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6 共9693字
  第 2 章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流、国际物流、国际物流要素及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物流的概念及其发展进程
  
  物流一词起源于美国,1915 年,美国人 Arch.Shaw 在他写得一本关于市场营销的书中首次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一词,这便是物流概念的最早萌芽,此后的物流概念都在此基础上展开。1935 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首次给物流进行定义,随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其定义进行了多次修改,直到 1985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才将其正式命名为“logistics”,其意思为“商品有效率的从其生产地运往消费地及期间商品被完好的保存过程”,丰富了物流领域的研究内容,标志着现代物流学时代的到来。美国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出发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正反向流动及存储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①。
  
  物流概念在日本得到极大的发展,最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就学习并借鉴美国的物流理念及技术,对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 世纪 80年代初,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着名学者西泽修提出,资源和人力在人类发展史中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利润,但是,随着资源的挖掘及人力潜能的开发,这两者能为人类提供的利润越来越少,而物流却可以为人类节省成本创造利润。所以,西泽修提出了“第三个利润源”理论,对物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编写的《物流手册》中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货物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运输、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②。
  
  物流概念传入中国则相对较晚,20 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才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开始从国外引进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及经验。1979 年“物流”一词才正式被引入中国,2001 年,我国首次以颁布《物流术语》的形式对物流进行了标准的定义,2006 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中国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对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③。
  
  可见,物流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国外对于物流概念的理解较为系统和深入,对物流定义的概括也比较规范,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我国引进物流概念的时间较晚,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物流的发展速度,造成我国现有的物流定义不统一,基础理论不成熟,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1.2 国际物流的概念及其发展进程
  
  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分别独立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国家)间进行的情况下,为跨越两者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而安排货物进行物理性位移的一项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其整个过程以出口商的工厂为起点,到进口商的仓库为终点。
  
  国际物流活动紧随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初。物流活动开始在国与国之间展开,海运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其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型运输工具、装卸工具的应用以及配送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标准化物流体系的形成。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初。随着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物流国际化已经成了各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此时的美国经济面临下滑倒退的危机,必须寻求经济中的突破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人们便将注意力转向“第三利润源”,希望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打开新的产品销售渠道来克服经济危机。而此刻日本经济虽处于成熟稳定发展期,仍以敏锐的洞察力嗅到了物流国际化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加速更新物流信息系统、完善管理系统,迅速将国际物流引入信息化时代。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均在这一阶段实现了物流国际化。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物流国际化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认可,政府及外贸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物流国际化的发展。全球物流标准得以建立,构筑了国际供应链,形成了国际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3 国际物流要素的概念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大致了解了国际物流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探讨下国际物流要素的意义。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并总结得出了物流要素的 7 种分类方法:一般要素、流动要素、网络要素、资源要素、功能要素、支撑要素和物质基础要素。
  
  国际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主要包括物的要素、资金要素和劳动者要素。劳动者作为物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使国际物流系统有效运转的根本性力量,物作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是构成国际物流系统的必备要素,而资金是实现贸易品交换不可或缺的媒介;国际物流系统的流动要素主要包括载体、流体、流通方向、流量、流程、流通速度和流通效率七个要素,七种要素都为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而服务;国际物流系统的网络要素包括点、线两个基本要素,点即指场所,在物流过程中可供商品短暂停留、储存保管以便进行相关后续物流作业。线即指路线,把相关物流节点连接起来的路线;国际物流系统的资源要素包括运输资源和储存资源两种要素,这两种物流资源均由基础设施和运行设备构成;国际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包括包装功能要素、运输功能要素、装卸功能要素、流通加工功能要素、配送功能要素、物流情报功能要素、储存保管功能要素,这些基本功能要素有效组合形成了国际物流系统的总功能。其中,运输功能要素及储存保管功能要素处于功能要素的主要地位,分别有效解决了物流中的空间分离和时间分离问题。国际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主要包括标准化系统、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体制制度等要素,因为国际物流身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员,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系统的地位,协调其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才能支撑其功能的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主要包括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和组织及管理等要素。国际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良好的技术装备及信息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物质基础要素的可测度性,本文实证分析中所选取的要素都是基于国际物流的物质基础要素而选取的。
  
