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我国丝绸之路战略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2 共669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分析 
【绪论】影响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一章】 “一带一路”战略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础与条件 
【3.1 - 3.4】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投资风险 
【3.5】以美国为例的区域外大国的介入
【结语/参考文献】我国丝绸之路战略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2013 年,***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国与沿线一些国家之间务实合作取得了新的成果,加之中国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系统的勾勒出“一带一路”的路线图,同时意味着“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将深刻的改变中国,也将激发沿线国家的经济潜力,实现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的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另一端是极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由此可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并且辐射到非洲、欧洲去,“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不设国别范围,不搞排他性的制度设计,使得沿线国家各施所能,最终实现互利共赢进而惠及沿线国家更多的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在于“通”,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领域。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包括修桥建路,还包括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的建设等;贸易畅通解决的是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资金融通重点在于亚洲货币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合作;民心相通包括教育、旅游、医疗、科技、文化等多层面的合作。

  中国不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项目合作协议,同时出资 400 亿美元设立的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中国倡导成立 1000 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已经超过 50 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加入,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亚投行热”,①据亚洲发展银行的报告,到 2020 年之前,亚洲每年的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将达到 7300 亿美元,②无论是亚投行还是丝路基金都是为了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问题。截止到目前,已经有 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 44 亿,经济总量约为 21 万亿美元,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上,不同区域表现出的热度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东南亚地区更多的关注中国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中亚和南亚地区则更加重视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欧洲地区比较重视中国的海外投资。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国家的区域合作战略规划,为沿线多个国家创造合作机会和造福的蓝图,毋庸置疑会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国家数量较多,各个国家之间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利益诉求、文化、制度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持怀疑、批评的态度,使得“一带一路”的建设充满困难与挑战。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倡导者,更应该深入研究、广泛合作、包括充分发挥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各方面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推动这一宏伟事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一、期刊类

  [1] 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

  [2] 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

  [3] 程贵,丁志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互利合作[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4] 陈伟光。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联动[J].国际经贸探索,2015(3)。

  [5] 曹天枢。印度海洋战略对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

  [6] 蔡鹏鸿。启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和平之海[J].当代世界,2015(2)。

  [7] 程中海,罗超。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理论、实践与推进[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8] 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和可行性分析-兼谈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4)。

  [9] 冯宗宪。中国向欧亚大陆延伸的战略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线路划分和功能详解[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4)。

  [10] 房婷婷,付正。“一带一路”刺激西部地区出口[J].进出口经理人,2015(4)。

  [11] 郭明,冯义强。浅析如何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战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

  [12] 谷源洋。大国汇聚亚洲与经略周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认知与建议[J].东南亚纵横,2015(1)。

  [13] 甘均先。中美印围绕新丝绸之路的竞争与合作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5(1)。

  [14]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R].

  [15] 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6] 何义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考量、前景展望与建设思考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4)。

  [17] 何茂春,张冀兵,田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18] 贾茂。丝绸之路区域组织建立的可行性研究[J].法制博览,2015(8)。

  [19] 贾庆军。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历史见证未来-兼论日本对“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的破坏[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1)。

  [20] 李靖宇,张晨瑶。中俄两国合作开拓 21 世纪东北方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J].东北亚论坛,2015(3)。

  [21] 李人达,邹立刚。中国-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法律机制研究[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5(1)。

  [22] 陆芸。近 30 年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述评[J].丝绸之路,2013(1)。

  [23] 李峰。通过六大战略支点打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证券日报,2014(2)。

  [24] 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4,(7)。

  [25] 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模式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4(5)。

  [26] 刘作奎。中东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J].国际问题研究,2014(4)。

  [27] 黎小群。“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新疆经济定位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28] 李世杰,王成林。“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经贸纽带与战略支撑[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29] 马勇。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J].云南社会科学,2002(1)。

  [30] 庞昌伟。能源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突破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1] 潜旭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3)。

  [32] 全毅,汪洁,刘婉婷。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J].国际贸易,2014(8)。

