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应用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乔德玉
发布于:2021-02-09 共5483字

  摘要:哥特式创作手法作为哥特式的延展风格之一,其以反差性写作手法为主,将内容进行反面描写,并对现实环境进行抨击,与读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查尔斯·狄更斯将哥特式创作手法应用到《雾都孤儿》中,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以主人公奥利弗的经历为主线,逐层揭示当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阴暗面。

  关键词:《雾都孤儿》; 哥特式; 创作手法;

  Abstract:Gothic creation is one of the Gothic extension styles. It focuses on contrast writing techniques, describes the content on the reverse side, and attacks the real environment to resonate with the reader's thoughts. Charles Dickens applied the Gothic creation technique to Oliver Twist, criticizing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tak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otagonist Oliver as the main line to reveal the dark sid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Keyword:Oliver Twist; Gothic; creative techniques;

雾都孤儿

  引言

  《雾都孤儿》由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撰写于19世纪前期,此时英国正处于转型阶段,但受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压迫,延缓转型时间,致使增加了底层贫民的生活负担,由此底层贫民与资本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小说通过阴暗面对立的表现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展示,并将资本主义代表进行人物映射,其跌宕起伏的内容,是英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真实的写照。

  一、《雾都孤儿》简介

  1.背景简介

  19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使英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将经济集中化,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但过度发展的背后,是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使经济造成两极分化,底层人们在工厂和煤矿中进行危险工作,来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迫于长时间的生活压力和体力劳作等,使人们心中产生反抗情绪,导致阶级冲突越发激烈。在1834年英国议会采取投票的方式,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其也是自16世纪以来关键性转折点,同时18世纪也是英国的文化时代,文学者和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现实描述,以小说的方式从侧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抨击。在济贫法案通过之时,由于英国当时社会的主体权利仍在资本主义手中,在从农业向工业型经济城市的转型过程中,资本主义对穷人进一步压迫,使穷人必须进行相应的劳动来获得报酬,但劳动的强度使穷人难以忍受,导致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去接受贫民院的接济,导致法律的规定未能起到实际作用,并加大了资本主义对底层人们的剥削力度[1].《雾都孤儿》以英国首都伦敦为背景,以孤儿为主线,讲述其悲惨身世和遭遇,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使其过上幸福的生活。

  2.内容简介

  《雾都孤儿》是19世纪前期,由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写实类小说。《雾都孤儿》的主人公为奥利弗·崔斯特,其出生在济贫院,当时生存环境较为艰苦,贫民为了生活以排挤和欺负他人为主,以获得食物的独享权,幼小的奥利弗·崔斯特在贫民院内遭受欺凌,忍受挨饿,长时间的压迫,对其心性进行了磨炼。在教区执事的邦布而夫的长期欺凌、虐待下,使意志坚定的奥利弗逃亡到伦敦,寻求更好的生活。但其刚到伦敦时,由于对环境不熟悉且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导致误入贼窟,其首领为将幼小的奥利弗训练成一名合格的扒手,对其进行训练。但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警察抓住,后来经过商铺小贩的指认,确定其无罪,警察才将幼小的奥利弗释放。经历过此事件后,奥利弗在布朗洛家中进行休养,此时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温情,但贼窟首领害怕幼小的奥利弗对其进行举报,因此进行阴谋设计,使奥利弗重新回到他身边。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奥利弗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窃手。在一次行窃时,奥利弗身受重伤,受到姨妈罗斯小姐的收养,此时奥利弗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此同时,奥利弗的同父异母的兄长蒙克斯,对其父亲将遗产留给奥利弗极为不满,因此伙同贼窟首领对奥利弗的身份进行销毁。在制订销毁计划时,恰巧被奥利弗的好友南希听见,南希冒着生命危险,将事情告诉罗斯小姐,于是罗斯小姐和布朗一同制订相应的计划,并约见南希对情况进一步了解,当贼窟首领知晓南希为告密人时,便指使赛克斯对南希进行暗杀,此时也是贼窟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刻,在警方的追查下贼窟首领被处死了。此时布朗将奥利弗收为养子,使得奥利弗又一次迎来了新生[2].