  2.2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分析
  
  鉴于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早期经济学家们单纯研究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理论而将物流成本忽略不计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旦两国之间的运输成本超过了两国贸易所带来的利润时,人们是不会进行国际贸易的。后期经济学家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将物流成本考虑在内,使得后期对国际贸易研究的相关理论更加全面合理。
  
  2.2.1 国际贸易的发生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向我们阐述了国与国之间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促使了商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由此产生了跨越国界的贸易,使得商品有了跨国运输的需求。而我们由国际物流的定义可知当物流活动跨越国家边界后便发展为国际物流,其为国际贸易的双方建立联通渠道,方便了国与国之间商品的流通。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认识到发展国际物流对控制贸易成本的重要性,第三方物流等物流业得以诞生。
  
  2.2.2 国际物流是完成国际贸易的保障
  
  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让渡其所有权及使用价值后实现商品价值,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而国际贸易的实现,是以商品实现空间、时间上的流动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完成了国际贸易从一纸合同到贸易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转换,只有通过国际物流,商品的所有权及使用价值才能顺利让渡,国际贸易才能完成。可见,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2.2.3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相互影响
  
  人类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由创新为主宰的新时代,国际贸易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国际物流也随之不断发展出新的形式。在国际贸易发展初期,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催生了物流业的诞生,不过国际物流只是负责货物从一国向另一国的物理性转移。当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反过来开始促进“全球贸易一体化”时,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又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可见,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国际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又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3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国外对于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国际贸易所提出的理论都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为基础,亚当·斯密提倡各国发展出口自己的优势产业,鼓励进口本国劣势的产品,以此来降低本国发展成本提升本国产业效益。对于没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David.Ricardo 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最早提出“相对优势理论”--只要是具备比较优势,则该产业即可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而获得优势利益。进入 20 世纪以后,一些学者在先前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等。无论是何种理论都只是注意到了产业自身的优劣势,没有将物流成本考虑在内。其实这么做是不合理的,因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后期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学者们都将国际物流考虑在内。
  
  在物流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时,最早对物流变相的研究是对运输成本的研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最早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国际分工理论,而自由贸易的发展受到运输成本的限制。随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从静态的角度向我们论述了如果贸易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运输成本是进行国际贸易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克鲁格曼则从动态的角度向我们论证了运输成本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可被忽略性[1].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在《孤立国》、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先后提出了运输成本对一国贸易成本的巨大影响。库玛和霍夫曼(Kumarand Hoffman, 2002)分析论述了贸易、运输成本和适度全球化之间的联系[2].以上这些国外学者以传统的贸易理论为基础,将运输成本等贸易成本引入模型,测度其对贸易模式及贸易总额的影响程度,之后很多的国内外学者又将其他影响物流成本的要素纳入贸易成本中,分析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Dollar (2003) 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1500 家出口企业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海关效率是直接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3].Jose Tongzon (2009) 通过对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双边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研究发现当两国贸易额增多时,两国之间的国际物流量也随之增多,但当国际物流设施条件改善时,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额并没有明显变化[4].Hong-Oanh Nguyen (2010) 通过对澳大利亚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其国际贸易额的增加能够带动当地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但反之并不成立[5].
  
  Hildegunn-K.Norda,Enrico-Pinali Massimo 认为贸易额和国际物流效率互相影响且呈同向变化,贸易额越高则物流的发展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物流效率越高则更能推动贸易的快速发展[6].国内学者也试着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周再青(1999)对当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预测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与之匹配,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离[7];李玉举,张鹏(2003)提出运费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能被简单忽略[8];王力军(2005)认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发展又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作者还对我国发展现代物流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9];史朝兴,顾海英(2006)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加入 WTO 后贸易增长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运输成本起了很大作用,运输成本的衡量标准为两贸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10];王莉(2007)认为国际物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产生的,国际贸易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
  
  同时,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又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1].杨长春(2007)选取了三个全球贸易活动最为活跃且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北美、欧洲和日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其中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稍小于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带动作用[12].付美林(2009)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发现了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反馈性因果关系,且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大于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发现与长期相比,短期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大一些[13].孔原(2010)采用基于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现代物流产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但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发展的拉动作用却很微弱,进一步分析得出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拉动作用小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物流的有效服务供给不足[14];张永浴(2011)选取中泰双边贸易额和货物吞吐量分别作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研究对象,得出结论中泰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存在联动发展的关系,通过对实证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泰之间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促进作用小于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拉动作用[15].芦丹(2013)对我国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计量模型与回归分析得出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增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且近几年的推动作用逐年增加[16].
  