  [33] 司徒尚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我国在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J].云南社会科学,2001(6)。

  [34] 唐卫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铁路运输研究[J].现代商业,2015(7)。

  [35] 王树春,王洪波。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的欧亚战略?[J].战略决策研究,2015(2)。

  [36] 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7] 王明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及其战略意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3(6)。

  [38] 王习农,陈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拓展与共建[J].国际商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5)。

  [39] 王敏。台湾参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可行路径[J].亚太经济,2015(1)。

  [40] 肖琳。海陆统筹共进,构建“一带一路”[J].太平洋学报,2014(2)。

  [41] 杨晨曦。“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J].新视野,2014(4)。

  [42] 袁新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8)。

  [43] 郑海麟。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战略思考[J].太平洋学报。2014(1)。

  [44] 邹立刚。中国-东盟共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

  [45] 周永生。中国对东南亚的大战略思想梳理[J].学术前沿,2014,(4)。

  [46] 赵华胜。浅谈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J].国际观察,2014(1)。

  [47] 赵龙跃。新丝绸之路:从战略构想到现实规则[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13)。

  [48] 张业遂。建设“一带一路”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J].中国发展观察,2014(4)。

  [49] 张莉。“一带一路”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4(27)。

  [50] 张蕴岭。聚焦一带一路大战略[J].大陆桥视野,2014(8)。

  [51] 邹立刚,王崇敏。中国的海洋问题与南海问题及其应对举措[J].新东方,2012(5)。

  [52] 邹立刚。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安全合作机制[J].新东方,2013(4)。

  [53] 赵江林。“一带一路”战略如何落地[J].中国经济报告,2015(4)。

  [54] 章利新,刘巍巍。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创造发展新机遇[J].大陆桥视野,2015(2)。

  [55] 张建平。亚太共谋发展,重在互联互通-浅析***主席互联互通的战略思想与亚太经济未来[J].学术前沿,2015(5)。

  [56] 周明伟。增强共同体意识 携手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对外传播,2015(3)。

  [57] 周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路径探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3)。

  二、着作类

  [1] 巴忠倓编。美国战略调整与中国国家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 年版。

  [2] 林文勋编。中印边界问题、印巴领土纠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

  [3] 梁超编。中亚博弈新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

  [4] 马晋强。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版。

  [5] 秦放鸣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

  [6] 孙力,吴宏伟编。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

  [7] 孙壮浩。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8] 唐国强编。亚太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与建议[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年版。

  [9] 王思辑,倪峰,余万里编。美国在东亚的作用观点政策及影响[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年版。

  [10] 王玉主着。东盟 40 年 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1967-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

  [11] [美]夏尔-菲利普·戴维,路易·巴尔塔扎,于斯丹·瓦伊斯着,钟震宇译。美国对外政策基础、主体与形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

  [12] 西安交通大学,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编。2013 欧亚经济论坛发展报告[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13] 杨鸿玺着。美国中亚战略 20 年螺旋式演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版。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着。日本的东亚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15] 张德广编。中亚区域合作机制研究(论文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年版。

  [16] 张良福。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1997 年版。

  三、外文文献:

  [1] Starr, Frederick. A. “Greater Central Asia Partnership” for Afghanistan and Its Neighbors, CentralAsia-Caucasus Institute and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 March, 2005.

  [2]Charles L. Claser. How Oil Influences U.S. National Security [J].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13,(2)。

  [3]Shi Ze, Yang Chen xi. India's energy worries spark fears of China[N].Global Times,2013-11-10,(10)。

  [4] NitinGokhale. India's Rising Regional Military Engagement[J]. The Diplomat, 2014, (2)。

  [5] Dasgupta. China's Ambitious 'Silk Road' Plan Faces Hurdles [J]. VOA News, April 16, 2015.

  [6] William Ide. Challenges Ahead for China's Development Plans in Pakistan [J]. VOA News, April 25,2015.

  [7] William Ide. Real Work Begins for China's $100 Billion Infrastructure Bank [J]. VOA News, April 17,2015.

