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明朝书法大家王铎的人生“败笔”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7 共3100字
论文摘要

  翻开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明朝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这一时期,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艺术,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而一直以“案头品玩”为特征的书法艺术,也逐渐从文人的书斋当中走出来,出现并悬挂在高屋厅堂之上,作“壁上欣赏”的巨轴和长卷。在巨轴和长卷的表现天地里,王铎以其独特的书法形式,并一扫明末书坛因循守旧之气,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书家一道,提倡取法高古,开展复兴书坛的活动,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帖学行草书的时代新貌。

  王铎(1592-1652),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卒与清顺治九年,享年61岁。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别署松樵、十樵、石樵、痴樵、痴庵、痴仙道人、二室山人、雪山道人、东皋长、烟潭渔叟,云岩漫士、兰台外史、樵人痴者、洛鱼、老颠等。河南孟津人,故人称“王孟津”。王铎于明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清顺治间又授以礼部尚书,史书上称其为“贰臣”,但这些终未影响后人对他书法成就的高度评价。他的传世书法作品很多,单刻帖就有《龟龙馆帖》《琅华馆帖》《弘月馆帖》《栢香帖》和《拟山园帖》等数种,另有《拟山园集》和诸多诗文书画流传后世。

  自古书家要想练好字,都必须要下苦功夫。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王献之写了十八缸水,智永和尚为了练字,五年不下楼,磨秃的笔头堆满了五大箩筐。怀素在芭蕉叶上苦练书法方有所成。王铎虽然出身在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但幼时家境十分贫寒。度日竟“不能一日两粥”,王铎的母亲陈氏将陪嫁的“钏珥链鬻之市,以供朝夕。麦稻缺,买犄饼,不能遍诸儿。半儿饱,母略茹藿,则腹肌矣”。慈母怜子以菜充饥,但仍不能让儿女免去饥饿,这便是王铎早年饥苦贫寒的生活窘状。

  俗话说“陋室出公卿”,要想改变贫困的命运只有靠读书写字通过科举来实现了。王铎十三岁在家塾读书时,始习王羲之《圣教序》。十八岁就读蒲州(今山西永济)河东书院,始学绘画。三十一岁的王铎不负众望进士及第,殿试名列三甲第58名。

  在奋斗的过程中,他的老师乔允中不但在学业上还在经济上对他的帮助很大,他的岳父马从龙慧眼识英才,不嫌其穷困将女儿嫁给了他。

  明朝擢升官员的潜规则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王铎以文才出众而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并且和倪元璐、黄道周成了朋友。倪元璐在北京被攻陷时力战而死,黄道周被俘后威武不屈。

  这种反衬尤其凸显了王铎的“败笔”,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研习书法的人也大多耿直,倪元璐为东林党平反获得赞誉,黄道周抗疏论辩被贬官六级,王铎也上疏言:“边不可抚,事关宗社,为祸甚大”,等洋洋数千言,要不是他当过帝师就可能会被“廷杖”打死。

  要不是在怀庆又当了一次福王的“帝师”,王铎在北京和南京两地不温不火的当着官,“予迹江南北,几遍天下。留心书艺,见闻大增。”他在翰林院能看到皇家内府收藏,各地士大夫和收藏家又对他敞开了大门,步步回头时时顾盼。虽然他临贴可以“如灯取影,不失毫发。”还是打算在“不规规临摹”中突破自我。

  马士英辅佐的小福王在南京登基,把在逃亡中的王铎诏到了南京。清朝的张宏在《溲闻笔记》中对王铎的评价还是中肯的:“昏溃益甚,为翰林学士则有余,为宰相则不足”。他就是个文人,在生病断粮的情况下,写字卖条幅,结果买墨还感叹质量不好。所以当出现假太子事件时,他就没有政治觉悟了。讲了句实话就被南京市民揪头发,砸鸡蛋。这也为他在城门口跪迎多铎,提供了投降的理由。

  投降最大的好处是能过上安生的日子,既不用为没有好墨而唏嘘,还可以“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大抵临摹不可间断一日耳”。降清七年,他没有在政治舞台的中心扮演角色,而是只为“稻粱谋”。平日借酒色来麻醉自己,以缓解悲愤抑郁、寂寞无奈的心理压力。

