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国王形象蕴含的宪政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1 共3306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长期以来,对于莎士比亚的社会政治思想,国内外的学者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莎士比亚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是进步的;另一种认为他的思想受传统基督教和封建观念的影响,倡导“君权神授”、“国王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是落后的。 两种观点都各有其合理性,但是要想恰当地理解莎士比亚的话,那么恐怕不得不考虑当时文艺复兴时期英格兰的思想意识观念等因素。莎士比亚并没有公开发表过明确的社会政治理论,那么只能从他的作品中去挖掘他的政治思想的踪迹。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发展最早,也是当代宪政最为完善的国家。 12 世纪后期至 16 世纪是宪政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和谐是现实的需求,所以秩序是莎士比亚作品的一大主题, 主要表现为他的帝王观,不可避免地涉及国王与贵族、议会的关系。 英格兰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以封臣制为基础的国家,更多时候封臣效忠的是自己的领主而不是国王,国王的权利往往会受到贵族们的制约。 贵族们固然遵从国王的统治,国王也要遵守行之于文的法和约定俗成的法。

  自古以来,英国就有“王在法下”、“法在王上”的传统,王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也要受到法的约束。自公元 8 世纪开始, 英王登基都要举行加冕宣誓,“誓词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二是‘保证维护法律’,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以‘确保社会政治秩序’”。

  1215 年的《大宪章》依据英国旧有的习惯与传统,要求君主尊重臣民已有的权利,不要破坏传统和逾制侵夺臣民的既得利益。 国王对《大宪章》的签署表明了契约关系的达成,国王丝毫不得违规侵犯臣民的利益、自由和权利。 这些是作为君王也要遵循的秩序。

  二、僭越出轨的“群星”

  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内乱不断, 对外战争历时过长。 长年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使得国王的权力被严重削弱,地位形同贵族,而不是国家的最高统帅。 战争损害了人们对君主的信心,国王被看做无能之辈,他不能或不愿保护他人民的利益。 更糟糕的是,国王政府在政治上不能独立,完全受某些人的操控,从而成为某个派别集团的工具。

  1348 年后的饥荒、瘟疫使国内人口急剧下降,社会严重混乱。

  频繁发生的废黜国王、谋杀国王和王位继承人的恶习弄得人心惶惶。自从伊丽莎白的祖父亨利七世通过婚姻使兰开斯特和约克家族结合之后,几代君王都在努力重建一个新的君王制,恢复英国王室的权力,使其超越贵族的帮派之争。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确保和谐的秩序是现实的需求, 因而也是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只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各自保持自己的位置,遵守严格的等级秩序,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建成理想国度。 事实上,这种思想早在公元前柏拉图就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到,“正义就是城邦里各个阶级都站在他们应站的岗位,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

  文学复兴时期的诗人们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现实的需求,常在作品中强调秩序的重要性。莎士比亚常用太阳和群星来比喻国王与贵族的关系以表明等级和秩序:“诸天的星辰,在运行的时候,谁都恪守着自身的等级和地位,遵循着各自的不变的轨道,依照着一定的范围,季候和方式,履行它们经常的职责;所以灿烂的太阳才能高拱中天,炯查寰宇,纠正星辰的过失,揭恶扬善,发挥它的无上权威。可是如果众星出了常轨,陷入了混乱的状态,那么多少的灾祸、变异、叛乱、海啸、地震、风暴、惊骇、恐怖,将要震撼、摧裂、破坏、毁灭这宇宙间的和谐! ”

  王权的实行要依靠贵族的拥护,国家的和谐要仰仗众人的各循其道,如果有人越轨行事,就会导致国家混乱,灾祸降临。《麦克白》中三女巫在麦克白的心中种下了邪恶的种子,激发他对国王宝座的欲望。 《哈姆雷特》中克劳迪斯弑兄娶嫂,窃取王位。 《理查二世》中的亨利·波林勃洛克趁国王理查二世暴虐失德之际,犯上作乱,夺取王位。《亨利四世》中亨利四世僭越篡权取得王位,立身不正,霍茨波父子居功自傲,不服王权,导致双方旷日持久的战争。《理查三世》中,理查三世残酷地杀害了两位王子和同胞兄弟,篡夺王位,再次点燃刚刚熄灭的战火。 正是这些人肆意破坏等级和秩序才引发了后来的悲剧。 所以,强调等级和秩序、维护王权的权威是莎士比亚社会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