  2.3.2 国际物流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文章前面对国际物流要素已做了具体阐述,下面本文主要对学者们早期的研究成果从国际物流时间要素、成本要素、信息化水平要素和国际物流风险要素 4 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
  
  (1)国际物流时间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Hummels(2001)经实地调查分析得知对国际物流来说,每增加一天的运送时间相当于增加 0.8%的进口关税,据统计美国进口产品的平均海运时间为 20 天,因此,海运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相当于多缴纳了 16%的进口关税,远远高于实际的平均海关税率[17];Hausman 等人(2006)发现了国际贸易运送时间与双边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如果国际贸易的运送时间减少 10%,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量则会增加 5%到 8%[18];Freund 和 Rocha(2010)将非洲的出口贸易作为研究对象,测算订货提前期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贸易协商期的缩短能够使得买方的订货通知提前发出,而订货提前期的增长对该国出口量产生正向影响[19].P.Xinena 通过量化指标得出:港口物流效率提高 50%装运成本可以降低 12%,港口效率提高可以有效缩短物流运输时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贸易成本[20];杨军和缪仕国(2007)通过分析物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国际贸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得出结论,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能够降低时间成本,对当地贸易的发展及产品出口结构的升级有很大促进作用[21];林青(2009)将整个国际贸易的过程分成了国内物流、海关报关与通关、货物集港的运输等环节,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国际物流效率提高对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途径[22];齐领军(2012)把贸易时间分为贸易便利时间和物流时间,通过构建合适的理论模型与全球采购模型对东亚地区的贸易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得出时间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贸易时间均对国际贸易产生显着影响,且物流时间比贸易便利时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大,总的来看,一国贸易出口时间减少 10%,该国贸易出口量增加 5%[23].
  
  (2)国际物流成本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早期学者们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运输成本方面研究了国际物流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否定最初的“零交易成本”假设开始,国际物流的运输成本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冯·杜能在其着作《孤立国》中提出运输成本将会对产品的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运输成本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运输距离,但物流设施、物流装备及物流工具都会对运输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马歇尔指出运输费用的降低会增加人们对需求品的选择空间,人们可以用同样资金购买到别处的产品;萨缪尔森首度提出“冰山运输成本”,指出了运输成本是国际贸易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成本应反映在商品的实际价格之中;克鲁格曼(1991)在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冰山运输成本函数,开创性的研究了运输成本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位,将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得出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相互作用是区域工业集中的原因。Lee Rodrigue Frankel 以物流系统的物质要素作为出发点,分析并得出结论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发现中国物流设施的建设不足是阻碍中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提高的原因之一[24].Michael P.keane 和 Susan. Feinberg(2007)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国际贸易状况通过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了物流成本的降低能够有效促进国际贸易量的增加,加强对物流系统及物流设施的不断改善能够促进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25];刘金钵(2003)认为物流成本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不包含物流成本的贸易额的新型函数模型,对美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印度和美国只有在价格差超过 1.4 时才会发生国际贸易,且可用于弥补国际物流成本的资金额很少,只占价格差的 40%[26].李永生,张丽芳(2006)将包含运输成本的物流成本作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分别从理论和时间方面分析了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确认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存在直接影响,并且证明了贸易流向随着物流成本的改变而改变[27];卢成强(2007)首先详细阐述了与国际物流相关的一些理论概念,继而提出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来节省运输费用、通过减少库存来提高资金周转率来降低筹资成本、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降低物流中间环节的费用和成本等方法来达到降低国际贸易总成本的目的[28];林青(2009)以贸易成本为基础分析点,将国际物流的分过程融入到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品流通中,论证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时间成本、信息甄别成本及公司财务成本等;戎梅(2011)用单位货物周转费用代表单位物流成本,通过对传统引力模型的合理改进整合,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单位货物周转费用即单位物流成本降低会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结论[29].
  
