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中国书法之书体的分类、变迁及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胥帆
发布于:2016-02-15 共2365字
摘要

    1 中国书法之书体的分类。

  中国书法按字体来分,大体说来可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而把甲骨文单分一类;又有把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书体都称为大篆,而把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篆书称为小篆。大篆又有籀文和古文之别,籀文是指战国时秦国所用文字,古文指战国时六国所用文字。篆书根据书写载体的不同,又有很多别的名称,如金文、石鼓文等,金文旧称钟鼎文,是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款识文字,石鼓文是因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隶书有古隶和八分,古隶指秦代及秦代以前的隶书,八分根据时代的不同,又有汉隶、唐隶、今隶。汉隶是汉代隶书的统称,在唐代把正书称为隶书,为区别汉隶,又别称正书为今隶。明代李贽《疑耀称:“唐以后之楷书称为今隶,因谓汉隶为古隶。”陆深《书辑》所称“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则又泛指魏晋以来之楷书而言。

  草书又有篆草、隶草、章草和今草,今草根据草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小草、大草和狂草。

  楷书又称为真书、正书。楷书根据字的大小不同,有大楷、中楷、小楷以及蝇头小楷。根据时代的不同,又有晋楷、魏楷、唐楷等。

  行书是处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它比草书收敛,比楷书放纵,把楷法多于草法的称为行楷,把草法多于楷法的称为行草。

  2 中国书法之书体的演变。

  关于中国书法之书体演变的文章很多。一般教科书上把汉字的发展历史归纳为篆书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然而从严格的时间顺序来讲,汉字发展的历史应为篆书 - 隶书 - 草书 - 楷书 - 行书。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特有艺术。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艺术。由考古资料可知,结绳、刻契等实物记事到陶器上等拟物体形象的符号,勾勒出汉字由先文字阶段、原始文字阶段到古文字阶段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汉字创造的两大基本途径:象形和指事。

  殷商时期,是目前所见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

  西周初期的甲骨文承袭了殷商晚期的风格,更趋于精致和熟练,商末到周初的金文,书写渐趋简化,初期的象形特征逐渐退化,形成有规律的曲线,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西周中期的金文变为典雅平和,西周晚期的金文趋于成熟,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文字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殷商以来的文字,在各国走上了不尽相同的发展道路,出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由各国的文字风格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小篆已是秦通行的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全面推行小篆,于是春秋时期的其它各系文字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小篆成为秦统一后唯一的官体文字。

  在秦系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同时,简便实用的手写体草篆在日常书写中广泛使用。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时,早期隶书(古隶)便形成了。我们把这种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称之为“隶变”.

  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也处于变革状态,总体上来说是对大篆系统的官体文字进行着隶变。

  秦末至西汉初年,隶书发展很快,并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字地位。西汉时期,首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成熟的章草,约于东汉中期,已有早期楷书出现,东汉后期又出现了行书。至此,草书、楷书、行书的出现,基本形成了书法史上的各种书体,这段时期为中国书法史上书体变革的重要时期,它留给魏晋时代的尾声,只是一个完善和美化楷书、行书的问题。它的演变过程,看似纷繁杂乱,实则重叠有序地先后登上各自历史舞台的不同层面。

  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从民间遗存的墨迹可知,草、楷、行这几种新体在经过东汉以来的酝酿之后,到魏晋时期已趋向成熟,并脱去隶书时代的影响,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出现,使草、楷、行书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3 对中国书法之书体演变的思考。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每一种字体在不同的时代达到了成熟甚至高峰期,汉字的演变顺序可以归纳为: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 殷周时期的金文 -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 - 秦代的小篆 - 汉代的隶书 - 魏晋时期的楷书 - 唐代的草书 - 唐代的行书。其中小篆和隶书基本上是一起形成的,不过隶书在汉朝成熟,而楷、草、行基本上是一起发展起来的,只不过是草书和行书是在唐朝达到了鼎盛。

  对于不同的字体,它们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如甲骨文多为象形字或者会意字,常一字多写或者笔画不定;金文则古朴厚重,比甲骨文更加整齐美观,丰富多样;石鼓文雄强浑厚,圆劲挺拔;小篆笔画圆润,风流飘逸;隶书把篆书的圆匀笔画逐渐方正平直化,结束了数千年古文的形体,开辟了两千多年来的汉字形体;楷书一改隶书平直方正的特点,放弃了笔画的波势挑法,字体向内集中;草书在快速书写和不断简化中产生;行书则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字体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具有象形和指事阶段的甲骨文逐渐演变为现在如此多的字体,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而每一种字体也都必然经历了产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甚至有衰微期和复兴期。而每一种字体的演变都是历史的必然,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看到甚至几千年前的优秀书作,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恒。中国书法史(全七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宋永。中国书法的形体演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陈道军。汉字书体的演变[J].青少年书法,2003(5)。

  [5]徐利明。书体演变的规律和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7(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