 锐志玩书, 临写右军真、草书帖, 购募备尽, 唯未得《兰亭》。”[9]据此可知贞观时内府于王羲之帖所藏甚富, 于摹本自然不甚珍重, 梁武帝亦然。因而对摹本的这种看法并不能够代表当时的主流。

  岳珂跋《万岁通天帖》
岳珂跋《万岁通天帖》

  《法书要录·卷三》载褚遂良《拓本〈乐毅〉记》云:“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 奉敕内出《乐毅论》, 是王右军真迹, 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 赐司空、赵国公长孙无忌,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 特进、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特进、郑国公魏征, 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等六人, 于是在外乃有六本, 并笔势精妙, 备尽楷则, 褚遂良记。”[10]《法书要录·卷四》载韦述《叙书录》:“开元十六年五月, 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真迹, 总一百五十卷, 付集贤院, 令集字拓进。寻且依文拓两本进内, 分赐诸王。后属车驾入都, 却进真本, 竟不果进集字。自太宗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 出御府金帛, 重为购赏, 由是人间古本, 纷然毕进。帝令魏少师、虞永兴、褚河南等, 定其真伪。”[11]《法书要录·卷三》载《徐氏法书记》云:“贞观初, 下诏购求, 殆尽遗逸。万机之暇, 备加执玩。《兰亭》《乐毅》, 尤闻宝重。尝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 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普彻窃拓以出, 故在外传之。及太宗晏驾, 本入玄宫。至高宗, 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 赐长孙无忌等六人。”[12]《法书要录·卷三》:“至十七年出付集贤院, 拓二十本, 赐皇太子诸王学。”[13]以上数段记载都说明唐内府曾取所藏真迹制作摹本分赐近臣, 并作范本以供太子诸王学习。据此可知, 时大王真迹多集于内府, 纵王公近臣亦少有收藏, 内府摹本为人所宝。大概正是王羲之等书家真迹日益难得, 摹本的地位不断提升, 日后摹本亦成真迹。

  总而言之, 这一时期真迹与摹本有着明确的分别, 二者地位差异也十分显着。唐之前的真迹单指原写原纸, 与摹本明确区分, 而王羲之等摹本已为世所重。此时文献中未见真迹一词指石刻或刻帖的记录。

  唐以后, 尤其是宋代开始, 金石学发展, 三代青铜器与石刻之学渐兴, 刻帖出现并产生巨大影响。晋人原纸于宋代以后日益罕见, 摹本地位不断提高。真迹一词的含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发生变化, 不再局限于唐代之前的“原写的原纸”, 其内容开始向拓本、摹本扩展。下文分而述之。

  一、金石及其拓本

  石刻文字始于先秦, 秦有《石鼓文》, 晋有《河光刻石》。青铜铭文今之所见始于商而胜于周。石刻拓本隋时已有, 《隋书·经籍志》载:“又后汉镌刻七经, 着於石碑, 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 又立一字石经, 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 齐神武执政, 自洛阳徙于邺都, 行至洛阳, 值岸崩, 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 不盈大半。至隋开皇六年, 又自邺京载入长安, 置于秘书内省, 议欲补缉, 立於国学。寻属隋乱, 事遂寝废, 营造之司, 因用为柱础。贞观初, 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 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 犹在秘府, 并秦帝刻石, 附於此篇, 以备小学。”[14]此中传拓之本即唐以前拓本。另敦煌石室发现唐太宗《温泉铭》拓本, 上有墨书“永徽四年八月围谷府国毅儿”, 可知为唐拓本。而青铜器铭文拓本不知始于何时, 最迟于北宋已经出现。但唐之前的文献中尚未发现拓本与真迹一词有直接关系。而宋代以后, 真迹一词特指金石及其拓本者俯拾皆是。如欧阳修《集古录·卷七》唐李阳冰《忘归台铭》条:“右《忘归台铭》, 唐李阳冰撰并书。铭及《孔子庙》《城隍神记》三碑并在缙云, 其篆刻比阳冰平生所篆最细瘦。世言此三石皆活, 岁久渐生, 刻处几合, 故细尔。然时有数字笔画特伟劲者, 乃真迹也。”[15]又《集古录·卷一》前汉谷口铜甬铭条:“右汉谷口铜甬, 原父在长安时得之。其前铭云:‘谷口铜甬容十’, 其下灭两字, ‘始元四年左冯翊造’。其后铭云:‘谷口铜甬容十斗, 重四十斤, 甘露元年十月计掾章平左冯翊府’, 下灭一字。原父以今权量校之, 容三斗, 重十五斤。始元、甘露皆宣帝年号。余所集录千卷前汉时文字惟此与《林华行镫莲勺博山鑪盘铭》尔, 治平元年六月九日书。右眞迹。”[16]大量文献证明:真迹一词在宋代之后经常指金石及其拓本。