  二、哥特式创作手法的特征

  哥特以夸张、极端、脱离实际等风格,彰显出其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面,在进行文章创作中,以哥特式创作手法,可对读者形成精神刺激,以强烈的反差,使整体情节具有代入感,且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与漫画的表达形式相一致,具有抽象性。在18世纪,英美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将哥特式创作手法应用到小说之中,当小说风格逐渐形成规模时,可为作家提供更多灵感,提升其创作质量。18世纪英国处于资本主义控制时期,国家的战争多来源于底层贫民和资产主义的斗争,哥特式创作手法以冰冷、消极为思想反差,可对社会现实进行折射,并对阴暗面进行文字分析,作者在不断应用下,以自身为主体,将社会存在的虚伪和丑陋进行文字描述,并采取正反对比的方式,使内容具有层次感,将恶与善、美与丑、残忍与善良进行对比,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同时,在神秘、恐怖、极端等特性的驱使下,可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对作者讲述的事件表示同情、恐惧和敬畏等,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读者对刺激事物的追求。哥特式小说在18世纪中后期逐渐定型,其是浪漫主义的延伸品,但与浪漫主义歌颂的理想型社会不同,其站在对立面以反向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并以社会时代背景为题材,对内容进行撰写,使内容更具反差性,使故事情节具有代入感,可有效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哥特式创作手法具有批判性色彩,对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其流行阶段以维多利亚时代为主,当时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使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憧憬,满足自身的思想要求。哥特式创作理念的产生在和谐观念的影响下,未能进行广泛扩展,但当时的作家并未放弃此种写作方式,并以此种写作方式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文字叙述,揭发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社会现实进行抨击。作家们以代入感的写作形式,对问题进行剖析,并将现实生活融入到小说之中,使其更具真实性,在18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为查尔斯·狄更斯,其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文字叙述,并对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详细描述,以强烈的反差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将哥特风格与批判风格完美结合到一起,并在《雾都孤儿》中进行价值体现。

  三、《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

  1.哥特式人物

  作者对《雾都孤儿》的人物形象进行鲜明比对,通过人物形象的差异性,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真实写照。例如在对弗根进行描述时,其被形容为丑陋、贪婪和吝啬的代表者,在黑暗和泥浆当中蠕动的令人恶心的爬虫,喜欢在夜里出来寻觅臭鱼腐肉,满头的红发甚至能让人联想到耶稣的叛徒犹大,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提升读者对其记忆深度,在后来的章节中,通过人物的行为特征,对社会环境进行讽刺。在奥利弗出生时,由于当时条件受限,主人公奥利弗被教区发送到分院中,其分院管理者为一个老太婆,在对孩子进行管教时,每个星期可获得六个半便士,从孩子的口中进行节约,可攒下不少钱。随后文中提到"她居然发现深处自有更深处,证明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实验哲学家".此处以老太婆作为资本主义的映射,其主旨为剥削,将孩子作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贫穷人民,资本主义的管理者可对底层人民进行压榨[3].作者对苏尔伯雷这样描述,"苏尔伯雷先生是个瘦高个,骨节大得出奇,一身黑色礼服早就磨得经纬毕露,下边配同样颜色的长统棉袜和鞋子,鞋袜上缀有补丁。他那副长相本来就不宜带有轻松愉快的笑意,不过,总的来说,他倒是有几分职业性的诙谐。"在对此人物进行刻画时,开场就对其穿着进行描述,黑色礼服代表上流社会,其服装上的补丁,已经表示出其不具备上流社会的条件,但却以思想为主导,进行自身伪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掌舵人形成侧面抨击。当主人公离开教区独自去往伦敦时,费金作为奥利弗伦敦之旅的第一位接待人,其训练奥利弗,使其成为扒手,并执行费金交给的任务,此种人物的描写是映射资本家的丑陋嘴脸,通过对底层贫民进行训练,使其做出相应的工作,为自身创造价值,表现出当时底层的无奈和无助。南希的出现使奥利弗感受到朋友间的友谊,南希在发现阴谋时,冒着生命危险去通知奥利弗,令其提前做好准备,但最终南希被赛克斯杀害,使得奥利弗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作者以主人公为中心,对其朋友进行描述,但最后以主人公朋友的死亡,为整个故事的结局做铺垫,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阴暗。小说最后坏人被绳之以法,主人公过上幸福生活,说明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哥特式谜团

