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门罗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4 共56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艾丽丝·门罗小说人物心理活动探究
【绪论】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特点研究绪论
【1.1】儿童目睹死亡时的心理
【1.2】女性面临婚恋困境时的心理
【1.3】老人遭遇亲情疏离时的心理
【第二章】艾丽丝·门罗小说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
【第三章】艾丽丝·门罗小说重视表现心理的成因
【结语/参考文献】 门罗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结合自身的实际人生体验和艺术想象,以精湛出色的写作才华道出了平凡普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幽微隐秘的心理。从心理描写的内容来看,门罗表现了普通人从童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贯穿一生的心路历程,成长、爱情、婚姻、家庭中充满遗憾、悖离、拒斥、逼仄的极端心理,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对人生真相的一种深切的体验与思考。从表现心理的手法来看,感觉化的细节描写、概括化的心理分析、对话式的叙述中展示人物的立体心理都是门罗展示微妙人物心理的有效手段。在刻画人物心理时,门罗总是力图把人物潜意识当中矛盾复杂的情绪理性有序地表达出来,芜杂难言的心绪到了门罗笔下也变得清晰明朗起来。门罗小说具有强烈的带入感,作者、读者、叙事者、人物总在在文本空间中进行潜在的交流,从而弹奏出多重心理交响曲。
  
  通过对日常细微心理的捕捉,门罗小说展示了加拿大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并在小说中以自传性书写中传递出作者自我心理。门罗的真诚和直率,使她的小说从不回避充满缺憾、痛苦、不幸、残忍甚至是虚无的人生真相,在纤毫毕现展示细微人心的同时,带给人们更多伦理道德、审美情感和形而上的思考;门罗小说着力刻画幽微隐秘的人物心理,这是加拿大本国时代风貌、文化传统滋养的结果,这也离不开门罗本人把现实心理化创作理念,更离不开门罗本人独特的成长经历中所积淀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感。
  
  本文通过对门罗小说心理世界的研究,一方面展示了门罗对人们习焉不察的细微心理的把握,通过文学再现了平凡人的生存体验;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短篇小说如何表达现代人的独特心理体验也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希望日后能持续关注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以及加拿大本国的文学和文化,以便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着作部分:
  
  英文原着和中译本作品集:
  
  [1]Munro, Alice.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Toronto: Ryerson, 1968.
  
  [2]Munro, Alice.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 Toronto: McGraw-Hill Ryerson, 1971.
  
  [3]Munro, Alice. 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 Toronto: McGraw-Hill, 1974.
  
  [4]Munro, Alice.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Toronto: Macmillan, 1978. (The Beggar Maid:
  
  Stories of Flo and Rose, New York: Knopf, 1979.)[5]Munro, Alice.The Moons of Jupiter. Toronto: Macmillan, 1982.
  
  [6]Munro, Alice.The Progress of Love. New York: Knopf, 1986.
  
  [7]Munro, Alice.Friend of My Youth. New York: Knopf, 1990.
  
  [8]Munro, Alice. Open Secrets. New York: Knopf, 1994.
  
  [9]Munro, Alice. Selected Stories. New York: Knopf, 1996.
  
  [10]Munro, Alice. The Love of a Good Woman. New York: Knopf, 1998.
  
  [11]Munro, Alice.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 New York: Knopf,2001.
  
  [12]Munro, Alice.Runaway: Stories, New York: Knopf, 2004.
  
  [13]Munro, Alice.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 Stories. New York: Knopf, 2006.
  
  [14]Munro, Alice.Too Much Happiness. New York: Knopf, 2009.
  
  [15]Munro, Alice.Dear Life. New York: Knopf, 2012.
  
  [16]艾丽丝·门罗:《快乐影子之舞》,张小意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 年。
  
  [17]艾丽丝·门罗:《 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周怡译,《外国文学》,2012 年第 5 期。
  
  [18]艾丽丝·门罗:《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马永波、杨于军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 年。
  
  [19]艾丽丝·门罗:《爱的进程》,殷杲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 年。
  
  [20]艾丽丝·门罗:《公开的秘密》,邢楠、陈笑黎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 年。
  
  [21]艾丽丝·门罗:《好女人的爱情》殷杲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 年。
  
  [22]艾丽丝·门罗:《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马永波、杨于军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 年。
  
  [23]艾丽丝·门罗:《幸福过了头》,张小意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3 年。
  
  [24]艾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姚媛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 年。
  
  [25]艾丽丝·门罗:《逃离》,李文俊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年。
  
  国内专着: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年。
  
  [3]张怀久,蒋慰慧:《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4]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赵慧珍:《加拿大英语女作家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年[7]李桂山:《加拿大社会与文化散论》,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年。
  