  三、神人共体的国王

  莎士比亚虽然强调王权的不可僭越,但这并不表示他赞成君主专制。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尽管国王被比作太阳———真、善、美的代表,但国王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不完美的,按照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观念,人处于存在之链的中心位置,位于天使之下,动物和植物之上。人类在存在之链上的位置暗示人既可以善用理性的力量,通过学习、道德改善使自身变得完美而上升天国,也可能受俗世的诱惑而堕落。 人拥有理性或神性,有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是受到诱惑而堕落的可能性。 即便是国王,当他的理性和欲望相冲突,当理性的力量不能战胜欲望的力量,这样的君主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和混乱。

  《理查二世》中的理查二世扬言“法律存在于国王口腹之中”,肆意践踏法律,流放了亨利·波林勃洛克公爵之后,在他的父亲离世之后,就非法没收了他理应继承的全部财产。 理查二世的统治搞得民怨沸腾,“平民们因为他苛征暴敛,已经全然对他失去好感;贵族们因为他睚眦必报,也已经全然对他失去好感”。

  于是亨利·波林勃洛克起兵之后, 得到了贵族和民众的支持,夺取了理查二世的王位。 莎士比亚所表现的王权不是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王权,而是要遵循律法和议会的制约。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明明已受到上帝的告诫不可去吃智慧树上的果实,但理性未能控制欲望,所以违背了上帝所立的法,被赶出了伊甸园。王权在手的约翰和理查二世正是因为受欲望的摆布,随心所欲地使用王权,未能善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身的欲望,遵守作为君王的道理,使得整个王国陷入混乱。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莎士比亚既反对君主专制,又赞成中央集权。

  四、秩序的典范

  亨利五世是被评论家们称为莎士比亚笔下完美君主的典范,这其中有其继位合法性的原因,不像有的君主靠非法的手段夺取王位;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亨利五世与贵族们的和解。亨利五世一开始出场时的形象放荡不羁,整日与下层社会的小偷、浪荡子为伍。 亨利五世继位之后幡然悔悟,就放逐了以前一起厮混的市侩流氓福斯塔夫一伙,和大法官的一番对话更能彰显他的悔悟改变:

  因为你曾经把我下狱监禁,所以我仍旧把你一向佩戴着的无瑕的宝剑交在你的手里,愿你继续保持你的勇敢公正无私的精神,正像你过去对待我一样。 这儿是我的手,你将要成为我青春的严父,我愿意依照你的提示发号施令,我愿意服从你的贤明的指导。

  大法官曾经在亨利五世应抢劫而触犯法律时,毫不顾忌这位王位继承人的身份,将其送进监狱。 亨利继位之后,并没有记恨大法官的秉公执法,反而视其为“最大的依靠”。亨利五世的这番话不仅体现了他道德的提升,更表明遵守律法的意愿。与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理查三世治下君臣相斗、战乱不断、秩序紊乱的乱世不同,亨利五世营造了一个君臣有道、上下合心、秩序井然的国度。

  五、结语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作品中投射了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阐释了对王权与贵族关系的认识。 王权与贵族权利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合作。在双方只追求自身利益和欲望的实现,相互对抗时,国家的秩序不稳,甚至陷入混乱、战争;在双方受到理性的控制,相互合作时,国家才能有序运行。 王权与贵族的权利都不是绝对的,而应相互补充,相互限制。国王虽是众星拱卫的太阳,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但君主也要遵守作为君王的道理,依靠众位贤臣的辅佐,完善自身的道德,纠正自己的错误; 而底下的贵族也要安守臣子的本分,不可觊觎国王的权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莎士比亚的政治态度既不是维护“君权神授”的封建主义,也不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而是在这二者的张力之间萌发君主立宪的萌芽。

  参考文献
  
  [1] 程汉大.英国法制史[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1:202.
  [2] 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国通史[M].王觉非,译.北 京:商 务印书馆,1998:248.
  [3] 胡家峦.历史的星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5.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
  [5] 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35.
  [6] 候维瑞.英国文学通史插图本[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