  王铎在四十八岁那年写道:“我无他望,所期日后史上,好书数行也。”充分表现了他无意在政治上的追求,而只以书法寄托人生的思想。在《琅华馆帖册跋》中,他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遗憾的是王铎所见魏晋法书几乎全是刻本,因此临习《集王圣教序》《淳化阁帖》《褚摹兰亭序》等为多。但王铎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去临摹,而是透过法帖的表象来观其精神,以此来滋养自己的风格,既继承传统又博取众长,取精用宏,草书在不失“二王”法度的同时又参以张旭、怀素的气象,在临帖中更参以个性的发挥,因此王铎书风的形成与大量临帖是分不开的。

  每每展观王铎的草书,总是给人以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他的草书,属于大写意派的书法风格,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王铎草书追求的是涨墨淋漓的效果,据记载在创作时,他往往是用毛笔饱蘸墨汁与水调和书写,落笔沉重并任饱墨在纸上晕染,直至墨竭笔枯,一幅字中夹杂几个很鲜明的墨团,墨色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枯润浓淡恰到好处、自然天成,用笔沉雄、一泻千里,世间万象尽化其中,极具笔墨之张力。在线条的纵横收放之间,可以看得出王铎当时复杂情感的抒发,作品在创作时就随心灵的宣泄和心绪的起伏,尽情挥洒,犹如飞沙走石,风驰雨骤。与明末清初董其昌一派的书法观,背道而驰。无论是明代中叶以后始有的超长条幅,还是超长手卷,王铎都能以恣肆任性、挥洒自如的书写,表现出撼人肺腑的雄壮力量,追求的是欹侧动荡的形式美感。而王铎正是具有创造性的古典草书的集大成者。

  其卓着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铎书法无一“败笔”,一种是形式上几近完美的书作,如《行书文语录》匀称的布局,线条飘逸舒展、行笔充实、参差起伏、转笔畅达、跌宕自如,表现出纯熟的技巧风格。一种是荒率且零落的《为宿松书诗轴》《赠葆老乡翁诗轴》,气韵不畅、线条呆板、笔势凌乱,透露出惨淡凄凉、空虚寂寞的情绪。这充分说明他在技法上已经尽善尽美了,但难掩其“丧失名节”的败笔。咬牙切齿、无比刚狠的笔墨掩盖不了他的懦弱,以至于晚年:“出则召歌童数十人,为曼声歌娱取醉,或宵夜不分以为常。间召青楼姬,奏琵琶月下,其声噪泣凉蜿辄凄凄以悲。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饰,病亦不愿服药。久之更得愈,愈则纵饮,颓堕益甚!”

  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诸多的艺术巨匠,书圣王羲之郁郁不得志而弃官,世间就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家人几乎尽亡,悲愤填膺遂成佳作《祭侄文稿》。苏东坡贬往黄州,在雨中茅屋内写成《寒食贴》。王铎发出感慨:“平生惟服,唯石斋(黄道周)一人,其余无所让”,这段话与其说是讨论书艺,不如说是对自己“丧失名节”的自责和忏悔。

  瑕不掩瑜,“五十而自化”的王铎占据了明末清初书坛的一个重要篇章,然对于王铎的书法艺术,后人评价甚高。傅山曾言:“王铎四十年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

  吴昌硕说:“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当代“草圣”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启功先生用七言绝句盛赞王铎:“破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勋。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正如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所提到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也正是因为他积累了数十年之功,遍临魏、晋、唐、宋明贤书迹,诸体悉备,才有为世人所重的“神笔王铎”之说,书法作为线条艺术,表达的是一种最深沉、最隐蔽、最神秘的方式。而王铎在中国的书法史上贡献最大的也是行草书。走进王铎的世界,不管在当时他的政治生涯是如何的不堪,然他的艺术成就却无法抹杀,五百年后,留给我们的仍然是宣纸上绵绵不绝的记忆。往事如烟,让我们追随着那纵笔挥洒的墨痕,触摸着一种无法使人平静的激情,一起去感受大师在纵横不羁与取法高古间游走自如的才情……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千年书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3]《清史 列传》.卷七十九.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