  [8]逢珍:《加拿大英语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10 年。
  
  [9]李维屏:《英国短篇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年。
  
  [10]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
  
  [11]徐晗着:《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12]周怡:《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广州市:花城出版社,2014 年。
  
  [13]刘文:《神秘、寓言与顿悟--艾丽丝·门罗小说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14 年。
  
  [15]张磊着:《崛起的女性声音:艾丽丝·门罗小说研究》,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 年。
  
  外国专着:
  
  [1]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年版。
  
  [2] [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朱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
  
  [3] [加]威·约·基思:《加拿大英语文学史》(初版 1985 年,扩充修订版 2005 年),耿力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4] [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 Ross, Catherine Sheldrick. Alice Munro: A Double Life, Toronto, ECW Press,1992.
  
  [6]Hooper,Brad.Fiction of Alice Munro: An Appreciation, Westport, GreenwoodPress, 2008[7]Robert, Thacker. Alice Munro: Writing Her Lives. Toronto,McClelland&Stewart, 2011.
  
  期刊部分:
  
  [1]简国儒:《<The Office>评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 年第 4 期。
  
  [2]刘新慧:《双面蒙萝--论艾丽丝·蒙萝的<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兰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5 期。
  
  [3]陈小慰:《“小说真实”的完美实现--析艾丽斯·蒙罗的“爱的进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02 期。
  
  [4]郑燕虹:《爱丽思·蒙罗其人其作》,《外国文学》,2000 年第 1 期。
  
  [5]尹玲夏:《平淡是真--评爱丽丝·芒罗短篇小说<平坦之路>》,《外国文学》,2001 年第 2 期。
  
  [6]刘秀杰、何淼波:《艾丽丝·蒙罗小说中的叙事结构》,《求是学刊》,2001 年第 4期。
  
  [7]马爱华:《<姑娘与女士的生活>》中女主人公的阳刚与阴柔》,《外语与外语教学》,200 年第 3 期。
  
  [8]赵慧珍:《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蒙罗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兰州大学学报》,2002 年第 6 期,第 115-120 页。
  
  [9]刘玉红:《城市文明与乡土情结的心理挤压--艾丽丝·蒙罗的<家当>》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04 年第 4 期。
  
  [10]何淼波:《叙述含义-小说语用分析新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7 期。
  
  [11]林玉珍:《艾丽丝·芒罗短篇小说的多重主题》,《世界文学评论》,2006 年第 2期。
  
  [12]宫萍:《苏格兰文化对爱丽丝·门罗创作的影响》《安徽文学(下半月)》,第 2008年 11 期。
  
  [13]李小玺,屈彩娥:《 <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讽刺与幻想》,《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 年第 2 期。
  
  [14]董珊珊:《聆听叙事话语中的“女性声音”--浅析爱丽丝·芒罗短篇小说中的性别政治》,《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 年第 3 期。
  
  [15]陈凤:《无法逃离的人生境遇--艾丽斯·门罗<逃离>中女性命运探析》,《文学界(理论版)》,2010 年第 7 期。
  
  [16]傅琼:《叙事文体学视阈<逃离>中的叙述视角与人物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 年第 3 期。
  
  [17]于艳平:《<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
  
  [18]周怡:《自我的呈现与超越--评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脸>》《外国文学》,2011 年第 1 期。
  
  [19]刘意青,李洪辉:《超越性别壁垒的女性叙事:读芒罗的<弗莱茨路>》,《外国文学》,2011 年第 4 期。
  
  [20]周怡:《加拿大文学中的地理象征--以<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为例》,《外国文学》,2012 年第 5 期。
  
  [21]任爱红:《“出走”母题的原型批评解读》,《山东文学》,2013 年第 12 期。
  
  [22]来激扬:《试析<逃离>中弗洛拉的神话隐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3]黄芙蓉:《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婚姻暴力与女性成长意识》,《当代外国文学》,2013 年第 4 期。
  
  [24]张芳:《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 年第 2 期。
  
  [25]艾尔莎·考克斯:《“回音往复”:艾丽丝·门罗小说<亲爱的生活>中的自我反思》,刘启君译,《外国文学》,2014 年第 5 期。
  
  [26]爱丽丝·门罗、斯蒂劳·阿斯伯格:《爱丽丝·门罗:在她自己的文字里》,吴永熹、江楠、柏琳译,《名作欣赏》,2014 年第 1 期。
  
  [27]爱丽丝·门罗、珍妮·麦卡洛克、莫娜·辛普森:《小说的艺术--爱丽丝·门罗访谈录》, 杨振同译,《当代作家评论》,2014 年第 4 期。
  
  [28]柴鲜:《不断重构的个人化记忆--以门罗短篇小说<侵犯》>和<阿尔巴尼亚圣女>为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4 期。
  