  [8] Vitaly Vorobyov.“Beijing's New Foreign Policy”, Russia in Global Affairs, 2014,No.1,P.86.

  [9] Zhang Jianping. “The New Stage of Asia 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 CSIS-JETRO Conference,June 10th2014,Washington D.C[10] J. C. Stroeve, M. C. Serreze, F. Fetterer, et al. Tracking the Arctic's shrinking ice cover:anotherextreme mini?mum in 2004[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5,32(4)。

  [11] Andrew C. Kuchins, Thomas M. Sanderson, David A. Gordon. Afghanistan:Building the SissingLink in the Modern Silk Road,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J].April 2010.

  [12] David Pihlblad, Robert Guang Tian. U. S. Economical Strategic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CurrentSituation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Policy and Practice[J].vol. 13(3)2012.

  [13] Meena Singh Roy. India's“Connect Central Asia”policy:building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IndianForeign Af?fairs Journa[J].Vol.8, No.3, 2013.

  [14] Amit Ranjan. India-China strategic rivalry:has the dragon replaced the elephant, Himalayan andCentral Asian Studies[J].V.17, No.3-4, 2013.

  [15] Josh kucera. Clinton's dubious plan to save Afghanistan with a new silk road[Z].the Atlantic,November 2, 2011.

  [16] Gurpreet S. Khurana.China-India Maritime Rivalry.India Defense Review[J].Vol.23,No.4,October/December 2008, p.89.

  [17] Zahid Ali Khan. China's Gwadar and India's Chahbahar: an Analysis of Sino-India Geo-strategicand Economic Competition,Strategic Studies[J].Vol. xxxii,2013,3.

  [18] Gurpreet Singh Khurana. Securing the maritime silk route:is there a Sino-Indian Confluence,Chinaand Eurasia Forum Quarterly[J].V.4, No.3, 2006.

  [19] Mohammad Masudur Rahman, Chanwahn Kim. Trade and investment potential among BCIMcountries:pros?pects for a dynamic growth quadrang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nd Policy[J].Vol. 11 No. 2, 2012.

  [20] Daniel J. Kostecka.Places and Bases. Chinese navy's emerging support network in the Indian ocean,Naval War College Review[J].Vol, 64, No.1, 2011.

  [21] Jonathan Holslag. China's road to influence, Asian Survey[J]. Vol. 50, No. 4, 2010.

  [22] B. Raman. Indian Ocean:China's Strategic Triangle[J].Indian Defense Review.Vol.22, No.2,April/June, 2007.
 

  致 谢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毕业季又要来临,这意味着我在暨南园的求学生涯即将告一段落,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也将要走向结束。回首一路走过来的漫漫求学路,始终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陪伴,家人的支持,每每想起,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恩与感激。

  首先,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侯松岭老师。这篇学术论文经历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文章撰写以及后期修改的一系列过程,文章得以顺利完成包含了侯老师太多得悉心指导,他学养深厚、思想独到,同时平易近人、待人亲善。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侯老师向我推荐论文相关资料;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侯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帮助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在学习上,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导师也给与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告诫我与同学相处之道,在毕业求职期间也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同时还要感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所有老师的悉心栽培,特别是邓仕超老师、吴红娟老师、林舜亮老师、陈若华老师、张潇潇老师在读书期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朝夕相处的同学和好友。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正是因为他们的陪伴才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特别感谢徐庆栖、柴丽芳、胡杰、赵翠翠、姚蒙蒙、段立雪同学两年来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帮助。

  感谢远在湖南师大读书的王建华同学。从本科期间选择考研到后来成功走入暨南园,这一路走来都有他默默的陪伴和支持,这些年在我的人生成长和求学旅途中,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及时提供建议和帮助。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也有他的功劳,他在提供论文信息和论文修改过程中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这些年来,父母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尽全力为我创造更好地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父母的殷切期望也是我漫漫求学路上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有父母这一最坚强的后盾,也让我始终怀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去面对挫折、迎接挑战,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探索自己的人生路。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