  (3)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邓力平,赖春萍(1999)提出“信息比较优势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重点讨论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国际贸易新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应将“传统比较优势”与“信息比较优势”相结合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30];臧嫄媛(2006)重点阐述了与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国际物流信息、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化技术和物流信息网络化和标准化进行了逐个分析后得出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发展快的原因和中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中国物流信息业的对策[31]
  
  ;陈琳(2003)在文章中指出贸易信息化将引领未来贸易发展方式的潮流,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我国政府及外贸企业应采取合理措施,共同推进我国贸易信息化的发展以提高我国经贸企业的对外竞争力[32];翁适(2009)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是国际物流系统中的新鲜血液,作者首先介绍了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国际物流信息化给国际物流发展带来的新态势,最后细致分析了国际物流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政策[33];王慧渊(2012)对物流成本进行了微观性分析,把企业的物流总成本分成了包装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装卸成本、物流管理费及信息处理成本六个方面,以某集团物流成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物流管理费、运输成本及信息处理成本这三个方面的成本对物流成本的影响最为显着[34].
  
  (4)国际物流风险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方芳,舒良友(2007)对我国国际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类型和可采取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对处于发展中的国际贸易企业识别、规避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了中国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朱吉亮(2011)认为物流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物流中的风险是国际贸易活动中涉及的重要风险点,因此作者对物流风险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36];邹博威,郎丽华(2012)首先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总结性描述,然后将电子商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应该从完善技术支持、重塑价值取向、重建客户管理系统、重构业务流程四个方面来构建创新型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物流模式[37];吴量(2014)以中资企业在非洲大陆从事对外承包工程为例,分析了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为从业人员自身因素所造成的风险、物流设备攻击效果不佳造成的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相关风险防范措施[38];于欣欣(2016)提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带来了国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及发展方式的创新,同时导致了各种风险的产生,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我国贸易的流通效率,最大程度完善我国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39].
  
  2.3.3 对山东省国际物流的研究
  
  随着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顺势而为,在产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由于山东省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缓,虽然山东省物流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管理水平不规范,信息化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需要探究解决。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工农业大省和外贸大省,其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葛金田,徐伟呈(2009)认为港口作为物流链上的重要节点,是货物水陆空运输的中转地,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者在重点剖析了山东省发展港口物流的优势和不足之后,强调了提升港口物流水平对加强山东省物流产业的竞争力的重要性[40];康玉光(2010)认为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已进入了整合、推进、提升的新阶段,此时,山东省应该统筹规划构建一个完整的物流运行体系,从多方面来促进物流业发展[41];李秀荣,程琳琳(2011)指出山东省正处于一个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的迫切需要,应该通过系统化的政策措施解决山东省发展物流所面临的问题,寻求创新模式如发展民间流通产业协会组织、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冷链物流、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方式发展现代物流[42];于晅(2011)从物流成本、管理体制、信息化程度及人才四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交通、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与智能化、重视人才培养等对策[43];李凤岐(2012)在文章中对山东省的物流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钻石模型为框架,制定评价指标后构建了山东省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对模型的因子分析得出了 GDP 增长速度、第三产业GDP 占 GDP 的比重、物流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山东省物流业投资增长率是影响山东省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44];张丽红(2013)以农产品为切入点,首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并对山东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定性分析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与物流的联系,指出山东省物流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出口具有推动作用,利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量的物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各要素按其影响程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公路密度、港口泊位数目、冷库面积和冷藏车数目[45];黄素真(2015)发现中国区域物流行业的规模小、企业抵抗外来风险较弱、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作者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信息传递水平在内的更加合理的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区域物流的特色、空间结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布局等实际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科学有效的发展建议[46];
  
  2.4 综合述评
  
  通过以上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均对不同行业中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物流系统各组成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定性分析。而且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山东省物流产业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加,为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研究垫定了基础。
  
  但是总的看来,目前学者们都把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研究国际物流的某一构成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情况,但对于整体内部的各组成要素对另一方影响程度的研究成果较少。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