  [29]傅琼、王丹、姚香泓:《<逃离>与<列车>中的女性书写》,《外语教学》,2014年第 3 期。
  
  [30]黄芙蓉:《论<温洛克石墙>中的身体意识与自我认知》,《外语学刊》,2014 年第2 期。
  
  [31]罗伯特·撒克:《“引人遐想、耐人寻味的叙述”--读艾丽丝·门罗的<恨、友谊、追求、爱和婚姻>》,沈晓红译,《外国文学》,2014 年第 5 期。
  
  [32]刘爽:《解读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心理现实主义思想》,《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6 期[33]任冰:《论艾丽丝·门罗的记忆书写》,《当代外国文学》,2014 年第 4 期。
  
  [34]沈秀英:《从小说<播弄>看爱丽丝·门罗讲述故事的技巧》,《名作欣赏》,2014年第 22 期。
  
  [35]赵庆庆:《献给爱丽丝的玫瑰--阿特伍德评门罗》,《当代作家评论》,2014 年第 2 期。1
  
  [36]周庭华:《逃离抑或回归--门罗的<逃离>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反思》,《国外文学》,2014 年第 3 期。
  
  [37]周怡:《艾丽丝·门罗与短篇小说艺术》,《外国文学》,2014 年第 5 期。
  
  [38]沈秀英:《门罗:心理描写的边缘就是生活的边缘》,《文艺评论》,2015 年第 3期。
  
  [39]苗福光:《加拿大文学中的地方书写与身份建构--以门罗短篇小说<声音>为例》,《外语学刊》,2015 年第 1 期。
  
  [40]赵晶辉:《<爱的进程>:现实主义叙事中的后现代维度》,《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第 2 期。
  
  [41]罗美娇:《实践与重建--论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 年第 4 期。
  
  硕博论文:
  
  [1]周怡:《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加拿大性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年。
  
  [2]宫萍:《身份问题对艾丽丝·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吉林大学,2009 年。
  
  [3]王艳芳:《艾丽丝·蒙罗短篇小说集<出走>中的不在场话语》,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
  
  [4]孟德慧:《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与<逃离>中的逃离历程》,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年。
  
  [5]朱佳:《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内蒙古大学,2013 年。
  
  [6]刘君敏:《从属性对现代女性自性完善的禁锢与延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年。
  
  [7]周智勤:《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男性形象对女性意识成长的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年。
  
  [8]蒋小龙:《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叙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4 年。
  
  [9]仝自文:《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山西师范大学,2015 年。
  
  [10]国文娇:《论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叙述顺序的操控》,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年。


  后 记
  
  一晃三年,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本篇论文对是我三年学习的总结,这其中凝聚了老师们的无限心血与付出。
  
  首先,要感谢沈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各位老师,他们以各自的学养性情滋育了我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们也给予的中肯的建议和帮助。
  
  姜哲老师从入学初始就教给我们细心规范、严谨认真的做学问态度,老师热心为我们提供有用网站、各种网络搜索的技巧和方法,这为我们查找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陈秀云老师就像一位知心姐姐一样,不仅以自己开阔的视角给我们学识上的启发,更以细心周到的生活关怀温暖了我们,常常鼓励我们要多学多思、敢于尝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耐心倾听我讲述门罗小说情节;热情随和的柳杨老师、坚强美丽的聂子楠老师都是我们良师,亦是我们的益友,课堂内外每每见面便觉亲切欢喜。
  
  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觅”,姜桂华老师是我的人生导师。在课堂上她满怀激情、字斟句酌地为我们讲授知识,课后她不厌其烦地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胆怯懦弱的我,在姜老师的教导之下,学会了如何有礼貌地跟人打交道、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更慢慢地建立了自信自强的好心态。姜老师就像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她不仅只是简单地包容学生的鲁莽无知,更相信每个学生是可教之才,在每一次语重心长的劝诫当中包含着她殷殷的期盼与无私的爱。姜老师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姜老师是值得我一辈子感念的老师。谢谢您,我的恩师!我会时刻谨记您的教诲,争取做越来越好的自己。
  
  异地求学的生活,孤苦寂寞,师长的教诲抚慰让我们振作,同学舍友的陪伴亦不可少。感谢可爱、淡定、自嗨、好奇心强、爱探索的张诗悦同学、感谢聪明热情的宋沚桧同学,感谢热情、细心、勇于担当的祝志满同学,感谢学弟吴海顺、学妹陈春梅、史晓宇、赵书、张雪松的热心帮忙、感谢知心好友仲芳和李欢同学,三年的陪伴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孤单,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祝大家前程似锦。
  
  再次,感谢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我们的培养,感谢江丹老师对我们全心全意的付出。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对我无私的付出与信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