  准确来说, 这里的真迹特指原写的石刻及其拓本, 即书丹之石及其所拓之本, 翻摹本不属于真迹。青铜器亦然, 专指原铸之器。

  崇恩题杨氏旧藏《大观帖》

崇恩题杨氏旧藏《大观帖》

  二、摹本

  宋代之后, 晋人原纸日益罕见, 下真迹一等的摹本地位提升。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吾以宣和岁癸卯, 尝得见其目, 若唐人用硬黄临二王帖至三千八百余幅, 颜鲁公墨迹至八百余幅, 大凡欧、虞、褚、薛及唐名臣李太白、白乐天等书字, 不可胜会, 独两晋人则有数矣。至二王破羌、洛神诸帖, 真奇殆绝, 盖亦伪多焉。”[17]由此可知宣和内府藏晋唐名人手迹数量尚多, 但伪作亦多, 《阁帖》等宋代刻帖中晋人帖真伪相杂, 可以管窥其实。朱存理《铁网珊瑚》:“晋人真迹千无一真, 往往皆唐人临摹, 唐摹既少, 米氏所谓石刻高者可降真迹一等。”[18]据此可知, 晋人真迹于明代已十分稀缺, 唐摹本也已较为罕见。有明刻帖以《真赏斋帖》《停云馆帖》《郁冈斋帖》《馀清斋帖》等为上品, 然诸种刻帖中晋人帖也几乎全是摹本。在这一背景下, 下真迹一等的精致摹本有了极高地位便理所当然。这时, 真迹已然绝迹, 下真迹一等的优秀摹本便被视作真迹, 得到了明代文人的充分肯定。

  宋岳珂跋《万岁通天帖》云:“右唐人摹王方庆万岁通天进帖真迹一卷。”《容台文集·卷二》:“唐摹右军真迹以十七帖为致佳, 余临数十本皆为好事者取去。”[19]《容台文集·卷二》:“余曾有右军行穰帖真迹十五字, 正是十七帖一种, 书及武林杨侍御自安福传来唐摹绝交书, 纸墨用笔与行穰帖同, 中缺鸾字, 乃悟为右军书, 萧斋所摹, 避子鸾讳, 而后人悞以为李怀琳耳。”[20]以上以真迹称摹本。

  三、刻帖

  宋代之后, 真迹一词也常指刻帖。刻帖究竟始于何时至今未有确说。唐代有无真正意义的刻帖尚未明确。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峄山之碑野火焚, 枣木传刻肥失真”句, 枣木刻《峄山碑》应当可以视作刻帖。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言《十七帖》云:“独勅字本及此卷本乃先唐所刻。”然而, 现在仍无可靠证据支持《十七帖》为唐代刻帖。无论何种原因, 在唐代, 真迹一词与刻帖并未产生直接关联。宋代刻帖大兴, 《阁帖》《太清楼帖》等官方刻帖影响极大, 《潭帖》《绛帖》等私家刻帖亦影响深远, 南渡以后, 各类汇帖蓬勃发展。刻帖作为一种高效的法书复制手段, 在宋代及之后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拓片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印刷品, 但在宋代之后这一印刷品也被纳入真迹范畴。如宋洪迈《容斋五笔·卷第九》:“今苏氏眉山功德寺所刻大小二本, 及季真给事在临安所刻, 并江州本、麻沙书坊《大全集》, 皆只自‘耘籽’句下, 便接‘憬彼西戎, 古称右臂’。正是好处, 却芟去之, 岂不可惜?唯成都石本法帖真迹, 独得其全。”[21]又如清崇恩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杨氏旧藏《大观帖》曰:“宋拓太清楼帖残本真迹东郡杨氏家藏稀世墨宝。”

  需要指出的是, 这一现象并不多见, 且刻帖强大的派生能力使得真迹一词所指刻帖的界线也是模糊的。刻帖是原写原纸或原石拓本的钩摹本经垫蜡等工序后刻成的雕版及其拓本, 这样一来, 刻帖便不同于原写原纸和直接书丹的石刻, 其本身就是一种印刷品。刻帖要经过至少一道复制工序, 而其增减编排又相对自由, 任何一种以原纸为直接依据的刻帖都可以轻松化身千万。如《淳化阁帖》, 所见版本凡十数种, 然其中关系至为复杂。因此, 刻帖中所谓真迹, 实难知其确指, 大概是指刻帖中来源相对可靠、质量上乘之作。

  总之, 真迹一词在书法史上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 在唐代之前, 真迹一词特指书家亲笔原作, 唐代以后, 这一词语所包含的范围扩大, 除书家亲笔原作依然是最常见意义外, 该词也指原写的金石及其拓本, 另外, 部分摹刻精善的法帖也以真迹称呼。

  注释: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6年10月.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湖北2000年1月.
  3编辑委员会.《启功全集》 (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03论文卷.
  4[5][6][7][8][9][10][11][12][13]见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8年12月, 0812册.
  5《隋书·经籍志》.商务印书馆, 1936年6月.
  6宋·欧阳修.《集古录·卷七》, 见于《欧阳文忠公集》, 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
  7宋·欧阳修.《集古录·卷一》, 同上.
  8宋·蔡绦.《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 1983年9月.
  9明·朱存理.《铁网珊瑚》, 见于《景印文渊阁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8年12月.
  10[20]明·董其昌.《容台文集·卷二》, 明崇祯三年刊本.
  11《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7月.

    [1]贾明昊.真迹一词在书法史中概念的演变[J].大舞台,2018(05):84-88.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