  文章开头描述道:"这孩子由教区外科医生领着,来到了这一个苦难而动荡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存在着一件相当伤脑筋的问题,这孩子到底是不是能够有名有姓地活下去。如果是这种情况,本传记很有可能会永无面世之日,或者说,即便能问世也只有寥寥数页,不过倒也有一条无可估量的优点,即成为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现存文献中最简明最忠实的传记范本。"直接就对主人公进行描述,并未对其父母身份进行有效解读,以至于人们认为奥利弗为贫济院的孤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奥利弗受到饥饿和排挤,为其人生的初始画上一笔浓厚的政治色彩,以人物出场背景对社会环境进行真实写照。随着人物关系的逐渐成熟,在奥利弗进行第一次偷盗时,遇见了他父亲的生前好友布朗洛,使奥利弗感受到生活的温暖,随后奥利弗又遇到了姨妈罗斯小姐,令奥利弗感受到家的温馨。正当奥利弗享受这美好时刻时,其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出现在小说中,为了和奥利弗争夺家产,与费金联合使奥利弗变成一名罪犯,并对其财产进行霸占,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将血缘感情抛之脑后[4].小说开始以孤儿的身份对奥利弗进行描写,当读者为奥利弗的身世感到悲叹时,奥利弗寻找到亲人,并可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以血缘关系为导向,丰富故事主线内容。当布朗洛先生首次见到奥利弗时,便与其进行相认,得知其是好友的儿子,并对其爱护有加,在罗斯小姐第一次见到奥利弗时,也是产生了同样的情感,为奥利弗提供相应的帮助。蒙克斯的出场是故事的转折点,其与奥利弗见面时,第一眼便认出奥利弗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血缘关系犹如一张网络一样,将每个人物进行关联,可使人们对其进行感知,对当时资本主义统治社会进行抨击,并通过谜题的渐显,对社会的黑暗面和光明面进行鲜明对比。作者在对奥利弗的父母是这样描写的,父亲迫于家庭的压力,在门当户对的观念和野心利益的驱使下,奥利弗的父亲步入了一场不幸的婚姻中,并诞生了一名婴儿,即奥利弗的哥哥蒙克斯。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之间的话语沟通不足导致奥利弗父亲第一桩婚姻画上一个句号。奥利弗的父亲在对美好生活进行憧憬时,与奥利弗的母亲阿格尼丝·弗莱明相爱,因此怀上了奥利弗,但此时奥利弗的父亲发生意外死亡,家道中落导致奥利弗的出生地为贫民所,而阿格尼丝·弗莱明在生下奥利弗不久后也去世了,奥利弗便成为了孤儿。奥利弗的父亲在去世时,将财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给奥利弗的母亲,另一部分留给奥利弗,但是遗嘱被蒙克斯的母亲销毁掉,造成了奥利弗的悲惨身世的开始。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下,通过暗黑性质的社会关系,将谜团进行一一解答,是哥特式创作手法的重要体现。

  3.哥特式主体

  在主人公奥利弗出生时,一句"本教区又背上了一个新的包袱",为奥利弗当前的出场环境作为一个铺垫,为其悲惨命运的开始进行渲染。在奥利弗去往伦敦的路上,第一次见到伦敦时,作者讲述到"他从来没有见到过比这儿更为肮脏或者说更为破败的地方,街道非常狭窄,满地泥泞,空气中充满了各种污浊的气味".表现出当时伦敦的背景,是当时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社会的肮脏、黑暗的现实写照,主人公奥利弗在当时生活环境中,是社会的底层,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底层人民的劳苦生活和当时掌权政府的不作为。大部分贫民挨饿、受冻,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与街道上灯红酒绿的场所形成鲜明对比,并为读者构造了一个想象空间,将现实生活代入到小说内容中,提升内容的真实性,并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在写到"这天一大早,邦布尔先生就走出了济贫院大门口。他一副气宇不凡的派头,步履生风地走上大街。他神采飞扬,充满教区干事的自豪感:三角帽和大衣在朝阳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他紧握手杖,精神饱满,浑身是劲。邦布尔先生的头向来就抬得很高,今天早上比平时抬得还要高。他目光有些出神,表情愉悦,这副神气兴许已经向细心的的陌生人发出了警告,这位干事心目中匆匆来去的念头真有说不出的伟大".通过对教区管理者的描述,进一步对资本主义丑恶的嘴脸进行抨击,部分资本家在对社会进行压榨时,以一种明升暗降的方式,对底层人民进行压迫,此种表达方式,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主导者进行反差性对比,从正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之处。

  结束语

  文章对《雾都孤儿》进行介绍,并对哥特式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其以反向思维对事物进行描述,使读者产生认同感。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应用,可提升读者的代入感,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环境进行真实认知,通过对社会环境进行批判,使读者认知到伦敦背景下的现实。

  参考文献

  [1]靳静波。论英剧《雾都孤儿》对小说文本的重塑[J].电影文学,2018(17):114-116.

  [2]王静姝。《雾都孤儿》中哥特式创作手法的体现[J].文学教育(上),2018(7):49.

  [3]黄青青。基于多维视角的《雾都孤儿》哥特式城市形象塑造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84-87.

  [4]蔡运启。《雾都孤儿》中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应用浅析[J].才智,2015(14):273.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乔德玉.论《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1):126-128.
相关标签:雾都孤儿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